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简介资料(华罗庚之女华蜜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06:08:51 浏览
1、华罗庚之女华蜜简介

布东考古布西算:战火年代的生死之交。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为躲避日机轰炸,联大教授在周边村镇租房居住,当时戏称“昆明有多大,联大就有多大”,华罗庚居住在离城较近的黄土坡,遭到日军轰炸,世界著名的数学教授华罗庚被活埋,师生用手抠才把他挖出来,华罗庚于是开始在各个村镇找房子,奈何农舍当时已经供不应求。闻一多听闻,邀请华罗庚与他家同住,自此,闻一多家八口人和华罗庚家六口人,一共居住在15平米的吊脚楼中。云南的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一层养牲口,二层住人,华罗庚向朋友介绍自己住的地方时就会说“楼下的牛羊在柱子上蹭蹭痒,整个房子都被扇乎得颤动”,就这样,每天深夜,两盏豆油灯亮着,华罗庚写下了《挂布》一诗,描述当时苦中作乐的情景。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西考古布东算,专业不同心同仇。抗战结束,联大师生陆续返回北平,闻一多在参加完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后,当天下午惨遭暗杀。华罗庚听闻,悲痛欲绝,挥泪写下了《哭一多》: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

2、华罗庚简介50字

“这下中国的计算机研究要泡汤了!”1958年,苏联专家撤出中国,西方国家幸灾乐祸。两年后,一个中国女人用实力对他们啪啪打脸。上世纪四十年代,华罗庚参观了美国冯·诺依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可自动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后,马上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1950年,华罗庚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怀抱,一手筹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其中就包括计算机科研组。研究计算机不仅仅靠数学,还需要懂得电机和物理方面的人才。华罗庚经过多方选调专业人才,终确定了三个人选,分别是闵乃大、王传英和和刚从爱丁堡大学博士毕业的夏培肃。就这样,这三人组成了新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了我国计算机的研制。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研究,面临着重重困难:经费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还找不到一本系统介绍计算机原理的书。尽管如此,三个人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和行动冲破重重难关。没有书,他们就大量翻阅国内外资料,从英文期刊中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然后将有用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有些资料需要人手一份,夏培肃就靠手抄写下来,后整理成了好几册。这些材料也成了日后夏培肃办计算机培训班的讲义中的一部分。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自己四处搜寻,经常背着小包,到城里购买无线电元件、电线、电表等器材,有时候为了节省经费,他们甚至会去旧货摊找可以二次利用的器材。1956年,计算机小组完成了控制器、运算器和存储器的设计,为通用计算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然而,中国的计算机力量相比英美和苏联国家起步晚了整整十年,为了加快研究步伐,研究所引进了苏联的计算机图纸资料,依靠苏联的技术力量,仿制出了103号和104号计算机。正当研究人员准备进一步开发程序对计算机提高运算速度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方撤走了所有的专家人员和仪器设备。当时幸灾乐祸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离开了苏联的支持,计算机的研制必将停滞不前。这时,夏培肃提出,干脆完全靠自己的技术自主研制小型通用计算机。但是,三人小组中的闵乃大为了完成数学著作离开了中国,王传英也因为参与研制原子弹去了苏联学习,三人小组就只剩下了夏培肃一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夏培肃独自肩扛重任,踏上了中国自主设计计算机的道路,这一坚持就是50多年。她带领亲自培训的一批年轻人,克服了器材短缺的困难,对原先设计的计算机进行了各方面的修改,大的改动就是用磁芯存储器代替了示波管存储器。线路的设计直接影响计算机的稳定性,为了提高电路稳定性,夏培肃反复进行测试,直到达到满意的状态。1960年,一台被命名为107号的计算机终于诞生。这台机器共有6个机柜,分别布置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电源,还包括发报机、电传打印机和控制台各一台,整个占地面积60平方米,包含了100多个程序,二进制手动编写,平均每秒运算250次。这是台自主设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虽然比英美等国研制出的类似计算机整整晚了十年,但它的稳定工作时间比仿苏联造的长了几十倍。在夏培肃的建议下,107计算机被捐赠给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了计算机教学的鼻祖。它在为中科大计算机系等六百多名学生编写程序算题服务的同时,也在为国防安全、工程建设、潮汐预报等服务。夏培肃用自己的实力,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自主研制出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而且,夏培肃在对计算机的维护和不断研究改进中,一直没有放弃为祖国培养计算机领域的新生力量。她举办的培训班为全国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输送了700多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其中重量级人才不在少数,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龙芯一号”主要研制人胡伟武、计算机系科学家韩承德等。作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她一直提倡发展高端计算机,因为这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她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中国一定要设计和研制出属于自己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称为CPU),否则将永远受制于人。200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通用CPU“龙芯一号”成功发布,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而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正是夏培肃的学生胡伟武。胡伟武将第一枚中国芯命名为“夏50”,就是为了纪念恩师从事计算机事业50周年。为了发展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夏培肃整整在这个领域奋斗了五十多年,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如今,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站在了世界巅峰,当年的107计算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夏培肃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作者:轻尘饮雪编辑:剩草#打开眼界##头条创作挑战赛#

3、数学家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周总理呕心沥血为人才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24年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学校到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1929年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其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庆来推荐,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用八年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1941年写完第一部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0年回国不久,华罗庚学习了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关于“通才也好,专才也好,都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我们的大学是要学习理论的,但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加深了华罗庚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从50年代末期开始,他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评话及其补充》两本科普读物。在“七千人大会”福建组会上的讲话,给华罗庚以极大鼓舞,华罗庚说:“没有周总理‘做实事,收实效'的指导思想,是搞不出来‘双法’的。”“双法”推广应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文革”中,处境困难,万务丛集,仍然尽力地保护华罗庚,安排华罗庚的生活,关心华罗庚把数学方法用于经济建设工作。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国务院两位同志奉命向华罗庚传达了1970年3月4日的批示:首先,应给华罗庚以保护,防止坏人害他。次之,应追查他的手稿被盗线索,力求破案。再次,科学院数学所封存他的文物,请西尧查清,有无被盗痕迹,并考虑在有的情况下,发还他。第四,华的生活已不适合再随科大去“五七”干校或迁外地,好以人大常委身份留他住京,试验他所主张的数学统筹方法。此事请你们三位办好后告我。第三天上午,华罗庚在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会议上介绍了统筹方法。同年夏天,经批准,华罗庚师徒三人到上海推广统筹法,同时还应用优选法,得出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成果。1972年10月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华罗庚是陪见人之一。会见中,问华罗庚:现在人家有些新东西,你能得到材料吗?华罗庚答:一般我们也有,他们经常寄来。问:我们的数学是否跟西方差一级?华罗庚答:恐怕差一级,特别是在应用方面。说:要迎头赶上,这方面研究的人多不多?华罗庚说:不多,我的研究生现在有几个回来了。问:是否要到外面去取一点经?华罗庚答:可能要出去一下,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又问:理论方面呢?华罗庚说:理论差距还不清楚。说:你跟李政道先生交换过意见了吗?华罗庚回答:是的。这一问一答,体现了两人向发达国家学习、取经,迎头赶上的共识。1984年《选集》下卷出版。华罗庚抱病阅读,写下了《呕心沥血为人才——读〈选集〉下卷引起的怀念》一文。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实现了他“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后一刻”的誓言。#淮安头条# #常州头条# #我要上 头条#

4、华罗庚生平简介

1953年,中国计算机学科由著名数学家、当时数学所所长华罗庚发起,数学研究所成立了个计算机科研小组,这个小组只有三个人,夏培肃女士、闵乃大、王传英。夏陪肃女士为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做出了重大的开拓性贡献,她是重庆江津人,是我国首位获得爱丁堡大学电机系的女博士,她牵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培养了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大量人才,包括现在还在世的一些计算机学科著名院士。她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前些年我去江津时,江津甚至重庆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当地还出过一个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院士,有些可惜。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这一天是我国计算机学术界公认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诞辰日,主任委员为华罗庚。中国高校成建制第一个成立计算机系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暨哈军工,序号是六系,70年哈军工主体内迁长沙后,成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还是慈云桂教授,序号还是六系。虽然现在改成了计算机学院,换了好多届系院主任,但在外的校友见面,一般自我介绍时都还是自称几系,还是六系和四系的校友人数多。1958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伊始,就成立了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开设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工程逻辑三个专业,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被任命为系主任,计算机专业首任主任是夏培肃。1961年,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拆分,5月20日,电子计算机专业调至自动化系。1964年6月30日,改名为“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调到无线电电子学系。1966年恢复电子计算机专业,1982年再次成立计算机系。1966年4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更名为地方编制的“哈尔滨工程学院”。同时该校二个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研究室等合并,400余师生在1号楼小礼堂集会,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机系(六系),由国防科委主任签发(66)科8字189号命令,任命慈云桂为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此刻,这是全国成建制的计算机系,也是第一个计算机单独扛起大旗进军的系,慈云桂教授就成为位计算机系的系主任。谁是第一个计算机系?​

5、华罗庚故事简介

给孩子读的中国榜样故事(全10册)这套介绍了钱学森、竺可桢、钱伟长、华罗庚、钱三强、苏步青、李四光、童第周、陈景润、邓稼先等科学先驱的事迹,这是一套值得全国青少年珍藏阅读的榜样故事丛书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无论哪一种精神,都可成为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并可伴随孩子一生#华罗庚简介资料#

6、华罗庚事件简介

#小学生学习奥数有必要吗# #中国式家长控制欲# #家长的教育观# #家长教育问题# 亲身经历。我还记得小学时,我的数学成绩很不好,我妈便四处打听,后来听熟人介绍了一个“华罗庚数学补习班”,据说这个补习班课后没有作业。她也考虑到我之前被一个作业巨多的补习班折磨过,于是她基本上没和我商量,直接给我报了名,况且她还做了我的陪读。在补习班上,我看见了几个同班同学,但他们都是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人。我的数学成绩和他们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课上,老师讲的内容,我听的云里雾里的,基本上一点也学不会,想听都听不懂。后来我索性不听了。课后,我妈所谓的没作业其实就是老师不给留作业,但是她又逼着我做那些书本上的题。但是我根本不会,她便说我不努力,不思进取,她甚至拿皮带抽过我,甚至逼迫当时不到初中的我学到过半夜1点。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不仅一点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下降了。有一次,我妈又准备带我去上那个课,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苦苦哀求她不想去了,那个奥数班对于我而言就是浪费时间金钱,而且做无用功。我妈想了想,终还是把奥数班退了。等到上了初中之后,我再回看那4-5年级的奥数课本,发现当年我学的原来都是超纲的初中知识!现在我上大学了,发现当初我妈的选择有多么的可笑!其实奥数,它并不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但是就是需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如果孩子喜欢奥数,或者是数学基础很扎实,完全可以把奥数作为课后的习题加餐。但是如果孩子数学基础薄弱,想通过奥数提高成绩,这种行为好比于没学会爬就开始学跑。在此,借我童年时期的真实遭遇,我真心的希望各位家长给上小学的儿女选择奥数乃至是其他补习班的时候能从实际考虑,能从儿女的兴趣考虑。尽可能杜绝做费钱费力费时间而又不讨好的无用功!而作为家长,不考虑儿女想法而擅作决定的行为,是无比愚蠢的。儿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属于家长的附属物。家长的意愿不是子女的意愿。做事情要多从孩子身上想,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乔英子和颜子悠这样的儿女的出现。

7、华罗庚简介资料手抄报

1952年,参观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实验室后的华罗庚,一心想在中国筹备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然而,物色人选就让他绞尽脑汁。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人,但那人听了他的想法后,却婉言拒绝了。1946年7月,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冯·诺依曼邀请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学术问题。华罗庚回国以后,仍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但是,在物色人选上就出现了大困难。在当时,别说计算机这方面的专家,就是找稍微懂点计算机的人,都困难。华罗庚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的主任——闵乃大教授。当华罗庚把自己的想法和闵乃大说了以后,闵乃大有些犹豫,他说:“我在德国的时候,听说过计算机,据说那是个能够进行快速运算,而且计算极为精确的机器。但是我现在正在忙着写关于电讯网络方面的专著,我想目前我没时间去搞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听了闵乃大的婉言拒绝,华罗庚没有气馁,仍是继续劝说,但是闵乃大仍是犹豫,见状,华罗庚也就不勉强。但华罗庚转变方向道:“要不你给我介绍几个研究计算机的人选。”闵乃大听完笑着说:“华教授您真是学数学的,方法一不行就用方法二。”华罗庚听完这话也笑了:“你比我熟悉你们那个领域的人,就当帮我一个忙好了。”闵乃大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两个人选。一个叫做夏培肃的女同志,她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是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的高才生,曾出国留学,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她刚回国不久,以后究竟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决定。”听完对夏培肃的介绍,华罗庚点了点头,又问:“那另一个呢?”“另一个叫做王传英,是我们电机系的高才生。”华罗庚听完后,又向闵乃大分别要了夏培肃和王传英的地址,进行上门拜访。很快,夏培肃接受了华罗庚的邀请,并在她的帮助下,说服了闵乃大和王传英参加计算机的研究。就这样,计算机研究初的三人小组形成了。1956年,为了给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扩充人力,华罗庚还动员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里纯粹搞数学的专家改行,在他的号召下,冯康、许孔时、魏道政等自愿来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知名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也有幸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见证者。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3年,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内存容量4K。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1970年,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华罗庚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在中国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华罗庚离开了我们,但中国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远见和智慧!(参考资料:袁占才著《华罗庚》)#我要上头条#

8、华罗庚简介资料简单

记得我上小学时,语文课上学了一篇华罗庚的文章,介绍了科学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中心的思想是,合理利用同一时间做多样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早上时间特别紧,我在上卫生间之前,烧上一电壶开水,并同时听听早上的新闻,一直到现在,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所以平时给孩子传授知识时,多一些含有思想为主线的知识,这样知识就是鲜活的了!而且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