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儿子简介(包拯儿子的典故)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13:20:45 浏览
1、包拯儿子的典故

有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知道宋朝有个包拯的我,今天才知道包拯的儿子叫包绶,但是包拯的重孙、曾孙………叫什么呢?看来延续香火的除了子嗣,还有个人的所为[笑哭]

2、开封府包拯儿子

包拯60大寿之际,众人纷纷祝贺他,不料,包拯叹口气:“我包家后继无人,我有罪。”突然,儿媳崔氏跪倒在地说:“都是我的错,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已经1岁了。”在场的众人听后,立刻开始交头接耳。在他们眼里,包拯做事一丝不苟,可包拯的儿子怎么被儿媳妇带回来呢?包拯看见众人匪夷所思的眼神,赶紧打断崔氏:“你在说什么疯言疯语?”只见崔氏慢条斯理地说:“今日您大寿,却因后继无人而难过,儿媳认为,今天应该让你们父子相认了。”包拯越听越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包拯在仕途上可以平步青云,清廉为官。可是谁能想到他的家庭却风波不断。包拯一共有2位妻子,1位妾室。第一次迎娶进门的李氏,很不幸,只过了一年,便病死了。也没有为他留下一儿半女,因为后继无人,包拯又娶了第二位妻子董氏。董氏和包拯可以说是门当户对,董氏的太爷爷是跟随北宋皇帝赵匡胤的,父亲是武昌县令。所以董氏也是知书达理,温柔可人,并且和包拯一样,绝不铺张浪费,也杜绝奢靡之风。两人门当户对,很快就坠入爱河。董氏比包拯小3岁,两人婚后的感情很好,一共生了一儿两女。儿子名叫包繶,包繶在父亲的影响下,争气,年轻有为,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在包繶22岁时,迎娶了家庭显赫的崔氏,还给包拯生了一个孙子,名叫包文辅。包拯心想,这下后继有人了,每当抱着小孙子别提有多开心了。可是这种儿孙围绕在膝下的幸福生活并不长久。包繶在结婚的第二年,就得病死了。当时包拯已经55岁了。在当时,已算是高龄老人了,包拯无法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下老了十岁。家中就剩儿媳崔氏带着年幼的包文辅。当时崔氏才21岁,正值花季,包拯和董氏看着儿媳频频叹息,这天包拯将崔氏叫来,对她说:“包繶走了,你年纪还小,日后做何打算?总不能一直守寡。”可是崔氏却很坚决地说:“我这辈子生是包家的人,死是包家的鬼,一定好好侍奉您和母亲,绝不改嫁。”正是因为崔氏坚持留下来,才能保住包拯的血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让人惋惜,包拯命中似乎没有儿孙满堂的福气,包文辅在5岁的时候,不幸夭折。短短几年的时间,包拯先是痛失爱子,随后孙子也相继离去,这一下让包拯难以接受,他终日在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竟然绝后。崔氏不忍心看到清廉为官的包拯后继无人,便去找婆婆董氏商量,想让董氏劝包拯纳妾。终,包拯终于在董氏的说服下,从丫鬟中,选了一位姓孙的姑娘做妾室。谁知,孙氏平日里仗着包拯的宠爱,目中无人,言语犀利,这种秉性的人,包拯怎么能忍受她在府里耀虎扬威?于是包拯将她赶出了府。其实孙氏这会已经怀有身孕,而她了解包拯的脾性,知道就算怀孕也无法再留下,便隐瞒了此事,回到娘家。可细心的崔氏发现了这件事,就一直暗中照顾孙氏,经常送去银两和补品,直到孙氏生下一个男孩,崔氏就将孩子抱走,自己偷偷找了一个地方抚养。她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能让包拯认下这个孩子。很快,机会就来了,包拯设宴庆祝六十大寿,崔氏看出了包拯的落寞,于是就将孩子带到包拯面前,让父子俩相认。包拯见到孩子后,喜极而泣,于是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叫包綖。包拯与儿子一起度过了四年的父子时光,64岁的包拯去世了,这时的包綖才5岁。崔氏陪着婆婆,带着包綖一起护送包拯的灵柩回到庐州下葬。后来,崔氏独自将包綖抚养成人。在包綖7岁的时候,崔氏将包綖改名为包绶。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家风正派,临终时他还写下了37字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给后代子孙立下了严格的家规,而包绶也谨遵父亲的家训,严于律己,清苦守节,廉洁奉公,受到了朝中宰相文彦博的赏识,做了他的女婿。包绶的妻子文氏一共生了4个儿子,3个女儿,包家的香火也得以延续。现在,包拯的墓碑位于安徽合肥,在他的旁边还有董氏、包繶、崔氏、包绶、文史、包永年的墓碑。包拯活了64岁,他的一生都在与坏人斗法,遇见贪官污吏从不留一丝情面,王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绝不轻饶。而在他临终前,都不忘记告诫后代要做清廉之人,直至今天,他的家训仍然影响着后人。这样的一位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地学习,永远铭记于心。#历史开讲##包拯儿子简介#

3、包拯铡柴王爷儿子

包拯55岁时失去20岁的儿子,没成想4年后5岁的爱孙又病故。60大寿这天,亲朋喜聚一堂,却没有儿子给包拯行跪拜之礼,不禁悲苦。突然,守寡6年的儿媳抱着一个小孩儿跪下说:“爹,您儿子回来了。”包拯是宋朝惩恶扬善的清官,但是却接连丧妻、丧子、丧孙。早年,包拯的原配亡故。继夫人董氏生了长子包繶yì,19岁的包繶娶了前丞相的外孙女崔氏,恩爱的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包繶20岁就病逝了,后来包拯的孙子也在5岁那年离世。这天,包拯在儿子、孙子的牌位前沉默地站了一天。晚上,儿媳崔氏进来见到平日仰慕的公公肉眼可见地苍老了,自己差点心酸地哭出来。但是包拯却对儿媳妇说:“你年纪尚轻,回娘家寻觅一个好姻缘吧。”儿媳崔氏断然拒绝,她心疼二老无人照顾,愿意一生在包家替亡夫尽孝。包拯夫妇将儿媳妇当成亲生女儿。婆婆年纪大了,崔氏将府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天,继夫人董氏一边抹泪一边说:“老爷,我年纪大了,请您收下孙氏为妾,为包家开枝散叶。”包拯听后陷入沉思,一边的儿媳崔氏看到婆婆为了包家有男丁延续用心良苦,也懂事地去劝公公答应。于是,包拯听从二人建议纳孙氏为妾,对她以礼相待。小妾孙氏原来是继夫人董氏的陪嫁丫头,出身贫苦,自从跟了包拯后她打着包拯二品大臣的旗号,为娘家人敛财。包拯一生廉洁,知道后大怒,随之将小妾孙氏遣送回老家。儿媳崔氏担心路途遥远一路护送。万万没想到的是,孙氏突然在路上呕吐不止,找了大夫诊治后才发现她已经有孕一个月。崔氏大喜,就想带她回去告诉公公这个喜事。可是孙氏认为包拯太过无私,不为自己家人谋福利,不想回去。于是,崔氏不好勉强只好先送她回去,托人好好照顾,自己再时不时地来宽慰。9个月后,孙氏生了个大胖儿子。此时,儿媳崔氏看包拯连日来精神倦怠,60大寿临近也不见喜色,于是又去了一趟孙氏家里。孙氏几个月来一直受着崔氏接济,衣食无忧。慢慢地也理解包拯为官正直,就不怎么怪他了,就让崔氏把儿子带回包府。这天,包拯60大寿,亲朋们有的带着儿子,有的带着孙子来贺寿,包拯触景生情,“我的儿子和孙子都没了,包家后继无人哪!”众人一听沉默地低下了头。这时,守寡6年的儿媳崔氏抱着一个婴儿进来跪下说:“爹,您儿子回来了。”包拯只当她为了安慰自己,儿媳崔氏见公公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就把来龙去脉说给他听。包拯听后热泪盈眶,一边感动儿媳妇的付出,一边欢喜地将儿子抱在怀里,不禁老怀安慰,给儿子取名为包綖yán。后来,包拯夫妇去世后,崔氏成了包家主心骨。她教导包綖遵循包拯家训:一生秉持忠、孝、廉。做人要正直,若有贪赃枉法的人,生前不能进包家大门,死后不准进包家祖坟!包綖不负教诲,一生虚心好学又严以律己,品德良好酷似包拯。而在崔氏62岁病逝后,包綖正在开封学府,闻讯后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她披麻戴孝,就像对待亲生母亲。后来宋哲宗赞赏崔氏为包家奉献一生,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由苏轼撰写。其实包公良好的家训,也在潜移默化中惠泽后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他坚持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当年,为了帮助香港回归。包玉刚故意在英国亏钱定了两艘船,就是为了邀请英国首相撒切尔到上海参加剪彩,随之中方及时向撒切尔发出邀请进行沟通。由包玉刚牵线,为两国协商让香港回归拉开序幕,贡献非凡。包玉刚还热心公益,曾经捐建宁波大学,资助贫寒学子,帮助中国船舶业打入国际市场。1984年,包玉刚参观江南的藏书楼‘天一阁’时,翻到了《包氏家谱》,竟然发现自己是包拯第29代嫡孙。他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而包玉刚也秉承包家的家风,以身作则教育女儿:“正直,勤俭,厚德载物。”中国人历来爱国爱家,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道德品质。将家风形成规矩,让规矩养成习惯,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

4、包拯的儿子赵祥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 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你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2岁了。”包拯是北宋名臣,也是一代清官。她和夫人董氏共育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了。儿子名叫包繶,他19岁这年,奉父母之命娶了富家千金小姐崔氏为妻。婚后小两口感情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不久,崔氏就生下一子名叫包文辅。包文辅的到来,给包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日子就这样幸福地过着,包拯和夫人董氏更是享受着天伦之乐,不知不觉包文辅快两岁了。就在孩子丫丫学语之时,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值盛年的包繶因一场风寒被意外夺去了性命。包繶的英年早逝给全家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包拯夫妇失去 儿子伤心不已,崔氏更是肝肠寸断,但坚强的她一边安抚着公婆,一边抚育着年幼的包文辅。当包拯夫妇还没有从痛失爱子的悲痛中走出来时,老天却又和包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包文辅5岁这年, 竟生病夭折了。连续的打击让包家再次陷入了痛苦, 包拯妻子董氏也因伤心过度,病倒了。刚失去丈夫,又失去儿子,对崔氏更是雪上加霜,她早已憔悴不堪,她怎么也想不到世间残酷的事情都会落在她的头上。包拯夫妇看到儿媳这样,更是心痛万分。想到崔氏这还年轻就要守寡 ,包拯夫妇劝崔氏改嫁,让她寻找自己的幸福,不要因此耽误一生。哪知崔氏是个贞烈的女子,她早已把包拯夫妇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因此不愿再嫁 想留在公婆身边尽孝。包拯夫妇看劝不动崔氏,只好作罢,留在包家崔氏更加孝敬公婆了。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家自此香火已断。而作为包拯他一心一意为国为民,把心思一直放在事业上, 就算是舍小家为大家也是无怨无悔。但包拯的妻子董氏,眼看着包拯年迈却膝下无子,她不甘心。于是她苦心劝包拯,将自己年轻的陪嫁丫鬟孙氏纳为妾室。在董氏的安排下,包拯将丫鬟纳为了妾。哪知这丫鬟孙氏做了妾,变得蛮横无理,还目中无人,她甚至不把董氏都放在眼里。包拯哪里容得下这种女人,不久就将她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孙氏,无意中竟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也被儿媳崔氏知道了。孝顺的崔氏到底做了什么事呢?崔氏没有惊动公婆,而是悄悄地找到孙氏,并主动关心照顾,还送去银两接济她们家的生活,孙氏嚣张跋扈,却也是出自贫苦人家,便默默接受了这一切。待孙氏产下孩子,崔氏便抱回自己的住处,自己精心呵护照料,实际上,这个孩子就是她的小叔子。在包拯60大寿这天,席间宾客满座,热闹无比,宋仁宗也亲自派人送来贺礼为包拯祝寿。但面对众人的道贺,他却无奈苦笑,想想两代后人相继离世,他心中五味杂陈。儿媳崔氏体谅公公心情,她想在这大喜的日子里,给包拯夫妇一个惊喜,也想借此给孩子冲冲喜,便抱来了襁褓中的婴儿,向公婆道明了缘由。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包拯,面对突如其来的儿子,格外开心,并给孩子亲自取名包綖,意味着延绵不断的意思。包拯老来得子,对包綖自然是宠爱有加。随着包拯年事渐高,孩子也慢慢长大了。就在孩子5岁时,包拯病重,临终前,包拯叫来儿子,寄予厚望:“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这就是著名的“包拯遗言”。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自前往葬礼吊唁,为官清廉的包拯家境并不富有,甚至还有些寒碜。当看到不知人事的包綖时,宋仁宗当场落泪,便赏给包家一些财物作为用于抚育包拯幼子及家用。崔氏则担起抚养包綖的责任,长嫂如娘,她将包綖视同己出,悉心教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包綖谨遵包拯教导,继承了包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长大后成为了一身正气的“包青天”,深受百姓拥戴。长嫂崔氏为他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也寻回了他的生母孙氏,母子得以团聚。包拯也孝顺崔氏,崔氏去世后,保綖为其披麻戴孝,服丧守孝。胸怀大义的崔氏,终被册封为永嘉郡君,她的美德广为后世传颂。参考资料:《包孝肃公奏议》

5、包拯儿子

包拯60大寿时,悲叹自己膝下无子,这时儿媳崔氏突然抱着一孩子,跪在包拯面前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我把他养到2岁了。”包拯震惊之余,连忙问崔氏怎么回事。包拯,北宋的名臣,为人刚正不阿、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的爱戴。然而包拯在晚年也有烦心事,因为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后离他而去,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也难免顶不住没有后代的压力,所以在包拯60大寿时,心里还是自责不已。包拯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践行者,别人都是妻妾成群,但是包拯就连三妻四妾都接受不了。包拯的原配为李氏,两个人恩爱,但是天意弄人,李氏嫁给包拯没多久就去世了,也没给包拯留下子嗣。包拯后来扛不住包家的压力,续弦董氏,果然董氏没有让包家失望,为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包繶出生后,人生就已经被铺好了道路,他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只要他成年就可以上任了。等包繶到了19岁,便与崔氏成婚了,婚后第二年,包繶还没去上任,就因病去世了,好在包繶和崔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包文辅。儿子没了,包拯就把所有的爱注入到孙子身上,可是没想到包文辅在5岁的时候就夭折了,短短几年,包拯连续是失去了儿子和孙子,包拯悲痛万分。此时,包拯的年纪已大,想要生个儿子也没可能了,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完了,但是儿媳崔氏还年轻,就劝说她改嫁,去找自己的幸福,可崔氏一口回绝说:“公公是天下受人仰慕的人,我代替夫君来侍奉你,我心里已经很满足了。”很快,包拯60岁大寿到了,虽然前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但是包拯的内心却很痛苦。这时,趁着包拯大寿的时候,儿媳崔氏抱着一个娃娃,跪在包拯面前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并且我已经养到了2岁。”包拯听了之后,满脸震惊,欣喜之下便问儿媳怎么回事。原来包拯这个2岁大的儿子,母亲是孙氏,她是包拯原配妻子李氏的陪嫁丫鬟,和李氏一起嫁到包家,是包拯的媵妾。李氏去世后,包拯没有接受孙氏,为了不耽误孙氏,就把她赶回了娘家。可是没想到,孙氏这时候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孙氏回去后很委屈,但是又不敢把怀孕的事情告诉包拯,就偷偷告诉了崔氏。崔氏一听孙氏有公公的骨肉,就很高兴,时不时地往孙氏家里送钱,让她好好照顾肚子里的孩子。孩子生下来后,崔氏觉得孙氏家中条件太差,便把孩子接回来自己养,这一养,就是两年。包拯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觉得对孙氏有所亏欠。包拯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包綖,后来改名叫包绶。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素材、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谢谢!

6、包拯子女简介

宋仁宗嘉佑三年,包拯六十岁大寿,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爆料,说公公在外还尚存一儿子。此言一出,在场所有的人都惊了,只有包青天半信半疑的,在心里笑开了花…这孩子到底是谁生的?包拯是历史上著名的“青天大老爷,铁面无私。”。在做人做事方面,包拯大人是不允许自己存在污点的。当初在“铡美案”的时候,包青天宁可得罪太后,也不放过负心汉陈世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平公正,刚正不阿;另一方面,当包青天看到秦香莲辛辛苦苦地拉扯着孩子,与陈世美对簿公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身份,秦香莲那份为母则刚的坚强时,深深地感动了他。因此,当六十岁的包拯,听说自己有后时,他的眼睛都放光了。但这话,是从守寡多年的儿媳口中说出来,难免有些不妥,包拯不得不呵斥住儿媳,但崔氏却一下子跪在众人和公公面前,说出了实情。原来儿媳崔氏多年来敬重公公的人品,在丈夫包繶去世后,她的儿子,包拯的长孙包文辅也不幸早夭。崔氏并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她是大宋初期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深明大义,为人也贞烈正直,因此当包拯通情达理的劝儿媳改嫁时,崔氏一口回绝了,她宁可侍奉公婆到老,也绝不想一女嫁二夫。就这样,崔氏几乎见证了包拯的后半生。包拯一生有两任妻子,第一位是李氏,可惜李氏命短,未曾诞下子嗣,便红颜薄命的去世了。包拯此后又娶了董氏,董氏嫁入包家后,很快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就是崔氏的丈夫。长子包繶深得包拯真传,天资聪慧不说,作派也很正直古朴,素来不喜奢华,更因为包拯的关系,自幼便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古代人结婚都十三四、十五六岁。包繶功名在身,也就早早成家,没想到婚后第二年,还未来得及上任的包繶,竟不幸早逝。崔氏当时哭得死去活来,还好留有一儿,她不得不强撑着把儿子抚养长大,却不想儿子五岁时也夭折了,这一噩耗不仅对崔氏是致命的打击,甚至是对整个包氏家族的摧毁,这是绝了后。包拯也不好强留儿媳在府上为儿子守节,便劝她改嫁,没想到儿媳忠烈,誓不再嫁。包拯突然绝后,犯了不孝有三之大忌。于是只得与高龄董氏再次造人,董氏此时也不年轻了,便把自己的贴身丫鬟孙氏给了老爷,想着年轻力壮,能早日完成造人任务。孙氏并非出身名门,更非大家闺秀,在个人素养上难免有失偏颇,有一次孙氏因家庭琐事竟然和包拯争执起来,包拯一怒之下把她发配回了娘家。而孙氏也不愿再见包拯,虽然知道自己已有身孕,也并未再求和。但此事却被和她同龄的儿媳崔氏知道了。原来孙氏有骨气却奈何家贫,古代打胎是容易出人命的,为了生下孩子,孙氏只得去求崔氏,当崔氏得知孙氏怀有包家骨肉时,万分高兴,她答应孙氏帮忙隐瞒孩子一事,然后给了孙氏许多银两,足够她生下孩子。后来孙氏果然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崔氏打算择个好日子,再告知此事,正好这一天包拯六十大寿,大家都在给他祝寿,包拯却一脸愁容的说:“老夫无能,愧对包家列祖列宗,我自己活这么大岁数又有何用,竟然没能给包家留下一子,成就千秋万代。”崔氏一听此话,赶紧接住了这个橄榄枝,随即跪在地上,把孙氏如何生子,如何找到她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包拯听完后,老泪纵横,赶忙命崔氏把孙氏和儿子请回来。包拯给这个儿子取名为綖,綖,古字通“延”,包拯的意思很明白,这孩子延续了他包家的血脉。只可惜包綖长到五岁,包拯就因病去世了。宋仁宗感念包大人一生效力朝廷,当即封包綖守仕郎、守太常寺太祝,从九品。后来包綖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年幼时父母双亡,却因为崔氏这个好嫂子的护佑,得以接受好的教育,长大后又因父亲的品德,受到包拯众多同好的扶持,这可真是因果定律,真实不虚。包綖经历了仁宗和宋徽宗、宋哲宗三代皇帝,他不仅继承了包拯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更是对寡嫂崔氏,感恩孝敬,对崔氏以对待母亲的礼节相待,并于崔氏六十二岁去世时厚葬了崔氏。@非朱非墨 包拯一生为官,清正严明,虽然得罪了不少恶人、小人,但终究上苍有眼,让好人不仅得以善终,还没有让他绝后。从包拯老来得子这件事上,我们终究要相信,你只管好好做人,上天自由安排!包綖四十八岁时,从汝阳离任调任潭州通判,送行的百姓送他十个字:“请公善归,台阁今待公矣!”这十个字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超越其父,为大宋子民继续造福。没想到包綖在赴任途中突然染病,病逝于离黄州十里的舟船上。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除了公文书籍外,几乎一无所有,至此人们才知道,他的猝然离世,是病饿交加,营养不良,且鞠躬尽瘁造成的。胡适说:“包拯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意思是,包拯的个性鲜明,事迹典型突出,造成后来许多无名氏的案例叠加在他身上。但不得不说,包拯是历史上难得的好官,他就像一盏明灯,一个灯塔,给后世为官之人起到了一个榜样作用。#历史真知棒#

7、包拯儿子媳妇

包拯60大寿之际,府内热闹非凡,众人纷纷祝贺他,不料,包拯叹口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是包家的罪人啊。”突然,儿媳妇跪倒在地:“我有错,其实您还有个两岁的儿子。”听完儿媳妇的话,包拯惊异不已,自己什么时候竟然有个儿子,还已经两岁了!包拯虽然是北宋名臣,事业上步步登高,然而家庭却连续遭受打击。包拯第一位夫人红颜薄命,嫁给他不久便去世了,两人没有孩子。接着,包拯又娶了董氏,两人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叫包繶,他成年后和崔氏结为夫妇,并生下一个儿子,名为包文辅。包拯高兴,但遗憾的是,儿子包繶因病去世,还没等包拯走出伤痛,小孙子包文辅竟然也夭折了,去世时仅有5岁。接连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心痛不已,只能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断案中去。转眼间,包拯迎来了自己的60大寿,府中热闹非凡,听着众人对他的庆贺,他不禁悲从中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就是我包家的罪人啊。”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突然,儿媳妇走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有错,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说着,命人抱进来一个小男孩,说道:“就是他,我一直养在我身边,如今时机成熟,我才决定告诉您。”原来,包拯儿子和孙子死后,他的夫人董氏为了延续包家香火,便让自己的陪嫁丫头孙氏嫁给了包拯。但孙氏本是穷苦出身,突然做了妾,便开始耀武扬威起来,呵斥下人,动辄殴打谩骂,爱民如子的包拯岂能容忍这种做法?一气之下将她赶回了老家。谁知,此时的孙氏已经怀孕,但她觉得这孩子是个累赘,偶然间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得知了这消息。为了保住包家血脉,崔氏承诺只要她生下孩子,便会给她一笔银子,还会照顾她生产。如此条件,孙氏自然答应了,等她生下了孩子,崔氏便把孩子接了过来,一直悄悄地养在身边。崔氏觉得孙氏是因为品行不端才被赶出来的,她害怕包拯不愿意接受这个孩子,因此一直瞒着。儿子孙子的离去,一直是包拯的心结,如今包拯因为无后伤感,崔氏便告诉了他这个消息。老来得子的包拯喜笑颜开,他不禁感叹:“我包家终于有后了。”他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将他养在身边,亲自教导。然而好久不长,包綖5岁时,包拯去世。包拯给儿子留下家训,其核心思想是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正直。随后的日子里,包綖跟随老师学习,他勤恳努力,从小立志成为像父亲那样的清官。他严于律己,以父亲为榜样,谨遵家训,在他任濠州团练判官时,三年时间,他奉公守法,勤勉清廉,博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员的赞誉。后来他一路高升,每次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送行,送给他的东西,一个马车都装不下。然而天妒英才,包綖去潭州上任的途中,不幸感染了疾病离世了。为了确认身份,当地人打开了他的包裹,除了一些简单的衣服和任命的文书外,再无其它东西,只有区区46文。包綖的一生都在跟随父亲的思想与脚步,他继承了包家的节俭,真真正正做了百姓需要的好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阶段,总会有个目标,有个榜样,鞭策我们前进,我们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