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视历史,但也被历史遮蔽得深世上万般丑恶,书里写的不过十一,为什么读书?一直要求学习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真相,为什么读史?历史,是当下中国的一门“显学”。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不断地探索以向历史的真相无限接近。而数学中的无限接近的概念就是,永远都到达不了那个点。所以,某种意义上,史里载的也很难说是真相。那么为什么读史?关于这个问题,台大历史学教授,吕世浩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以史为鉴。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微言大义。“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而知未来。”然而市场上的“史书”鱼龙混杂,到底读什么样的历史才真正对我们有利呢?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指导现实的教训,重要的,是要读懂历史背后,那些真正影响现实社会的因素——比如经济机会、教育模式、阶层心理、安全秩序等等。因此,以社会为切入视角的历史学——“社会史”就成为了理解历史一扇极好的窗口。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史却极少被国人关注,即使是号称熟读“通史”的人,对于一些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社会史”,却常常表现得漠不关心,或者茫然无措。“通史”与“社会史”之间本质的差别是什么?通俗的说法是,通史中的社会变迁,实为“大社会”,是要反映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社会史中的社会变迁,实为“小社会”,重在反映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是真正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换言之,比起通史,社会史才是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正有利的历史讲述。熟读社会史,让我们看清我们生活环境的全貌,理解国人的组织形态、心灵世界,重要的是“找准自己所处的社会坐标,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在当下中国,人们亟需一本“从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全貌”的著作,以填补我们的知识空白、秩序空白,帮助我们理解“结构性演进的历史密码”,厘清“我们”和“社会”之间微妙、复杂的逻辑关系。这本《中国社会史》,恰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切题之作。作者梁庚尧教授生于广东,在台湾大学历史系执教数十年,是这一领域“文脉传承的担当者”。本书是他一生学术思考的代表作,简体版更是引进中国大陆。本书豆瓣评分9.4分,被无数海内外读者公认为“系统、全貌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文字精炼深刻,论述精确有力,严谨、凝练地阐释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动历程:官员和百姓,商人和读书人,究竟如何参与、组织社会生活,其阶层变动的逻辑又是什么?在每一个朝代,缺少安全感的富人、穷人,靠什么保护自己、寻求公道?在中国不受其他文化影响之时,民间的社会秩序社会如何自立、自愈……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组织架构,例如法统规制、阶层社群、精神信仰、经济活动的变动,本书为我们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和的历史资料。#吕世浩简介#
2、吕世浩个人资料近日因疫情严重赋闲在家,每日陪着3岁的小儿。他天生矫情爱哭,我简单直接再加上连续多月的烦躁,每天结束时总感觉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嫌弃他。昨天我刚刚反省是不是该少干涉他一些,既然他个性鲜明,主意正,就不该对他限制过多。今天品读《史记·礼书第一》时,突然又觉得自己想得有点偏颇。我们家比较倾向于长幼有序的环境,长辈正身作则,爱护幼小,小辈尊敬长辈,上行下效。如果我需要家里能长久如此,“礼”应该是有效的手段。“故礼者,养也。”礼,养身,养德,养家族,养国家。“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吕世浩博士说,太史公在礼书中把“让”放在首位,我觉得适度是“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礼不一定就是束手束脚的繁文缛节,就它对如今家庭的意义来说,言行一致,每日从交流和互动上时时处处做到尊长爱幼;日久天长,家里的每个人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温情而加以保护。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走到社会上也自然知道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天道自有报。那么,这个“礼”该怎么做呢?养习惯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譬如,从今天起,我每天找出固定时间,陪小儿玩一个他喜欢的游戏;要求小儿每天给爸爸捏捏腿;要求大儿每天打扫一个房间……一个习惯培养好后再加入新的习惯。一个人每天都为家庭、为别人着想并付出努力,那么他就会慢慢把家、把别人放在心里。#史记# #礼仪# #家庭# #中国式家庭教育# #习惯#
3、吕世浩新消息他不是第一眼好友,他往那一站就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凭本事吃饭的人不需要广结良缘;他也不是一个多话的人,基本上他要决定开口讲话,满场的似是而非都会黯然退却——极少有人能够当面反驳他,不是碍于面子,而是他所说的话句句是真,真金不怕火炼。他二十年前跟我说过的预言,今天大部分都已实现;他现在出的书,再过二十年,大多数人才能真正理解。我不用明白,我是盲从。我的另一位老师吕世浩说,人这辈子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学历?工作?预测未来?都不是,是跟对人!这句话,我肯定是听进去了。——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序三,六六选对行业,选对平台,跟对人,才是草根逆袭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苦干、蛮干。奋斗的质量从不单纯取决于你所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更多的在于你的选择,以及基于这个选择,你所创造的价值。
4、吕世浩历史视频黄石公与张良在下邳桥上的见面,短暂的交流间竟然就完成了三次交锋,这中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圯上进履是出自于《史记·留侯世家》的一篇古文故事,想必大家都是有听说过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黄石公两考张良,张良终通过考验,获得《太公兵法》的故事。但是如果细细琢磨原文其实会发现,故事里的细节是相当的精彩,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更加深刻。在这个故事中,黄石公对于张良的考验,总体可以分为两大考验,如果是细分来说的话,说是六考张良也无不可。## 黄石公对于张良的两大考验而黄石公对张良的第一次大考,就在下邳的桥上,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就知道黄石公是专门来考验张良的呢?其实原文是已有表述的【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从至良所就可以看出,黄石公是特意来找张良的。从而触发了对张良的第一次考验。而这一次考验中,不仅只是黄石公考验张良,同样是张良在考察黄石公,而三次交锋,就此发生。第一次交锋是【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而张良的反应是什么?【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说实话,愕然才是一个正常年轻人的反应,强忍也比较正常,扪心自问,如果有个人跟我这么说话的话,虽然我可能也不会动手,但是肯定是不会搭理他的,但是反观张良强忍之后,还依旧【下取履】足见张良的本身品质是过硬的。第一次交锋,老父胜。第二次交锋是【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如果是一个陌生老人,不仅让你捡鞋子,捡完鞋子回来,还要你给他穿上,你会是什么反应?扭头就走估计会是大多数人的反应,而张良怎么选择呢?选择给老父穿上鞋子,第二次交锋,张良胜。第三次交锋是【因长跪履之。】张良不仅仅是给老父把鞋子穿上了,还长跪着给老父穿上,如果是正常人有人给你跪着把鞋穿上,恐怕早就慌了起身了,张良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存了吓一下老父的心思,而老父什么反应?【父以足受,笑而去。】而张良呢【良殊大惊】,这第三次交锋,老父胜。至此,三次交锋落幕,张良是极其聪明的人,无需多言,就知道老父并非一般人,所以张良【随目之。】到这里其实张良才真正通过老父的第一大考,于5日后迎来第二次大考。第二次大考中,张良两次依约前往,但是老父都总先他一步在,两次小考验失败,终于在第三次【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获得黄石公传授之兵法。而黄石公对于张良的两次考验,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给张良一本兵法吗?其实不然,黄石公真正要传授的内容其实已经在两次大考的时候就已经传授给张良了。第一次考验,其实让张良明白的是“忍”,是忍人之所不能忍,并且尽然选择“忍”就要一忍到底,张良极其聪慧,已经是领悟了,所以黄石公才会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第二次考验,则想要让张良明白“先”,如何能先人一步?纵然有张良如此天资,依然要选择“夜未半往”,才能够先人一步,也是为了告诫张良,纵然天资出众,依然要勤奋,要先人一步。黄石公想要张良明白的两个道理,未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应该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保持耐心,在天资不出众的情况下,更应该勤奋一些,依靠勤奋来不断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身体力行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也不能是为了先而先,因为先不一定总能赢的,所谓“领先一步是先知,领先十步”是先烈。## 为什么黄石公会看上张良故事到这里已经是结束了,但是我不禁有一个疑问,张良具备了哪些品质和素质,值得黄石公特意找上张良传授其兵法呢?总结来说有3点:1.胆气十足,何以见得?其实故事发生的背景,其实是在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躲到了下邳,那时候秦始皇下令全国“大索十日”想要缉拿真凶,而张良虽然是逃亡,但依然能【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足见其胆气十足。2.有家国情怀,故事开头也介绍了,张良【其先韩人也。】,但是韩被秦灭国,于是张良散尽家财,打算为韩国复仇。且在故事中,张良能够尊敬老者。从这两点,足见其家国情怀。3.张良自身十分聪慧。从第一次黄石公对张良的考验就可以看出,张良是极其聪明的,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推测老父不是“一般人”,并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赢得考验,赢得老者“孺子可教”的评价,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综合来说,张良本身的素质是出色的,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只要你足够优秀,并且能够表现出你的优秀,自然是会被人看见的,所以年轻人,应该多考虑去提升自己的本身素质和基本盘,才能够具备职场竞争力,才能够获得贵人的帮助。参考资料:1.《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2.《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吕世浩#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