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博物馆,里面有个片区和展厅,是专门介绍青白江的两大老厂,一个是四川川化集团,另一个是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前身分别是四川肥料厂和四川无缝钢管厂,成都钢铁厂,都是国家一五建设时期的国有企业,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他们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转型其他相关业务,但是这些都是青白江1960年建区的原因,也是多少人的回忆啊!也对现代化青白江的布局和展望,大力发展陆海联运枢纽,国家化泛殴,泛亚国际枢纽!
2、攀钢白马公司简介攀枝花东区密地桥附近金泉苑西北后山发生大火4月5日20点左右,攀枝花东区密地桥附近金泉苑西北后山发生大火,消防救援已在火灾现场扑救。现场目击者介绍,火势很大。真的,晚上路过拍的,烧得大的很。不好意思,应该还是机电的学生看到燃起来的,打电话过去对面都茫然,还是机电学生先打。金泉苑在那个位置嘛,刚刚好像是听到消防车呼叫。就在我家后面,幸好我老公及时用灭火器隔断,差点烧到送气管,旁边就是煤气站,现在想想都后怕。下午才扑灭学府花园的火,晚上又遇山火。
3、攀钢集团成都医院简介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来攀钢考察,竟要用优质钢材换取厂里废弃的高炉渣,正当工人们要为专家收拾废渣的时候,周总理却说:不换!随着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于是日本准备派专家到攀钢进行技术交流。当时攀钢很清楚,攀钢关系到中国形象,便特意嘱咐工人们,把工厂收拾得干净整洁,打起精神来接待日本专家。很快日本专家就到工厂里观看,但他们却对钢铁冶炼技术毫不关心,毕竟当时日本的矿产资源冶炼、萃取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直到日本专家看完冶炼报告,突然眼前一亮,问起中国的冶炼废渣如何处理。这时工人们被问得一头雾水,但他们还是耐心地回答了日本专家的问题,直言他们的废渣都被倒掉了。听到这里,日本专家突然兴奋起来,立即开始相互交流,工人们见状,就在心里嘀咕,日本专家偏偏对垃圾这么感兴趣。不仅如此,在这之后的参观过程中,日本专家一见到废渣,就两眼放光,紧盯着存放废渣的地方。不料日本专家又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他们愿意用同等重量的钢材,换取中国的冶炼废渣。当时攀钢的工人们都觉得,不用的废渣还能换钢材,他们这时捡了个大便宜,都想把废渣卖给日本人。但攀钢的老师傅顿时觉得事情不简单,赶紧做出回应,表示这些废渣他们无权处置,需要上报,于是这一事情经过层层上报,终被报到周总理这里。当时周总理沉默片刻想到,日本人绝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们愿意买废渣,说不定废渣中暗藏玄机,就做出批示,不同意把废渣卖给日本人。与此同时,周总理还请来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这些废渣有什么价值。很快日本专家得知他们买不成废渣,突然表现得很失落,但他们却并没有急着离开。没过多久,日本专家就打听到,攀钢的废渣终被埋到地下,就悄悄带着工具,到这个地方挖废渣。当天中国工作人员就发现,日本专家的行踪不太正常,终发现日本专家出现在他们埋废渣的地方,兴致勃勃地开始往下挖。这时工作人员立刻提高警惕,将这一事情上报,一直报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得知后,当时就给出指示,先不处理废渣,把废渣都攒起来。紧接着攀钢的工作人员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把废渣存放在仓库的角落里,和没有被提炼的铁矿一起被锁起来。后来日本专家还不死心,再三向攀钢厂长请求,执意要换购废渣,都遭到厂长的拒绝,日本专家只好先回国。此时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冶炼废渣中,含有钒、钛、钴、镍等伴生金属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价值,远高于钢的价值,它们能被运用在坦克、甚至原子弹上。看到这里,中国人才明白过来,日本人用钢材换取冶炼废渣的买卖,对日本人而言稳赚不赔。要知道,25个日本的国土面积才抵得上一个中国,在这个小国,大部分资源都要靠进口,尤其是矿产资源,日本每年要花大量资金,用在研究、军工领域。好在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废渣价值,没有让中国的资源被浪费,可由于中国稀土分离技术不成熟,废渣中的稀土资源暂时无法被提取出来。很快中国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稀土分离技术,后来在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经过多年努力,总结出整套提炼方法,萃取工艺也越来越成熟。之后的1988年,徐光宪等人参加世界交流会,在这场大会上,日本专家洋洋得意地介绍他们的萃取技术,可徐光宪等人却丝毫不感兴趣。此时日本专家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让徐光宪等人介绍中国萃取技术,随后徐光宪就拿出一包萃取后的稀有金属。不料中国萃取出来的稀有资源,比日本萃取出来的稀有资源纯度要高。各国代表见状,纷纷向中国投来羡慕的目光,尤其是美国代表。要知道美国虽然有不少稀土资源,但苦于技术达不到,只能让这些资源深埋地下,美其名曰“储备战略资源,以备后用”。如今中国的稀土分离纯度,已经达到99.9999%,世界各大矿场都愿意将精矿、高价值氧化物交给中国提炼。感谢中国和研究人员,是他们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攀钢简介#
4、攀钢医院医生简介即兴的、也是从容的边走边读:攀枝花阳光城攀枝花~“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英雄攀枝花”………它也是人间烟火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里,不仅仅可以了解攀枝花,还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及战略…………等等多方面的事儿发源于四川省冕宁县东小相岭记牌山的凉山母亲河安宁河串起了凉山州的冕宁、西昌【“月光城”】、德昌及攀枝花【“日光城”】市的米易、盐边县和攀枝花市区。“攀西大裂谷”、“安宁河谷”地区中的攀枝花城市:原点“小攀枝花”当年是“七户人家一棵树”,因著名的涵盖13省区的“三线”建设发展成了现在四川省的第三大城市;由原点的所属的“瓜子坪”及“弄弄坪”、“炳草岗”逐步拓展到“枣子坪”及“青香坪”;开发发展“仁和坝子”是现代的事了。游览、融入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筹确定~我推荐东区的“瓜子坪”小攀枝花的“城市原点”、“炳草岗”的“攀枝花公园”、“弄弄坪”攀钢厂区及邻近的“枣子坪”生活区、“大渡口社区”、西区“青香坪”是攀钢原来的服务区、仁和区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普达阳光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攀枝花旅游局介绍的三条线路之一:攀枝花城市原点—攀钢厂区—《火红年华》影视拍摄基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你是否会象我一样对这金沙江峡谷中的“瓜子坪”、“枣子坪”、“炳草岗”、“弄弄坪”、“青香坪”、“仁和坝子”这些名称有些注意[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5、攀钢钢钒物流中心领导简介昨日(2月14日)早间,一份落款为大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该通知称2月10日巴南区攀钢重庆钛业公司“由于复工后未严格按照市疫情管控要求进行管理,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严重事件,该公司2例确诊,1例无症状阳性感染者,造成131人密切接触”。昨天上午,记者致电大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了解详情,相关人士称确有其事:“这是区里面发的文件,我们这边接的领导的一个批示单,所以发了这个通知。”而据该人士介绍,目前攀钢重庆钛业公司已经整个封锁隔离,其所在的巴南区麻柳沿江开发区正加强企业排查。“据我们收到的通知,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封锁隔离,停止生产。”该人士表示。据攀钢钒钛重庆钛业公众号1月27日、2月2日、2月4日、2月7日所发布的信息,其生产作业区岗位在春节期间仍在生产,配图显示,作业人员均佩戴口罩,进厂区前则有测量体温等程序。#攀钢简介#
6、攀钢集团简介在学习与实践中锤炼成为人才今天上午笔者刚打开手机,便看到一则重大人事变动新闻报道。中央决定:段向东任中国一重集团总经理。接下来通读报道全文。文章简要介绍了段向东同志工作简历、业绩才干及素质表现。其中记录了他三次与不同的听众对象、内容也各不相同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在2017年2月,他担任攀钢集团d委书记、董事长,在任命书宣布会议上讲话:攀钢处在扭亏转型的决战阶段,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牢记组织的重托,夙兴夜寐、倍加努力,全力以赴把攀钢的工作做好。要切实履行好d委书记第一责任,以改革创新精神抓d的建设,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充分发挥好d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坚定不移抓d风廉洁建设,旗帜鲜明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经营环境。要坚定信心,努力奋斗,2017年扭亏为盈。要着力新攀钢建设,全力抓经营发展,积微速成、深彻改革,持续提升企业经营、发展、资产及体制“四大品质”,全面开创新攀钢建设崭新局面,为鞍钢集团改革发展和攀枝花市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二次在2018年2月,段向东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年轻干部要走的路很长,面临的诱惑很多,严格要求是对干部好的爱护。年轻干部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提升;要把改变和创新作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任务,把创新当作工作的“灵魂”;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陶冶情操、锤炼d性,发挥好“领头雁”作用;要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立足岗位真抓实干,推动全系统、全岗位、全要素的高效率运行,带来高效益和高绩效。第三次在2018年8月14日,段向东主持召开攀钢青年科技人员座谈会。会议指出,一个团队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等条件下取决于这个团队平均的道德水平,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这是成功的基础;要保持勤奋与专注,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会议强调,一家优秀的现代企业需要四“者”,即技术专职工作者、精通技术和业务的管理者、懂技术的现场作业者以及懂技术的营销工作者。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拥抱“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专注于自身的技术工作,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在攀钢大家庭中充满快乐;科技创新需要包容的心态,特别需要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和鼓励,攀钢将用心倾注、关心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提供良好平台,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阅读这三次讲话内容,可以看出,段向东同志具备相当高的学识水平,也由此察见其担任领导职务的才干能力,感知其不错的美德涵养素质。由这几方面的特点就基本构成了段向东同志非同一般的品性,因而能受到d中央重视,得到重大提拔任命。笔者愚见,当好一个优秀行政领导干部本不容易,当好一位出色的企业领导(总裁)自然更难。之所以谓难,其关键在于必须懂行、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擅长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财政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倘若其运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不能达到妥善经营管理、不能产生利润是不行的,是无法过日子的。由此可知,大型企业特别需要鼎力、过硬、有能力的一把手人才。那么,人才从何而来?愚以为人才只能从学习与实践的锻炼中来,就像段向东一样。对我们网友而言,一方面,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担负什么职能,都必须长期不断地坚持学习,保持知识更新。要使自己达到素质优良、学识渊博,有水平有才干。另一方面,要重视并历经实践的历练磨砺,从实践中获得丰富卓越的工作经验。要懂行、懂专业,熟悉实际管理与操作,使自己终成为既有远见卓识、通观全盘,又熟悉具体工作、生产环节的专家能手;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宝贵人才。
7、攀钢历史简介攀钢钒钛背景调查成东升7月12号。今天反复看了一下攀钢钒钛这只股票。里面的介绍是做金属的。钒的化合物。太白粉,金属钛白粉是做用途广泛。大多数用在军事方面。航空器方面太白粉的太化合物。做出来的材料硬度高。而且轻。硬度比钢才还要硬。但是比铝合金还要轻。太白粉是很重要的一种化学元素。在化学周期表里面。如果你拥有1t这样的钛白粉,那几十万块钱,值钱的。攀钢钒钛这只股票的背景深厚,虽然是在四川省但是是中央企业。国务院直属单位。一般的地方小官管不上。是直接是中央管理。一年产多少吨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家掌控的。这个背景就深厚。人没办法插手。所以有时候炒股票就是看背景。还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是股份制还是私人的?这个毕竟不一样。办起事情而也不一样。所以说看股票还是要看背景。看这个公司是由谁掌控?大的股东是谁?这个社会地位怎么样?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8、西昌攀钢二基地住宿历史档案(16)到鞍钢报道不久,根据规定带武器来的开始收缴,地方干部不允许个人再有武器了,我母亲回忆说,当时从黑龙江带了两把手枪,都是狗牌撸子,我记得我母亲说,枪把的下面有一个狗的图案,结果都上交了。1953年初,我父亲罗琳从鞍钢基建机电公司副经理任上调到了鞍钢基建设备处任副处长,处长是陈一之。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鞍钢“三大工程”顺利投产,鞍钢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规,鞍钢基建公司的任务也基本完成,整个基建系统几乎是成建制的开始调离了鞍钢,那个时期的鞍钢基建系统有18个专业公司,近8万人,后来改为冶金部鞍山建设公司。之后开始陆续去支援全国其它钢厂的建设,比如有一部分人去了酒钢、包钢、武钢、攀钢、水钢等等。到了 1958年,为鞍钢恢复生产和扩建做出重要贡献的鞍钢基建公司(后改为冶金部鞍山建设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资料显示,8万人的鞍钢基建公司分散到全国各省、地区近30个单位 。 被鞍钢职工称为“鞍钢历史学家”的退休干部钟翔飞说:“1948--1955年在鞍钢工作过的行政8级以上的干部有十多人,行政十级以上的干部有近40人”,“三大工程”结束后,随鞍钢基建系统陆续调出的13级以上领导干部至少200人。如 : 赵北克(辽宁沈阳人,1938年入d,鞍钢基建公司副经理)去了西北的酒泉,后任国家建委副主任;贺穆章(陕北子州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鞍钢基建轧钢建筑工程公司d委书记)也去了酒泉,后任冶金部矿业研究总院副院长,等等。我父亲罗琳竟然没有随着鞍钢基建系统调出鞍钢,没有去支援国内其它钢铁企业的建设,留在了鞍钢的生产系统,调任鞍钢设备处任处长。其实鞍钢设备处的前身就是鞍钢基建设备处,是成建制的留在了鞍钢。这是没走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父亲罗琳当时在鞍钢夜大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轧钢专业的本科课程(历史档案17会有介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鞍钢的赵金海前辈(曾任鞍钢中型厂副厂长)写的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说的:“三大工程”建设,当时,我们基建设备处处长陈一之和副处长罗琳是两位“年轻的老干部”,他们每天都到鞍钢干部学校学习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知识,回到办公室就将教材借给我看,勉励我尽快熟悉技术业务”。从1956年鞍钢三大工程(无缝、大型、七高炉)的投产,鞍钢已形成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修建、设计研究、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国内大的钢铁企业。人员已超过10万。鞍钢设备处是负责鞍钢生产、改造、大、中修、备品备件的供应部门。我母亲付文英回忆,她是1955年从鞍钢基建系统调入鞍钢立山医院人事科任科长,后来又从立山医院调入鞍钢铁东医院(现在的鞍钢总医院)工会任专职委员。当时的工会主席是邱立仁,江苏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也是我后来的老丈人。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 。这是建国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改革,它奠定了此后长达30年之久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直至1985年新的工资改革出台才结束了延续30年之久的工资制度。也可以这样说,1985年以前的行政级别已成为了中国各类社会人群政治生活排序的重要标准。比如文革前行政13级以上干部去疗养可以住高干病房、每个月粮食供应都是米、面任选、还有2瓶的酒、出差坐火车都是软卧,1985年前住房标准也是按级别分配的等等。而1985年之后,特别到了1993年再一次的工资改革,中国各阶层社会人群的政治、生活、工作、思想等等和1985年前大不一样了,排序自然也就不重要了。我父亲当时是取消供给制后的1956年按照国务院工资改革的决定,工资定为178元,1960年按照中央降薪的要求降了2元。为176元。1982年离休,离休证写的工资是191元多一点,应当是1963年7月国务院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工资调整,这次调整是自然灾害结束之后的部分人员调整。调整对象主要是针对基层工作的一般干部。查阅到的资料表明,这次调整,其中,国家行政人员十八级以下的干部,工资升级面为40%,十七级至十四级的行政干部,升级面为25%;十三级至十一级的行政干部,升级面不得超过5%;十级以上的行政干部不升级。我父亲罗琳应当是1963年升了一级,直至1982年离休,工资始终是191元多一点,应当是行政12级。在此之前,鞍钢实行的是供给制,实行的是工资分,1956年后改为职务工资。1950年--1954年从全国各省抽调了500多名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到鞍钢工作,所以当时定级很多都是行政13级以上干部,我记得我父亲罗琳说过,1966年文革前,鞍钢还有行政13级以上干部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