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的简介(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9:19:45 浏览
1、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简介

2003年,成都郊外发现一座太监墓,身旁竟然陪伴着一个女人,专家解密一段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5月中旬,四川考古队在成都金牛区一个叫“五块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明朝太监墓群,并一一编号。初步勘测,没有明显被盗迹象,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怪事不断。自古十墓九空,可这处墓葬群为什么能够幸免?有两个原因:一,盗墓贼没发现。二,明清古墓向来不受待见,除非是皇陵、藩王或王爷墓。另据史料记载,明朝太监地位低。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深知“阉d”之害,所以明文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朝政,违者斩!”还规定,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作为公务员,没有“权”,哪有“钱”呢?但这一次,盗墓贼失算了。我们言归正传。2003年5月31日,为了防止墓室里的毒气,考古队全副武装,戴着防毒面具进入墓室,明朝太监的身后事即将浮出水面。这处墓群是明朝蜀王为府中太监建造的公墓,年代介于万历到嘉靖时期,埋葬的是6位官衔高的太监,职务分别是承奉师和点膳师。考古队先从3号墓下手。当推开3号墓镶有铜环的红色墓门时,一股尸体腐臭的味道扑面而来,没戴面具的人被呛得咳嗽着掩鼻而退,呕吐去了。进入3号墓室,墓道上的一堆淤泥首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结果一清理,淤泥里竟然包裹着许多精美的陪葬品,有瓷器、玉器、玛瑙、腰带、香炉等。它们当年应该是放置在一只木箱里的,但由于墓室渗水,木箱腐朽了。棺椁业已朽烂,在棺木与尸体间隐约露出几件莹润的瓷器,令考古队员兴奋不已。说实话,3号墓室里的臭味实在太大了,防毒面具也无法阻挡,只得找来两台电风扇,“呼呼”地朝外排放。现场专家随时跟进,对清理出的的文物进行一一鉴定,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件瓷器竟然出自官窑——龙泉窖,看来这位太监生前还是挺受宠幸的。就在大家都专注于刚出土的文物时,4号墓突然传来一声惊叫:“快来看呀!土里有一条蓝色花龙。”考古队员迅速扑了过来,刨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口青花瓷大缸,高43公分,口径47公分,上面还绘有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落款是“大明嘉靖”。专家一鉴定,这口青花大缸也是官窑中的精品,价值非凡。发掘到这里,让人愈发疑惑了:这是太监墓吗?怎么会有青花大龙缸呢?北京明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墓里曾出土过一只青花大龙缸,可人家是皇帝。真是匪夷所思。发掘太监墓,总是让人充满奇怪的想象——有人说,墓里会不会有太监的阉割之物啊?其实,考古队也想知道,但还没有找到。专家猜测:太监都是很小的时候进宫被阉割的,那东西不可能保存下来。但死后会做一个假的,木质,不过可能已经腐烂了。就看下面的发掘了。考古发掘继续推进。6月10日上午,考古队开始发掘相邻的一座没有编号的太监墓。此时,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古队的一举一动。这座墓极为特殊,是同墓不同穴的合葬墓,左右并列,高约4米,宽约2米,外八字墓门,半月形宝顶。考古队决定先从右墓入手。一名队员操起钢钎,三十五除二便撬开了巨大的封门石,门两边露出一副对联,上书:此身难寄慈云寺,元气还归上寿乡。据史料记载,明朝时,五块石一带有一座“慈云寺”,太监被阉,“元气”尽丧,不能魂归寺庙,因而发此感叹之语。进入墓室,迎面出现一座石供桌,上面摆满了陪葬品,有青花瓷碗、陶俑、花瓶、香炉等,据专家介绍,其中那只巴掌大的青花瓷碗很特别,至少值20万。那张石供桌真得很不错,色质暗红,长88公分,宽53公分,高50公分,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上面还有线刻花纹,做工精美。在供桌的一侧,刻着一行小字:大明壬戌春正十二太公之玄末潜灵寝。墓中的红色棺椁保存完好,一块石碑,刻着:岷江之灵(借岷江之地安放灵魂)。这时,一个考古队员突然从棺材里把太监的头骨拿了出来,上面还飘着几缕头发,然后随手一扔,滚到一边,又被埋了起来。随后,在棺内还发现了一支手指长的灰色玉簪及巴掌大的椭圆形绿色玉佩。墓室的顶部是穹隆形“藻井”结构,中间圆形石头上雕刻着“梅兰竹菊”,代表四季的花卉。看来阴间也有乾坤啊。紧接着,考古队又撬开了左边的墓门,同样也有一副对联:威凤脉连开寿城,卧龙祠近培昌风。很明显,这是写给女性的。专家大惑不解:太监怎么会和女人合葬呢?拆掉封门砖后,紫红色石质墓门赫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鲜艳夺目。不过,推开墓门,让所有人大失所望,墓室空空荡荡,只发现了两只陶罐和一块买地券。买地券上隐约可见“奉山立之券”,“享年六十六岁”等内容,大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座墓没有任何装饰,腐烂的棺木与尸骨混杂在一起,满目凄凉。人们不禁要问:她和那太监到底是什么关系?很显然,这名女子的地位极低。但能有独立墓室,关系一定不一般。专家认为,他们应该是两个苦命人组成的家庭,宫女无依无靠,太监孤独寂寞,他们互相照顾,相依为命。所以,他们应该是“夫妻”关系。大家认为呢?

2、清东陵定陵的简介

2013年9月,在陕西咸阳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唐代高规格墓葬,奇怪的是,墓室内部竟然空无一物,连主人棺椁也荡然无存。这所唐代墓葬呈南北朝向,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在隋唐时期,天井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已被发掘的唐中宗女儿,永泰公主墓就有6个天井。所以,单从墓葬规制推断,墓主人肯定是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墓里肯定有不少价值连城的文物。可当考古人员进入墓室内,却看到了大为震惊的场景:天井、甬道、墓室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墙上本来精美的壁画,也被破坏殆尽。更不可思议的是,墓室顶部塌下一个几米宽的大洞,连地砖也被全部揭起。难道说,这所唐墓早就被盗了?可是,一般的盗墓贼只盗取文物,怎么会大费周章地破坏墓室呢?经过长时间的清理,考古人员只发现了四个壁龛,壁龛里百余个做工粗糙的陶俑,和墓主人的身份极为不符。更离谱的是,找遍了整个墓葬,竟然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棺椁。这一奇怪现象,着实让考古专家摸不着头脑。不仅盗走尸首,连主人的墓室都不放过,不禁让人怀疑,盗墓贼应该和墓主人有着什么过节?就在这时,有人在一堆废墟中发现了墓志,墓志表面用篆书写着九个大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根据解读,这所墓葬正是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穴,可是,她究竟跟谁有过节,死后还被毁墓盗尸呢?根据解读墓志铭上,关于墓主人千余字的介绍,专家从中发现更多的谜团:里面记载上官婉儿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可是,婉儿死后,却没有陪葬在这两位帝王的陵寝,而是另选他处,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史书记载,唐中宗死后,韦后想要效仿古人垂帘听政,被上官婉儿及一帮大臣极力反对,终阴谋破灭,难道说,韦后因为报复,而不让婉儿陪葬定陵,然后又偷偷指使手下人掘坟盗尸?这种推测很快被否定,因为史书记载,公元710年,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上官婉儿被认为和韦后一d,一同被杀掉了。所以说,韦后根本没有机会报复。韦后一d被消灭后,唐朝实际的掌权人就是李隆基,他和姑姑太平公主一样,感念婉儿绝世的才华,特意为她修建,规制高级的墓葬,甚至还派人将上官婉儿的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日日诵读。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不安分的太平公主竟然起兵造反。李隆基气急败坏,不仅赐死了太平公主,还在一气之下派人毁了驸马武攸暨的墓葬。因为上官婉儿生前,和太平公主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李隆基很可能迁怒于她,连同她的墓也一块被毁。由于没有史料佐证,一切都是专家的猜测。可惜一代才女生前风光无两,死后连尸首都不知所踪,真是让人惋惜。

3、定陵是谁的墓

见过曹操小时候的墓,见过关羽的墓么?我们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孙权部将斩首,其头颅献给了曹操。曹操爱才心切,终将关羽以诸侯之礼葬在了洛阳。而孙权也将关羽的身躯以诸侯之礼葬在了河南当阳,即关陵。而在蜀汉地区,也为关羽建立了一座衣冠冢,是为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所以在民间流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因为关羽老家在如今的山西,又称魂归山西。这三座关羽墓,是世人祭拜多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三座墓中,有一座你可能拜错了呢?让我们把目光拨回到1979年,这一年的河南不是很安宁,多个地区先后下起了数日的大暴雨。许多地段都被冲垮,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在大雨过后,人们迎来了久违的晴天。之后,关庄村有村民发现,附近有一座古墓被大水给冲垮了。这让许多人揪心,古墓对我们来说重要。不只是里面的文物,墓葬的本身价值就很独特。毕竟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前人,所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就出动了考古专家,前往这个古墓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从挖掘定陵失败开始,中国考古界痛定思痛,在考古领域有了许多进步。前几年还成功出土了辛追夫人,所以此次考古行动,专家们也是势在必得。很快,他们就来到了被冲垮的古墓附近,对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尽可能地保护文物不受损害。而在挖掘过程不断进行的时候,专家有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叹。洛阳一场大雨,冲开了关羽墓葬,拜读上面的碑文才知道,原来我们拜错了1800多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专家在清理被大雨冲垮的古墓时,发现了一座碑文。碑文上面记载了许多文字,全是对墓主生平的介绍,看到相关文字介绍的专家,也都被颠覆了认知。这座碑文上,写的全都是关羽的生平,这让大家感到很疑惑。曹操确实曾将关羽葬在洛阳,但所葬的地点不是关林庙么?难道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其他人为关羽建造了陵墓么?除了碑文之外,专家还在墓里找到一颗头颅,其周边还有一个大的虎头碑。通过头颅和地理位置,专家迅速做出判断,这个墓葬,才有可能是关羽的墓葬。因为据史书记载,曹操当年就是在这里埋葬关羽的。终,这个消息也是得到了证实。这个消息一经传开,不少人都炸了锅,原来我们一直错拜了1800多年。毕竟历史太过于久远,地势也都发生过变动,人们找错墓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说回关林庙,这里面其实也是有一颗头颅的。既然这个墓葬才是关羽真正的墓葬,那么关林庙那颗头颅又是谁的呢?人们这1800多年来,拜的都是谁?关羽真正墓葬中有什么样的陪葬品?而关于关羽埋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暗中博弈呢?关羽被厚葬的背后,居然还有孙权和曹操之间的暗中博弈,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还要从孙权送关羽的头颅给曹操开始说起。孙权知道,关羽一死,刘备必定会将东吴视为死敌。为此,孙权想到一招,就是将关羽头颅赠给曹操,让曹操有些过激的行为,这样一来,说不定能祸水东流,孙刘两家又能和好如初。奈何曹操是个老狐狸,怎么会被这样的计谋骗到呢?他见到关羽首级后,先是痛哭,然后用诸侯之礼对其进行厚葬。这样一来,孙权的阴谋就落空了。害怕被报复的孙权,也以诸侯之礼为关羽的身躯下葬。但他再怎么献殷勤,也抵挡不住刘备的怒火,终爆发了夷陵之战。此战东吴虽然胜了,但元气大伤,和蜀汉一样,基本无力和曹魏争夺天下,只能做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再说回关羽在关庄村的墓,既然这里是关羽头颅的真墓,那么关林庙那颗头颅是谁的呢?专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毕竟只有一颗头颅,根本无法判断。而在关庄村的墓葬中,专家并未出土黄金白银之类的珍宝,只有些许的铜钱。这也是曹老板照顾关羽,毕竟关羽本身就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当年他送了关羽那么多金子,也没能留下关羽。总的来说,在1979年之前,大家所祭拜的关林庙,并非关羽真墓,真墓是在关庄村这里。而在这个错误被纠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关庄村,就为了真正地祭拜关羽一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关羽确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历史上,像他一样死了千年之后,依然受到人们爱戴的古人少之又少。即使到现在也是如此。再说回关羽真墓这件事,其实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也一直在致力于纠正历史错误。这也是考古的重要性。毕竟谁也不想被一段假的历史蒙骗。

4、明十三陵定陵简介

[浮云]1957年,北京昌平,尘封了400多年的定陵地宫被缓缓开启,万历皇帝和他的2位皇后的棺椁赫然在目...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传说中的定陵地宫终于被打开了,然而郭沫若等人并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却造成了考古史上空前的灾难。作为历史工作者的郭沫若先生,为了能在文史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1956年向国家申请挖掘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因为当时他认为传说中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在里面。经过了多番努力后,由于技术跟条件的落后没有找到突破口,后来转向了比较容易一些的定陵。[胡瓜]那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寝,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花了八百多万两银子,闲置了三十多年,直到神宗皇帝58岁去世才被安葬在里面。开始的工作是很不顺利的,很少下雨的北京连续降了两个多月的雨,而且还有雷暴天气,这给挖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民间也有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加上当时的两名工作人员被雷电击中致死,很多人一度想放弃了。[微风]在郭沫若的坚持下,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找到了一堵墙,隐约发现上面有字迹。除尘处理后发现上写着:此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明显的就是当时修建地宫的工匠留下的,按照他的指示,找到了一块儿松动的砖头,沿着倒三角的形状一一拆下来后地宫的大门终于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那是两扇汉白玉制成的门,几乎崭新的没有什么损坏,门上龙的浮雕也是活灵活现的。[作揖]目的地就在大家眼前了,此时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无比激动的。这两扇门被推开后,因为年久,尸体棺木材料等腐败,从里面冒出了一团团黑色的气体。待气体散尽后,大家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地宫,入口通往里面的路上蒲满了木材,上面还有当时运输棺椁碾压过的痕迹。像帝王生前的皇宫一样,他们的陵寝也是很宽阔的。经过了很长的一段隧道跟地宫的前殿后,大家终于来到了地宫的中央位置。那里是中殿,正中间的位置赫然摆放着三个汉白玉宝座,想必是给皇帝跟两位皇后座的。[玫瑰]座位的前面有三口很大的瓷缸,那是皇帝死后燃在地宫里面的长明灯,以此地宫里灯火辉煌的繁荣景象。很显然的,这长明灯,并没有燃多久就熄灭了,瓷缸上面是凝固了的灯油。再里边,就是此次挖掘的目标了,在汉白玉石板上,摆放着皇帝跟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木。中间位置的是皇帝的棺木,左边的是孝端皇后,右边的是孝靖皇后。[胡瓜]前两口棺木外形保存还算完好,孝靖皇后的已经腐败不堪。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大家打开了棺木。四百多年过去了,皇帝的尸骨依然保存完好,甚至就连头发也还有光亮。他是按照北斗七星方位的帝王睡姿被安葬的,脸向上,头有点朝后,右臂上弯曲,左臂向下,同时大家还发现,他的一只腿明显的短了一块。[作揖]这是生前腿部患顽疾的标志,这就解释了为何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的原因。尸体上盖着的丝绸品也都是很鲜艳的样子,可由于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一些文字丝织品头发等瞬间就氧化消失不见了。顾不得遗憾,大家继续探索棺椁里边的东西。帝王的陪葬可以说是让大家开了眼界,尽都是些奇珍异宝。皇帝的身边铺满了金器玉器,有金盆金碗金执壶,玉带,玉佩,玉圭等。而为耀眼的还是他的金皇冠, 它由一根根金丝组成,上面镶嵌着无数龙鳞。一一取出了皇帝身边的珍宝后,大又来到了两位皇后的棺椁前。很明显的孝端皇后的陪葬要比孝靖的奢华很多,孝端皇后的身下摆放的是跟皇帝差不多的金器,还有一顶粉丝奢华的,九龙九凤凤冠,而孝靖皇后的身下只有少数银器跟一些纸钱。人们发现孝靖皇后前边放了两个木箱子,那可能是他的子孙后来补进来的,离别也都是金银珠宝,也有珠光宝气的凤冠。这场挖掘历时了将近两年多,收货了三千多件文物,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但这对于考古工作来说是灾难性的,很多文物以及重要资料由于当时的技术局限没能得以保全。就连里边的棺木以及尸骨都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人丢弃或烧掉了。鉴于此,官方也下达了命令,从此不许挖掘帝王陵墓。对文物对祖先还是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资料来源:B站记录片,定陵挖掘作者:理理编辑:墨浓

5、北京定陵简介

【成为考古史上大悲剧的定陵】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安葬着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朱翊钧是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22岁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并多次前往现场督导检查。这座陵墓花了6年时间,耗费了大明整整2年的财政收入。时光流转,距离定陵的发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1956年,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陵,其考古结果曾轰动海内外,但悲惨结果更让人心疼不已。1955年10月,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本人也是明史学家)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发掘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虽遭诸多考古专家反对但仍获得行政批准。专家们兴冲冲地奔赴长陵,发现其占地面积过大,光是找寻墓道就要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于是专家们打算先挑一座小一些的明代帝陵练练手顺带积累经验,这时被发现墓室存在轻微塌陷的定陵成为了他们的佳目标。为了防止墓室中积蓄数百年的有毒气体,考古工作者在拆开金刚墙之后放了一只脚上栓有绳子的公鸡,几天后仍能听见其打鸣才开始允许工作人员入内。不过他们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自来石,所谓“自来石”就是在地宫石门后面挖一道沟槽,然后斜立一根顶门棍,使得外人难以将石门开启。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于这道石门也是无可奈何,就跑去翻阅皇室典籍,后竟然找到了,一个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将其插入门缝之中套住斜立石柱,然后用力将其推远,即可顺利打开石门。之后的发掘工作都很顺利,考古工作者从其中找到了3000多件文物,包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并详细记载有对应的尺寸、生产时间和产地,是极其珍贵的宝物。由于经验不足,这些考古人员用软化剂溶解有机玻璃后涂抹在那些衣物表面,没过多久就全部变黑变硬,加上文物保管库的条件恶劣,这些宝贵的丝织品都变得支离破碎。更让人痛心的是,随后而来的冲击让这些考古学家被迫离开岗位,大量珍贵木料和丝织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变质。这还没完,不仅是皇帝的金丝楠木棺被农民劈开当柴烧了,皇帝本人和二位皇后的遗骸也被一把火烧得连灰都不剩。面对这样的情形,帝陵发掘此后成为考古学界的“禁区”,只不过之前造成的这些损失已彻底无法挽回。#定陵的简介#

6、关于定陵的资料

1956年,郭沫若带领考古队成功找到万历皇帝的定陵入口,没想到竟酿成了考古史上的大悲剧。说起郭沫若,我们都知道他是个作家,其实除了作家之外,他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尤其对帝王陵墓有着浓厚的兴趣。1956年,担任要职的郭沫若力排众议,率领考古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明十三陵,准备挖掘朱棣的长陵。但是,考古队在十三陵中找了很久都没找到长陵的入口,却意外发现万历皇帝的定陵附近有一些残缺,便把目标转向了定陵。其实早在郭沫若提出挖掘帝王陵墓的时候,曾遭到考古界学者的反对。但郭沫若仍固执己见,定陵的偶然发现更让他铁了心。一番搜寻后,定陵的大门被考古队成功打开了。队员们满心激动地踏入定陵,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陵墓中金碧辉煌,陪葬的文物琳琅满目,有字画、丝绸、珠宝、瓷器等,数量多到满地都是。考古队员们兴冲冲地奔向这片新天地,他们徒手拿起地上的文物装车拉走,全然没有发现由于大量空气进入,原本文物上绚丽的色彩在一搬一运时氧化为黑色,原本精美的纸帛在手起手落间化为碎屑。很快,定陵被挖掘的消息引来了当地村民,由于保护不力,许多书籍织品被盗走。痛心的是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遗体,在后来的混乱中被当做封建迷信的代表抛下山崖,尸骨无存。他们的棺木也被村民劈成柴烧了火。定陵文物的破坏遭到了考古界的一致讨伐,为此,周总理下令十年内不再挖掘帝王陵墓。但几年后,郭沫若仍然不死心,还曾提交过挖掘其他皇陵的申请,都被国家拒绝了。可以说,定陵造成的考古界悲剧,成为我国考古史上永远的痛。关于定陵的挖掘,除了对文物损毁的惋惜,还流传出一些骇人的故事。比如掘墓参与人的离奇亡故,棺椁诅咒等。无论是学术遗憾还是秘闻野史,都让定陵在现代社会留下浓重一笔。作者:葫芦城编辑:青草#历史##社会#

7、定陵详细介绍

定陵存在了四百年左右,再坚持十年就不会被挖开了,可惜,可惜。再坚持五十年就会得到科学的考古挖掘,真是世间事物变化莫测啊?

8、定陵的真实历史

明十三陵定陵一揽游览完长陵,驱车几分钟就到了定陵。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由于定陵地宫已经挖掘,所以游客很多。举着小旗子的导游带着旅游团来来往往,明显超过了其他的皇陵。但是定陵在明末遭受过农民起义军的焚毁,又在清朝遭受过火灾,所以部分建筑损毁严重。地宫此时下去会感到丝丝的凉意,地面比较湿滑,上下楼梯需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