镇板桥简介(板桥镇历史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1:51:53 浏览
1、板桥镇历史简介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人们一般都知道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诗书画和文章俱佳,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实,郑板桥还是清代有名的模范县令,虽然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但却是一个为民请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的好官。郑板桥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县令,政绩显著,官声颇佳。题头“些小、一枝”句就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用诗的形式写呈山东巡抚包括的一首“述职报告”中的两句,其全诗如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虽为芝麻绿豆官,确有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对事关黎民百姓的细微小事也要关心体察处理到位的信念。郑板桥当潍县县令时,正遇山东大涝,潍县尤其严重,到了饿殍遍野的地步。郑板桥急百姓疾苦所急,想百姓所想,当即命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当时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说:“现在是生死关键时刻,等到向朝廷报告再得到批准,老百姓都要饿死,后继无人了,这怎么行呢?你们只管照我说的做,有责任后果,有我来担着!”可见,郑板桥确实是个政绩显著,官声颇佳的好官。#镇板桥简介#

2、古代板桥镇简介

1740年,50岁的郑板桥因赶路错过客栈,就去一农户家借宿。他对户主说:你女儿的房间挺干净的,今晚就让给我住吧。没想到,农户一家不但不生气他的无礼,反而对他感激涕零。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一位关爱百姓的好官,“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郑板桥的人生写照,表现了他无时无刻不把百姓的人生疾苦放在心上。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百姓,郑板桥常常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造福百姓,这也让百姓都对他十分敬重。有一次,郑板桥在扬州的街头闲逛的时候,因为沉迷风景无法自拔,终忘记提前找好客栈落脚,于是便想要找一户人家借宿一番。就在这时,郑板桥看到了有一农户的家门口站着几个凶神恶煞的家丁,其中的一个家丁还恶狠狠地教训着农户,农户不敢反驳什么,只是一个劲的点头哈腰。郑板桥找了街坊邻居了解缘由,这才知道农户名为周老五,而那些家丁乃是他的债主派来找他的。原来,周老五在不久前因为母亲去世急需下葬的钱,而周老五家中贫穷,于是便不得不找了一个财主借了五十两。安葬完母亲以后,周老五的父亲又因为伤心过度生了重病,无奈之下周老五又将准备归还给财主的钱用来买药。如今,还债的日期到了,而周老五却无钱可还,这可气坏了财主,隔三差五地便派家丁前来催债。就在今天,那些家丁更是威胁周老五,要是不能及时将钱还清,他们就要抓走周老五的女儿小云去给财主当小妾。周老五只能不断求情,希望他们再给自己一些时日。了解事情的内幕后,郑板桥便决定帮助周老五一家。于是,等到讨债的家丁离开后,郑板桥便来到了周老五的家门口,客气地问道:“老人家好,我因为忘记带盘缠而没有住宿的地方,可否让我在您家中借宿一晚。”周老五心地善良,于是便同意让郑板桥留宿家中。吃饭的时候,周老五看着桌上的粗茶淡饭还很不好意思地说道:“家中贫困,还请先生不要嫌弃了这饭菜才是。”郑板桥却是吃得香,还安慰周老五道:“没事,我也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听到苦日子一词,周老五不得不红了眼眶,摸了摸女儿小云的头,小云知道父亲心中难受,只是低着头在扒饭,一顿饭就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吃完了。郑板桥明白父女为何难过,但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静静地吃着饭。饭后,郑板桥对周老五说道:“老先生,我看您女儿的房间挺干净的,就在我住一晚如何。”周老五虽不喜眼前之人没有分寸,但还是同意了他住进去。第二天清早,当周老五前来女儿房间的时候,却发现郑板桥已经离开了,周老五还在屋内看到了一幅画。正当周老五一头雾水的时候,一个当铺老板来到了家中,他激动地拉着周老五的手说道:“有一位先生跟我说你们家中有郑板桥先生亲手作的画,请一定要卖给我,我愿意花一百两银子购买。”周老五这才明白了郑板桥的身份,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想必郑板桥留宿是假,留画是真,周老五的心中生起了阵阵感动。之后,周老五通过卖画的一百两银子,不仅还清了欠财主的钱,还将父亲的病治好了,一家人都对郑板桥感激涕零。郑板桥的生活过得贫苦,也很少想过靠作画来赚取钱财,因为他认为作画是神圣的,不应该与赚钱挂钩。但当百姓有困难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作画,可见他对百姓的感情。为了帮助困难的百姓,郑板桥不仅可以违背初衷作画赚钱,还能不畏强权,拿自己的官途去换取百姓的安康。当郑板桥治理的潍县发生严重水灾的时候,郑板桥为了让饥饿的百姓填饱肚子,命令县里的富豪轮流开厂煮粥,供百姓充饥,他自己更是节衣缩食,只为能够将自己的官俸捐给百姓。在危急的时候,郑板桥没等朝廷的命令到,就急着开仓放粮。当下属劝告他稳妥行事的时候,郑板桥毫不犹豫地说道:“再稳妥下去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尽管去做,有什么后果我一力承担。”终,百姓们得以度过难关,但郑板桥却因为得罪了上级以及当地的富豪,处处受到排挤。但郑板桥却丝毫没有后悔,他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龌蹉愤然辞官,归隐山林。“官清文正,人所共知”这八个字一直以来都被用来评价郑板桥,他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官。参考文献:《郑板桥传》

3、驿城区板桥镇简介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郑板桥

4、商州板桥镇镇长

郑板桥被调到山东潍县任知县时,十几个人抬着一顶轿子来接他,他上轿之后就后悔了。郑板桥被颠得前仰后翻,头上还撞了个大疙瘩。他喊,“住轿!”可根本就没人听。正巧前方有一堆土坯,他便计上心来。知县这个官职说起来不大,但到底也是个官,所谓民不与官斗,为什么这几个轿夫要这么捉弄郑板桥呢?原来他要上任的潍县不是一个好地方,此地的吏治黑暗,百姓饱受当地豪绅士族的欺压。这些豪绅毫无顾忌,完全就拿王法当摆设,百姓苦不堪言。为什么他们敢如此目无王法呢,原来当地的前几任知县都选择了和他们沆瀣一气,对他们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县官有的是一开始就目的不纯,做官图的不是为民做主,而是搜刮盘剥,和这些豪绅是一路人。也并非没有清廉正直的县官,但是众人皆浊我独清,他们在当地的那个环境里也难以生存。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县官就会受到这些豪族的打击报复,他们罗织罪名,把县官的名声搞臭,乃至于丢了乌纱帽。如今,听说又有新知县上任了,这些豪族就又动了心思,打算故技重施。他们就事先买通了几个轿夫,让他们去接郑板桥上任。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计划路上给他点苦头吃吃,杀杀他的锐气。而郑板桥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他在离潍县县城20里的地方碰到了接他的轿夫。轿夫一开始也是客客气气的:“您就是来赴任的郑大人吧,小民是来接您的。”郑板桥不疑有他,也就进了轿,然后就后悔了。之前还笑盈盈的轿夫一看郑板桥坐进了轿子,互相对视一眼,就开始抬轿上路。抬轿子,讲究的就是一个“稳”字,可这几个轿夫做的可谈不上稳。他们大踏步地前进,轿子就像是风中落叶乱晃,上下左右,颠颠簸簸的。郑板桥在里面是十分难熬,轿子晃,他也被带着滑动,不时撞上轿子的内壁。没一会的工夫,他的额头上就磕出了个大包,全身上下无一处不难受的。郑板桥哪里受得了这个,他连连喊道:“住轿!”可是他这话说了跟没说似的,外面的轿夫依旧自顾自走着。他们像是上了头,一会急速奔走,一会猛然停下,还有意识地让轿子乱晃,即使不让郑板桥好过。轿夫们听着郑板桥的痛呼,更是得意,哼起了小调,歌词是这样的:“昔日老爷乍到,先坐簸箕小轿;往后不听使唤,拿你乌纱撂高;”。这也是雇他们的豪绅交代好的,一定要让郑板桥知道他们的厉害,好受拿捏。然而,郑板桥毕竟不是一般人。他脾气乖戾,自然不会乖乖让人折腾。郑板桥一边在轿子里极力坐稳,一边就开始思考如何反击。他扒着轿栏,努力往外面探头,终于有了主意。他大喊道:“住轿!”轿夫们这次倒是听话了,也因为他们这一路闹腾还是挺消耗体力的,如今也正好歇歇。郑板桥忙不迭下轿,指着前面的一堆土坯,问轿夫:“那边堆着的是什么?”一个轿夫挺看不起郑板桥的,觉得他连这都不知道,枉费读了那么多书,就很有些优越感地回答:“老爷,那是土暨。”郑板桥接着问:“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呀?”轿夫对郑板桥很是不屑:“我们这边人都睡炕,这暨就是用来支炕的。”郑板桥听完,吩咐道:“好,既然如此,你们就给我把暨搬几块到轿子里,我留着到府中支炕用。”轿夫们也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愣在当场,一个机灵的轿夫就劝郑板桥:“老爷,府里给您备的有床,用不上这个——”话没说完就被郑板桥打断了,他一摆手,止住了轿夫的话:“那种床我早就睡腻歪了,正好试试炕,你们一人给我搬两个进来,违者论罪!”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轿夫们一看郑板桥态度这么强硬,也不敢多言,只能不情不愿地把暨抱进了轿子里。这东西可不轻,一个10来斤,总重量足足有2,3百斤。本来郑板桥文人身板,比较轻松,可如今加上这暨,轿夫们可够受的。再上路,轿夫们也没有心思折腾郑板桥了,累的叫苦连天,哼哧哼哧的。郑板桥看到他们自食恶果,也是一阵窃笑:“怎么不颠不唱了,老爷我等着听呢!”轿夫们只是一阵苦笑。郑板桥来了兴致,在轿子里即兴做了首诗:叫你簸簸箕,你偏喘粗气;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就这样,郑板桥没有被当地豪绅的下马威吓倒,顺利上任。他在任上关爱百姓,开仓赈济饥民,万余人受益。

5、安徽蒙城县板桥镇

郑板桥在潍县(潍坊市)做县官时,因开官仓放粮赈灾被革职,他雇了条民船返回老家。途中,一艘官船耀武耀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大旗。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被调往潍县任职,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县自古就是一座名城,文化、经济都很繁荣,而且屡出进士、才子、高士,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郑板桥还曾写下:“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描绘当时潍县的繁荣景象。但不巧的是,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山东就发生了大饥荒,甚至发生易子相食的现象。郑板桥不仅捐出俸禄,开官仓放粮,设粥厂赈灾,还兴修水利,和百姓一起务农,争产创收。为了少饿死一些饥民,郑板桥劝说县里的富贾拿出积粟,设粥厂,赈济灾民,为此伤害了那些富贾大户的利益,这些富贾大户又和贪官污吏勾结串联,私下里给郑板桥使绊子。郑板桥费尽心血,经过百般努力,潍县的灾情终于在两年后渐趋缓解,逃荒的饥民也陆续返乡。郑板桥为了防止潍县再遭遇大水淹城,或盗寇的侵扰,又带领百姓修城墙。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为民谋福,为民请命,敢于和恶势力做斗争,为百姓撑腰,赢得了不朽的赞誉。但郑板桥却因屡屡斗法贪官、豪绅,得罪了不少人,而且他官职太小,朝廷中又无人照应,而乾隆朝从上到下,官场又极度的黑暗,61岁的郑板桥,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而自己广济于民的大抱负又难以实现,便有了归田之意。乾隆十八年,61岁的郑板桥,再次因为民请命,要求开仓放粮赈灾,忤逆了上司。上司各种刁难,弹劾他,郑板桥只好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归乡。郑板桥名义上来说是辞官,实际是被革职。而他之所以被革职,就是因为他长期和这些嚣张跋扈,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官员不对付,所以他也乾隆朝的很多朝臣所不容,被挤兑。郑板桥辞官而去,雇了条民船向老家驶去。恰巧在途中,有一艘官船耀武耀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大旗。郑板桥就见不得官员如此嚣张,他一气之下,令人找了块大大的绸布,在上面写了“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在了桅杆上。对面船上的官员正得意,突然一看对面船上挂着“奉旨革职”四个字,暗讽自己,顿时也来了气,派人去郑板桥的船上责骂。但当这位官员知道对方船上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郑板桥时,突然改变了态度,忙带着厚礼去船上道歉,并恳求郑板桥赐一副字画。对话中,郑板桥得知这位官员是朝中某一位奸臣的儿子,郑板桥就想耍弄一下他。便令人拿来文房四宝,提笔书写了一首诗赠送给这位官员。诗曰: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一笋,德少休要充斯文。诗乍看挺好,其实这是一首骂人的藏头诗,把这首诗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摘出来,连在一起就是“有财缺德”。这位官员乍看挺欢喜,过后才发现郑板桥在骂自己,真是又气又恨又无奈。其实,郑板桥靠自己的智慧,曾不止一次地诙谐幽默式的讽刺贪官、豪绅。当时,郑板桥的书画很有名,很多达官显贵,豪门巨绅,常以得到郑板桥的书画为荣。但郑板桥此人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不讨厌我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即便他们出高价钱,郑板桥也乐意作画。有一次,一个豪绅建了一栋豪宅,恳请郑板桥为新宅子题写一个门匾。由于这个豪绅平日里和官府勾结,仗势欺人,干了不少坏事。郑板桥本不欲出手,但他想捉弄一下这个豪绅,为百姓出出气。于是,他就为豪绅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大字。但门匾上漆时,郑板桥特意叮嘱油漆匠:“雅、起、敬”三个字,只给左边部首上油漆,“闻”字只漆“门”字。由于门匾是新的,即便有些地方没有上油漆,也看不出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门匾上的字没上油漆的那部分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而上油漆的部分就越发显得清晰明目。远远望去,原来的“雅闻起敬”就变成了“牙门走苟”四个字。而“牙门走苟”和“衙门走狗”谐音,所以一时之间,百姓们纷纷围观在豪绅门口,大念“牙门走苟”,讽刺这位豪绅。像郑板桥这样的智慧故事,《智囊全集》中还有很多,比如“蓝道行假借神明”、“妇人慧眼识韩信”、“曹冲刻船称象”、“苏秦暗中助张仪”、“刘伯温帮朱元璋解梦”等。智慧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解决人生难题。所以我们要多读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像历史名人一样,用智慧谋国、谋身、谋事。读历史智慧故事,我推荐《智囊全集》。书中收集了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篇,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寻找故事家#这些真实生动的智囊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不仅对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疑虑,人生困境,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不仅有白话文对照,还有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168元,现在特价39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下单↓↓

6、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寒窗苦读,参加科举考试,康熙朝成为秀才,雍正朝是举人,到乾隆朝考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他出身贫寒,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十分同情。后来因为帮助农民胜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做官前后都居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擅长画兰竹,工书法,能诗文。郑板桥的“怪”在于他为官清正,肯替贫苦百姓说话,为他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因此丢官也在所不惜。在封建官僚里这样的人极为稀少,因此堪称一怪了!

7、地理中国板桥镇

国画,《墨竹》,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墨竹图1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