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王的简介(舜王的故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20:08:18 浏览
1、舜王的故事

1.《论语.八佾》第二十五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乐以崇德,爱民救民!这是孔子评价“韶”和“武”两个乐章。《朱子集注》中说:“韶,舜乐。武,武王乐。”“韶乐”,是舜那个时候所作,这是“圣人的音乐”;“武王乐”,是武王那个时候作的,“武王也是圣人”。这两个乐章都是“尽美”,“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声容之盛,盛是盛大。音乐是心之声,韶乐和武乐,都是表现圣人光明盛大的心量,普济众生的这种仁慈之心。说到“善”,是“美之实也”,“善”比“美”的境界要更深一层,完善、圆满得没有一丝毫缺陷。朱子解释说:“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舜王继承了尧王的政治,武王不是继承的商纣王的政治。商纣王是一个昏君、暴君,虐待百姓,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武王起义师,讨伐纣王,将人民百姓从苦难中救出来。舜和武王的做法当然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功绩相同,都是“爱民”。所以舜时期的韶乐和武王时期的武王乐,都讲到“尽美”了,因为他们的功业是一样的,都是“爱民救民”。但是舜的德行,是随顺着自性,随顺自性的谦让之德,舜继承了帝位,尧是禅让给舜,“揖逊而有天下”,他不是靠武力去得到天下。讲武王之德,却是反过来的,他是用武力讨伐纣王,诛杀了纣王,然后得到下。所以朱熹朱子讲,这个“其实有不同”,实在讲,这是他一家的见地。《论语》的解释,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历山的舜王历史介绍

尧王访贤尧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君主,每天日出就开始理事,到了太阳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凿井饮水,自己耕田吃饭,在他的带领下,老百姓们生活安宁。但尧的十个儿子却不成器,为人骄横暴虐,欺压百姓。那时候洪水遍地的时候,他的大儿子丹朱总是坐船出游,东游西荡,对老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后来洪水平息了,他还想坐船游玩,就叫老百姓给他拉船,害得拉船的人气喘吁吁,他却在船上哈哈大笑,从中取乐。上了年纪的尧看儿子如此不成器,无法承当国家重任,很是着急。一天做梦时,梦见一名后生在山下敲簸箕赶牛拉犁,梦醒后,觉得这就是上天给他安排的接班人。于是第二天,尧就整装出发,要去寻找接班人。他历尽千辛万苦,不知访了多少地方,问了多少人,始终没有见到这个人。一天,尧走到龙头之历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耕地。那人手里没有拿鞭,拿的是簸箕,不一个青年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耕地。那人手里没有拿鞭,拿的是簸箕,不时敲打着。尧心里高兴,终于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了,但他还要仔细考察考察。这时候有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柴从对面山上走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接过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尧问道:“老人家,那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家说:“我哪有那么好的福气呀,他是我们的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老百姓。”尧就奇怪了:“他是首领还给你担柴?”老人说:“我们的首领就是这么个人。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看谁有困难就帮谁,而且,身为首领,他的活从来都是自己干,你看,他正自己犁地呢?”尧听了老人的话高兴,他问这个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叫舜。”“这位老人说的是真的吗?”小伙子害羞地说:“我是他们的首领,不过老人家过奖啦,我只是尽我所能而已。”尧又问:“你为什么赶牛不用鞭子而用簸箕呢?”小伙子说:“牛给人干活,没要求回报,如果人再用鞭子赶牛就太残忍了,所以我只是用簸箕吓唬一下就好了。再说两头牛耕地,只打一头,结果一头死劲拉,另一头走的慢,这样不但牛累的够呛,地也犁不好。”尧被这位小伙子谦虚勤奋的态度打动了,就带他回到自己的都城,让大臣们一块儿来考考他。结果舜对大臣们的问题对答如流,不管是家国大事还是防敌御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无不精通,大臣们都对他的才华交口称赞,于是,他就成了尧的继承人,被人们成为舜王。#舜王的简介#

3、舜王庙的简介

《〈中庸〉心要》第二十章(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知”者,知晓义,通达义,相应义。“知之”之“之”者,心性也,德目也。上士生而知之,中士学而知之,下士困而知之。如黄帝,如伏羲,如尧舜禹,如商朝开国之君殷汤,如周文王,如孔子等等,他们都有极高的悟性和的慧根,“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不仅舜王如此,上古所有圣王无不如此。只要给予一点点启发,他们立即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他们的智仁勇,他们的心性,如鸡蛋里孵化成熟的鸡雏,只需从外部或从内部轻轻一啄,即可破壳而出。此谓之“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特别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等执着而持久的好奇与追问,由是引发的学习、探求、思考与内省,夫子称之“为己之学”(为了究明己事而刻苦修学)。好奇者必好学,好学者必好思,好思者必真诚,真诚者必然诘问至圆满穷极而后已。所谓“为己之学”,必然是将求学与做人(即为学与为人)始终交融在一起来看待的。换言之,学者从未将为学与为人分离开来,始终认定:为学即为人,为人即为学,学外无人,人外无学。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仁外无人,人外无仁;同理,学者人也,人者学也,学外无人,人外无学。如是之学,名曰“为己之学”。东方几大文明系统(儒佛道等),无一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儒曰“内圣”之学,佛曰“内明”之学。“内”者,己也,内学当然是“为己之学”。“内”者,心性之别名也,生命之别名也,探索内学即究明生命之内涵与属性,故东方几大文明系统,皆为真正的生命之学,皆为生命科学——包括生命哲学(古言义理系统)和生命实践学(古言工夫、践履、知行、禅修之学)。西方文明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核心,东方文明以生命科学为核心。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别之所在:来自文化基因里的性格差异。夫子曰:“敏而好学”。一个人能否走上“学而知之”之路,后能否学有所成,无不取决于此人是否“敏而好学”,即能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否对师长与圣贤之启示与教导“敏于反应”。只有“敏于反应”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如是之人才能被称为“善学之徒”;反之,如若处处麻木不仁,如患失心疯那般失魂落魄,如是之人被称为“朽木不可雕也”或曰“冥如顽石”,心智不开,习气太重,无法启迪,不堪教化。佛家称此等之人为“业障深厚之徒”,恶业之力太强,意识异化太过,障碍太多,慧根太浅,如是之人,名曰“一阐提”,不受教化,故难以成就。在“学而知之”的过程中,学者自己是否“敏而好学”,至关重要,是否能获得良好之外缘,同样重要。道家对学道能否得成,总结了四个字,即法、侣、财、地。得此四诀者,必成之;失此四诀者,必失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属于上士,“学而知之”属于中士,“困而知之”属于下士。上士、中士和下士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于人群中,“困而知之”的下士比例高,约占七八成;“学而知之”的中士约占二三成;“生而知之”的上士比例少,于普通群体中不多于1%。“困而知之”很好理解。很多人平时不爱学习,不认为读书、拜师、访学、思考、修行、自律、觉醒等有什么价值,甚至还嘲笑别人,但在生活中接连碰壁后,将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直至后被逼进死胡同,无路可走时,这才意识到不学习不行了,这才意识到未经思考和反省的人生是荒诞的人生,更是毫无出路的人生,于是,下定决心,从此开始学习和思考,从此开始反省和成长。困顿后能发起反思,知耻后勇,发愤学习,这样的人已属难能可贵了。需知还有很多人困顿终生而不思学习,真是头可断,血可流,自甘受辱,学习则万不可能也。佛曰“一阐提人”,或此谓欤!“及其知之,一也”:若将“知”释为知识、学问、技能、手艺,那此“知”属于经验知识之知和后天之知、感性(感官)之知和知性之知,属于学统范畴;若将“知”释为德性之知、心性之知、良知之知、内圣之知,则此“知”属于先天智慧(般若智慧、先验智慧)、生命智慧、解脱智慧、道德觉醒之智慧、中庸(中和)智慧,属于心性内涵的本觉与自明之智慧,属于道统范畴。无论是通过“生而知之”获得的知识和智慧,还是通过“困而知之”获得的知识和智慧,原因有不同,速度有快慢,但所获之经验知识并无不同,所获之般若智慧(良知良能)并无不同。“及其知之,一也”。——摘自潘麟先生著作:《〈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

4、舜王简介

初探舜王大峡谷郭细毛前段时间我的老同学、著名剧作家王青伟给我打电话,让我抽个时间去永州市东安县的舜王大峡谷走走。一来叙叙同学情,二来让我到这个大峡谷看看。他在电话里说:“细毛呀,你在攸县做了好几个成功的景点,让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都知道攸县有一个细毛主席,你方便的话,就来一趟吧。”“青伟老弟,尽管我退休多年了,赋闲在家也不想外出,但你一声召唤,我明天上午一定到。”于是他把位置图发给我。二天一早,驱车向着舜王大峡谷赶去。由于工作关系先后多次到过永州,但从没有去过东安县,记忆中好象在长沙一餐厅品尝过鲜嫩可口的“东安鸡”。在“度娘”的引导下,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在峡谷入口处看到了绵延不断的青山怀抱着几十个平方公里盆地。进入村口,豁然开朗。呈现在我眼前的分明是陶渊明老夫子写下的《桃花源记》呀!但见峡谷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我感觉当年的陶老夫子写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个原生态而又幽静的村落。寒喧几句后,我们先后入座。老同学把客人一一介绍给我。田云伏,湖南安化人,中山市某著名中学校长;卜炎贵,湖南省著名作家、旅游策划师;李峰,中国申遗项目第一人、摄影家。当然“大厨”是大峡谷美女经理刘兰芝,一大桌东安特色菜都是她的杰作……酒醉饭饱后,我在王青伟、刘兰芝的陪同下,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溯源而行,沿途陡峭的石壁、阿娜多姿的堤柳、袅袅的炊烟、云雾中时隐时现的舜皇山群峰……一路美景不时从车窗外掠过,不时在我心里激起久久不能平静的涟漪。不知道走了多远,弯弯的山道把我引入了云端,引入了这个令人留连忘返的世外桃源……

5、舜王有什么事迹

如何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养父母之身”:照顾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岁大了,体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顾,让父母吃好穿好,这是养父母之身。第二“养父母之心”:生活起居照顾到了,如果父母常常忧虑,那也是不孝,没能尽到孝。父母对哪些忧虑?大概难舍的就是儿孙。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忧虑,儿女不和;儿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间不和,父母也是忧虑;如果孙子多了,眷属多了,他忧虑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没有忧虑,欢欢喜喜的过日子,这桩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亲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学校念书,尊重老师,与同学们和睦,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工作,尊敬你的,对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够安心。 所以中国古时候,这些作帝王的,为国家、为地方选拔领导的人才,他选拔什么样的人?选拔孝子,所谓是“忠臣之门出孝子”。他在家里面能尽孝,被选拔出来,他对国家自然就能够尽忠,忠孝是一体,这里面没有界限。我们看中国标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诸位在中国历史上读到。前面刚才讲的,“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圆满。舜他童年的生活环境,很不幸他的母亲过世,他的父亲娶了个继母,父亲听继母的话,喜欢继母生的一个儿子,他的异母弟。一家人虐待他,总想把他害死。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虐待儿童,他们这一家人父母那简直是虐待狂。邻居都看不顺眼,都批评他父母:你不可以这样对待你儿子,你儿子没有过失。舜出来讲话,告诉邻居:我父母没有错,我错了,我做得不好,不能让父母疼爱。你想想看他是这样的存心,这样的行事,三年果然把他的父母感化了,一家和睦,邻里乡d感动,连国王都被他感动,那个时候的国王是尧王。尧王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他,还把王位禅让给了他。第三“养父母之志”,就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中国谚语常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要做不到龙凤,你就不孝。龙凤是个比喻,你的德行,你的智慧,你对于社会众生的贡献,要做到圆圆满满,你父母欢喜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