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施琅简介(清朝施琅个人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5 13:22:20 浏览
1、清朝施琅个人资料

1652年,施琅为躲避郑成功的追杀跑到了下属苏茂家中,施琅说:“我来投奔你,是因为咱俩关系好,你把我交出去可以获重赏,免得他人邀功。”苏茂一听怒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随即苏茂让施琅不必担心,他又去联系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豹,想让郑芝豹可以从中调解一下。当时的郑芝豹与郑成功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怎么好,郑成功看到施琅竟还敢找人来求情,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又派出刺客前去刺杀施琅。但是这次刺杀行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为了抒发心中对施琅的怨气,郑成功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杀害了,这件事让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也将施琅推向了清朝那边,至此二人成为了生死仇敌。施琅投降清朝后,受到了康熙的重用。那时,清朝已经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只剩下台湾岛还不属于清朝版图。驻守台湾的郑成功始终忠于明朝,不愿意投降。经过一段时间的拉扯后,康熙忍无可忍,放弃了和平统一的想法,决定出兵征讨台湾。早在一开始的时候,施琅就建议直接武力统一台湾,更是连上两封奏疏《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里面详细陈述了唯有迅速征讨台湾,才能使得清朝边疆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康熙看到施琅的奏疏后,同意了让他负责收复台湾。但是清朝是满族政权,精锐皆是骑兵,不擅长海战,加上施琅曾经两次征讨台湾都没能取得胜利,这让朝中大臣对于他很是不信任,因而台湾问题时时得不到解决,只能一拖再拖。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统治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那年,由于郑经去世前并没有安排好他的身后事,造成了后代开始为了夺权而进行争斗,本来铁桶一块的台湾开始分崩离析,这也让康熙看到了收复台湾的机会。这时的施琅便重新被康熙所启用,虽然施琅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训练水师的经验还在,经过与康熙的详谈,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让他前往福建,准备收复台湾。福建还有着姚启圣坐镇,施琅并不能完全控制军队,这让他感到不满意,迟迟不肯出发。之后又上书对康熙说:“我可以奉命去征讨台湾,但是所有军政大事必须由我一人决断。”康熙帝看到后,觉得施琅太过于狂妄,驳回了他的请求。可施琅不死心,不拿到专政大权他就不打算出兵,康熙无奈只好召集众臣开始商议。幸好,朝中另一名臣明珠赞成施琅的做法,觉得由施琅全权负责也是可以的。于是康熙就同意了施琅的请求,这让施琅感受到了极大的信任,开始全心全意的筹划征台计划。等到军队训练的差不多了,施琅就带着他们从福建铜山出发,准备先去攻打台湾的前哨澎湖列岛。鉴于前两次施琅征讨台湾失败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进攻时机,遭遇到了飓风而失败,这次他尤为重视风向与海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后,施琅决定在起南风的时候进攻台湾,这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施琅只得解释说:“南风比较柔和,海上的风浪较小,有利于海上行军;北风虽然是顺风,行军速度快,但是北风难以预料,的不准,期间恐生其他危机,还是南风比较稳妥。”众将领听到施琅的解释后,同意了他的想法。出兵后,果然极为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鏖战后,驻守台湾的军队被打败,施琅也再次登上了台湾的土地。施琅在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急着去歼灭郑氏残部,反而先是安抚台湾本地居民,不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还派人去营救那些落水的台兵,使得台湾军民甘心臣服于施琅。为了使得台湾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施琅上书康熙,建议朝廷能够招安郑氏残部,康熙也不愿战争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同意了施琅的想法。郑氏残部看到大势已去,再加上朝廷不再赶尽杀绝,于是向朝廷递交了投降书,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至此,台湾实现了和平统一。施琅在此次征讨台湾的过程中可谓是功劳巨大,受到了康熙帝的赞赏,甚至还脱下了自己的龙袍送给了施琅,加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坐镇福建水师。之后更是准许当地百姓为施琅建立生祠,为活人建立祠堂可谓是少有的待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施琅收复台湾功劳之大,值得被人们赞扬。参考文献:《施琅年谱考略》作者:暮#历史开讲#

2、施琅在清朝是多大的官

清朝收复台湾后,施琅向康熙写了一封奏折,建议趁势攻打日本,以绝后患,他在奏折中写道:”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如果康熙批准了施琅准奏,那将不会有后来的甲午战争甚至抗日战争了,中华民族将不会遭到后来的劫难,同时也意味着日本将被彻底臣服,甚至并入清朝版图。就算不臣服,清朝大军重创一下日本,也将让日本不敢窥视神州大地。可惜康熙没有批准施琅的建议,他更没有想到,区区一个岛国,会在三百年后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沉痛的伤害。那么康熙为什么没有准奏呢?因为相比倭寇,西北的准噶尔才是康熙的心头大患,所以收复台湾后,康熙将目光重点瞄向了西北。每次读到施琅的奏折,我都感到万分遗憾。

3、大清朝施琅简介

1682年,姚启圣虽然成功收复台湾,但却怀着忐忑的心情进京面见康熙,他自知此次进京凶多吉少,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痛恨姚启圣的康熙竟然没有杀他,这究竟是为何?[微风]姚启圣,1624年出生于浙江会稽,早在顺治二年,21岁的姚启圣已官至福建二品巡抚。按理说,姚启圣的起点并不低,官路应是一片光明,但是姚启圣身上有着文人的清高与傲骨,想让他趋炎附势,简直比登天还难。顺治六年,朝廷出台了一份新的治闽方案,就在其他大臣争相夸赞此方案时,姚启圣不仅直接上书批判此方案,而且公然抗拒,为解亏空还私放海禁。朝中大臣知道之后,纷纷上书弹劾姚启圣,顺治帝将其贬为三品藩司,让他戴罪任职。但姚启圣的本性难改,学不来官官相护的那一套,屡屡顶撞上司,在之后的官路上越走越低,四品道台、七品知县、九品司厩...可以说,清朝的官职算是给姚启圣干了个遍。姚启圣的行为在顺治帝的心里扎上了根刺,虽然多次想将此人除之而后快,但却一直没有下手,后下了道诏令:永不录用姚启圣。于是姚启圣就在盛京郊区的养马场担任了个养马的小官,每日与马匹与书籍相伴,也乐得自在,姚启圣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持续一生,却不料随着三藩平定,周培公逝世,事情发生了转机。周培公虽然有经世之才,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君臣之间,忌讳功高盖主,再加上周培公汉人的身份,让康熙不得不忌惮。为此康熙将其发配到了苦寒之地,周培公的身体情况在此苦难之地越来越差,终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康熙来看望他时深感后悔。此时正值收复台湾,失去周培公如同失去了双臂,在奄奄一息之际,周培公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说此人必能帮皇上完成心愿。[微风]姚启圣此人,康熙闻之未闻,在索额图的介绍下,康熙才知道了姚启圣那与众不同的履历,以及顺治帝永不录用的诏书。但正值用人之际,康熙也顾不得那么多,必须要收服此人,为己所用。为了先试探一下姚启圣是否还有为国效忠的态度,便命自己身边的太监李德全去探一探姚启圣的口风。李德全在宫里当差当官了,出了宫也依旧是那副仗势欺人的态度,在姚启圣的马场里纵马伤人、欺负妇孺。姚启圣岂能容忍这种行为,就算在得知李德全的身份之后,依旧命人将其五花大绑,狠狠惩治了一番。李德全灰头土脸的回了宫,在康熙的面前说姚启圣的不是,康熙知道李德全是什么德行,但是更加气愤姚启圣的傲气,他知道如果不将此人收的心服口服,收复台湾之事难上加难。为此,康熙命人随便给姚启圣安一个罪名,在大牢里关他三个月,不准给他书读,不准有人跟他说话。康熙的这一举措可谓是杀人诛心,令姚启圣倍感痛苦,不到三个月便在监狱中嚎叫起来,康熙虽然来牢中看望姚启圣,却不理他,直到关满了三个月后,才将他押进囚车,运往京城。[微风]当时已是寒冬腊月,50多岁的姚启圣身着单薄地坐在囚车之中,康熙也怕这老头子出事,命人将姚启圣叫到自己的马车中。马车中,除了康熙就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姚启圣本就是嗜书如命之人,看见如此多的书,忍不住想看,康熙发觉姚启圣的想法之后,道:这些都是刚收上来的新书,想看哪本直接看就行。姚启圣听了康熙的话后也不客气,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同时他也发现康熙确实是一个明君,在回京城的这一路上,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极其富足,这让姚启圣对康熙大为改观。但姚启圣的脾气依旧摆在那里,顽固、不听话、藐视上司,经常引起康熙的不悦,多次指着姚启圣的鼻子臭骂道:朕真恨不得现在就杀了你!姚启圣也知康熙对其不满,碍于收复台湾才勉为其难地任用自己,但是他依旧不留余力的为收复台湾出谋划策,不仅提出了“三必剿三必抚”的作战策略,而且还向康熙举荐了施琅,利用手段让施琅弃暗投明,归顺康熙,为其收复台湾。1682年,经过四年的努力,台湾成功收复,姚启圣自知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回京之后,凶多吉少。因此在面对康熙的赏赐时,姚启圣全部都拒绝了,只说想告老还乡,享受清闲。此话听在康熙的耳朵里,让康熙舒心不少,因为康熙虽然对姚启圣还有些恨意,但是此时的姚启圣年纪已老,翻不起多大的风浪,既然他想告老还乡又有何不可呢?于是康熙封了个“西湖侯”给姚启圣,赐了宅子与书籍,让他在西湖安享晚年。参考文献:《康熙帝国》作者:z排版:一一#故事##头条创作挑战赛#

4、清朝施琅是几品官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原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他投奔郑成功后,成为郑成功得力部将。期间施琅与郑成功部下曾德发生纠纷,致使施琅家人被郑成功诛杀,施琅决定归顺清廷。康熙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打台湾。1683年,施琅指挥清军在澎湖海战大获全胜,收复了台湾。1696年,施琅逝世,谥号襄庄。#清朝施琅简介#

5、清朝为什么对施琅这么好

康熙帝靠他收复台湾,统一国家的功臣,他就是海霹雳施琅。施琅出生于1621年,他善于海上作战,是明末清初难得的一位海军将领。施琅曾经是著名将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部下的一位将军,施琅是郑芝龙部将。在明朝末年,施琅曾经是郑芝龙的部下,在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清朝部队攻下了福建。郑芝龙与他的儿子郑成功决裂,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则选择跟随率领父亲旧部的郑成功一起抗清,从此两人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兄弟。骁勇善战的施琅很快成了郑成功得力的助手。由于施琅与郑成功都属于性格直爽脾气暴躁之人,时间长了,由于互不相让两人难免会发生矛盾。矛盾的爆发源自于施琅借故杀了与自己不和的部将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而郑成功则以谋反之名将施琅全家抓捕。随后郑成功处死了施琅的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加之为了躲避郑成功的追杀,万般无奈之下施琅投降清朝。 在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澎湖海战中大破台湾水师,紧接着又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得台湾统治者投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使得台湾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有哪些海军名将#

6、施琅怎么归顺清朝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施琅为施福的侄子,早年郑芝龙在组织一支军队,对于手下并没有可靠信任的人,他便选了家世简单的官兵,施福就是其中一员。而施福在军队中策谋有略,带领有佳,郑芝龙很看重于他,为他加官司授权,慢慢施福在郑家有一定的影响力,推荐了施琅,让他也加入了郑芝龙部队。很快,叔侄二人合力作战,成为郑芝龙的心腹,并授予主力部队由他们带领。在隆武朝时期,郑芝龙儿子郑成功,在政治上表现。当时隆武帝察觉了施福的上司郑彩将军在军中消极作战,给士兵们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一气之下便卸了他的官职,由郑成功顶替。叔侄二人也就成为郑成功的部下,可在隆武后期背叛了郑成功,当时郑芝龙背地里已经决定降清。“众人听令,撤兵!”在芝龙的号召下,本该听命于郑成功的施福叔侄,选择了他父亲并撤回安海,而郑成功誓死守于前线,仍忠于隆武帝。明隆武二年,郑芝龙被小人所利诱,不顾郑成功反对,坚持降清,却在路上被清军扣留,软禁于北京,而叔侄二人受芝龙影响继续降清,随李成栋部下。施福二人本身就有意倾于清朝,为清朝立下了几次战功,可李成栋并不很看上他们,反而利用他们于战争中做头锋,在朝廷上书却在贬值他们。“施氏二人在军队中佣兵自用,也只会维护领导自己的士兵,对于其他却以不公平对待。”鉴于李成栋对他们的评价不高,清朝也未对他们发粮饷,而李成栋的目的就是想把所有的功劳归于自己。1648年,因南方的战争形势,施琅卷入了李成栋在广州反清的战乱中,当时南明占于优势,随着李成栋反清复明。碰巧,在隆武二年,郑成功为大明朝招兵买马,父亲的旧部听闻纷纷参加,可当时的作战能力太差,使的郑成功反复失败,他便找来施福二人加入。同时弟弟施显也成为郑成功部下,两人在军队中带来很大的影响,作战能力大大加强。可慢慢发现,随着施琅的加入,军中的政治态度似乎有所变化,施琅英勇善战,也并未影响清朝的利益,反而对抗清大战有所影响。就在郑成功准备南下勤王时,施福不愿作战,施琅乐于内战,加之施琅兄弟借着军中的权势,欺凌他人,动摇军心,郑成功开始反感,怀疑他们的政治态度。就在南明一次战争中,激发了两人的斗争,郑成功有一位部下曾德得罪了施琅,在逃命中被施琅直接杀死,并未顾及郑成功的脸面。郑成功听后勃然大怒“他竟敢在我眼皮底下这么做,来人,把他们一家都抓起来!”可在军中,也有甘心听命于施琅,冒险放他逃走。郑成功一气之下将他的父亲与弟弟杀死,并清理了一些施琅在军中的心腹,而施琅在追兵下,迫于无奈又投奔于清朝。而在1662年郑成功因病死后,他的儿子郑经上位,可他的能力明显与父亲相差很大,郑氏家族的地位以及政治权利逐渐削弱。一代过后,此时的台湾只是空有其主,没有能力掌控着台湾,施琅趁机出兵,攻下了台湾。这会朝廷正在争论着台湾的弃留问题,有的人认为,台湾不过是一块荒郊野岭的小小地方,不值得派兵驻守。随后施琅上疏康熙皇帝,“台湾加入大清版图,可以成为大清东南的保障,大清的近海就不会有危险,台湾的土地很肥沃,物产也很丰富对以后的发展大有作为。”康熙听后也似有道理“施朗一心报国,对台湾的问题想的很周到,布局也很恰当。”也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施琅上有康熙世袭的靖海侯,下有实权兵力在手,手下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成为了台湾的实际掌控者。就在施琅上任台湾后,第一拿下郑氏家族名下的富有产业,也因前与郑氏家族有过节,任由着部下与亲属占领大量内迁遗留下来的田地。而施琅在郑成功时期,还有士兵们愿效力于他,目前在人力、实力面前他都有一定的优势,如今坐阵于台湾,他的地位已经没人能顶替得了。康熙对于他的行为,便也不好直面评论,只能由着他掌管着这巨大的遗产。参考文献:《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的原因》《郑成功与施琅收复台湾的贡献》#走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