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康成简介(郑康成的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9:28:04 浏览
1、郑康成的简介

读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有感(8)原文:先王之道,所谓修已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秦灭书籍,汉代诸儒之所掇拾,郑康成之所以卓绝,皆以礼也。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识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张子、朱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莫不以礼为兢兢。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袖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蒿庵作《中庸论》,及江慎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蕙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矣。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桐城姚鼐姬传,高邮王念孙怀祖,其学皆不纯于礼。然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敻乎不可几已。故以殿焉。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至若葛、陆、范、马,在圣门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韩、柳、欧、曾、李、杜、苏、黄,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所谓词章者也。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圣门则文学之科也。顾、秦于杜、马为近,姚、王于许、郑为近、皆考据也。此三十二子者,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其庸有当乎?译文:先王的大道,所谓修养自己、治理人民,组织万类的,归宿是什么呢?也不过是礼而已。秦朝焚灭书籍,汉代学者们所追求的,郑康成所以能够超越常人,都是因为礼。杜君卿的通典,谈论礼的地方有十分之六,他的见识已超过八代了。宋代张子朱子所讨论的,马贵与王伯厚所纂辑的,无不谨慎地把礼作为对象。我们清朝的学者,以顾亭林为大师;国史儒林传,特别把他摆在前头。我读他的书,谈到礼俗教化的地方,就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的志概,这多么地雄壮啊!后来张蒿庵作中庸论,以及江慎修戴东原等人,特别把礼视为优先的事情。而秦尚书蕙田,因而纂修五礼通考,凡是天下古今人神间所有的事情,都用礼来贯综它,可以说是规模宏远,思虑精密了。我画国朝先贤的遗像,首先是顾先生,其次是秦文恭公,那里没有深意呢!桐城的姚鼐、高邮的王念孙,他们的学术都不纯于礼。可是姚先生的文章持论闳博通达,国藩能够粗略地懂得写文章,是由姚先生启发的。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高深的造诣,是不可企及的,所以把他们放在后面压阵。姚姬传先生说学术的途径有三方面:就是义理、词章、考据。戴东原先生也是这样说。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圣德,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的才华,在孔门四科中是以德行而兼政事的;周敦颐、二程子、张载、朱熹,在孔门四科中,是德行科的;都是属于义理方面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在孔门四科中,是这言语科的;就是所说的词章方面的。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氏父子,在孔门四科中是文学科的;顾、秦跟杜、马较为接近,姚、王跟许郑较为接近;都是属于考据方面的。这三十二位圣哲,效法其中的一人,诵读他们的一部书,终生使用起来,都不会有穷尽的时候。假如又有人嫌这些人简陋,想要另外有所增益,这就好比掘井掘到九仞深,还没有见到泉水,就认为一个井太狭窄,而必须广泛地挖掘数十甚或一百个井,身体衰老了,力气疲怠了,却始终没有看见泉水的一天,这怎么适当呢?点评:这两段,算是曾国藩的心水大章。自秦而下至本朝(晚清),历数“礼”之大道,亦是曾氏后制“礼”的发端。敦请同道者多读多思,笔者则不敢妄度其意,“非不敢,实不能”。是曾氏识道、得道,护道的主要内容;亦是其知文、识文、师姚氏桐城派之文、后而能文、再后传文的重点;更是了解曾氏作文技艺之高度、娴熟的好注解。动动手指,点赞与否,遵请便,只要关注,即可获知其详。

2、郑康成个人资料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论语-阳货》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解释翻译:佚名孔子说:“年已到了四十还被众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孔老夫子说,年岁到了四十岁,『而见恶』就是被人憎恶,『其终也已』,那这个人就不能改变了,一直到临终都改不来了。郑康成批注,「年在不惑,而为人所恶,终无善行也」。这不惑就是四十岁。孔老夫子是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没有迷惑了。孔老夫子到四十岁对于世间一切事理、因果都没有迷惑,都清清楚楚了。尤其是对因果,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善有什么果报、不善有什么果报,他知道,所以他不迷惑,所以不会造恶。孔子在提醒我们,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做到对事理,对人生不迷惑的这个境界才行。迷惑颠倒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他干坏事,十恶全占了,杀生.偷盗.邪淫(婚外恋,同性恋).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瞋.痴,习气毛病一大堆不能改,到四十岁还不肯改,那怕就是一生改不了了。所以终无善行也,这太可怕了。当然说这个话,重要是激励我们应当及时进德修业,赶紧要改过自新,希望这一生真的有机会成圣贤。蕅益大师批注,「恶字,不作去声读」。『年四十而见恶焉』,「见恶,谓尚不能改恶从善也」。见恶,就是自己还有恶没有改,还有善没有修。「虽云改过可贵,但四十不改,恐终不能改矣,故警励之。意欲其奋发速改也」。如果人到四十岁以前没读过圣贤书、没学过圣贤道理,难道他这一生改不了?不是。孔子说这话是激励我们要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不读圣贤书,你怎么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学了圣贤教育之后慢慢就学会反观自己了,用圣贤经典,做为标准,然后才发现自己这么多过失。过去是迷惑颠倒,学习圣贤教育,现在是不迷惑了。古人从小就读圣贤书,所以到四十岁,过失都改得差不多了,不迷惑了。孔子五十知天命,对宇宙人生真相、对因果的道理彻底明了了。六十耳顺,耳顺是没有分别,听什么都顺了,好话也听得顺了,坏话也听得顺了。好人也看得顺了,坏人也看得顺了,没有不顺眼的了,没有不顺心的了。到七十是从心所欲不踰矩了,就自在了,那成大圣人,任运自在。不起心不动念,随缘度日而没有过失,七十岁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四十岁是个关口,一定要改,把这过失尽量的改。孔子是在警告我们、勉励我们,其目的是意其奋发速改,要我们发愤图强,不能够颓堕自甘,自暴自弃。过能不能改?肯定能改,再重的过失、再重的毛病肯定能改。为什么?因为本性本善。人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过失是习性,后天养成的,本来没有。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恢复本性。所以说没有改不了的过失,只是看你肯不肯改。如果因循苟且、悠悠度日,那四十岁改不了,到了五十岁就麻木了,就是愈来愈难改了。所以改过是什么?要痛下决心,改恶向善,改邪归正,不能姑息纵容。《了凡四训》上说,天下聪明俊秀之人不少,但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因循就是随便,苟且度日,不肯认真。江谦补注,「欲其不终于恶也。不终于恶,则朝闻道夕死可矣」。孔老夫子讲这个肺腑之言,欲其不终于恶,不要把这个恶、恶习一直带到临命终,那就麻烦了,那恐怕人身就得不到了。所以当下就改。不终于恶,不甘心把这个恶习带到命终的时候,那你现在就得改。你能改了再命终,这也不枉为人一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夫子讲的,早上听到了这个道理,闻道了,改过了,提升了,晚上死也心甘。真正的道是什么?了生脱死的涅槃之道。闻道,明白了,把习气毛病,把见惑,思惑,把尘沙、无明惑,烦恼全断尽了。论语,阳货第十七#郑康成简介#

3、郑康成是哪里人

夫子勤于蘧伯玉,使君疑是郑康成。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缅想人外,三十年矣。今迺倾盖于兹,不知老之将至也。 惕甫先生教。桂馥。文生于情有真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闲寻书册应多味,便入林泉真自豪华省辍分忧。 置酒会前殿,赐钱若山丘。 天章降三光,圣泽该。 ​修心如止水,遇物尽虚船。 ​

4、郑康成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张之洞书七言联:夫子勤于蘧伯玉,使君疑是郑康成。

5、郑康成玄学

论赵铁山考证《张迁碑》字有讹误周宣王中兴周王朝,史称“宣王中兴,”必知张仲。张良,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这些传奇的经历,出自《张迁碑》。《张迁碑》是汉隶代表性碑版,历代书家都有临摹并推崇。此碑明代初年出土,顾炎武疑是后人重刻,明代以来有书家评论不一,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赵铁山对顾炎武、欧阳辅《集古求真续编》、鄭康成《曾子问》、钱辛梅、阮文達五人的观点进行研究,他对碑文的文字进行考证认为: 荒远既“殡”,句的“殡”,按顾炎武考证,是假借字,应是“宾”字。而据鄭康成《曾子问》注驳之,不知“奠而后辞于“殯”,原不必改作“賓”。读全段应是:孝武时有张骞, 广通风俗, 广泛地沟通汉朝与其他国的风俗,开定畿寓 开拓并且平定了周边地区,南苞八蛮, 向南囊括了八蛮部落,西羁六戎, 向西占领了六戎部落,北震五狄, 向北震慑了五狄部落,东勤九夷, 向东安抚了九夷部落,荒远既宾, 荒远地区都已经宾服了,各供所有。 各自向汉朝供奉他们的财物。如作“殡”意思相反,所以应是“宾”。还有“爰既且于有君”句,”的“既”应是“暨”,顾炎武怀疑是“好事者模刻”。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王念孙《汉隶拾遗》:“‘爰既且于君’,义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误。《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证矣。”是说原文“既、且”当为“暨”字,书碑者误将一字上下分离为两字,遂成“既且”。所以赵铁山考证此碑“此樸刻遂至如此讹谬,至訾其書法不佳,愚不论然。”他又考证欧阳辅《集古求真续编》也认为把“暨”写成“既且”是讹谬。从赵铁山考证《张迁碑》文字有误的过程,他的求学和治学是严谨的,且一丝不苟。在研究金文和《说文解字序》等著作中都有论述。尤其是他对古代碑版的考跋中都有严谨的考注。我将录续研讨发表。附:赵铁山《随笔》原文汉蕩陰令《張迁碑》,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亭林以“賓”旁加“歹”為無理,南原据鄭康成《曾子问》注驳之,不知“奠而后辞于殯”,原不必改作“賓”,先儒多言之者,不足以折亭林也。“暨”分“既、且”,更属难解,宜亭林疑为好事者模刻,遂至如此讹谬至并訾。其書法不佳,愚不论然。欧陽輔氏《集古求真》,按是碑文多别體,顾亭林疑為好事者所為,又以“既、且”二字為“暨”字误分,顾南原亦论“既、且”二字为不可解,豈均忘诗有“士曰既且”之句乎,宜钱辛楣嗤為臆断,而阮文達亦引诗以攻之。注:宜亭林即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郑玄(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阮元(1764年2月21日[103]-1849年11月27日[1]),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2],江苏扬州仪征人。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3]。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供职,并出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年八十六。获赐谥号“文达”。欧陽輔民国人,著有《集古求真》,具体的不详。杨俊友2022年4月16日太原封城写于榆次

6、郑康成典故

2.《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一章【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随缘自在,无欲则刚!李炳南老先生引郑康成的批注说,“刚谓强”,就是 “刚强”;引孔安国的批注说,“欲” 是 “多情欲”;引皇侃的《论语注疏》说,“夫刚人性无求,而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是刚,故云焉得刚”,一个人真正有刚强,他是做到 “人性无求”,道家所谓 “无欲则刚”,“有求” 就 “不刚”。申枨这个人 “多情欲”,“情欲” 有五种,叫 “五欲”,“财色名食睡”,有这五样,哪怕只有一样,这个人就不刚了,为什么?因为“他会被情欲之所束缚”!讲得直白一点,做了情欲的奴隶。“多情欲者必求人”,他要满足他的欲望,必定会有求于人,譬如贪财的,他一定求财,为了财他可能就不要自己的颜面,做出不义的事;贪色,色欲重的人,他可能就不顾自己的羞耻,甚至会费损家财等等,这五欲只要沾上一条都很麻烦,不仅刚不起来,可能还会堕落。“求人则不得是刚”,求人怎么可能刚得起来?不求人才能叫刚。所以,孔子教我们不要有求人之心,一切随缘,随缘才得自在。成天到晚求人,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这个生活是很辛苦的。这是 “为欲做主了”,所以 “焉得刚”?怎么能称为刚强呢?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李老先生引申说,“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正说明这个问题。真正志气刚强的人,能够放下他的欲望,而有欲望,正说明他不是一个刚强的人。刚强不一定是在外表,从外表看,这个人不一定很强壮,可能很瘦弱,但是“他真正有远大的志向、广大的心胸,不为这些利欲所诱惑,我们称这种人为 “真豪杰”,“离欲才能成为真正的豪杰”!

7、郑康成哪个年代的人

【于教授*每日读书随笔第519篇】星期四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这一章讲的是何谓雅言?‘雅’字的本意是‘正’的意思,正所谓‘雅者,正也。’而先儒也有不同的说法。三国时代的何晏先生引用西汉大儒孔安国的解释说:“孔曰,雅言正言也。”雅言是正直的言语、正心的话、正确的发音。东汉郑康成先生注解说:“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礼不诵,故言执也。”诵读古圣先王的经书、典籍,读音必须读正,不能读偏了。只有把字音读准了,其中的义理才能够完全显明出来。‘故不可有所讳也’,‘讳’是忌讳,什么忌讳?譬如说,遇到君、亲、师的名字了,往往会用另外一个字音来代替,不能直呼其名,以示礼敬、尊重,这是忌讳。而郑康成先生在这里点出来,读古圣先贤的典籍,不能有这种忌讳,本来是什么音,就应该读什么音。为什么?因为如果把字音改了,千百年传承下来之后,经书典籍读的音完全跟原来不一样,面目全非。读音不正,改来改去,经典的本意也就歪了。所以读经典务要把音读正了,读成原汁原味的味道,这是雅言的真实意。《诗经》和《书经》需要读诵,而礼是用来行的,不用诵读,因而就叫执礼。这个‘执’就是念念守礼,处处守礼,没有丝毫的懈怠、放纵。清代大儒刘宝楠先生《论语正义》的解释说:“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孔子虽然生在鲁国,也不能不讲鲁国的方言,但在行礼的时候,读《诗》读《书》的发音必定是用正音,这就叫雅言。什么是正音?刘宝楠先生接着讲:“又云,昔周公着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过去周公写的《尔雅》这部书,是专门用于文字训诂的著作,对古今的言语文字做个解释,读音是以西周王都这个地方当时的音为正音。李炳南先生说:“刘氏云,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故郑以为义全也。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刘宝楠先生说,夫子无论是读易经,还是读诗书,行礼仪,都是用雅言,这样一来,辞义就更加透彻明了,义理全面,这就是郑康成先生讲的‘以为义全’。后世的人写诗用的是官方的语言、音韵。做官临民也得说官话,所以雅言也指官话。李炳南先生接着讲:“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言语有地方方言的不同,也有时代的差异,‘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都是古圣先王的典籍,读经典不能随时随地改变,应该遵循本来的读音。读音正了,义理就不会偏。所以说读诗书、行礼仪都要用雅言,不能用方言,务须去读原来的字音。即使是遇到君亲师的名字,也不要有忌讳,这是特别重要的提醒。所以李炳南先生讲:“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民族的统一,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文言文的基础。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而产生差异,而圣贤典籍都是用文言写的,依赖语言文字承载道统,正所谓文以载道。这是老祖宗的发明,老祖宗的智慧。想想看,几十年的时光,发音都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更何况是几千年?如果没有文言文,怎么会真正读懂几千年前圣人的教诲?所以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想要真正学会雅言的人,必须学好文言文。没有文言文的功夫,也就谈不上雅言了。文言文就像一把钥匙,让人没有丝毫的障碍,顺利的打开古圣先贤智慧宝藏的大门。因此,当下学《论语》、学《四书蕅益解》,既是扎下德行的根,又是扎下文言文的根。《四书蕅益解》:“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解】蕅益大师画龙点睛的点明:“果然不俗”,什么是雅言?雅言是正式的、优雅的言语,恰恰与俗话相对。怎么样才能说出雅言?领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了《诗》、学了《书经》、学了礼,自然而然就会脱俗,说话雅了,言行不俗了,知书达理,这是学习圣贤经典的好处。诵读经典的效果在哪?就在于变化人的气质。读了《论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外在的气质自然也就改变了,变得更加儒雅,什么气质?‘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只要这么去修学,学得就会有效果、有成就,所以读书人要常常去反观自己的气质是否真的改变。‘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而今的人怎么样?讲话都是俗言,不是雅言,为什么?因为没读过《诗经》、《书经》,不知礼、不守礼。换言之,由于没领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自然就俗了,就有了功利心、市井气,所以经书不可不读,礼不可不学,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就像古人讲的“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是蕅益大师对世人,尤其是对读书人的勉励、教诲,读书人务要真心的学习圣贤典籍,学文、力行双管齐下。#郑康成简介#

8、郑康成出生日期

抄书打卡第五十九天书轩,苏东坡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