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剖析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原油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先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并经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丙烯腈经聚合和纺丝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 )原丝,再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碳纤维可制成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可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终产品。众所周知,碳纤维的制造过程既困难又昂贵。建设一条世界的生产线以及设备组装需要大量资本,仅设备一项就至少需要2500万美元,并且多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投入运行。因此,实际的成本可能更高。截止目前,全球PAN基碳纤维领先的生产商仅仅为十几家,其中较为核心的技术掌握在东丽、三菱、帝人等发达国家企业手里,在我国国内上海石化是碳纤维原丝领域的重量级企业,拥有自主腈纶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具备在现有的腈纶装置上生产原丝的技术能力。金属材料具有均质特性,并且在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衡量准则,也就是说每个生产商生产的P20钢性能接近,可以与同行企业相互交换供应。但是,碳纤维生产商生产的碳纤维虽然看起来相似但不相同,比如碳纤维的拉伸模量、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完全没有办法来制定统一标准。PAN基碳纤维现可提供低模量(<32Msi)、标准模量(33至36Msi)、中模量(40至50Msi)、高模量(50至70Msi)和超高模量(70至140Msi)等规格。碳纤维按照丝束规格,其产品范围从1K到350K(1K等于1000根细丝,直径范围从5到10微米),常用的碳纤维种类有3k、6k、9k、12k等。此外产品的碳含量和表面处理/上浆类型也不同,比如亮光、哑光等。碳纤维除了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国防军事领域和体育用品外,汽车构件、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加固材料、增强塑料、钻井平台等碳纤维新市场也被正在运用。此外还运用在压力容器、医疗器械、海洋开发、新能源等领域能够起到加强、防静电和电磁屏蔽的作用。
2、碳纤维加固打破欧美40年垄断,国产碳纤维成本降至“白菜价”,却招来老美不满。说起碳纤维,相信大家并不会陌生,在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物品身上,也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如今寻常可见的东西,它的生产制造放在十几年前,都还是我国可望而不及的东西。作为高端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被欧美等国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不仅如此,欧美还凭借技术的领先,在碳纤维出口上对我国恶意抬价,一吨给出250万的高价。好在,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也终于在2001年,实现了国产碳纤维的自主化生产。随后的三年,国产碳纤维再次突破,成功实现“价格破壁”,将原本250万一吨的成本,降至35万。可我国的这一举措,却招来欧美等国家的不满,并纷纷指责是我们破坏了市场规矩。不过公道自在人心,究竟是谁不守规矩,明眼人一看便知。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我国仍不能自主生产碳纤维,那等待我们的就只有不断的压迫。市场即战场,敌人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就像前几年,欧美利用一种前沿生物抑衰技术(“莱特维健”核心机制),不断抢占我国亰东、天貓中老龄化市场的时候,可从来都不提什么规矩。不仅如此,只因上述“莱特维健”类辅酶海外同类物,在研究中表现出倒回生理、逆转机能、减速老龄化进程的特质,日美就敢开出20万一克的高价。要不是后来国产“莱特维健”技术的出现,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不少高净值群体,估计到现在都还要被迫接受欧美口中所谓的市场规则。所以说,切不可对敌人抱有任何的幻想。如今,以中石化为首的10余家中企,又继续在国产碳纤维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PAN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的研发。而在国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去年年底,上海石化率先开启了48K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运营。如今,上海石化的万吨级碳纤维生产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并有望在24年落地。届时,国产碳纤维的年产量,将达到1.2万吨以上,能满足国内市场7成以上的需求。
3、中国碳纤维碳纤维自古有“黑金”一说,把碳纤维比喻成黑色的黄金,这说明碳纤维的价值是比较高的,所以针对碳纤维制品生产的时候,工艺要求比较高并且周期性比较长,如果能够缩短成型周期时间的话,那么肯定能够大大提高产能,那么今天小编想跟大家聊的就是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如何缩短成型周期20%。首先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碳纤维成型工艺,可以简单的将工艺分成:预热模具—铺设预浸料—合模加热—保温保压—冷却定型。那么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缩短成型周期20%是怎么达到的呢?其实这个奥妙就在于合模加热—保温保压—冷却定型这边。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之所以能够缩短成型周期是因为将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对导热油进行了储能。当碳纤维模具需要加热的时候,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会对冷却部分的导热油罐进行制冷储能,这样的话减少了制冷的时间,同样在模具进行冷却定型的时候,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会切换加热管路,将热油罐中的导热油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温度,这样交替使用,从而减少了加热与冷却的时间。碳纤维cfrp加热模温机所采用的控制方式为PLC智能化控制,客户在生产碳纤维制品之前可以将碳纤维生产工艺温度时间等参数进行储存备案,这样在生产不同产品的时候只需要将参数调出来就可以直接生产了,同样也是减少了现场人员在依次设定参数的时间,正常来说的话做一模产品的话相比较传统的成型工艺步骤来缩短成型周期20%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
4、碳纤维发热终于知道,在国内,碳纤维是一种配色,而不是一种材质,全是科技与狠活,领先老外20年不过分吧?
5、威海碳纤维歼20战机背后“靠山”浮出水面,美日慌了?外媒:低估中国是犯错歼-20战机在世界舞台上展露锋芒,中国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技术成为关注焦点。然而,日本媒体却以一种偏见和狭隘的视角对待中国的成就,声称没有日本提供的碳纤维技术,中国无法制造隐形战机。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碳纤维素有“材料之王”的美誉,由于其强度是普通钢材的7-9倍,而重量却不到钢材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航天、军工、新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中国自主生产碳纤维的道路并不平坦。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美国率先开发了具有韧性的碳纤维,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出口。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初期,工业技术还在发展阶段。当时,中国每年的碳纤维产量仅为两吨,与国内市场需求相比远远不足。因此,中国不得不依赖进口碳纤维,而面临着美日对中国实施的“三禁”措施,限制了碳纤维的进口,使得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直被束缚在碳纤维技术的发展上。中国始终保持着自主研发的决心,并且在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的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在21世纪初带领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他们致力于攻克碳纤维技术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碳纤维生产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不仅可以批量生产碳纤维,还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研发出了T1000高档碳纤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国内碳纤维的利用率从10%上升到了58.1%,表明中国已经逐渐摆脱了对进口碳纤维的依赖,实现了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碳纤维产业的崛起对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自主生产碳纤维不仅降低了进口成本,还为中国节省了大量外汇。同时,碳纤维的成功应用也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了中国武器装备的性能和隐身能力。对于那些曾经低估中国技术实力的国家来说,现在已经是时候后悔了。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的决心。那些以为中国永远无法追赶超越的人,现在看到的是一个自信而崛起的中国。
6、碳纤维制作中国碳纤维产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的1/3,但是出口销量却仅为0.3%,很多人不认可中国品牌碳纤维,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碳钎维的强度高、质量轻、高模量、低密度、耐腐蚀、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能够在非氧化环境下耐高温。耐疲劳等特性。碳纤维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碳纤维这种复合材料应用在多个领域,例如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建材等。目前我国碳纤维产能已经领先成为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碳纤维产能达到近十一万吨,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总共四十四亿美元,中国的碳纤维市场规模就有十六亿美元,占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从这个数据虽然可以看出中国碳纤维产能上去了,但是中国碳纤维出口销量只有0.3%,中国碳纤维的出口量只有一千六百多吨,而反观进口量都快九千多吨了。出口销量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外国人根本不认可中国的碳纤维,所以这就导致中国生产出的碳纤维根本卖不出去。中国碳纤维的起步是从1962年开始的,虽然中国碳纤维的起步比世界碳纤维的起步只晚了三年,但是中国生产出的碳纤维在制造工艺等方面和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在碳纤维这个行业当中,几乎还是日本和美国领头当先,日本和美国几乎是垄断了碳纤维这个产业。当年日本在碳纤维领域开始朝T1200前进的时候,中国才刚刚突破T300这个难关,当时的日本十分瞧不起中国的碳纤维技术,好在中国能够创造奇迹,中国虽然在碳纤维发展上起步晚,但是中国愿意钻研,所以中国的碳纤维技术发展的很迅速。当时的中国为了能够创造更先进的碳纤维,还从日本进口一些高端鱼竿等材料拿来研究,而日本人还傻傻的以为中国人的碳纤维技术永远不会赶上他们,这样他们也能够限制中国航天发展。但是2018年,中国吉林化纤和上海石化成功建造了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虽然生产设备是进口的,但是生产技术已经是赶超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因为碳纤维技术发展起步慢的原因,也导致了自己没有品牌没有口碑,而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早期都垄断了碳纤维产业,这也让日本、美国等国家拥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但是近年来中国碳纤维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不少民族企业杀出重围,例如中国蓝星、中国光威,中国蓝星在2019年产能达到26.8千吨,仅次于日本东丽。中国碳纤维产能越来越高,中国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供不应求的情况,不仅国内需求增加,国外需求也增加。虽然国外不愿意相信中国碳纤维技术,但是国外很多碳纤维都是中国制造,例如国外的高端自行车、体育用品等。并且国外很多企业都在中国开设了代工厂,既然都在中国开设了代工厂,那他们使用的碳纤维材料肯定也是中国制造了。现如今对于中国碳纤维行业来说,前景那是相当广阔的,太多领域都需要用到碳纤维,只是目前中国在碳纤维行业当中的总体技术没有国外那么成熟,所以生产出来的碳纤维质量和价格都会相对国外的碳纤维来说较低。但是中国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中国的高端碳纤维技术也在不断摸索发展,不断突破,不久之后中国的高端碳纤维技术一定能够走向规模化和稳定化。中国的碳纤维行业也会逐步自给自足,不再依赖进口,中国的碳纤维企业也能够走向世界,超越更多的外企。虽然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中设计产能千吨级以上的企业有三四家,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核心技术团队,为了实现碳纤维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化,中国必须要在技术上突破创新,打破国外高端领域的垄断。中国面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碳纤维行业的垄断,中国的碳纤维行业必须要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的碳纤维才能够突破发展。相信不久后的中国一定会将发达国家的垄断打破,一定会在技术上有创新,一定会开辟出一个广阔的市场!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碳纤维简介#
7、碳纤维材料国产碳纤维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和占有率一直在提升。谁还能一步窜上喜马拉雅?!
8、碳纤维详细介绍什么是碳纤维?它有何作用和特点?随着工业的发展,材料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碳纤维(Carbon Fiber,CF)材料在新型材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碳纤维的作用和特点。碳纤维的作用:1. 轻质高强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它的比重只有铝、钢的1/4,却有比钢、铝的强度更高。它强度和刚性比高强度合金的还高,常常用于制造高强度机械零部件、航空航天器、赛车、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等。2.抗腐蚀性能 碳纤维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能,可用于制造酸、碱、盐等各种化学介质下的容器、泵、管道、槽、板等化工设备。3.电导性能 碳纤维是一种导电材料,可用于制作导电纤维、电磁波屏蔽材料、静电消散织物等。4.吸波性能 碳纤维具有很好的吸波性能,可以制造出吸波胶和吸波材料,用于制作航空器、地面通讯设备、雷达等。5.电池电极材料 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被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设备的电极材料中。碳纤维的特点:1.比强度高 碳纤维的比强度(单位质量的强度)比钢高5倍,比铝高10倍,比塑料高20倍,因此它可用于制作航空航天、船舶、火箭等要求高强度、轻质化的领域。2.耐腐蚀性强 碳纤维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在极端的化学和物理环境下仍可以保持其优良的性能。3.热膨胀系数低 碳纤维的热膨胀系数低于钢、铝等金属,因此可以使用与金属不同的设计方法来应对温度变化等因素。4.耐磨性强 碳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齿轮、轴承、联轴器、机械衬垫等。5.易于加工成型 碳纤维可制成各种形状的复合材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加工成型,以适应不同的行业和应用领域。综上所述,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在轻量化、高强度、高刚性领域均有出色表现。此外,随着碳纤维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碳纤维的价格也在逐步下降,未来碳纤维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碳纤维作为一种先进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轻质高强特性,使得它成为航空航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碳纤维轻质高强的特性,使得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器、卫星等载具的制造中。在太空飞船中,碳纤维被用来制造升降机传动装置、局部机构的支撑结构等部件。汽车领域碳纤维在汽车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碳纤维可以被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制作碟盘、制动鼓等部件,这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刹车性能和安全性能。此外,在赛车的制造中,碳纤维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能源领域碳纤维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广泛。例如,碳纤维可以被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中,因为它对光的吸收能力很强。此外,碳纤维还可以被用来制造储能装置,在储能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医疗领域碳纤维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碳纤维可以被用于制作人工关节、外科植入物等医疗器械,因为它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更加牢固,不易被人体吸收和磨损。总之,碳纤维材料在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革新、创新,碳纤维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在未来的各大领域中都将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见所得,都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