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房有术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5 09:58:37 浏览
1、

密折之所以被称为奏折或密折,一是因为它的保密,二是因为所奏内容书写后要折叠成一定式样,然后密封上呈皇帝,所以才被称为密折。雍正即位后,为保密起见,立即下令收回前朝康熙帝所有的朱批谕旨,并说:“俱著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觉,断不宽恕,定行从重治罪。”此后雍正为了完善密折制度,下令就算是自己批阅的密折,在当事人捧阅后也要立即交上来,不得私自存留,更不能互相传阅。如有违反这一命令的必给以重惩。为了使有题密奏折资格的官吏能妥善利用这一殊荣与权力,雍正还反复强调密折的保密特性,称密折的意义是“缜密”二字为紧要,“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雍正的这番话,既有要求臣下保密的意思,也是在暗示自己对有题奏折权的臣下的一种信任。这样一来,就强化了官员们的责任心。由此看来,密折制首先起到了笼络人心的效果,是雍正驭下有术的又一表现。既然是密折,自然要以“密”字为紧要,因为只有行事缜密了,才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例如查刷庭案发后,雍正曾在李卫的奏折中批示,要求事卫和杭州将军鄂你达火速派出可靠亲信去抄查刷庭的家。由于这是畈待执行的绝密命令,因此如果用颁布公文的形式,就有可能使被查抄人获知消息,先行做出准备。于是密折制度就示出它的奇妙作用,即需令行事,使人防不胜防,并以此达到兵资神速的用权治政目的在雍正看来,不能保守奏折机密的行为就是非法的。如原甘肃提督路振声将雍正的朱批中赞扬其弟路振扬的话转告了其弟,于是路振扬就上表谢恩。结果,雍正大为气愤,并就此指责路振扬;“朕有旨,一切密谕,非奉旨通知,不许传告一人,今路振声公然将朕批谕抄录,宣示于尔,甚属不合。朕已另谕申饬(路振声)。可见尔等武夫粗率,不达事体也!”由此可见,雍正对大小臣子保密行为的要求是严格的,特别是对小臣,雍正的教导更是不厌其烦,这主要是因他考虑到小臣得此密奏荣宠容易擅作威福,挟制上司和同僚,从而容易造成官僚间互相猜忌、政治混乱的现象,会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实现密折的保密效果,雍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进一步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密制度—一在雍正的大力推行下,密折人缮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还和收缴都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雍正规定了密折所用纸的色泽与纸质——素纸,即白纸,用来题写陈奏性质的密折;白绫面白纸,是大丧时使用的密折;黄绫面黄纸,用于请安或推荐他人为官的密折。这样一来,雍正一看到纸质、色泽,就大体知道密折所题奏的内容了。对密折的套封(也就是外包装),雍正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如请安折套封,规定外用云龙黄绫,内用黄粉笺裱,长6.4寸,宽3.1寸,上下掩首各宽0.5寸;白折套封,其大小与黄绫封相同。雍正还规定了折匣的尺寸、颜色、装裱与锁样,这样,密折就不能造假,其他人也很难开启密折,这样也就不会泄密。由此可以看出雍正不但在处理大问题上能够雷厉风行,而且在细枝末节上也是思虑周详,谨慎而睿智。另外,至于什么人可以直接将密匣交给皇帝本人,雍正都有严格的规定。于是一套完备的密折制度就初步形成了。总之,这一完善的制度,无疑是雍正心智的结晶。奏折成为正式官方文书后,一切比较重大的事情,官员都先通过奏折请示皇帝,而这种奏折不通过内阁所属的通政司转呈,皇帝的批示完全出自御撰,不需要同内阁大臣商讨。这样一来,奏折文书由皇帝亲自处理,就把内阁抛在了一边。正如雍正时内阁中书叶风毛所说:“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奏折,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内阁职能削弱的同时,封疆大吏的职权也有所下降,稍微大一点的地方事情,都要上奏折请示,秉承皇帝旨意办理。于是上下官员真的成为皇帝的臂膀,由中枢神经来支配,使中央与地方真正融为一体,在皇帝的统治下行使国家机器的职能。学者章学诚曾就此讲过:“彼时以督抚之威严,至不能弹一执法县令,詈误之吏,但使操持可信,大吏虽欲挤之死,而皇览烛其微。愚尝读《朱批御旨》、而叹当时清节孤直之臣遭逢如此,虽使感激杀身,亦不足为报也!”意思是说、那时督府虽威风八面,却不能随意弹劾一个小县令。因为只要小县令为官清廉、就算督府想排挤他,但皇帝在御览其弹劾奏折时也能洞彻其中的细枝末节。这番评述不但说明当时的政令皆出自雍正之手,而且还说明奏折制对巩固皇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奏折制为雍正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密折的制度化、还能起到令官吏互相监督的作用,即此举成为雍正控制各级官吏的一种手段。

2、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认为法、术、势三者必须并重。君主制订出法律之后,还要有一定的权势,否则法令就贯彻不下去。再就是国君要有一套控驭臣下的权术,否则,君主的地位不会巩固。他又以商鞅、申不害为例,说明只用法或只注重术都是有缺陷的。这种法、术、势的说法,是后来实行专制主义政治时所必须遵奉的准则。——《中国史纲》

3、

人生成功必须经历的的五个阶段,五者缺一不可!!!就是“道,法,术,驭,器。”这五者缺一不可!那什么是“道,法,驾,驭,器”呢?请听下回分解!

4、

李自成称帝,群臣跪拜,大将刘宗敏却说:“我与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吴三桂得知后,立刻联络多尔衮入关共谋大事。明朝末年的时候,多地发生农民起义,而真正能打到都城的起义军只有以李自成为首的军队,终崇祯皇帝自杀了,大明王朝结束了。随后,李自成自立为王,迎来了崭新的大顺王朝。李自成上位后,大肆封赏,凡是为大顺创造下功绩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当所有人都在跪谢李自成的时候,身为大将的的刘宗敏却不肯下跪,而是说道:“我与他在同一时间做上了响马,凭什么要我跪拜他?”在刘宗敏的阻止下,李自成的登基大典没有顺利的进行,而是一直拖到了撤离都城的后一天才草草的举办了登基仪式,而这时候早已经太迟了。李自成不能名正言顺的征讨四周的叛军,并劝服大明王朝的官员,因而无法巩固手中的皇权,丧失了对政治的主动权。而刘宗敏为什么在李自成面前这么蛮横无理呢?原来,早在1629年的时候,李自成就参加了农民起义,而刘宗敏参加起义的时间比李自成晚了5年,而这支起义军时常受到打压。直到1638年的时候,起义军的首领闯王高迎祥去世之后,李自成才成为这支起义军的新首领。由于李自成没有驭下之术,导致有很多人根本不听他的话,队伍一片散沙,也是在这个时候刘宗敏表示誓死追随李自成。刘宗敏是有能力的,在李自成被明军打的节节败退的时候,是刘宗敏重振旗鼓,带领起义军击退了大明的军队,让李自成得以保存了实力。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如果李自成手下没有刘宗敏这样的大将,他是无法独自打败敌人的。在农民起义军攻破大明王朝的这段时间里,刘宗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刘宗敏认为自己和李自成是在同一个层级上,是和李自成平起平坐的人。上位之初,李自成自然是想当一个人人拥戴的好皇帝,因此在起义军进城之后,他勒令所有人不得烧杀抢掠,然而,手下的人并不听他的,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以刘宗敏为首的士兵们,他们赶制了很多刑具,就是为了拷问那些达官贵人,好把他们把手里的钱财全部搜刮出来。在那段时间里,经常可以听到哀嚎声。而这个时候,李自成又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对刘宗敏好言相劝,希望他能收敛一点,别太过分。然而刘宗敏却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说:“你就老老实实当你的皇帝,至于其他的事情,你也别管了,咱们俩互不干涉!”见到刘宗敏这么强势,李自成也不再多说什么,对于刘宗敏,他无法约束。据说,刘宗敏在都城的这短短数十天,就搜刮了近七千万两白银,虽然搜刮民财的数量有待考证,但肯定不会少。而吴三桂的家也是刘宗敏的拷问对象,吴三桂手里也握有兵权,李自成自然是想让吴三桂降服于自己的,但吴三桂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刘宗敏抄家之后,就知道李自成这批人不是成大事的人,原本想投降于李自成的他,转头向多尔衮示好,希望与大清一起绞杀土匪。其实,对于吴三桂和清兵合伙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传闻说是刘宗敏在抄家的时候看上了吴三桂的一个美妾,从而占为己有。吴三桂知道后,气愤,为了报夺妾之仇,便向多尔衮示好,把清军放了进来,合力剿灭大顺。而这个消息始终是没有得到证实,能确认的是吴三桂和多尔衮合作,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李自成在知道吴三桂反叛后,便想让刘宗敏带兵去讨伐吴三桂,而刘宗敏却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能躲在后面享受生活,而我却要到战争前面拼死拼活?”听到这话的李自成深知请不动刘宗敏,无可奈何的他只得自己出马了。由于刘宗敏孤高自傲,并没有把吴三桂的三万人马放在眼里,他以为这次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就会胜利了。然而却让刘宗敏没想到的是,吴三桂的带兵能力很强,再加上有了清军的加持,他们势如破竹,是他们的农民军无法比拟的。山海关大战后,刘宗敏就遭到吴三桂与清军的合击,他一败涂地,被打的落荒而逃。眼看就要被吴三桂打到眼前了,李自成和刘宗敏才匆忙的撤退,而在撤退的途中,他们就遭到了吴三桂的埋伏,李自成和刘宗敏也在这里丢掉了性命。至此,大顺王朝就此覆灭。而李自成也没当上几天皇帝就死了。参考文献:《明史》《中国通史》#历史开讲#

5、

纵览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驭人高手。比如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赵匡胤,无不还用得炉火纯青。驭人术,本质也是一种厚黑术。驭,驾驭也。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不能驾驭下属,又怎么可能有领导力呢!一、吓、打、哄、拉!二、给位子,赏金子,动刀子!三、打刺头,强灌输,树人设!

6、

驭人经,明.张居正。驭吏卷一:吏不治,上无德也。力不欲,伤无数言。力骄则斥之,吏狂则溢之,吏罪则罚之。明规当守,暗归勿废焉。君子无为,小人或成焉。驭才卷二:上驭才焉。驭庸言,才不是昏主,庸不从贤者。驭才自明,驭庸自谦。举之勿疑,用之勿科也。待之勿薄,罚之勿轻也。驭士卷三:驭人比,驭事业遇事比,驭情也。敬事则和,理士则友,灭士则乱,辱士则敌。以文取事,其术莫掩。以武驭世,其武莫仰。士贵己贵,士贱己贱矣。驭忠卷四:忠者止也,不欲则囧焉。忠者裂也,不欲则困焉乱。不则之,安不弃之。孤则援之,援则宠之。不欲忠,功堪改志也。赏不驭忠,旌堪励众也。驭奸卷五:奸不绝,惟驭少害也。奸不止,惟驭可制也。以利使奸,以致防奸,以力除奸。以忍容奸,君子不计恶,小人不虑过,罪隐不发,罪昭必惩矣。驭智卷六:智不拒诚也。智者驭智,不以智取。不以势迫,强者驭智,不以力较。智不及,则纳谏。事不兴则恃智,不忌其失,惟记其功,智不负德者焉。驭愚卷七:愚者不悟诈之,愚者不智,谋智,愚者不慎,驭之。君子驭愚,施以为也。小人驭愚,失,以诺也。欲者,施以慧也。大震不欲,小诺勿许,俭则近之,达则远之矣。驭心卷八:不知其心,不欲其人也,不知其变,不育其实也。君子拒恶,小人拒善,明主识人,庸主进私。不惜名,勿吝财,莫嫌仇。人皆堪驭焉。#驭房有术简介#

7、

张泉见太子仍有不解,便朝远处一指:“就拿这条漕河来说,绵延三千五百九十里,皆靠人力而成。殿下你一路走来,应该也能看到吧?瓜洲左右行舟、淮安五坝过闸、南旺鱼嘴分水,设计得多么精妙,计算得多精准,是多棒的巧思啊。这其中巧夺天工之处,可不是文人几篇无关痛痒的风景诗词能描摹出来的。我先后走了十几次,每一次都流连忘返,这一条长河里面藏着的营造、术数、格物、天文、地理、驭水之术,都是达用的实学啊,太美了。那些空坐书斋的读书人,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马伯庸作品合集(全二十四册)》#驭房有术简介#

8、

李世民诛杀亲兄弟李建成后,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魏征淡定地回答:“他要是听我的,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闻言,李世民竟哈哈大笑起来.......《智囊全集》记载:【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要知道,魏征早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甚至为了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还曾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于是,李建成死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魏征对于李建成的结局,有惋惜也有怒其不争,若是他能听从自己的建议,或许就能改写结局。面对魏征的直言不讳,李世民非但没有动怒,反而欣赏魏征的坦率。李世民问魏征:“魏爱卿忠肝义胆,可否愿意辅佐我呢?”魏征答“愿意”,没有丝毫犹豫。魏征的投靠,招来了诸多的非议,有人说魏征不仁不义,为了活命可以背叛旧主,投靠死敌,不值得信任。然而,魏征却言道“自己只效忠大唐,辅佐大唐的国君”,这个答案令李世民更加深信魏征是个可用之人。此后,魏征忠心辅政,李世民虚心纳谏,成就了历史上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话。魏征也从尚书右丞、秘书监升至侍中,成为李世民信用的大臣之一。史书记: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而每一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接受,并尽量采纳。魏征直言敢进,从不屈挠!举个例子:当群臣都建议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只有魏徵强力反对!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古代那些德高望重的皇帝都会在太平盛世、大功告成的时候举行这一典礼。比如: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那里留下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石刻;光武帝打败了王莽,恢复了大汉朝的正朔,也去显摆过.......李世民自然也是想去,虽然没说出口,但是眼尖的大臣都看出来了,便一个劲儿地夸皇帝厉害,主动请求封禅,李世民终于心动了.......万万没想到,关键时刻,魏征却泼了一盆冷水:“陛下不能去!”李世民气恼不已,对他发出一连串质问:难道我功不高、德不厚?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不料,魏征却说:“陛下功德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多;天下虽太平,但百业待兴财力还不够充裕;粮食虽丰收,但府库还不太充实......”一语惊醒梦中人!封禅劳民伤财,君王应当以百姓为念,而不是满足于现在仅有的一点成绩,就好大喜功。从此,李世民再也不提封禅之事,避免了一起重大劳民伤财事件。从某种层面上说,唐朝之所以能开创出贞观盛世,与他善于采纳忠臣的直谏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在魏征死后,他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样的智慧,不看《智囊》又怎么能悟透呢?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藏了高深的权谋智慧。李世民既杀兄弟,又逼父亲,俨然第二个杨广。但杨广没有通过瓶颈,李世民却顺利通过,历史重演到这里为止,以后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征,目的其实并不单纯。一方面,魏征确实是栋梁之材;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利用李世民塑造自己的明君形象。所以,他纵容魏征的犯颜直谏,而且是越激烈越好,越激烈证明太宗越有容人之量,越英名。当然,李世民为君之道驭下之术相当娴熟,他经常敲打魏征,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位置和地位。比如:贞观七年,魏征升侍中,太宗对他说:“肤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魏征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李世民的言外之意,顺着圣意答道:“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意思就是,陛下许我说,我才敢直言,要不然我何敢摸虎须。所以,李世民任用魏征,就好像齐桓公任用管仲一样。在魏征的辅佐下,他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无限权力的毒牙,并且鼓励和接受难堪的逆耳之言,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盛世黄金时代。李世民的各项政绩,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而不去指责他的过失,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而魏征助推了唐太宗的伟业和辉煌。其实,读历史远比读小说有趣,可以说一部《智囊》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智囊》是冯梦龙力作。这部书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清代康熙和乾隆,将《智囊》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智囊》包括10个大部、28卷,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必然涉及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市面上《智囊》版本很多,我看的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译,还有冯梦龙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恍然大悟。《智囊》全套6册,只需99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获取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