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杜甫唐代不出名?开玩笑了,只是李白出名的时候,杜甫才20多岁,没达到巅峰。居然有人说杜甫模仿李白?就为了给李白写20首诗?他给高适写的更多!李白还说孟浩然是自己老师。杜甫一出道就受到达官贵人追捧,但作品不多,也没到创作巅峰,百姓间流传不多。�杜甫达到巅峰后,自己去看看唐人怎么评价!唐代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已经并列了。唐代元稹认为杜高于李,唐代白居易认为杜高于李。唐代李商隐直接模仿杜工部。苏轼推崇2人,但认为首推杜甫,苏轼说学杜甫的多,没有一个得到杜诗水平。苏轼又说,李白有伪作冒充作品,如果诗能写到杜甫的境界,谁还敢伪?王安石说,天下好语言被老杜说尽了。不多说了,从中唐杜甫达到巅峰后,到清代,等于说唐宋元明清,杜甫始终压李一头。要么是并列,要么是杜高。到现在,年青人以自我为中心,李白才达到高历史地位。但学术界,从古至今,没有李白压倒杜甫的先例!1、论思想李白诗歌较表现自我,大多围绕自己心情和想法,安史之乱爆发,作品少了,依然是围绕自我,人间在流血的时候,李白还是追求自我,当然受到影响作品比前期少太多了。杜甫在战乱前也表现自我,目的确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为了天下。战争爆发,前期优越的诗人基本都没什么作品了,杜甫却依然本色不改,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兴亡,人民哀乐而高歌!2、论艺术。普遍认为杜高一等,李白较为虚无缥缈,所以浪漫,极尽夸张,总喜欢天上,几千,几万,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等。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夸张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伤感时花也落泪,离别之恨鸟也惊心。这种拟人比喻和夸张,惊心动魄但并不虚无缥缈。那么多夸李白的诗歌,大多都知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为这两句子牛逼,这两句恰恰是杜甫写的。也是夸张,更加深沉而不是飘渺。李白写自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五岁能写诗,开口咏凤凰。杜甫写自己是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写山水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潇洒,洒脱,气势奔腾。杜甫写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从天到地,囊括整个宇宙,气吞万象,却都是实物,没有比喻夸张,把食物写的苍凉恢廓。李白40岁已经名满天下,杜甫才29岁,虽没到巅峰,在权贵圈确是李邕求识面,王瀚愿卜邻。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白和朋友一起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写的很潇洒,依然是比较自我。杜甫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兴奋和喜悦,为自己更为了友人。李白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写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写月亮李白大多是和酒有关,和自己孤独有关,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少部分是边塞,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杜甫是和战争中的人民或思念有关,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李白古体诗和乐府诗长篇巨作,多仿效古风离骚,语言的气势压倒六朝,内涵却难盖过风骚。李白宣扬自我,性格使然,所以学的人少,却也没什么可学的,每个人性格不同。语言极尽夸张瑰丽,气势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视觉效果震撼,比较直白。杜甫则如大海,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杜甫是诗的集大成者,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甫把古今的诗歌优点全部包括了,而且每个人的专长都兼具在他一个人身上。#唐朝高适简介#
2、唐朝高适的人生简介边塞诗人--高适,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聊一个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在他46岁以前干过很多事情,自己因为想当官因此去考试,但是每一次逢考必输,每次都名落孙山,然后也曾自暴自弃种过地,落魄的时候甚至还要过饭。然后在46岁以后有这么一个机会,高适瞬间就飞黄腾达官拜三品。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可是在唐朝,比高适做官做的大的也有这么几个人,一个就是咱们所熟知的白居易,另外一个就是原诊。他们两个的关键都是从二品。为什么不说诗人之达者唯白居易?其原因是当时白居易虽然是从二,但他的主要工作是太子的老师,每天教教太子读书写字。论实权来说白居易基本没有,但是高适不一样,他当时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掌管着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道,手下管理着几万人,还有实实在在的兵权。因此论实权来说,高适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在高适落魄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高适在酒馆吃白食,遇到了一位故交。在高适的诗中名叫董大,就是《别董大》当中的董大。有学者指出董大乃是董廷岚。这个董廷兰是当时弹古琴的一把好手。他弹的出名的就是蔡文姬的胡笳18拍。曾经把人弹的是热泪盈眶寻死觅活。但是在《敦煌写本唐诗残卷》当中,《别董大》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别董令望》。那么董令望肯定不是董庭兰了,而且董令望是谁也不可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董大,他只是高适的一位故交一位好友。高适为了勉励董大也勉励自己,于是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名句。就像王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给杜少甫的。杜少甫是谁我们才不管,诗作写完了两人互相道别。此时酒保上来了,两位客官请把酒钱结一下,一共250块。高适和董大搜遍了自己身上的,一共加起来只有23块6。那么作为两位乞丐来说,他们也是不成功的乞丐,像我们现如今的乞丐月入2万。今天你看乞丐不起,明天乞丐就开着劳斯莱斯来接你。安史之乱以后玄宗落难,贵妃惨死,高氏的顶头上司也被人杀害。此时高氏抓住机会表忠主公莫慌,我来救你。表示我高某能够带领皇上卷土。玄宗让三个皇子分开带兵。高适劝说玄宗不要这样干,咱们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因为这样子搞,才把皇位搞没的。此时高氏抓住机会表忠主公莫慌,我来救你。然后太子永王就造反了,那没办法剿,于是玄宗就让高适带兵去平定叛乱。没想到这个永王也是个软柿子,才见到高适。高适都没有打他他直接就跪地求饶。那么随后东山拔地而起,高适跟随东山也直冲云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当时我们的李白李诗仙跟随了永王,充当永王手下的一名幕僚,永王一倒李诗仙也跟着被判定为反贼。李诗仙被下大狱之前,曾向狱卒大喊赶紧好酒好肉给我转起来,我上头有人,狱卒就想你一个谋反的李白。你上头能有什么人?因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经一起喝过酒,畅谈过理想。因此李白觉得可以找高适搭救他一下。可是人家高适现如今前途一片光,那如果高适帮了你那肯定是自毁前途,更何况谁让你李诗仙眼光那么差,你挑谁跟不好偏要站个那么偏的。没办法,高适回信给李白,只能让一个踏着七色云彩的盖世英雄前来解救你吧。从此高适跟李白之间的友谊便一刀两断,好的本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3、唐朝诗人高适的简介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言志诗。“封丘”,位于河南新乡东南。天宝九载(750),48岁的高适,正担任封丘县尉一职。此前一年,他刚刚考上进士,可谓大器晚成。然而,这个官职可不好做。杜甫做过河西县尉,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李商隐做过弘农县尉,说:“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从杜甫、李商隐的话,可以大致了解县尉是个什么官——唯县令是从,供县令驱使,终日奔走,鞭挞百姓,没有自主的一个官。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此处韵脚押的是马韵。所以,读起来可以这么读,“我本渔樵孟诸野(yǎ),一生自是悠悠者(zhǎ)。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xiǎ)。”“渔樵”就是高适40岁之前的主要工作。 “孟诸”,即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年过四十尚躬耕”,过了40岁,还在种地躬耕,打鱼、砍柴。“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除了河南孟诸,他也在河北邯郸呆过一段时间。干的活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樵屡栖泊”。图片“渔樵”在这里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不是诗人在这里诉苦,如果诗人用躬耕的话,就有诉苦的意味了。他这里用来表示自由。一个“野”字,就道出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我”本来就是一个过惯了自由的山野村夫,“我”的一生当然应该是逍遥自在的。所以诗人极其渴望回到“一生自是悠悠者”的生活中去。如今虽然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一个小小的县尉,已经把诗人折磨得身心俱疲。“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乍可”,就是宁可。“宁堪”,哪里能够忍受。“我”宁可在草泽中狂歌,也不能忍受在这种风尘的、官僚的社会之下,做这种官吏。至此,诗人不甘于、不愿意做封丘尉的志愿也就跃然纸上了。为什么不愿意,诗人接着说了三点理由。一则,与诗人所想不一致。诗人本以为在小邑做官,“只言小邑无所为”,衙门里面“公门百(bò)事皆有期”,按部就班就行。哪里想到,只是奉公守法,做个安分卑微的官吏都不成。二则,“拜迎长官心欲碎”,日日拜迎官长,卑躬屈节,这样的生活使我内心悲哀。诗人不禁要发问,“我怎么过上这样的生活啊?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三则,“鞭挞黎庶令人悲”,意思是“我”不仅要帮助长官作威作福,他还命令我去做一些不合法的、欺压良民百姓的事情。这个才是诗人不想做封丘尉的主要原因。图片“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我”回到家里,对着我的妻子儿女,大家都笑我:你当年志意远大,你的理想抱负呢?你现在怎么过这样的生活?“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我”再也不想做这样的官,过这样的生活,还是回去种田的好。这里的“世情”,指一般人所追求的仕宦之情。他说这种仕宦之情,“我”从此要与它撇清关系。“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我”梦想有一个“旧山”,能够回去开山种田,但是这个“旧山”在哪里呢?因为接受了君命,暂且晚一点回去吧。实则是诗人没有“旧山”,无法学习陶渊明“归去来兮”,没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只能暂且做着,再作打算。“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我”现在就想着,古人所传说的梅福求仙的话,想必是一个谎话吧。梅福,字子真,九江郡寿春人。少年求学长安,撰有《尚书》《谷梁春秋》等著作。其担任的也是南昌县尉一类的小官,并讽刺王莽叔叔、权臣王凤,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不堪驱使、不愿鞭挞黎庶,想必才是梅福挂冠而去的原因吧。而将自己说成去求仙,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相比较梅福的求仙之路,“我”还是更喜欢陶渊明明言辞官“归去来兮”,真的回去种地。值得一提的是,过了一段时间,高适真的就辞去了封丘县县尉一职,只是没有回家种地,而是到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一职,从此真正走向了从军报国的人生正道,终成为封疆大吏,实现了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这同时也说明了诗人内心并非真正喜欢当陶渊明那样的隐士,而是想出人头地,报效祖国,实现毕生理想而已。#唐朝高适简介#
4、唐朝高适简历高适十首经典唐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唐代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正直,有游侠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他的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籍守护人#
5、唐朝高适的诗《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唐朝这些诗人里面显贵的,只有高适一人。高适的官确实不算小,不过他属于大器晚成,如果没有遇上安史之乱,他是肯定也到不了后来的高位。高适在49岁的时候,才得到一个“封丘尉”的官职。县尉,是县一级的官员,还不是一把手,是县令的佐官,主要负责一县的治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他只干了一年就辞职了,51岁时投靠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安史之后,安禄山占下了东都洛阳,哥舒翰守潼关,玄宗求成心切,派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得以逃出,向西追上了西逃的玄宗,以后就成了皇上身边的人,官也是越做越大,先后出任刺史(州长官)、节度使(军事长官,但逐渐比刺史大),刑部侍郎,后封侯,死后还被追赠了礼部尚书(宰相),谥号“忠”,有谥号的都不简单。礼部尚书确实是挺大的一个官了,但也只不过是正三品。五年级课本里入选的《蝉》的作者虞世南,还有七年级入选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作者李益,也做过礼部尚书。贺知章、韩愈死后也被追赠过礼部尚书。如果只是从品阶来看,韩愈做过京兆尹,李益、白居易做过河南尹,这两个都是从二品(也有资料是从三品),品阶更高。白居易还做过太子少傅,这也是一个从二品的官职,虽然这个主要是一个荣誉头衔。真正的大Boss是写过《悯农》二首的李绅,他死后被追赠太尉,这是正一品荣誉头衔,也就是传说中的“三公”之一。
6、唐朝的高适是谁如果说唐代诗人谁统过兵,兵权重的,应该是高适,他曾出任过到剑南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员,节度使在自己辖内拥有生杀大权。),后来因军功被封勃海县候,是唐朝著名诗人中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