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风物的古诗雨的古诗 《雨过山村》王建 〔唐代〕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雪的古诗 《咏雪》吴均 〔南北朝〕(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译文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风的古诗 《野步》赵翼 〔清代〕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译文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花的古诗 《落花》李商隐 〔唐代〕(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译文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2、吴均的人生经历抄古诗1、唐王維,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2、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吴均帖全文南北朝时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 诗10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吴均的简介#
4、吴均的资料每日鉴赏|古诗《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短短二十字的小诗,一句一幅画面,色彩缤纷:青青的远山、袅袅的轻烟、翠绿的竹叶、鲜红的落日,还有多彩的飞鸟、洁白的浮云。作者运用妙笔,在诗句中穿插几个动词,让画面鲜活起来,增添了韵致。首句“山际见来烟”,这一“见”字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之“见”相似,仿佛烟岚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而不是有意去望,乃为无心之见。这“来烟”之“来”,也证明这一点,轻烟不邀自“来”,似乎懂得诗人的悠闲,主动来相对交谈。首句定下全诗基调,一种悠然恬静的旋律。次句“竹中窥落日”,作者由无心变成有意。或许是美景拨动心弦,发出愉悦的音符。作者巧用一个“窥”,写出当时的情境与心态。大自然如此可爱,诗人弯下腰来,透过翠竹的枝枝叶叶,看一下那恋恋不舍大地的夕阳。第三句“鸟向檐上飞”,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这里的鸟儿知山林之乐,也知归巢之安。它们像顽皮的孩子,趁着天还没黑,在暮色中,在家门口,翻飞起舞,叽叽喳喳交流着一天的所见所闻。末句“云从窗里出”,这是山中独有的景致。云儿挥一挥衣袖,悄悄地离开,将安静的时空还给诗人。首句烟来,末句云出,的呼应,精巧的回环,一切又回归恬淡、清静、悠闲、从容。这首诗用词颇有巧思:一二句以名词结尾,三四句用动词收结。诗的角色也有转换:前两句主角是诗人,后两句主角则让给“鸟”和“云”。学者林家骊提出:“吴均诗歌主要的特色是在浓烈而质素的抒情这一点上,继承汉魏古诗的传统。深沉的、绵绵无尽的情思,作一种内心独自式的抒发,亦写景物,而写景物不是目的,景物也不是对象,对象是内心,是心象。”(《吴均集校注》)我们可以从这首诗里体味到音韵和谐、风格清丽、情感纯真的艺术风格。#吴均的简介#
5、吴均的个人简介资料华夏典故情感篇之【黄雀衔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汉人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枭所搏坠地。 宝取归,置巾箱中,饲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 今赠白环四枚,今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 传说他9岁那年,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猫头鹰正在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掉在树下。杨宝跑过去一看,可怜的黄雀已经伤痕累累,动弹不得,十分痛苦。看见杨宝,它的眼睛里面满是乞怜的神色。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地用手将它捧起, 带回了家中。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安置在一个铺好软布的小箱子里,每天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来喂养它。 慢慢地,黄雀身上的伤口痊愈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大约100天以后,黄雀的伤完全好了,羽毛也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高地飞翔了。但黄雀舍不得离开杨宝,它白天飞到外面玩耍觅食,晚上又飞回到杨宝的身边。如此反复,又过了许多天,黄雀终于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一天晚上,杨宝挑灯夜读,到了三更时分,忽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穿黄衣服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 杨宝很惊讶地问他是谁,来此地干什么。童子再次行跪拜之礼,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您救出的那只黄雀,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您以仁爱之心将我拯救,恐怕我早已死于非命,此刻就是千言万语, 也难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说完, 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 “祝愿您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事业有成,高居三公之位。 ”说罢倏然不见。果然,后来杨宝的子孙后代都学有所成,官至三公。杨宝的儿子杨震,杨震的儿子杨秉,杨秉的儿子杨赐,杨赐的儿子杨彪,四世的官职都位列三公,他们的品格也地高洁。点评:后人用“黄雀衔环” 或“白环报恩”表示知恩图报。黄雀受人之恩,涌泉相报;杨宝积德行善,荫及子孙,这两种品格都是古人所褒扬,尊崇的,是古人朴素的情感表达。立德、行善的高贵品质,始终闪耀在华夏文明漫长的星河中。结语:典故是先贤圣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是古人用简单而富有智慧的语言,讲出的深刻而又质朴的道理。它是语言的精华,浓缩的历史。典故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一朵绚烂之花。#情感点评大赏#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