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坟简介(三苏坟全景图)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6:27:42 浏览
1、三苏坟全景图

到无锡已经两天了,一直在忙,也没时间总结一下这次的豫苏骑行,想想还是善始善终吧,那就再说点啥吧。我为什么执意要走这趟长途骑行,其实呢并不是心血来潮,脑子发热,而是为了弥补心里的遗憾。我是从2014年开始长途骑行的,主要活动在北方,北京、天津、河北、郑州都骑过,就是没骑过南方。2019年末,骑行从无锡回北方的洛阳,骑到安徽大泽乡时遇到了大雨,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雨雪天气。在家人的劝说下,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中止了骑行坐火车回家,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这个遗憾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我就想着有一天一定要走完全程。这次回无锡本可以坐车回,但想到两年前的遗憾,就决定一定要骑完它。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否则我根本走不出去,本打算四月中旬出发,因为持续降雨不得不推迟到22日。那天早上五点多就出发了,天气挺好,太阳也出来了,不过很快便又成了阴天。这次骑行是我带帐篷,晚上找地方露营,这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结果天公不作美,第二天我到了郏县三苏坟后便开始下雨,一直下到我到达上蔡县,断断续续下了三天!真应了那个词:风雨无阻。好在带了防水罩和雨衣,行李没啥事,衣服也防水,不太狼狈。离开上蔡后便开始了暴晒模式,太阳出来了,气温从16度蹿升到31度,先冷后热,又开始脱衣服。从上蔡晒到常州,持续了整整八天,结果到了后一天时又开始下雨了!从进入无锡就是细雨纷飞,一直下了一天,逼得我冒雨赶路,费了好大劲才到了目的地。先雨后晒再雨,这种模式让人印象深刻,留下了一段无法磨灭的回忆。十三天的风雨兼程,仿佛看了一部加长版的城乡社会生活纪录片,受益匪浅,我想抽时间把沿途拍的精彩照片画下来,一定很有意义。

2、介绍三苏坟

苏轼死后,没有葬在病逝的江苏常州,没有葬回家乡四川眉山,也没有和发妻王弗合葬,却落冢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北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结束贬谪生涯,从儋州返回中原。走到江苏常州时,他已身患重病,遂写信给弟弟苏辙:“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当年7月,64岁的苏轼病逝于常州,他的儿子苏过遵其遗愿,将其灵柩运到汝州郏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葬。许多人认为,苏轼和汝州郏城并没有什么交集,汝州又没有他游历过的名山大川,生性豪放又趣味十足的苏轼,为什么会选择长眠于这个小地方呢?当年,苏轼可是拒绝过汝州的!在苏轼离开贬谪地黄州后,被调去汝州,但他认为汝州离京城开封太近,不想再卷入官场的是是非非,就一路游览山水17个月,始终没有上任。没想到数年后,弟弟苏辙却出任汝州知州。期间,苏轼再次被贬,从定州(今河北省保定)调至英州(今广东省英德),途经河南境内,便绕道汝州与苏辙小聚。抵达汝州后,兄弟俩结伴来到郏城。郏城自古就有龙凤宝地的美称,还有著名的黄帝钧天台,是世传轩辕黄帝奏乐问道的地方,令很多文人学士向往。兄弟二人登上钧天台,居高远望,顿觉心旷神怡,仿佛听到钧天神乐飘然而至。在钧天台北面,有一座莲花山,山上奇峰叠翠,余脉绵延起伏,兄弟俩觉得和家乡的峨眉山相似,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年,父亲苏洵死后,是他们俩一起护送灵柩回到四川,安葬在眉山苏家祖坟的。他们也想百年之后,追随父亲,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但此次苏轼被贬到英州,相距汝州数千里,而他已年近六旬,不知此生兄弟能否再相见,更别说回到眉山了。于是,兄弟俩就把莲花山唤作“小峨眉”,商定百年后,就把这片“土厚水深”之地,做为归宿地。苏轼葬于郏城10年后,苏辙也在颖昌(今河南省许昌)去世。他的儿子将他和苏轼葬在一起,人称“二苏坟”。200多年后,郏县县尹杨允感慨眉山和郏县虽相隔数千里,但他们父子三人情意相通,猜测老先生肯定经常神游于此,便在苏轼苏辙墓中间,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就有了现今的“三苏坟”。那么,除了苏轼、苏辙和苏洵外,大家也关心,苏轼的哪位妻子陪伴他长眠于郏县呢?苏轼一生共有3个女人,每个女人都对他情真意切,苏轼也为她们寄情诗赋。他的发妻王弗,从小饱读诗书,聪慧可人,“唤鱼姻缘”成就一段佳话。两人琴瑟相和、情趣相投,相伴相守11年,渡过了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可惜好景不长,王弗27岁时病逝,留下6岁的幼子苏迈。王弗离世后,葬在了四川眉山苏家祖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对王弗的思念。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王弗的表妹。她陪伴苏轼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将王弗的孩子苏迈视同几出,跟随苏轼起起伏伏,辗转多地,历尽生活的磨难。但王闰之也是苏轼的女人里,没有存在感的,她不懂诗词歌赋,只是一位擅长炊茶采桑的村姑。他们之间没有风花雪月,只是柴米油盐,在苏轼的诗词中很少看到她的影子。但正是王闰之,成就了“东坡居士”,陪伴他走过宦海沉浮的中年时期。她一生辛苦操劳,终究在46岁时先于苏轼离世。对于这位老妻,苏轼心中有太多亏欠,唯有死后同穴,才能表达他的感激和不舍。于是,苏辙应苏轼之托,将王闰之的灵柩运至郏城,与其合葬。而王朝云则是苏轼后的女人,这位钱塘江畔的歌伎,从小没了父母,也是可怜人。她12岁即气质脱俗,容貌惊人,苏轼一眼为之动容,把她买入苏府作侍女。聪慧的王朝云,喜欢跟着苏轼学习,深得苏轼喜欢,因而在她18岁时,终被苏轼纳为妾室。在苏轼落魄失意的晚年,身边只有朝云陪伴。在颠沛流离中,朝云不满周岁的孩子夭折,深受打击的她,再染瘟疫,熬到34岁时,她也离苏轼而去,成为惠州市西湖孤山东麓的一缕孤魂。“惟有朝云能识我”,有人说,朝云是懂苏轼的灵魂伴侣,王弗是苏轼的情感伴侣,而和他同穴合葬的王闰之,则是苏轼的生活伴侣。昔日种种,皆如云烟。而今,苏轼与父亲、弟弟、妻子王闰之,长眠于郏县。千百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苏轼父子都倍受敬重,他们的墓园也被一代代人精心呵护。而刻着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诗句的石柱,风雨无阻地守护着他们的坟冢。坟冢边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柏,默契地倾斜向西南方向,那里是苏轼故乡眉山的方向。自古以来,叶落归根,是很多人的期望,苏轼终老,没有安葬在魂牵梦绕的故乡,是迫于无奈?还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我们不得而知,但苏轼留给我们的,却不只有诗词。作者:源键编辑:红袖添香参考资料:1.2017年9月13日平顶山日报 《历史疑团之苏东坡拒绝“仕汝”》。1994年04期《中州统战》之《青山玉瘗眠三苏—苏东坡葬于郏县之谜》。#头条创作挑战赛#

3、三苏坟为什么不是三苏冢

平顶山市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其实还是比较丰厚的。虽然平顶山是个新兴城市,但她的历史底蕴却一点也不浅薄。这里是古应国所在地,都城就在现在的滍阳镇,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平顶山是观音的出生地,大香山普门禅寺就是观音菩萨修身之地;郏县李口镇有个白雀寺与白雀塔,那是观音的出生地。所以,平顶山具有很强的观音文化。中国四大谋圣之一的张良就出生在平顶山市郏县张店村,张良故里现在是网红打卡地,留存有好多古建筑,具有典型的风土人情韵味。就在市区北边,离市区大概就五六公里。临沣寨被被评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保留有二十多座明清建筑宅院,著名的是朱家三兄弟的朱家大院,都是三进、四进、五进院。寨周围有用红石筑成的城墙,三个寨门。这里被评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也是许多电影的取景地。这些景点都在市区十公里的城市圈中。大文豪苏东坡父兄三人的埋葬地,坐落在平顶山市郏县西北二十多公里,小峨眉山东麓,背倚莲花山。三苏坟是国家历史文化古迹,有好多古代名人碑刻。坟院大门的石道两边有雕刻精美的石羊、石虎、石马、石狗、石人与望柱,四周古柏苍劲翠然。三苏坟陵园有苏子祠、苏陵园、广庆寺三部分组成,占地14800平方米。风穴寺。坐落在平顶山市汝州城北9公里风穴山中,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具有1800年的历史。与相国寺、白马寺、少林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国家4AAAA景区,占地50亩,遗存有东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40多间;其中保存完好的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是风穴寺的三大国宝。文革时期,由于被当做部队的医院,有部队驻扎而免于毁坏。平顶山市的叶县是叶公好龙的成语传说发生之地,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沈诸梁。这里也是著名的昆阳之战的发生地。县城里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县衙、文庙与明清街。抗金农民英雄牛皋,出生在平顶山市鲁山县熊北乡。牛皋大战金兀术于牛头山的古战场遗址就坐落在平顶山新城区宋村。宋村现淹没在白龟山水库里,牛皋祠及衣冠冢被移至花山村。金兀术的墓冢坐落在汝州脂肪乡完颜村西南角。据说,曾有宏大的墓道,两边有石像生,因毁于文革,现只存金兀术与他叔叔的坟冢。著名的平顶山风土人情就说这些吧,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评论区可以探讨。

4、三苏坟的真实故事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大家、四川人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病逝,享年66岁。这位20岁即离川进京应试的眉山人,除母亲病逝归家奔丧,父亲死后扶柩回乡,成年后共两次回乡外,再未回过故乡。他一生奔波,仕途屡屡受挫,从未遂平生志愿。1101年在常州病逝前,给弟弟苏辙留下遗言:“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其子苏过扶柩抵达河南,将他葬于郏县。这位文化大家为何遗言归葬河南而不是老家四川眉山,难道是家乡情结不深吗?并非如此。他的父亲苏洵和爱妻王弗,都归葬在家乡眉山;他的词《临江仙·送王缄》也写过对故乡的思念:“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殇。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历代史学家总结出苏轼葬在河南郏县而非四川眉山的原因有如下几个:一是郏县的山水跟他的眉山家乡近似,在无法归葬眉山(后文有解释)的情况下,郏县是好的选择,这是受认可的说法;二是苏轼虽然一生当官,但仕途一直受挫,当官的几十年,也是屡屡被贬的几十年,积蓄不多,而其时的常州离眉山远比离郏县更远,交通更为不便,不论是走水路,还是旱路,花费都相当惊人,要回家安葬更难,简单说就是回不起家乡;三是北宋官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中原以外地区出生的官员,死生安葬之地,好不超过其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500里地,以示对朝廷的忠诚,例如出身庐州合肥(安徽合肥)的包拯死葬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出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范仲淹葬在伊川彭婆,出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的欧阳修葬在新郑,出身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的范镇葬在襄城,足以为证;四是苏轼死时,四川眉山老家已无直系亲属,他和弟弟苏辙的后人,大多在河南的郏城、汝南、颍昌、斜川(今许昌苏桥镇)等地,葬在郏县,后人祭祀方便不说,也与其他亲人在一起,他的弟弟苏辙死后也葬在郏县。因此,史上有名的“三苏”父子,死后是分开的。河南郏县的“三苏坟”,只有苏轼、苏辙是真塚,苏洵是衣冠塚;四川眉山的“三苏坟”,苏轼、苏辙是衣冠塚,苏洵是真塚。而苏轼与他心爱的女人王弗,也分开了——王弗葬在眉山。对这位一生豁达乐观的大家来说,也许,葬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心安处,便是故乡。正如他在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所说:“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也许,这里面其实有悲沧、无奈、凄凉!你不了解的苏轼,不仅是牛人,还是个吃货

5、三苏坟讲解

【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为何葬在河南的一个村子】唐宋八大家里,北宋的苏家占了三席,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和民国的宋家出了三个风华绝代的女儿一样传奇。三人中名气大的属苏轼,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诗词,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都是上学时候必背的,在中国估计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苏轼是谁。这次河南之行特意绕道郏县,就是来看看三苏园,缅怀东坡。三苏园在郏县城郊,莲花山脚下,东坡先生是四川眉州人,在江苏常州去世,为何安葬在河南一个村子,让人费解。有说北宋的首都是开封,达官显贵死后自然要葬在汴京周边,这么说貌似嵩山更合适,郏县距离登封还有些距离。也有说苏轼去世前就多次和在汝州的弟弟苏辙沟通选墓地的事儿,是俩人商定选在这里,之所以不回到故土眉州,一来山高路远,再者朝局动荡,苏东坡几次被贬,身陷政治漩涡,即使是尸骨回到故土也怕连累亲族。郏县这个地方有莲花山,被称作小峨眉,有汝河可类比四川的青江岷江,地貌和家乡有相似之处,再加上苏东坡生前在这里生活过,对这儿不陌生,终选了这里。今天的三苏园已是个景点,游客不多,门票35元,从郏县县城过来可以坐去莲花山的班车中途下车。园里除了有三苏坟,还有三苏纪念馆可以了解他们的生平,三苏坟中苏洵的坟是个衣冠冢,是后人为了让他们父子团聚在这儿建的,另有苏家后人的几个坟在周边。墓园古朴肃穆,很多古碑,历朝历代的人都有来缅怀东坡,不曾间断,三座坟在一片古柏林里,这些古柏真是奇怪,长得不直(图九),都朝西南方弯曲,人们说这是思乡柏,西南方正是四川眉州的方向。因为去了三苏园,近在看林语堂写得《苏东坡传》,林先生对苏东坡评价甚高,看这部传记也是看一段北宋的历史,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苏东坡一生官运跌宕起伏,这正是北宋朝局动荡的缩影,这部传记被称为民国四大传记之一,值得推荐。#秋日好时光# #河南# @头条旅游#三苏坟简介#

6、三苏坟如何发现的

昨晚上到九点才在汝州中央公园找到宿营地,夜里滴了几滴雨,加上前两天河南大范围降雨,早上起来发现帐篷顶上一层水珠,好在里面有防潮垫,没感到潮湿。再看自行车,跟新的一样,乌黑发亮[捂脸][捂脸]就当洗车了。早上六点起来收拾东西,一会儿去风穴寺。看了地图,从风穴寺出来沿着广成东路可以一直到郏县的三苏坟,大文豪苏家父子的墓地。感觉能顺路挺好,过去三苏坟就到郏县县城了。感觉今天的路线比昨天顺,昨天的历史古迹几乎都不在路线上,都要专程跑去看完,再原路返回。被昨天的丘陵山路虐惨了,但愿今天没山路了。

7、三苏坟是衣冠冢还是尸骨埋葬地

长途骑行累不累?累,很累,累,累得生无可恋,累得肝肠寸断。难忘的时光是什么?长途骑行的日子,痛并快乐着。就是这么矛盾,让人爱恨交加,十年的骑行生涯让我对这番话有着切身体会,五味杂陈。早上出了汝州市区,直奔风穴寺而去,风穴寺在市区东北的风穴山上,前往风穴寺的路一路慢上坡,说好了不要山路了,结果还是山路。风穴寺是我国古老的佛寺之一,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汉献帝时期,仅次于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68年)的白马寺。风穴寺以其碾压群寺的资历,和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古刹”,不过奇怪的是风穴寺的知名度却是低的。离开风穴寺后直奔附近的三苏坟,结果刚到三苏坟便下雨了。刚开始是小雨,慢慢地越下越大,等赶到宝丰县石桥镇时已经有点连阴雨的势头了。我是咬着牙冒雨赶路,走到孙集村311国道时雨越来越大,实在没法骑了,不得不下车找地方避雨。躲了一小时雨,也不见有减小的意思,不得不穿上雨衣冒雨赶路。查了地图,离前面的闹店镇只有四公里路程,赶到那里投宿吧。这场雨把计划全打乱了,原本计划赶到平顶山平西湖森林公园扎营露宿,这雨一下,到处都是湿漉漉,还扎个毛线营,只能住店了。冒雨赶到闹店镇,找到宾馆住下,提行李上楼时都吃力,几十斤的重量,我驮着翻山越岭,所有的辛苦只有自己清楚。明天路过平西湖(白龟山水库),顺便去看看湖边我的母校,自毕业以后十三年了,第一次回去。往事已成追忆,人非物也非。

8、三苏坟是什么

一个陵园三个文曲星@微头条 @头条旅游在中国文学灿若星河的大家名流中,苏门三杰无疑是靓丽璀璨的明珠。相对他们的著作等身,个人涉猎接触到的篇章实在有限。读书的时代,偏偏遇上书荒,加上贫穷,买不来书,也买不起书。除了语文课本上东坡先生那几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散文策论之外,似乎就没有读过老夫子其他的文章。至于老泉苏洵、子由苏辙,于人于文,都是遥远的存在。37年前的麦天,已经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那个时候,老家在农村的人们,无论有多少借口,都会自觉的推下,请上几天假,回到家乡奔麦忙。我也不例外。不过,到了家,田里的麦子却还不到收割的时候,想着凑这个空档期出去转转。那个时代,旅游或者旅行的概念,还不是一种时尚,更不是一种业态。出去走走,游山玩水,寻古访今,在一般人眼里都会显得另类。况且,真叫你走出去,你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落后的资讯,欠发达的交通条件,都制约着你的眼界和足迹。盲目出行的结果,必然是摸门当窗户,四处碰壁。好在广播里时不时都在宣扬当下中国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的雄伟壮观,心里早有一睹高峡平湖的冲动。于是,乘了一夜的火车,来到了宜昌,也真的实现了站在大坝望夔门的愿望。只是意犹未尽,还想扩大战果,以达不虚此行的目的。于是,逢人就问,这里还有什么可以游玩的地方。于是,三游洞就进入了我的视野,也几经周折来到了那个地方。于是,也就知道了这个地方之所以得名如斯,似乎跟苏家父子三人曾经同游此洞并诗词唱和有关。至于这个地方还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完全已被岁月磨蚀得干干净净无法回忆起来了。近年,曾有机会再去宜昌。过去那一座印象中破旧的小城,连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旅游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蜂拥而至的游客,更钟情于豪华游轮上的三峡游、站在高处俯瞰三峡大坝、去往三峡人家感受长江边上人们的生活和文脉这些更高端的目的地。葛洲坝、三游洞,这些时代的落伍者和藏在深闺的小众旧地,能想起来的人已经很少,遑论还有人梦里寻她千百度了,也只有我还能产生些许感旧之哀了。不过,于我,三游洞无论如何都算是走出书本,第一次如此真切的近距离感受一代宗师曾经驻足的地方。再后来,西湖的苏堤曾使我流连忘返,也使我第一次领略到,文学大家的背后,原来还是一个爱民如子颇有建树的勤政廉洁的典范。不过,也有遗憾。曾去三苏的故乡眉山,却不曾拜谒仰慕已久的三苏祠,去实地感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绝唱。曾去赤壁,也无暇领略诗人大江东去的豪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生命慨叹和心灵告白。峨眉巍巍,有形的巅峰抢占文化的高地,从来都不是什么值得质疑的事情。俗务缠身,何来闲情逸致泛舟江水,睹物思人?好在现在是一个流量左右资讯的时代,只要你足够关注,潮水般的信息就会以铺天盖地的密集强度倾泻而来。以意公子为代表的一些当代知识分子,以各种自媒体平台为载体,推出了大量普及苏轼文学成就的短视频,使我们能够有机会享受快餐式的文化精华的滋养。也正是她们的正向带动,撩起了我进一步精耕细作读一点事关大师们的书的心思。于是,林语堂、李冰、冷成金、陶红亮、申维、白凝、立人、似水流年、月如钩等当代“苏学”大家的著述闯进了我的视线。虽然时断时续、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对苏轼及其父弟、他们的著作的认识渐趋丰满真切,生动传神。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可以寄托情感情怀的好去处。不过百里,河南郏县就是苏轼、苏辙的埋骨之地,苏洵的衣冠冢也在其间,是谓“三苏园”,也叫“三苏坟”。走进偌大的陵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新修的纪念馆里,三苏生平一览无余;苍松翠柏掩映之下,一字排开的父子三陵,静卧在小峨眉山麓;苏祠庄严,飞鸟绕匝;广庆寺里,神鸦社鼓。庄重肃穆中,无不透出对先贤的追思缅怀,敬仰珍视。时间已是午间,这个春天里温度高的一天已经姗姗走来。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都在她的垂爱中复苏萌动。一代文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如日中天,依然光芒万丈,依然生生不息,依然高山仰止,依然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是独特的民族血脉根系,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参天大树。有她,民族之幸,时代之幸,文化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