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简介(谥号读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5 22:22:01 浏览
1、谥号读音

帝王没死还能拥有“谥号”?能!节目开始之前,首先问大家伙一个问题,什么是庙号;什么又谥号呢?其实很简单,这个庙号就是进入太庙被供奉时追尊的尊号,太庙只有皇帝一家能享用,而谥号除了皇帝,尊贵的人都可以有方便古人对去世的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所用的简短评价文字。大体上,谥号分为三类,褒义,称之为“上谥”,如文、武、康、景等;不好不坏,也就是中谥或平谥,如惠、庄、沖;若是不干人事,不义之君,那就是贬义,“恶谥”,如,幽、厉、悼、炀、灵等。所以呢,一些影视剧中,臣下当着皇帝的面称他为太宗陛下、武王殿下,或绝大多数情况帝王自称朕乃景帝太祖云云,完全都是瞎扯淡。请注意,本人用词一向很慎重,为啥说,“帝王自称朕乃景帝太祖”云云?需要加一个限定是绝大多数情况的。就是说,历史上,也有极少数的帝王,他不按套路出牌,也不觉得死人的东西膈应,他自个儿给自个儿加谥号,加庙号。去年的暑假去广州的南越王墓游览,看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尤其是一枚大金印,就可以引出我们下面的内容。如果说有朋友问南越王,南越王是谁?南越王,就是南越国的国王之一,南越王很多朋友不太熟,没关系,咱们慢慢道来。说起来南越国历史上很重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秦朝时,=为了将广袤的岭南地区也纳入帝国版图,嬴政曾派出50万秦军从中原直接进攻闽粤,秦将赵佗经过数年艰苦的战斗,终于平定彪悍的百越各族,完成大业,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可没些年,秦始皇暴亡,接着楚汉争霸,中原乱成一团。而远在岭南的南海郡尉赵佗,他是封关绝道,在番禺经广州建都,当起了土皇帝,赵佗也是自称为“南越武王”,领土范围大概就是讲的那三郡。等到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赵佗表示臣服,汉朝成了汉朝名义上的藩属国。既然是藩属国,那就不能称帝了。虽为王,除了不叫皇帝,赵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对标中原皇帝,他心里边儿也特别想当皇帝,只是时机不成熟,只能忍耐。直到刘邦死后,吕后临朝机会来了。吕后想放弃了刘邦的绥靖政策,与南越国撕破脸皮,派出大将隆虑侯和周灶,率兵10万讨伐南越。周灶乃是开国元勋,老将出马,若是在中原,应该没啥问题。无奈南越炎热和潮湿,将士们刚开拔进入境内,就遭遇了瘟疫,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多这仗实在没法打了,直接就地休整,一年多没动弹。不久吕后崩,汉朝命周灶罢兵归那。看到崇山峻岭天然屏障,赵佗这老小子终于按捺不住,称了帝,号称“南越武帝”,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跟汉朝平起平坐。而等到汉文帝登基之后,他觉得实力不行,就主动示好,抛出橄榄枝。赵佗再次被说服主动去,这老家伙说起来真能活。直到汉景帝时,赵佗都向汉朝称臣,只是在本国之内,赵佗依然用皇帝的名号,反正天高皇帝远,老刘家手也抻不过来。等熬到汉武帝当政都多年了,赵佗才去世,享年100多岁,有的说是120多岁。他死后,南越的第二代国王唤作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在位一共16年,他爹死得早,而他也没有遗传爷爷的好基因,长期患病,性格软弱,政治上没啥建树。去世之后,就葬于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这就是著名的南越王墓。之前说到,到广州第二天就很兴奋的去参观了这个地方,这个陵寝墓室虽然规模不大,但,所展示的出土文物,却是一堆高规格国宝文物,确实令人惊艳。而让令人震撼的当属这位南越王所用的一枚金印,这位金印,重148.5克,含金量高达98%,有一条微缝,凛凛的金龙盘虬印面,龙首、龙尾及两足分别放在印章的四角,印面由刚劲有力的小篆刻上“文帝行玺”四个字。此印有使用过的痕迹,为实用印,全国政令所出,皆由他来盖。换言之,就是说这个赵昧,国内也是按照皇帝来着,对标他爷爷为“南越文帝”。似乎,也是很霸气的表明,寡人爷爷以武力赢得国境,作为继任者,朕以文才治天下也好。说到这儿,还记得节目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吗?这个“文帝”、“武帝”,它属于什么呢?对,明显是有褒有贬意味的谥号,专门给去世的人盖棺定论用的。赵佗为什么要给自己一个谥号呢,因为赵佗一武人带来的中原人士,大多行伍出身,对中原严苛的什么庙号、谥号制度一知半解,这赵佗就是觉着牛,叫起来有面儿,便给自己活着的时候也搞了个“武”的谥号。而他这个孙子,也是一脉相承,但赵昧没啥作为,按照谥号,顶多就是中谥或平谥,怀、悯、熹、玄等。但他呢,就是不要脸,用了“惊为天地曰文”的“文”,活着看似挺风光的,还给自己做了个大印,可是结合他短暂的一生,只能是被后人是贻笑大方。几百年后,历史上又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的孙子,也是逆天而行,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定了宗祠祭祀时才有的“庙号”,惹出了很大的乱子。这便是三国曹魏的第三位皇帝魏明帝曹睿,与爷爷曹操、父亲曹丕并称“魏氏三祖”,这孩子也是真的猖狂!

2、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年号简介

周文王、周武王、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雍正帝,这些称谓里面,你知道哪些是年号?哪些是谥号?哪些又是庙号吗?谥号:当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和有“忠勇义烈”之举者死后,由朝廷或私家给予盖棺定论性的称号。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皇帝赐予。一般来说,谥号是对死者一生行为的一种肯定性的评判,目的是为在世者及后人树立一种德行的榜样。周文王和周武王就属于谥号。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文”“武”的: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庙号:皇帝死后,必须修建专门的祭祀庙堂或在太庙立室奉祀。奉祀时还须得特别追尊一个称号,这就是庙号。从汉景帝时期起,“太祖”、“太宗”正式成为皇帝的‘庙号’,并以此作为皇帝的一种称谓。《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述: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又常用作皇帝的称谓,始自汉武帝时期。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因此称呼起来简便。像康熙帝、雍正帝即是此类。从时间上看,在唐以前对皇帝一般以谥号相称,如周文王、汉武帝等;唐以后(包括唐)习惯直呼其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等;入明以后则可庙号、年号相混称,如对朱元璋,既可称庙号为明太祖,也可呼年号为洪武皇帝;在清一代,在非正规场合习惯上以年号相称,在正规场合则仍用庙号。

3、详解谥号

一张图看懂古代帝王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的区别原来日本的“天皇”称号是山寨中国唐高宗李治的“天皇”尊号。

4、谥号 一览表

古人死必有谥,有美谥,亦有恶谥。谥号可以说是对人一生的总体评价。谥号的产生,大约是在商朝。不仅帝王有谥号,公卿士大夫同样也有谥号。殆至近代,民间一些不仕的读书人之间也开始盛行“私谥”,所谓私谥,民间自发的非官方朝廷赐予的谥号。秦始皇称帝后,觉得以臣下议论皇帝属于犯上作乱,于是废除了“以下犯上”的议论谥号的方式,代之以“二世”、“三世”乃至于“万世”的追尊方式。然而,楚人一炬,秦朝二世而亡。布衣刘邦称帝之后,遂恢复了古代的谥号。两汉四百年的帝王谥号,基本上遵循了古代“不虚美”,“不隐恶”的标准。通过看两汉二十四帝的谥号,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当世帝王的功业。到了唐朝,唐高宗李治给其父皇上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七个字的谥号,大体上是符合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的。唐末帝的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竟有五个字。作为失去祖宗江山社稷的唐末帝,所得谥号却是平谥,而不是恶谥,这的确不符合谥号的原义。所以自隋唐以来,明清以前对前朝皇帝的追谥已经仅限于“美谥”或者是“平谥”。一般获谥“平谥”的基本上是一些无道昏庸之主。明清以来,帝王将相的谥号又发生了一大变化。即:平谥,已然消失。无论是英主,还是庸主,其谥号只有一种那就是“美谥”。而且这些明清帝王谥号不仅字数上超越了以前的所有帝王,动辄十几字,二十几字,就连木匠皇帝朱由校都得了个17字的谥号“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天启当政期间,任用权阉魏忠贤,朝局混浊不堪,而天启皇帝一心却只想着捣弄家具。这样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何资格“达天闻道”。又如宣统皇帝,这个认日本人作父的卖国贼,也有20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的谥号,很明显这些无道庸君的谥号,都是皇帝奴才们的谄谀之词,不足凭信。谥号的这种变化也折射出中国文人士大夫由铮铮铁骨,欲于皇帝相抗衡的凛然不屈,而堕落为皇帝的奴仆,成为甘于充当皇帝打手的弄臣。#历史冷知识# #头条历史#

5、王安石简介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生前的尊号和死后的谥号。隋朝以前,皇帝的尊号就只有“皇帝”二字,当时的人们认为秦始皇鼓捣出来的这两个字已经充分表达出了人世间高贵和尊崇。直到唐朝的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群臣给他上尊号为“天皇”,意味着比一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这是为皇帝上尊号的开始。从此,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根据皇帝执政时间的长短和所谓治绩,群臣可以多次上尊号,每次都酌增字数,使用更加恭颂阿谀的词汇。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群臣曾六次上尊号,初称“开元神武皇帝”,后加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尊号是由谥号演变而来的,但谥号的那种褒贬意义已经丧失,因为群臣给在世皇帝上尊号,哪敢带有贬意,只能吹捧,以迎合皇帝虚荣和骄傲的心理。尊号的出现和发展,也促使谥号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尊号和谥号并存,使谥号渐失褒贬之意,多为谀夸之词,其字数也随之增加。唐朝皇帝谥号通常在八个字左右,宋朝就发展到十几个字。同尊号一样,谥号不再能反映出帝王生前的功过和个人特点,而变成一些空洞溢美的套话,甚至连欺骗作用也是极有限的。比如,把大半个宋朝江山都折腾没了的宋徽宗赵佶的谥号,竟然被定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这种凭空杜撰而完全悖离事实的谥号,与其说是称颂,不如说是一种讽刺。在拟订尊号和谥号时,臣子们总是精心挑选各种高级的颂词,通常的办法是采用天、道、文、武,其次是德、圣、仁、智、孝,如此等等。这样既能捧出天神地祇,又突出人间政治和世俗伦理的各种美德典范,还有意炫耀皇权乃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种权力的结合。#头条创作挑战赛##谥号简介#

6、谥号来源

中国皇帝的庙号谥号漫谈:众所周知,中国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高统治者、帝王乃“九五之尊”,他们的名字是不准人们直“呼”或直“书”,需要民间主动“避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号是“皇帝”,是嬴政为他自己起的,胡亥即位后,尊称嬴政为始皇帝,自己也二世,一直到N世。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兴盛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后继者称为“宗”,如唐朝李渊称太祖,其后的李世民称太宗。宋朝等同样如此。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享受后代的奉祀。但唐以后,发生了改变,开了个坏的头,后面每个皇帝都拥有了庙号,入庙接受后代的奉祀,导致后面的皇帝没有了勤政为民的动力,直至皇朝的覆灭。谥号为古代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产生的功绩,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其生平,也就是通常说的“盖棺定论”。谥号分为上谥、下谥、平谥、私谥。像杨广,唐朝成立后,给的谥号为“炀帝”,算下谥,这种改朝换代后朝对前朝帝王的评价普遍都很低,都是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去刻意的抹黑前任皇帝,杨广就是历史好的证明,他实际的功绩有目共睹,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谥号简介#

7、谥号详解

谥号与庙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后来除了秦始皇因认为谥号“子议父,臣议君”不合规矩而取消外,其他王朝的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因此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对于帝王来说,文、武、明、睿、懿、康、景、庄、宣等是美谥,惠、怀、思、灵、愍等是平谥,厉、幽、哀、炀、废等是恶谥。帝王的谥号一般以“帝”、“王”二字结尾。谥号虽然人手一个,但只有进入太庙(帝王祖庙)的皇帝,才配拥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宗”字眼,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西汉加东汉前后400年,有庙号的皇帝只有七个,对庙号的使用相当严谨。一些原本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因为功绩不多或无功无德,终被废除庙号。后世就随意得多,基本一人一个分果果。除了极少数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帝王一般出身贵族世家,从小接受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和治国道术教育,刚开始做皇帝时,一般都想做个好皇帝,只是后来抗拒不了其他诱惑,慢慢变质了。但无论怎样荒淫无道,帝王对于祖宗和祖制,还是抱有敬畏之心的;对于自己的名声,还是爱惜的。如果预期自己驾崩后能够得到一个好的谥号和庙号,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史称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并不是完全不管国家大事,只在后宫里撸猫;他只是早晨不上朝,该批的奏章还是要批,该见的人还是要见的。那些爱画画、爱写诗、爱做木工的皇帝,概莫能外。总的来说,上自帝王,下至百姓,能够获得一个美谥就此生无憾,而获得一个谥号,更是青史留名。因而对于一贯重视道德和声名的传统中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