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记简介(白兔记简介100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05:20:26 浏览
1、白兔记简介100字

潮剧传承,革故鼎新。匠心打造,经典再现。新年伊始传佳音,为促进中新深层次文化交流,新加坡携手中国,南华潮剧社精心编排,为大家呈献年度大戏《白兔记》,传统潮剧《白兔记》家喻户晓,出自于元代南戏,剧史溯源久远,长年久演不衰。该剧将于2023年3月4日晚上7时、3月5日下午3时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九楼盛装上演。演员表:李三娘 — 林 玉(中国特邀)岳秀英 — 许绮丽(中国特邀)刘咬脐 — 黄琳琳(中国特邀)刘智远 — 陈巧莲老 王 — 陈玉勇九 成 — 蔡德喜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被誉为“南国鲜花”,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文化桥梁和纽带。到如今,潮剧已经随着潮人的脚步遍布全世界。祝福我们潮剧的明天更加繁花似锦???#白兔记简介#

2、白兔记剧情详细介绍

4月1号2号,老郭要演评剧骨子老戏《打狗劝夫》。徐渭徐文长《南词叙录》中写《打狗劝夫》是“宋元旧篇”,随着元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水土不服的杂剧衰落,“土著”南戏兴盛。《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是元末盛行的四大南戏,其中《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宋元离现在几百年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唱那些戏、还看那些戏,有意思。

3、白兔记唱段

福建永安大腔戏《白兔记》的艺术渊源和文化传统(二)说到净,丑不分。大腔戏丑角化妆和净角约略一致,店小二等丑角也是一块小豆腐块。秋奴作为“夫旦”,实际是丑旦,化妆别有一番趣味:头戴红布,斜插三角红纸,脑后插帽翅,耳朵戴一对小辣椒。脸上是粗大的倒挂双眉,黑点点红脸蛋,双眉之间涂以红块,以表示凶狠。这个形象虽然凶狠,但演来十分滑稽,令人捧腹大笑。一:舞台调度说完化妆,还有必要说一说舞台调度。大腔戏除了永安,还有尤溪,都是“九角”行当。就是一般为九个角色,多不超过十一个。在舞台调度上,角色越少,越容易调度。而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智慧的调度方法,让今天的戏剧舞台工作者都叹为观止。古朴的调度也造就了相应古朴的表演风格。王彦章造反一出,舞台仅王彦章和两名小卒,为了营造戏剧氛围,王彦章每念一句引子,舞台前后齐声呐喊。弋阳腔本来就有一唱众和,大腔戏则更灵活地使用了这种古朴的舞台处理手段,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出猎》一场,刘带小兵二人出猎,载歌载舞,人虽少,但氛围很热烈,演出来很可观。刘接到三娘书信,需要急忙回去禀告父亲。为此,三人的欢快的舞蹈变成了疾走的舞步,唱《急插花》,表达了归心似箭的戏剧情境。这种空场子的处理方式,保留了舞台写意的精神追求,又省去了大量舞台调度的工作,可谓十分高明。如此一来,作为主演的演员的表演,就需要更高的水平。值得称道的是刘智远回沙坨村接李三娘,这本来是两个不同时空的表演:刘智远应该是乘着车马,李三娘应该是仍然在磨坊受苦。然而舞台的处理却是让两人分别在台前坐着,他们隔空对唱,每唱一句,小卒给他们换一次座位;随着情节越来越紧张,小卒换座位的频率越高:一方面反映刘智远疾行,一方面反映李三娘望眼欲穿。民间艺人在舞台调度方面,可以说别具匠心,达到了极高水平。二:细节动人南戏重在以情动人,所谓动人难,要做到的恰恰就是动人。《白兔记》很多细节都十分动人。比如《挨磨》一出,李三娘受兄嫂虐待,“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里挨磨到天明,”观者无不感动涕零。这个时候,舞台出现了和李三娘装扮一样的黑衣人,实际上就是李三娘的影子,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李三娘挨磨,它帮忙,李三娘哭,它也哭。这实际上就是把观众的情感和心声具象化了。有趣的是,当嫂嫂虐待三娘,这个黑人居然上前去拧了嫂嫂一把,观众终于感到了满足和快乐。可以说,这个黑衣人,就是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观众,如果观众能够入戏,估计行动和黑衣人是一致的。如果和西方的戏剧舞台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这种处理,已经带有一点意识流的痕迹了。《汲水》一出,两个小校科插打诨,别有趣味。其中,一个小校把三娘的话藏在自己嘴里,被另一个小校挖了出来,这种生动的处理,很有机趣。李三娘诉苦,小校开始嫌她脏,后来被感动,居然主动为三娘抓虱子。在观众看来,三娘是苦的,但戏剧表演又是具有笑声的,这种把悲哀深藏在笑声中的处理方式,正是中国古典悲喜剧的惯用手法。《磨坊会》,可笑的李洪信拿出造反时候买的乌纱帽,一点不知道造反者早已落败。而他的买来的乌纱帽居然跑出来两个老鼠,令人捧腹大笑。中国古典戏剧总是这样毫不留情地讽刺、鞭挞丑陋的势利小人。二:表演及唱腔大腔戏的表演,保留了一定的程式,也体现了巫祝等表演痕迹。此外,表演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傀儡戏的遗存。此外,三娘还常常做布袋步。除了这些痕迹,更多的表演是自然随意,简单粗犷的。此外,鬼神表演颇具特色,有别于戏剧程式、巫祝表演和傀儡表演,应该接近于科仪一类的祭祀仪式。大腔戏的演唱,保留了弋阳腔的特色,以民歌、道士曲为主。此外,是小锣定调,一唱众和。不分唱腔,如《哭灵》,吸收了民间哭灵曲调,如泣如诉。可见,大腔戏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吸收各种养分,提高和丰富自身艺术的。#好腔调戏曲季#

4、潮剧白兔记

和杂剧相比,南戏剧目民间色彩很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主要有家庭伦理,爱情,爱国等主题内容。比较著名的四大南戏分别如下:《荆钗记》、《拜月亭记》、《刘知远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下次再具体分别介绍剧情

5、白兔记剧情结局如何

福建永安大腔戏《白兔记》的艺术渊源和文化传统(一)福建三明,有一个全国闻名的百强县,县级市永安。永安不仅近年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永安地区有大腔戏和小腔戏,其中大腔戏,是明代弋阳腔的遗存,已被列入国家非遗。一个县级剧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足可见该剧种的文化地位。大腔戏虽然是弋阳腔的遗存,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专业剧团。该剧种,实际上是依存于民间祭祀酬神等民俗活动。其活跃区域,主要是永安市大山中的青水乡,可谓是孤独的火种。如果不是福建地区一直大力发掘地方戏曲剧种,这个大腔戏很有可能在大山深处渐渐消亡,退出历史舞台。永安大腔戏,代表性剧目是《白兔记》,为南戏古老剧目。一个乡村舞台的剧种,居然能够完整演出南戏剧目《白兔记》,这是难以想象的。一:排场大腔戏以锣鼓开场,舞台正中靠右,端坐打鼓佬。此外,打鼓佬旁边,还有大锣、小锣、唢呐,都是在舞台之上,而非后台。这是大腔戏的传统,也是宋元南戏的旧制。尤其是打鼓佬的位置,早在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就有记载:鬼门道,置鼓于门。苏东坡诗曰:搬演古今事,出入鬼门道。鬼门,就是上下场门,在鬼门位置要布置鼓手。而实际演出中,打鼓佬的位置还绝不是鬼门位置,而是更近于舞台中央的位置。因为打鼓佬,是剧团的重要支柱。董每戡先生曾说过:打鼓佬是戏包袱,有一肚子戏,整个剧团都要围绕他才能运行。打鼓佬不仅是重要的演奏人员,更是教师、导演,甚至是班主。大腔戏几乎完全印证了董每戡先生的说法:打鼓佬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传递艺术,导演剧目,教授弟子。大腔戏的戏文,都在老者脑海,滚瓜烂熟。二:服饰大腔戏演出所在的丰田村,交通闭塞,正因为这个地方的闭塞,才顽强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旧貌。在服饰方面,有不少宋元南戏遗俗。其中,店小二所戴之上尖下圆之小笠,或为元人杂剧丑角的顶戴。而李洪信所戴的便帽,其实就是弋阳腔流行的江西一带的日常穿戴的帽子。这种以日常穿戴入戏的体制,在后世戏剧中很难看到。此外,饶有趣味的还有所有男性角色胸前都挂一片布片,据考证,这个装饰叫“须套”。这个须套本来是成年男子用来装胡须用的,后来须套竟然代替了戏服。有的演员上场演出,完全穿戴普通常服,仅以一个须套表明自己的演员身份。这或许算是戏剧服饰的极简主义了。同时,大腔戏的服饰还保留了巫婆和木偶的痕迹。比如剧中李洪信的妻子秋奴的服饰装扮,就既类似傀儡,又类似巫婆。大腔戏早或用傀儡演出,且保留了巫傩的祭祀成分。三:化妆和脸谱谈到化妆和脸谱,似乎是讨论中国传统戏剧不得不说的内容。然而大腔戏的化妆和脸谱都十分简单。化妆原料为三色:红、白、黑。朱砂、水粉、黑灰,容易获得。生、旦没有化妆,脸上抹一点腮红即可。李三娘由男旦扮演,鬓角画双线,以表示是扮演女人。《挨磨》李三娘略施水粉,表示脸色惨白,命运悲苦。除生旦外,龙套角色一般由当地农民扮演,也都没有化妆,穿着普通服饰。的区分,也是脸上略施腮红。此外,检场人也要脸上涂一点朱砂。大部分时间,检场工作都由龙套演员兼任。净角有简单脸谱,如在脸上画一个王字,表示演的角色姓王。李洪信则稍微复杂,中间一块豆腐块,眉毛倒挂,显得原始、古朴、简洁。在元杂剧还有宋金杂剧阶段,化妆本来就是极为简单,不像今天的服饰和脸谱,复杂而考究。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化妆、脸谱本来就是为戏剧服务的,只要能够表达戏剧风貌,简单的服饰和化妆,也许并不会影响戏剧的艺术效果。这种极简主义在今天的都市戏剧实践中,常常被充分运用。根据梅兰芳先生的收藏,明代弋阳腔脸谱的净角为整脸;可见大腔戏的局部勾脸,要早于明代;不仅如此,大腔戏的净角,还保留了滑稽、调笑的精神,当是元杂剧净、丑不分的传统。#好腔调戏曲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