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绍开局有优势却没能成功?若袁绍不死,曹操还有可能成功吗?说到优势,袁绍出身便在东汉后期的官宦世家,虽是庶出,但深得长辈喜爱,比起嫡子袁术名声威望更大。因为袁绍更有才能,从鼓动何进诛杀宦官开始,他就开始下起了这乱世的一盘大棋。鼓动何进、召董卓入城,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让何进与宦官相争,袁绍顺水推舟主管朝政,从而重用士族执政,改朝换代。虽然让董卓捡了篓子,如果没有董卓,袁绍无疑是后的受益者。袁绍在隐居期间,利用家族名声结交了陈蕃、何颙、张邈、曹操等,当时很多响当当的名士人才均与他有所结交。他能将父辈留下的基础加以发展壮大,组成自己的实力,也可以看出袁绍有一定的本事。王粲评袁绍“袁绍有资貌、威容,爱士扬名。”中可以看出袁绍不仅有才能和名气,还有一副好相貌,可谓天之骄子。然而他却在多方优势加持的情况下战败,这是为何?袁绍平定河北后,实力雄厚,当时的曹操无法与之相比。可惜袁绍刚愎自用,官渡之战时,在战略决策中屡屡犯错,被曹操抓住漏洞,终曹操以少胜多赢得了官渡之战,自此袁绍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何袁绍占据了优势,后还是以败告终?首先心态方面,袁绍开始靠着家族和个人威望,动用计策得到翼州,到后面坐拥河北四州,成为实力为雄厚的地方势力。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内部并没有出现过不稳定的因素,可以说袁绍一路算是顺风顺水。但一个人的心态总是会跟着经历和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不断壮大势力的袁绍不免自负,从官渡之战上,仗着兵多轻敌就可以看出。其次用人方面,前面说了袁绍广交士人,爱才却也妒才,来投靠的很多士人慕名而来,却不能在袁绍身边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也是为何众多才子后来评价袁绍“多用人不当”的原因。曹操手下的荀彧和郭嘉开始也投靠名声更盛的袁绍,时间一长,便发现袁绍虚有其名,而后跳槽到曹操身边。官渡之战中,许攸投敌也是袁绍失败大的原因之一。反观曹操用人推心置腹,赏罚分明,能将身边的人才能发挥到大。因此袁绍士兵虽多,却难以尽用。后决策方面,郭嘉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断“,袁绍内部派别很多,需要他接纳决策,但是做一个决策往往总要拖延许久,很容易丧失良机,特别在战事期间,这是一大劣势。总结来说袁绍失败的原因无非就在于人才管理的失误和性格导致,对人才无法尽用,不能果断决策,人员内部猜忌种种因素,导致后来的失败,终郁郁而终。那如果袁绍没死,曹操会成功吗?在我看来会的,因为袁绍就算没死,也没有再次翻盘的机会。自古以来,得天下一易,治天下难,到袁绍这里也是一样。前期增强势力的过程中,扩大的同时冰面下的危机也在不断增大。《三国志》有荀彧对袁绍阵营的介绍:“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从荀彧对袁绍的评语中可以看出,袁绍势力虽大,但却分属各个不同的利益阵营,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安插在其中,利益牵扯过大。官渡之战的失败让袁绍优势大减,内部混乱。战后本可以整顿内乱的袁绍,不但没有整顿好反而深陷其中,不知是无力管理还是无心管理,内部矛盾已经浪费了他大半精力,就算复出,也没有能力再次崛起。直到袁绍去世,袁绍集团的分崩离析再一次证明了阵营人心不齐,曹操阵营相比于袁绍阵营架构清晰得多,曹操执行力强,应变危局当断则断。因此,笔者认为袁绍军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就算他不死,曹操也会慢慢将其讨伐,只是时间问题了。#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史##袁绍##曹操##许攸的简介#
2、许攸三国杀郭嘉临死前,为何会叮嘱曹操提防司马懿呢?司马懿在精心准备后发动高平陵政变之时,郭嘉当时已去世32年了。尽管郭嘉是一名谋士,并且准确地预测了很多事情,但郭嘉虽然强大,却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生了重病之时,为什么还能预料到司马懿将来会造反?没有一众谋士和能征善战的武将的帮助,曹操不可能成为北方强大的诸侯。曹操主要依靠张辽,徐晃,曹仁,夏侯惇,于禁等将军。然而,曹操能够消灭强大的敌人,成为北方强的诸侯,他离不开一群谋士的建议。曹操依赖的谋士是他手下的五位顾问。荀彧,郭嘉,程昱,荀攸和贾诩,但实际上司马懿他的才华并不逊色于程昱,郭嘉和其他五位谋士,对曹操来说也很重要。司马懿生于东汉,他看不起宦官之后出生的曹操,所以起初不想出去为曹操工作。然而,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曹操利用自己的力量迫使司马懿出去协助他。即便如此,因为曹操有很多谋士,他对司马懿,没有很强的依赖性,相反对司马懿,还有一些防范措施,使他不能重用司马懿。为了避免灾难,司马懿谨慎而故意保持低调,很少参与政府事务。与司马懿不同,郭嘉是曹操的一个红人,曹操信任并依赖他,郭嘉是一个有远见和洞察力的人。起初,他是袁绍手下的谋士,但郭嘉觉得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虽然袁绍试图效仿周公,可以礼贤下士,但他不能够使用人才,这注定袁绍很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郭嘉选择离开袁绍,但当时曹操手下的主要谋士是戏志才,这使得郭嘉暂时很难获得机会。戏志才去世后,郭嘉经荀彧介绍,成为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来到曹操帐下后,郭嘉如鱼得水,巨龙遨游,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刘备被吕布打败后而暂时向曹操投靠,他几乎不可能向曹操投降,所以曹操不知道如何对付刘备郭嘉对曹操说,刘备不能被杀死或释放,而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且贤名在外,杀了他会引起天下怨恨。同时,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如果刘备被释放,他迟早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因此,郭嘉建议曹操控制住刘备,但曹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后,刘备趁机出去,逃离了曹营刘备离开曹操后,在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占领下荆州,益州等地,建立了对曹操构成威胁的蜀汉,官渡战争期间,曹操面对强大的敌人袁绍十分焦虑,正是郭嘉为他提出了“十胜十负”的理论,增强了曹操的信心。与此同时,当曹操听说孙策,是一个强大的敌人,郭嘉却说将百万之军,无异孤行中原,必为刺客所图,曹操就没有撤回其部队并返回援助。然而,郭嘉说,不出郭嘉所料,不久之后,孙策在打猎时被敌人暗杀,这使得曹操终在许攸的帮助下打败了袁绍当曹操遇到他的死对头吕布时,曹操很难在短时间内获胜,因为下邳城的城墙高,粮食又充足,这使得曹操有了撤军的想法。郭嘉以项羽为例。他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理论,这终使曹操坚持了下来。终于攻占了下邳,还招募了张辽为麾下的名将。当郭嘉在曹操身边时,曹操很少失败,这使他成为北方强的诸侯。不幸的是,天妒英才,在帮助曹操消灭了强大的敌人如袁绍和吕布后,他得了重病,重病之后,郭嘉没有忘记他的主人。他留下了遗言,帮助曹操摧毁袁尚和袁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不过失去郭嘉后,曹操紧接着在赤壁,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使曹操在他的谋士面前痛哭流涕,假如郭嘉在这里,便不会有此大败,这使曹操更加想念郭嘉。郭嘉一生为曹操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在他死前,他告诉曹操:司马懿迟早会造反。郭嘉提出了这个主张,据说源于他的一个梦。郭嘉梦见三匹马在马槽吃草,三匹马指的是司马懿和他的儿子,马槽指的是曹魏,司马家族有窃取曹魏山川的意图,同时郭嘉有很强的识人能力。他对袁绍,刘备和孙策的看法正确。虽然司马懿很精明,但它被郭嘉识破了,所以他提醒曹操在死前要提防司马懿。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但曹操珍惜司马懿人才,曹丕又为司马懿求情,使曹操饶了司马懿。曹操在死前,提醒他的儿子要警惕。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太长寿熬死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叡,并终夺取了曹魏政权。
3、许攸的身世简介许攸之死!!许攸是三国时期的曹操门下的一个谋士,谋士这个职位在当时做得好就像救世之神,做得不好就会弃之如草芥。历史上的许攸是个聪明人,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计火烧乌巢就能看到他的计谋高明。那么许攸后为何还是被杀呢?许攸后被杀死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从他到了曹操门下后一点一滴积累的。官渡之战,许攸献计给曹操,自诩有功经常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曹操表面嬉笑但是心里肯定不舒服。还有许攸帮助曹操平定冀州后更是拥兵自重,多次出言轻视曹操,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许攸后才被杀。许攸多次轻慢曹操,许攸在攻下冀州的时候就和曹操说没有他许攸曹阿瞒你怎么能拿下冀州呢?这样的话本来就使曹操的部下也对他心生不满,但是许攸还要挑衅许褚,往事重提说没有他许攸,你们这样的人怎么能随意进出东城门呢?结果许褚与许攸发生了口角,许褚这些人为了攻城冒着生命、留着鲜血,竟被许攸如此羞辱,愤而拔剑杀了许攸。许攸被杀我们再看曹操的反应,只是深责许褚并没有人为许褚偿命,可见许褚杀许攸是得到曹操的默许的了。许攸其实是个聪明人,但他为什么屡次触犯曹操的禁忌呢?个人觉得许攸是曹操旧友他肯定知道曹操的脾气,但是他仗着自己友人身份和谋士身份是想证明自己对曹操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吗?历史上的许攸是在令人费解。#许攸# #三国演义#许攸,字子远,是东汉末年袁绍账下的谋士。许攸年轻时和袁绍、曹操都是好友,但是后来因谋废汉灵帝失败出逃成为袁绍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许攸曾建议袁绍先攻打疏于防守的曹操的许都,但是袁绍不从,同时许攸家人在邺城被捕,许攸愤而投向曹操。许攸在公元184年谋废灵帝失败后逃亡,而袁绍在公元189年从董卓处出逃来到冀州,许攸知道后便投奔袁绍,成为袁绍的谋士,当时许攸劝袁绍与曹操联盟。公元199年。袁绍灭公孙瓒兼并幽州,准备攻打曹操的许都。次年,袁绍与曹操正式交战,许攸认为曹操兵少,肯定会集中兵力来对抗袁绍的大军,此时的许都防备很松,袁绍可以夜袭许都,攻陷后活捉曹操,但袁绍并不同意,后来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更加愤怒,于是就投奔了曹操。许攸为曹操献计急袭乌巢便可使袁绍自己败亡,结果曹操精兵假扮袁军,火烧乌巢,乌巢失守后,攻打曹营的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仅带800骑兵逃回河北。两年后袁绍病逝,袁谭和袁尚兄弟为争位自相残杀,公元204年,曹操在许攸的协助下攻破邺城,许攸立下大功。
4、许攸的真实历史荀彧那么聪明,为何没有劝曹操趁早杀了刘备呢?曹操一生戎马沙场,身边的参谋换了一波又一波,唯独荀彧是曹操重视的一个。给曹操担任参谋时间长的人是荀攸。当时曹操是十分重用二荀的,谋略奇才郭嘉都是荀彧在后面才给曹操引荐的晚辈。在曹操眼里,荀彧一句话,比郭嘉重要不知道多少百倍。可是,刘备当时走投无路只好来投靠曹操的时候,程昱郭嘉两人是十分希望曹操可以采取软禁或者是直接杀掉刘备这样的处置方法以绝后患。但是两个神算子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让人十分意外。虽然演义里说,荀彧才是那个领着一众谋士来到曹操跟前力劝他软禁或者杀了刘备的那个人,可是正史中的记载并非如此。史料中描述的是这叔侄俩始终一言不发,倒是程昱和郭嘉心急如焚,着急得很。这时难免会有读者感到疑惑:以荀彧荀攸驰骋沙场的多年经验,不可能不知道刘备作为天下枭雄,肯定会留了一手准备反击报复的,怎么这时候却反倒没有劝说曹操趁早把刘备解决了以绝后患呢?如果这两人开口,曹操很有可能就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赶紧把刘备杀了完事儿,毕竟这两个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他们的话对曹操而言就是一道旨意。在我们讨论二荀为何不像郭嘉程昱那般着急地劝曹操杀掉刘备这件事之前,先来介绍一下荀彧荀攸二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神机妙算,如何地有远见吧。毕竟这两人的谋略实力比郭嘉高了不止一筹,而是完全可以吊打的。先来谈谈荀彧,此人出身于颍川的名门望族荀氏,祖父荀淑、父亲荀绲、叔父荀爽统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产生过不少重要的影响。荀彧其实还比曹操小了八岁,但是曹操对这个比自己年少的人毕恭毕敬,奉为自己的老师。两人初次见面,荀彧就把当时还是奋武将军的曹操开心坏了。后来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时候,着实让曹操十分满意,他为曹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当年曹操想设法攻打袁绍,但是又有点儿胆怯,就向荀彧提出了疑问,当时荀彧提出了“四胜论”鼓励曹操进攻,并且建议曹操派钟繇先安抚马超韩遂解除后顾之忧,又消灭了吕布这个袁绍可能求助的对象,后一步才是把力量集中起来跟袁绍展开决战。到了建安三年,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的决战即将展开。荀彧当时知道曹操肯定有点慌,就来给曹操吃定心丸,说到:田丰虽然很刚毅但是很容易触犯上级,许攸贪心得很,没有治理的能力,审配专横但又没有谋略,颜良文丑二人只不过一介武夫,没有什么好顾虑的,现在这般情况,可以一战!连曹操拿下荆州,也是荀彧想出来的用兵策略,曹操倒是听话,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丝毫不费力气就把刘备赶跑了。后来曹操开始膨胀了,难免有点心浮气躁,想早日称帝的他与荀彧已经产生了不和,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这让荀彧很郁闷。我们再来看荀攸。曹操是这样评论他的:荀公达真的是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得跟他多多商议天下之事,这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曹操曾亲自上表给汉献帝说,荀攸作为我的军师,自从辅佐臣子以来,没有一场战争他不跟随我,前后杀敌的壮举都是荀攸出的计谋啊。汉献帝此时就把荀彧封为陵树亭侯,后来曹操也亲口承认,在他的阵营中,为他攻打天下出力多,功劳大的人应该是荀彧和荀攸,诸曹夏侯五子良将不过是拿来利用的工具而已,程昱郭嘉甚至没有大作用。在很多人心里,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黄忠斩夏侯渊是法正指挥的,关羽斩颜良,是荀攸下令的。荀攸制定了计划,让关羽斩杀了颜良文丑。曹操水淹下邳、生擒吕布这些也都是荀攸想出来的妙策。当曹操楚军还没返回军营的时候,这时候张郃高览来到曹操势力的营地投降,当时守在营内的曹洪不敢开门,是荀攸后做了决定:张郃是受了袁绍的气才来投降的,我们不能再做什么错误的事情把他给气跑了!回头看过荀彧一生的所作所为,对于他对曹操该不该软禁或杀死刘备这件事上的看法,各种原因可以窥见一斑:始终忠于大汉王朝的荀彧,也许曾经对刘备抱着一丝希望——也许有刘备在朝,就可以让曹操称霸的步伐迟缓一些,可以争取时间,至少可以延缓曹操封公称王的步伐,但是让人嗟叹的是,刘备并没有完成荀彧的期望,只要一有什么小动静,刘备就已经考虑如何明哲保身,开溜了。曹操跟自己已经是表里不一,而刘备又没有什么成功可能性可言,难怪荀彧后沉郁而终。其实荀彧在如何处置刘备的问题上,他比谁都更清楚,刘备是极具危险性的,随时随地会产生威胁和不利,但是荀彧还是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把刘备留在都城内,甚至暗中帮助他夺得重权,因此,只要荀彧有这样的想法,他就不会开口让曹操像程昱和郭嘉提议的那样处置掉刘备。可是去劝曹操重用刘备,这样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几乎不可能成功,而且这样肯定会让多疑的曹操起了疑心。荀攸是因为不敢说话,自己叔叔都没有意见的事情,自己怎么可以随便口出狂言呢?尊卑辈分他还是知道的,所以他只好保持沉默了。
5、三国人物许攸简介我看河南历史大事官渡之战之八:“金镶玉”面面观,轻易被杀为哪般上回说袁绍的谋士许攸给袁绍献计,袁绍不但不听,还借故给许攸骂了一顿,说袁绍这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袁曹双方相持日久,后因一个人的出现使战局出现转机,这个人就是许攸。许攸夜奔曹操,曹操赤脚迎许攸,许攸献计火烧乌巢,袁绍从此兵败如山倒。许攸是曹操的大功臣,但没多长时间就被曹操手下大将杀了,曹操也没治杀人者的罪,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金镶玉”的应得下场吗?这样的人能称为“金镶玉”吗?如何评价许攸?说法压根不一。曹操军视他为香饽饽,袁绍军骂他是大叛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这样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投奔了曹公。从《三国志》的观点看,许攸并不算什么“人才”,更不是什么“金镶玉”。那笔者为什么把他称为“金镶玉”呢?原来世间万般,人们的立场不同,所站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结论就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许攸给袁绍献计时,对袁绍来说,是“金镶玉”;对曹操来说,是奸计、毒计,以至于后来许攸见到曹操一说,吓得曹操一头冷汗,说幸亏袁绍没听你的,不然我就没命了;许攸半夜投曹,对于袁绍是叛徒告密,大逆不道;对曹操来说,是人才来投,应该欢迎。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袁绍属于腐朽落后势力,曹操是新生力量;许攸的聪明才智在袁绍处得不到发挥,叛袁投曹属于弃暗投明;献计火烧乌巢促成曹操胜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许攸的确是有功的!许攸对历史有功,历史从不负人,也让许攸得到了好的报应。从此,许攸的大名天下皆知,在曹操手下备受抬举,跟着曹操继续讨伐袁绍的两个儿子,一时间颇似曹操的左膀右臂一般。许攸春风得意,又在征战冀州时再次献计:掘漳河水淹冀州城,使曹操顺利拿下冀州,袁绍集团彻底崩溃。可惜好景不长!许攸的“劣根性”决定了他的“好景不长”!因为许攸叛袁投曹不是“为公”,是从“个人感情”出发的,是“为一己之利”,是“为私”!袁绍没听他的,不尊重他,他就“背叛”“投敌”,组织观念哪里去了?大局观念哪里去了?“国家”观念哪里去了?“臣子”对“主子”的“忠诚”概念哪里去了?应该说,许攸走这一步,是有很大的冒险性的。好在他遇到了曹操这样一个雄才大略、有眼光的人。曹操对老朋友来访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亲切、欢迎和尊重:赤着脚跑出来迎接、一面拍着双手一面笑着说:“哎呀呀,子远一来,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双手拉着许攸落座,双膝跪地,征询破敌之策。曹操使出这一招儿,一下子把个许攸感动得摸不着堂屋南山了。袁绍拿他不当人,曹操把他看作神,他自然是对曹操感激涕零,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知道的袁军情报一股脑儿毫不保留地报告了曹操。不难看出,这中间,值得肯定的是曹操:雄才大略,英明果断,尊重人才,礼贤下士!该受到嘲笑的是袁绍:高傲自大,目中无人,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金镶玉!至于许攸,是不是一直为他捏着一把汗!偷跑被逮住怎么办?曹操不领情、不识才、不听、不果断怎么办?许攸遇到了曹操这样的“好领导”,如果能“夹着尾巴做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能说前途无量,起码是混得下去!可惜许攸的人品素质太差,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尾巴翘到了天上。他仗着自己和曹操是发小,如今又为曹操立了功,竟然没大没小,不分场合,直呼曹操的小名。酒席宴上喊,似可谓酒后无德;曹操破冀州后率领众将入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跑到曹操跟前,用马鞭指着城门喊道:“阿瞒,要不是我,你怎能进入此门?”每当许攸狂傲地叫自己的小名时,曹操作为一方人主,三军统帅,既惊讶又无奈,一肚子气又不好发作,只好苦笑着说“是是是”“对对对”。曹操手下那么多文臣武将,对许攸的作法都鄙视而又痛恨。终于有一天爆发了!曹操手下大将许褚,不巧在东门和许攸走了个头对顶。正常情况下互相打个招呼、寒暄一下过去就行了。没想到许攸煞有介事地对许褚说:“别看你们这么多人,要没有我,能这样自由的出出进进此门吗?”许褚一听火冒三丈:“我全军将士出生入死,血燃战袍,夺得的城池,你岂敢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许攸自以为他在曹操面前受宠,毫不退让,对骂道:“你们都不过是匹夫而已!不值一提!”许褚气得七窍生烟,拔出宝剑,呼刷一声抹了许攸首级,提着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我把他杀了!曹操先是一惊,然后平静地说:“子远与我是故交,所以说话随便,为什么杀他?”曹操责备许褚一番后,厚葬了许攸。许攸的一生,就这样划上了句号。但是,他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反面教材——他不懂得尊重人,尤其是没有“政治意识”和“核心意识”,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他把曹操还当做儿时的朋友戏耍,岂不知袁绍对许攸献计不屑一顾,偶然还是必然,且听下回分解。
6、许攸个人简介三国不仅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二五仔们大放异彩的历史。在很多关键时刻,总有“二五仔”们出来抢戏,强行改变历史走向。1,官渡之战,当曹操和袁绍正处于相持的关键阶段,双方都将粮尽弹绝。关键时刻,在袁绍处郁郁不得志的许攸投奔曹操,把袁绍大军的屯粮之处,驻防军队数量一股脑全出卖给曹操。曹操亲率轻骑兵一鼓作气连夜奔袭乌巢,一把大火把袁绍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接着又一把大火把袁绍军队的辎重物资也给烧了,一举击溃袁绍军队。2,刘备要入川夺取益州,可惜没有借口对自己的同宗兄弟下手。这时心心念念都想把益州送人的张松在曹操这里吃了闭门羹之后,一怒之下又回去忽悠刘璋请刘备入川。为了尽快把益州卖出去,张松亲自带着益州的地图送给刘备,又担心刘皇叔不识字看不懂地图,还亲自跟刘皇叔详细介绍益州各城的驻防情况。张松留在刘备处继续“出谋划策”,可刘备也看不上二五仔,于是让张松把地图留下,人继续回去当内鬼,后被自家大哥揭发。本想卖个好前程却没想到换来了刘璋的屠刀。3,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在关二爷一路高歌猛进之际,留守荆州大本营的二五仔靡芳一枪不放直接开门投降,给吕蒙送温暖。如果不是这可恶的二五仔,二爷沿着水路一天不到就能赶回暴揍吕蒙,靡芳以一己之力不仅成全了吕蒙白衣渡江的战绩,还害的二爷身首异处,诸葛亮的隆中对彻底沦为泡影。靡芳在投降孙权后,连江东子弟都看不起他,在江东不断遭人唾弃。商人出身的他不知道在余生有没有算过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无数的英雄人物拼尽一生都改不了天下大势,而小人物却往往只需要一次卑劣的算计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势。试想,如果许攸不背叛袁绍,以袁本初的权谋和以往百战百胜的战绩,曹操真的能跟他本初哥一较高下吗?如果张松不献图,刘备又能否顺利拿下益州创下三分天下的基业?如果靡芳不背叛,关羽以之威能否真的逼迫曹操迁都,那时刘备再从关中出兵,曹操真的顶得住吗?所以说,交友需谨慎,伤你深的往往是你亲近的人。#头条创作挑战赛#
7、许攸的人物介绍曹操破邺城,许攸恃功傲物。曹操嘴上笑嘻嘻,心头起杀机,找个机会把许攸喀嚓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职场铁律。说起来许攸和曹操、袁绍还是发小。他年轻时也豪横过,曾干过谋刺灵帝的的大买卖,失败后成功脱逃。董卓进京,袁绍与其闹翻,出京奔渤海,许攸跟着一块北上。后许攸成为袁绍谋主,在吞并冀州、攻灭公孙瓒等事中多有谋划。袁曹官渡之战前夕,许攸曾建议趁许都空虚连夜奔袭,但不被袁绍采用。许攸有个毛病——贪财,贪到闻名敌我双方的程度。他这毛病,让袁绍一帮手下都看不起。官渡战中,许攸随军在前线,后方留守的审配偏偏是个耿直boy,趁机打击贪墨,把许攸家人收监。许攸一怒之下,前线投敌,进了曹营,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献计曹操,火烧袁军粮仓乌巢,从而扭转战局,使袁军全线崩溃。之后,曹操占邺城。许攸自恃功高,多次叫着曹操的小名说:“阿满啊,没有天哪有地,没有我你可得不了冀州啊。”曹操嘴上说“是是是”,实际心里已生嫌隙。偏偏许攸不知进退,一次出邺城门,又对曹操左右炫耀:“老曹家要是没我,哪有能力进得此门?”左右向曹操报告,曹操就收许攸下狱,并将之杀掉。许攸的经历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关系再好,上下级就是上下级,尤其在员工面前,你要给足大哥面子,而不是揭人家短。二、居功不能自傲。“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千古之真理。三、老大即使可容你贪,但不会容你狂。曹操能容丁斐不能容许攸就是正反面例子。#头条创作挑战赛# #说战国聊三国# #历史开讲#
8、许攸怎么玩曹操攻克冀州,许攸说:“阿瞒,没有我,你就不能进这个门”。曹操宽容大度,但许攸目中无人,居功自傲,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代价,结果被曹操处死。许攸,曹操“六大谋士”之一,与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并列,也是被曹操处死的谋士。曹操夺取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二,许攸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他终究要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代价。荀彧评价:“许攸贪而不治”。意思是,许攸太过张扬,索求无度,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闹出事来。纵观许攸“出道”,到“灭亡”,印证了荀彧所言。许攸,年轻时与袁绍、曹操、袁术友好,经常一起喝酒,畅谈天下大势。许攸恃才傲物,对人物点评犀利,貌似天下就没人能比得过自己。184年,黄巾军在山东活跃,随时爆发起义。许攸眼看天下大乱,便联合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图谋废了汉灵帝,改立合肥侯。许攸把计划告诉了袁绍、曹操,他们都不同意,认为这是“谋逆”。黄巾起义之前,汉朝皇帝手握实权,许攸一无所有,却想做出这种事情来,可知此人胆量之大。冀州刺史王芬,名望高,善待民众,治理地方井井有条。按道理,王芬不会做出此等“悖逆”之事,许攸却能将其拉拢过来,可知他能力、手腕之强,可惜他不走正道。袁绍、曹操不支持,许攸并不罢休。汉灵帝巡视边境时,许攸召集部曲,准备突袭皇帝,来次“斩首行动”。汉灵帝提前得到消息,召见王芬入宫,许攸知道事情败露,跑到山林中躲避。汉灵帝本想追杀许攸,无奈黄巾起义爆发,自顾不暇。黄巾起义基本搞定后,汉灵帝驾崩,何进采纳袁绍建议,让董卓进京“靖难”除掉宦官,引虎驱狼。何进志大才疏,办事不严,被宦官处死。董卓入京,将宦官诛杀干净,却扰乱朝政、后宫。袁绍不服,当面与董卓叫板,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189年,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来,许攸赶紧来投奔,为他规划夺取天下大计。许攸确实有能耐,袁绍得到许攸的协助,很快就在冀州站稳脚跟,并击败了公孙瓒。199年,公孙瓒自焚而死,袁绍占据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在各路诸侯中实力首屈一指。此时,袁绍打算南征曹操,攻克许昌,统一北方。许攸献策:“明公与曹操在官渡对峙,另外派遣一支精锐骑兵突袭许昌,然后以天子的名义讨伐曹操,定能获胜。”可惜,袁绍不采纳,许攸很不高兴。200年,许攸平日纵容家属作恶,天怒人怨,审配下令逮捕“犯法”的许攸家人。许攸很生气,干脆投奔另一位朋友曹操,为他献上“偷袭乌巢”之计,坑了袁绍。许攸到来,曹操光脚迎接,高兴,但许攸不给曹操面子,恃才傲物。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支撑多久。”曹操先是回答一年,许攸恼火;曹操改口回答半年,许攸轻蔑一笑,曹操才如属实说,还能坚持半个月。许攸知道曹操的真实情况,曹操说假话,许攸当场拆穿,一点面子都不给。许攸用意很明显:“你的情况我是知道的,想要击败袁绍,就如实告知,我可以帮你获胜。”许攸嚣张,曹操此时能容忍,他需要拉拢人才,但许攸不知收敛,适可而止。曹操派乐进突袭乌巢,焚毁袁绍的军粮,俘虏淳于琼。结果真如许攸所料:“胜败也就三天时间”,粮食被烧,张郃、高览投降,袁绍溃败,率800兵马逃回冀州。淳于琼被俘虏,士兵割下他的鼻子,押送到曹操面前。曹操、淳于琼都曾在汉朝效力,是“老同事”,关系也还可以。曹操:“事情怎么到了这种地步。”淳于琼不买账,直言:“胜败是天意,没什么好说的。”曹操欣赏淳于琼,想宽赦他,许攸却反对:“以后他照镜子,看到自己这副模样,仇恨由此而生,太危险了。”曹操这才下令处死。淳于琼、许攸平日有矛盾,许攸借刀杀人,可恶。202年,袁绍病逝,袁谭、袁尚两个儿子相互厮杀。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夺取冀州。许攸自恃有功劳,见到曹操也口无遮拦,直言:“阿瞒,没有我的话,你就到不了这里。”阿瞒,曹操的小名,许攸虽说是朋友,直呼小名也太过分了。要知道,古人喜欢以“字”来称呼对方,而不是“名”,更别说是“小名”了。曹操杀了马超一家,马超很生气,但很有礼节,说“孟德杀我全家”,而不是“阿瞒杀我家人”。许攸功劳大,又是老朋友,曹操虽说生气,却也不想杀他。但是,许攸太不知收敛了,他进出邺城,对身边的人说:“要是没有我,曹家就不能来邺城”,结果被人告发,曹操忍无可忍,便将其处死。许攸、贾诩都是投降过来的“谋士”,且贾诩对曹操的伤害更大。贾诩给张绣献计突袭曹操大营,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丁夫人很生气,当即跟曹操决裂,回到娘家,任凭曹操怎么劝,就是不回来。贾诩低调做人,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原班人马”,闭门不出,谨言慎行,得以善终,活了77岁。许攸太过张扬,恃才傲物,不知收敛,但凡有贾诩一半的“自谋”智慧,也能善终,毕竟曹操很大度,容得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