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精品】张熊《消夏图》
2、张熊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清 任熊 范湖草堂图卷咸丰五年(1855)任熊(1823-1857),字渭长,浙江萧山人。自幼习画,寓居苏州、上海鬻画为生。与弟任薰、子任预、侄任顾合称“海上四任”,又与张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是晚清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范湖草堂是晚清著名词人和画家周闲的别业。任熊耗时三年创作完成是图,构图饱满繁复、笔墨细密质实、色彩热烈丰盈,既有写实的场景,又富于装饰趣味。来源于上海博物馆藏
3、张熊书画家费丹旭( 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三碑乡人、长房 后裔,晚号偶翁,乌程(今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其父费宗骞擅画山水。丹旭少时便得家传,后浪游于江浙闽山水间,与画家 汤贻汾、张熊,鉴赏家张廷济等均有往来。肖像画独具一格。工写照,亦作花卉山水,如镜取影,尤精补景仕女,秀润素淡, 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兼工山水、花卉,以清灵 雅澹之笔出之。偶作诗词,亦如其画。工书法,书法恽寿平,有韵致。一生为家计所累,卖画于江浙两省,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寓杭州久。 常流寓于 汪远孙、蒋百煦等人之家,以绘画供人玩赏。道咸(一八二一至一八五o)间曾寓沪鬻画,卒年四十九。著有《依旧草堂遗稿》1卷。事迹收录于《 墨林今话》、《 海上墨林》、《 桐阴论画》、《清画家诗史》。现存《东轩吟社图》、《果园感旧图》、《负米图》、《执扇倚秋图》等作品,代表其人物画之特色。《东轩吟社图》描绘20多 位东轩诗社社友群像,吟诗论文,对人物不同性格、特征作细致刻画,为精湛之作。
4、张熊画家介绍海派画家张熊先生作品!
5、画家张熊作品欣赏#无比惊艳的故宫《十万图册》,尽收天下美景与赏心乐事#任熊,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师法陈洪绶而别开生面,他与其弟任薰、其子任预、其侄任颐合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任熊的青绿山水画流传不多,但是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十万图册》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套图册为金笺本,注重设色,每幅作品纵26.3厘米,横2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每幅作品之上都有任熊用篆书写的画名,下钤白文印“任熊印信”。因为每幅图都冠有一个万字,全册有十幅图,故名“十万图册”。第一幅《万笏朝天》,画的是山峰陡峭,山石之间也依然有顽强生长的树木苔点。据说苏州天平山的山峰直立陡峭,当地的和尚便把它们比作朝堂大臣参见皇帝时手中持着的笏板,所以称为“万笏朝天”。第二幅《万横香雪》,画的是在高低不平的坡地上,种植了大片的梅花树,梅花盛开时节,就如同下了一场漫天大雪。第三幅是《万竿烟雨》,画的是在险峻的山边,有一片茂密的丛林,缥缈的云雾如翻涌的海浪弥漫在丛林之间。第四幅《万壑争流》,画的是一股股的小溪湍急的流了下来,汇集成了巨大的瀑布,壮观,呈现出了山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五幅《万丈空流》,画的是一块巨大、形态威严的巨石,矗立在一片湖泊之上,湖水被风吹动,泛起阵阵涟漪,拍打在岸边。第六幅《万点青莲》,画的是江南城下的湖塘,湖塘之中生长着一片片的荷叶,衬托着白色的睡莲。第七幅《万卷诗楼》,画的是一座阁楼,阁楼中排列着书架。阁楼的外面画了几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撑起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第八幅《万林秋色》,画的是秋天来临,山坡水岸之上的树木,有些已经被秋天染红,有些还舍不得夏天。第九幅《万松叠绿》,画的是巍峨的群山,山上长满了松树林,还有一条瀑布飞驰而下。第十幅《万峰飞雪》,画的是山石、树木都被白雪覆盖,披上了冬日的白衣,白雪茫茫。
6、画家张熊清 张熊 《花鸟》
7、张熊画家晚清著名海派山水画师“杨伯润”:山水画作欣赏海上画派,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他们大多来自上海周边,带着吴门派、浙派、扬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遗风走进上海,如杨伯润传扬着虞山派脉绪,齐学裘则带来石涛的气息,张熊则把恽南田及吴门画挟风带雨进了上海,任伯年带来了陈老莲的风格,朱梦庐带来的是华新罗的气韵。 杨伯润(1837—1911),字佩夫,一作佩甫,号茶禅,别号茶禅居士、南湖,一作南湖外史(按海上墨林作名伯润,字佩甫非是,盖佩甫画用字行),室名南湖草堂、语石斋,浙江嘉兴人。工诗、善书、画,书近颜、米,骨秀天成,尤工行草;山水规摹董其昌。晚晴山水画20家之一。 杨伯润其父杨韵,山水画自然高妙,故禀承家学。咸丰时,在上海鬻(yu,卖)画养母。其画四十以后始立门户,喜用长锋紫须,点缀烟树,故出笔锋锐,气韵清邈,便格局不甚严谨,峰峦更少变化。曾任豫园书画善会会长。
8、画家张熊简历2023年1月26日 癸卯兔年大年初五 星期四新的一年继续学习《中国美术简史》第六编 中国画艺术上海画派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经济迅速繁盛。上海开埠之后,工商业的发展活跃了这里的艺术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众多画家。云集于此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虽有受“小四王”、“后四王”影响的名家,但是居主流地位的则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海派”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艺术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海派”诸家“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张熊、朱熊、任熊算起,任熊、任薰兄弟及其学生任颐又并称“海上三任”派,以任颐为高峰。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擘。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长,号湘浦。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长,又字舜举。二人出身于浙江萧山贫苦农家。任熊长于画人物,兼工花鸟和山水画,主要师法陈洪绶,但形成了高古谨严、笔力刚健、勾勒方硬、富有装饰感的个人风格,作品有《自画像》。任熊之子任预(1853—1901年),字立凡,继承家法,亦善绘事。和吴昌硕同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有以下诸家:蒲华、顾沄、钱慧安、程璋、吴庆云、倪田等。“海派”大家任颐(1840—1895年),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绍兴人。任伯年之父鹤声,号淞云,据说是一个兼擅绘事的米商,“善画又善写真术”。任伯年自幼受到父亲在艺术上的熏陶和指导,亦擅肖像画。任伯年早年曾参加太平军,斗争失败后离开家乡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在1864年随任薰到苏州。后经苏州到上海,得到胡公寿的帮助,“代觅古香室笺扇店安设笔砚”,不数年, 画名大噪。任伯年所作人物画,有肖像,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苏武牧羊》、《女娲补天》等都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朴素情感。《东津话别图》、《三友图》等都是他优秀的代表作。任伯年花鸟画取材广泛,构图多变,设色淡雅,轻松活泼,颇有水彩画的韵味。《三羊开泰》、《五瑞图》、《紫藤双禽图》、《幽鸟鸣春图》`《牡丹图》等都是他们杰作。此外,任伯年也作山水画。任伯年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清末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后,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日益结合,使这一时期的绘画比18世纪更为雅俗共赏。任伯年正是这种画风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