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简介(郑义门有名的后辈有哪些)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5 20:06:58 浏览
1、郑义门有名的后辈有哪些

【江南第一家】读明·李乐《见闻杂记》,录一则,如下;浙浦江义门郑氏,高皇帝曾幸其第。驾旋,对马皇后盛称其孝谊。后曰,陛下以匹夫成帝业,然则,郑欲干大事易易乎?高皇帝召其族长问之,曰,汝家缘何得同心如此?对曰,臣家无他善状,只不听妇人言,唯遵祖宗训尔。帝默然。此传闻语恐未必真。赐号义门郑氏,坊额曰江南第一家。曾听朋友说过, 朱元璋到郑义门只是传说。元代的脱脱丞相就已到过此,有石碑题字。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曾在郑家读书,后为郑家的老师。郑家的事情应该是宋濂告诉朱元璋的。并求题字。传说朱开始想写天下第一家,近臣说天下第一家是你朱家,所以写成江南第一家。

2、郑义门资料

读《中国家规》 郑义门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有一户人家,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这便是郑义门,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朝天顺三年(147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60余年。为了约定族人自觉而持久的行动,郑氏先人从第五世开始,着手制定“以法齐其家”的治家准则,经过几世子孙持续修订补充,形成了168 条《郑氏规范》,对郑氏族人作出详细严格的界定。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在《郑氏规范》168条家规中,有3条涉及廉政廉洁,这是专门为出仕当官的子孙制定的。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规则发挥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间,郑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员。尽管职位差距巨大,任职地域相隔千里,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郑氏规范》168条中概述“孝义”的有6条,涉及孝义行为的有32条。围绕“孝义”二字,从郑义门里传出许多千古佳话。郑氏始祖郑绮,其母亲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曾懈怠。--摘《郑氏规范·第十五条》善治家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 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译文:身为家长的,应当至诚对待家众,讲话不可随便,行动不可妄为,希望家长行事能够符合古人的以其其有 身作则之意。--摘《郑氏规范第 八十六条》崇清廉子孙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译文:对有才能可以出仕的子孙,公堂应给以相当的资助和勉励。子孙出仕为官后,应该奉公守法,勤于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 政事,不要涉足贪污受贿之 到“有序堂”来听“家长” 事,以辱没家庭、触犯家法。摘《郑氏规范 第一百二十七条》务诚朴子孙处事接物,当务诚朴,不可置纤巧之物,务以悦人,以长华丽之习。译文:子孙待人接物,应当诚恳朴实,不要设置细巧之物,取悦于人,以”的习气。摘《郑氏规范 第一百二十八条》尚节俭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吾何害哉!译文:子孙不得与人炫耀新奇、比赛争胜、两不相让。他人有他人的奢侈,我们有我们的俭朴,这对我们有什么妨害呢?摘《郑氏规范·第一百三十六条》子孙不得无故设席,以致滥支。唯酒食是议,君子不取。译文:子孙不得无故摆设宴席,造成过度的开支。仅以酒食是否丰盛来衡量人品,这种做法是君子所不取的。如今的郑义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断地向世人传颂着郑氏家族“廉俭孝义”的精神。

3、郑义门是哪里的人

前天上午与几个学会领导一起走访了浦江郑义门后裔、91岁高龄的郑发楚老师。郑发楚老师居杭州东岳社区,其先祖在宋代时由浦江郑义门迁徙钱塘(今杭州),衍生出“钱塘郑义门”家族。他对乡土文化耕耘较深,对西溪湿地人文挖掘贡献较大,出版了《西溪名人》等多本丛书单卷。郑老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自学多种传统艺术,在20前试学油漆画,并自成风格。他的漆画既有中国画的细腻,又有西洋画的粗犷,融入了大自然的神韵之美。他还自创多种剪贴艺术画,形成西湖、西溪景观地名故事和人物故事系列剪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郑义门简介#

4、中国历史上的郑义门

上一篇:湖北阳新董姓郑姓全国人口1100万,福建郑姓多,也是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一(陈、林、黄、郑、邹、邱、何、胡),阳新七普郑姓户籍数为10926人,排名第30位。郑姓也是典型的以国为氏,得姓始祖郑桓公,周武王十一世孙周宣王(老爸就是名声不怎么好的周厉王)之异母弟姬友封国为郑,姬友即郑桓公,后裔以国为氏即姬姓郑氏。其有名郡望为郑州下辖市荥阳,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要了解阳新郑姓历史,必须了解一个叫郑善果的北周至初唐时河南荥泽人及其开创的江右义门郑氏,都知道江西德安出了个义门陈氏(阳新陈姓有过介绍),其实德安还出了义门郑氏,不过浙江也有个江南第一家---浦江义门郑氏(浙江金华浦江县),有名。郑善果是玄奘伯乐,真是在其赏识下,不够年纪的玄奘才破例剃度,开启了他的佛法之路并西去取经。郑善果有"天下第一清吏"之称,晚年公元629因苦谏唐太宗李世民而黜贬为江州刺史(今九江),公元635年在九江病逝,以国葬之礼葬在庐山葛仙山自然冲(今德安县吴山乡葛洪村),现在郑氏后人为其新修了坟墓。其后世留在江西德安枝开叶茂,子孙迁至全国各地,郑善果也被称为德安义门郑氏始迁祖,有江右郑氏皆善果后之说。再说德安义门郑,跟德安义门陈一样,也因子孙繁衍发达,义聚同居二百余年,聚族千余口,家现严谨,礼义相率,清白传家,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被旌表为"德安义门郑氏",大宋一朝德安郑义门就出了二十多个进士,成为江州名门旺族,同义门陈结局一样,公元1057年朝廷强令分迁,史称"郑氏分关″,按文字辈分为32户进行外迁,规模还是比义门陈小很多,但比义门陈在嘉佑七年分家还早6年分迁。郑善果十五世孙郑才中在郑氏分家后从德安迁到兴国军乐平里山口源(今阳新木港镇吉山村),后又搬到玉畈村(今排市镇),郑才中也就是阳新郑氏始迁祖。听说郑才中开始是要迁往瑞昌内一块宝地,但其好友曹姓兄弟也看中此处,请求郑才中礼让答应让其百年之后可葬于此,郑才中去世后真的葬到瑞昌曹兄留的那块地上,那么远从阳新去瑞昌葬坟真不知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郑才中八个儿子,其中郑思庄、郑思廉、郑思(广夋)、郑思廓留在阳新繁衍,其它四子分布通山、武穴、蕲春及江西、四川等。大冶郑姓是郑思(广夋)后世郑定六携儿子、侄子共7人迁到刘仁八,大冶郑氏按7人分七房,分别是福一房、福二房、福七房、福十八房、鸿明房、玉峰房、继生房,到现在也有650多年,分布在刘仁八、殷祖、保安、灵乡等约68个庄门,人口12000多人,大冶后裔比阳新的还多。阳新历史上郑姓名人:郑宗学(明进士)郑昌运(清进士)下一篇:湖北阳新梁姓

5、郑义门代表历史人物

2009年一套由福建宁德的华严寺收藏的一套云锦僧衣,引起明史专家的注意,正面五条五爪金龙,上面九条,象征着“九五之尊”,这是古代特别是元、明、明两朝的帝王专用的数字和图形,凡夫俗子不得用,违法乱纪。不过,僧人身上的僧衣,跟皇上有什么联系?经过南京云锦研究院的鉴定,此袈裟材质为明朝皇室云锦,用50块布料缝合而成,从纹样和做工上判断,它的生产时间应该在明朝初期,即明朝初期。另外,在僧袍的下摆上,还绣着二十四个灯笼,有两个灯笼上刻着“寿”与“福”,根据历史上的说法,将“福寿”二字镶嵌在皇帝的衣服上,这是朱元璋制定的。从这一点来看,这件僧袍与明朝的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联想到这件僧袍的时代,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一则故事:相传朱元璋为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一口玄铁盒子,嘱咐他只能在关键时刻开启。在靖难之战中,建文帝拆开了那只金属箱,发现了一块袈裟,一张戒律(古时候的僧人证件),然后用这两样法宝冒充僧人,从朱棣手中逃了出来。难道,传言是真的,朱元璋把华严寺的袈裟送给了朱允炆?这件事情一说出来,立刻就引发了不少争论,因为单靠这一点,根本无法确定那件法衣的拥有者就是建文皇帝。此时,忽然有人记起来,宁德蕉城镇上金贝村曾经发现一处古代墓葬,其墓主的来历也很是蹊跷。根据村里人说,他们的祖先说,这个坟茔的原主人是明朝的一名宦官,在明朝的时候,死于此。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该墓葬始建于元、明末清初,主体结构为三重六宽,墓葬为环椅式,顶部雕刻着一朵火焰莲花,四面墙壁上雕刻着两颗石首,前面是一根5多米高的柱子,看起来很是威严。为什么一个宦官要把自己的宝藏放在墓穴里?还用巨龙雕像来装饰?当他们进入地下宫殿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一片花岗石,可惜这里已经被洗劫一空,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墓碑,的痕迹就是石碑。还好,他们找到了一座残破的石碑,石碑上写着:“陛下,三代藏宝日圆明大师。”从这一点来看,这座坟墓的主人,应该不是一个阉人,他的名字叫做“沧海珠”,身上穿着一身金色的袈裟。沧海珠和尚到底是何方神圣?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座石碑上却没有记载任何朝代和年代,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古时候,如果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因为这代表着你对当今的皇上不认可,或者另有目的。也有人提出,“珠”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就是“朱姓王”,明朝三代朱姓王(皇室),不就是朱允炆么?根据上金贝村的居民说,以前他们在山中发现了几件珍宝,上面刻着“大内御用”四个字,这说明这些珍宝肯定是出自朝廷。为什么宫中的东西会出现在这里?这座古墓就在村子的北部,这两个地方有没有关系?当然,考古学家们觉得这种推测太离谱了,沧海珠大师很可能是元末年的一名僧人,而不是建文皇帝。然而,在上金贝山的山脚下,有一处村庄,有了新的发现。那是一个名叫郑岐村的村落,根据郑氏村民的说法,郑岐是他们的祖先,原本名叫郑三合,后来又被称为郑岐。据史料记载,明代早期,郑氏世家在浙江浦江一带颇负盛名,以孝义治国,素有“郑义门”之称,是朱元璋亲自赐名“江南首家”。根据郑义家祖籍和明朝史仲彬的《致身录》,郑义家八代孙郑洽为明朝洪武年间的状元,在京中担任候补,在靖难之战后跟随建文帝出走,曾在万松岭避难,后来又再度出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明代《罪惟录》中有记录,郑洽随建文帝而出,并宣称他们终到福建。郑义门历史文化研究所曾经两次到郑岐村进行调查,通过比较两个地区的族谱,得出两个重大结论:第一,郑洽和郑岐的出生日期是一样的;其次,他们从郑岐村的一部族谱中,发现了郑义家第七代祖的郑玄。也就是说,郑岐很有可能就是郑洽。郑洽为了逃避朱棣的迫害,改称郑三合(“三合”),后来改名为郑岐。若真是如此,便可证实建文帝曾来宁德,并于此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