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斯博士曾借用他作品里的大象霍顿之口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小。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孩子多么小,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人来好好的对待和沟通。《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一书,是一系列针对2~7岁孩子的“如何说……”的奇妙工具书。我觉得里面内容好,现在分享给大家。[月亮]这本书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是工具篇,如为处理情绪、寻求合作、解决冲突、表扬和赞赏等提供的工具。就处理孩子情绪的工具就有好几条:1.用言语来接纳感受当孩子情绪失控,或说做了一些让父母着急上火的话和事,我们需要用言语来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的情绪脑和理智脑建立联结,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有研究表明,仅仅是给真实的感受指定一个名字或者贴一个标签,就可以让右脑中“情绪通路”的活动平静下来。同时父母带有同理心的言语,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温暖,从而学会用同理心的语言去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情绪可以被认可,但是有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2.把感受写或画下来把感受情绪写下来或画下来,情绪就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尤其是2~7岁的孩子,心里的话表达不清楚,就会画出来。3.用(几乎是)默默的关注来接纳感受在孩子向你诉说情绪和不开心的事时,父母回应“嗯”“哦”“原来这样”就可以了。因为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倾诉,并不需要父母的建议和说教。[月亮]第二部分是实战演练篇,针对孩子在起床时、饭桌上、手足之间、打人和谎言等问题上,给出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我家孩子快6岁了,就书中清晨起床给出的方法和建议,我觉得实用。比如孩子赖床,我们可以接纳孩子的感受:要离开温暖舒服的床真不容易啊,多躺几分钟也可以哦。(几分钟后再来喊孩子就很容易起来)在孩子不想到洗漱池时,父母可以提供选择说:你是想走路来呢,还是像小兔子蹦跳来呢。在孩子不想穿衣服和穿鞋时,父母可以来点娱乐:这件衣服真想快点给你包裹起来,让你暖和暖和。儿童教育学者王人平认为,养育孩子的起点是了解和理解。当父母了解了孩子某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了解了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就会对孩子出现的不同情绪和行为,有了理解。《如何说宝贝才会听》就是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提供了众多案例、工具和实战方法。#育儿事务所# #一起家庭教育#
2、王人平金句婚内自愈|也许哪句话就给了你力量——王人平说:我个人从不纠结穷养和富养,我就自然养。我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爱是好的抗挫折能力。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她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
3、王人平公司有的家长,宁可花成千上万的钱让孩子上课后补习班,也不肯买几本书给孩子看,生怕买的书孩子不看,几十块钱浪费了。我不这么想。近几年,我买了许多书,有育儿教育书,科普书,文学书等等,自己看,也放在家里等着孩子感兴趣了看。花钱不多,效果还是很好的。这里转发的,是王人平老师推荐的数学书,《我的几何人生》等我都有,看看没坏处。
4、王人平解释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都采取了惩罚与奖励,这种属于外驱力的动机策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伤害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浮出水面。当孩子挣脱困苦的环境后,只会重回原形,然后变得更加的放纵,肆无忌惮。心理学家李雪所说,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生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真正的有效教育方式,不是逼着孩子学习,而是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热情的点燃才是无穷的激发。清华大学社科院心理学副主任赵玉坤说,父母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取得成绩,而是让孩子努力握住自己的人生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父母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到了时间,孩子自然能破土而出,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力。教育要记住6要诀。经历比名次重要。对话比对立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榜样比命令重要。永远记住孩子是缩小的大人。网友1:减少孩子的紧迫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网友2:王人平先生曾说这么一段话,孩子今天能够因为厌恶劳动的辛苦而学习,明天也会因为厌恶学习的辛苦再次放弃学习。网友3:被迫选择理想状态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王人平简介#
5、王人平个人简介父母不会控制情绪,对孩子真的伤害挺大的。去幼儿园接娃,看到一个小朋友拿了一个手工灯笼出来,开心的给爸爸看。他爸爸正在和别的家长说话,孩子说了几遍让他看自己的灯笼,这个爸爸一下子火了,大声说:“等会儿,没看我说话呢吗?”孩子一看,马上不说话了。著名教育家王人平老师曾说过,父母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会用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对自己的情绪,应该具备自我察觉能力、理性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能看到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像这位爸爸这样,根本没有理解孩子想要跟他分享的心情,就是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只是通过粗暴的发泄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失落和难过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和家长之间有了隔阂。
6、王人平案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1、给孩子整体的接纳,信任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2、给孩子多做,做好的机会,及时肯定。3、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而非盲目听话。4、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做。5、不替孩子思考,引导孩子遇事自己找方法和答案。6、支持孩子想做的事和想成为的人。7、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 8、不以“听话”与否为评判孩子的标准。9、营造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发表自己意见。10、孩子提问时,不给孩子标准答案。鼓励孩子至少找出三种解决方案。11、不逼孩子独立。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恰恰是孩子勇气、信心和力量的大来源。独立,其实只是“做自己”的衍生品。—王人平
7、王人平抖音千万不要再说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真心想孩子好的父母,请一定认真看一看王人平老师写的这篇文章,关于情绪对孩子的伤害写的很详细,看到很多没有觉知的家长,真是很着急。有耐心的可看图示里的内容,更完整。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父母情绪失控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写作业、玩手机啊,如果孩子表现好,父母当然就不会生气了。先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这些行为与父母的情绪失控有必然关系吗?举个例子,如果你认为听话不是好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那么孩子不听话也许你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独立、主见和成长,不仅不会生气,还可能会很欣慰。再比如,如果孩子不爱学习,你能反思到是自己没有给孩子做爱学习的好榜样,或家庭中没给孩子创造适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或亲子关系紧张,让孩子情绪不稳定,无法静心学习,自然也不会跟孩子生气,而会从成长自己开始。真正左右一个成年人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解读。改变认知,即可改变情绪。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就以死相逼或一走了之,那么自己要先做到情绪稳定、理性沟通,对自己的情绪负百分百的责任,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因为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玩手机等,父母就躺到马路上撒泼打滚,或用跳楼或遗弃孩子的方式去恐吓威胁孩子,传递给孩子的都是:爸爸妈妈爱你的表现,你的成绩胜过你这个人,胜过爸爸妈妈这条命,胜过我们的亲子关系。父母这种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时刻生活在被爱遗弃的恐惧中,无法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法发展出自爱、自尊和自信。一种可能是导致孩子低自尊,对自己、父母和世界都失去信任,开始厌学,甚至自我放弃;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赢得关注和有条件的爱而努力,但即便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孩子内心也是极度匮乏、无力和痛苦的,往往会导致孩子妒忌心强,看不了别人的好,缺乏自我和自信,总认为自己不够好,抗挫折能力低,输不起等。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接触过一些父母,孩子被逼的想死的心都有,父母还在问我: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不好好做作业怎么办?在这些父母眼中,没有孩子这个“人”,孩子只是让自己获得安慰或荣耀的工具。#王人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