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资料简介(颐和园的相关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14:15:12 浏览
1、颐和园的相关资料

颐和园无疑是北京的一处踏青赏春胜地,而园中既能赏景又能看画儿的长廊也是多数游人不会落下的景点儿。记得小时候,家长溜娃,喜欢去颐和园,而每次都会去长廊。一是因为长廊位于公园的核心区,就在昆明湖畔,景色很美。二是因为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的图画,我们喜欢坐在长廊下,看画听故事。有资料显示,长廊的彩画共计14000余幅,其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那时喜欢听父亲讲彩画中的人物故事了,有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还有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等,有趣。现在去颐和园,也都会去长廊坐坐。长廊还在,彩画中的人依然鲜活灵动,而讲故事的人不在了,但我仿佛依然能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正绘声绘色地讲着画中的故事。#那些到岁数才知道的事##阅读与分享##头条创作挑战赛##颐和园资料简介#

2、北京颐和园资料

北漂札记(三)雨中颐和园在京务工期间,去得较多的地方便是颐和园。从我居住的地方西四环五棵松坐983或740公交车,不用转车便可到北四环的颐和园。持公交卡上车划卡到下车只扣四角线(此项优惠政策后来废除了,持公交卡上车也是2元起步,且分段计费。所以在京持公交卡乘车,上下车均需刷卡,否则下一次乘车刷卡时加倍扣费)。另外,颐和园的淡季门票是20元,但我买了100元的北京公园卡,每天可免费进市属公园游览2次。为了对得起这一百元的公园卡,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便成了颐和园的常客。记得是立秋过后的一个周末下午,我刚进颐和园,天又下起蒙蒙细雨。仿佛雨中的颐和园空气格外清新宜人,雾气蔼蔼,树木葱郁。我是路盲,虽曾来过颐和园好几次,却不识得园内景区的走向,只得无目标的沿着昆明湖边青石铺就的小路,尽着性子随意游逛。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亦停亦现,时落时止,可以撑伞,也可以漫步徜徉在蒙蒙细雨中,涤去风尘和燥热,清新而分外惬意。断断续续的雨丝,轻轻地滴落在身上。不一会儿工夫,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淋漓尽致地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湿润和凉爽。走着走着,便来到西堤上。雨,渐渐大了,所幸出门时带了伞。撑开伞,便听到“唰唰唰”的雨点敲打声,打破了润泽大地的安宁,天空用这种方式向大地及地上的人们倾注它的情感。赶紧走进堤上桥中的亭里稍避。放眼青山环抱的昆明湖,山色空蒙,烟波浩淼,湖对面依稀可辨的佛香阁和排云殿,雨中仿佛更显得洁净壮观,器宇轩昂。三三两两的游船在雨中的湖面上游弋。此时此景,真让人有不尽的思绪和无限的遐想,再多的不快和烦躁也会在这一刹那烟消云散。近处,是一片密密且重叠的绿荷,风从水上拂过,宽阔的荷叶微微地颤动,如同波浪般地起伏。已是夏末初秋,荷叶尚绿,莲子尤青,还有少数迟开的莲花,隐约散落出笑容,绵连不断的雨滴在荷叶上轻轻滚动着,凝聚成珍珠般水珠坠入水中,飞花碎玉般乱溅着,激起一个个小小的涟漪,让人领略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致。雨中的湖山尽在眼前,我静静地坐在湖边亭台边聆听、观赏,仿佛聆听荷的心事,又仿佛聆听自己的心语,感念生命的流逝,感念思绪的沉淀。雨中的荷花,雨中的昆明湖,雨中的颐和园。虽然眼前的天是灰蒙蒙的,看不到蓝天白云,但心情仿佛已被这雨水冲洗的平静了很多。此时,人与境协,景与我融,天然情调唯我独享,心中块磊顿消。天渐渐暗下来了,回返的途中,雨小了许多,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蝉鸣,一只唱,百只和,唱罢一曲又一曲,不要伴奏,不用指挥,不知疲劳,此起彼伏。据资料介绍,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13~17年,才钻出来经过脱胎换骨蜕变成为成虫。蝉在孤寂的黑暗中,静静地等待漫长的十多年后重见光明,只能在短短十几天的生命里,振翅高歌,雄雌相会,繁衍生息,用绝唱送走了夏季,也送走了自己的生命。漫长的等待、短暂的邂逅、美丽的歌唱,演绎着生命的轮回,谱写完生命的赞歌。由蝉,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自己。赤裸地来,两手空空地走,“潇洒走一回”,究竟为的什么?为了钱吗?再多的钱也无法带走分文;为了享受吗?再大的屋子也只能睡一张床,再多的美味也只能吃一日三餐。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感念油然而生。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的唱词: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正可谓,人生如梦,年华如轮。但愿在世事纷扰的劳累中,我们能像荷那样,始终保持心灵的豁达与宁静,让人生在历练中保持更加成熟的心智。

3、颐和园影像资料

1894年冬天,慈禧前往颐和园德和楼看戏。途中,她突然停下轿辇,指着树上的葡萄说:“冬天竟有鲜果,取来看。”不料,李莲英却说:“老佛爷,假的。”慈禧顿觉迷惑:“难道是我眼花了?”麻烦读者们点个关注,可以查看后续更新。慈禧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今天要来说的就是慈禧的一件趣事还有我们重要的工匠手艺人的故事。都说“高手在民间”,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发生在在1894年,慈禧刚刚逛完御花园,想要去圆明园和楼看戏,心情不错,也奇迹般的和下人们聊上了天。“这冬日的花草树木真的不是很多,瞧,那边的梅花开的甚是好看呐!”慈禧高兴地说道,下人们自然是附和上去,也跟其他的人讨论了起来。突然,御花园中紫汪汪的一片吸引了慈禧的注意力,慈禧马上改变了去颐和园的路线,想要过去一探究竟。走近了才发现,这不是夏日的葡萄吗?“现在是冬日,怎么会有这样的鲜艳的果子呢?”慈禧本来想自己去拿,可是这天太滑了,今天又穿着隆重的衣裳,就和李莲英说:“你给我拿过来!”李莲英拿过来告诉慈禧,说:“启禀老佛爷这是假的,宫中旁处也有很多,老佛爷要是喜欢,我马上命人给老佛爷多做一些。”慈禧这才知道这么好看逼真的葡萄竟是玻璃制成的,她爱不释手,差一点错过了看戏的时间。于是让人找来这个工匠,下人们找了一天又一天,这个工匠好像不想让慈禧找到一样,有很多人还想因此冒充这个工匠,但是都被慈禧识破了。找了整整半年,终于找到了这个工匠,李莲英说:“老佛爷,这个是韩其哈日布做的,他家的这项手艺已经传了好几代了。”韩其哈日布便被慈禧召到了宫里来,韩其哈日布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不想每天束缚在皇宫,就算慈禧当时想把他命为大官员他也不愿意,但是他有一颗传承工匠精神的心,慈禧听说他想要传承,二话不说的允诺自己不会干涉他。就这样,韩其哈日布接受了宫里的恩赐。韩其哈日布因为他的“葡萄”在宫里很出名,所以慈禧便把他封为“天义常”。韩其哈日布觉得太正式了,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叫做“葡萄常”。在皇宫之后,韩其哈日布的工艺做的更加精细了,胜似玛瑙的葡萄,本来就存在他的光泽,但是在皇宫这富丽堂皇优越地带中,更是和平常的葡萄更加相似了,如果不是距离太近根本看不出和葡萄有什么区别。皇宫中有很多他的学徒,大家秉着传承的观念,做出的实物一个比一个好,中国在当时也因为这项手艺获得了很多的利润。反观韩其哈日布自己本来出生在这样的工匠家里,每天受到父母以及长辈们的熏陶,早就已经把这项工艺学习到精致了,现在他还可以用到皇宫里面的原料,比如:染色,漂染等工序。在今天,这项工艺仍然在传承,他们的传承理念还是像当年一样,不减当年的风气,放眼望去,都是一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人。据历史资料显示,这项工艺已经传承了七代了,这是多么令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从以前江南的织布工艺,茶工艺,到后面玻璃的这项工艺都离不开世世代代不忘初心,不怕困难的一直坚持着,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工匠精神,让这熠熠生辉的工艺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本文出自于野史。#颐和园资料简介#

4、颐和园的资料和景点

〔每日手拍〕北京纪事•颐和园一处少有人往的地方——绮望轩遗址怀古(原创)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处,隐藏着一处少有人知的地方。它位于后溪河畔——苏州街一条通向昆明湖的河道旁,在苏州街西侧、后溪河峡口的南岸。这里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现尚存殿基、码头、石洞、花式瓦墙等多处遗迹,还保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蕴奇积翠”石刻,这里就是绮望轩建筑群遗址。绮望轩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该建筑群由绮望轩、古情亭、翠籁亭等厅堂、厅台、游廊及山洞组成,是一处环境清幽的山水园林。乾隆朝后,绮望轩也随清王朝的式微而凋敞。大多人们认为,绮望轩与四大部洲等多处景观均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但近日有专家考证,从劫难之后的清查资料中依然有“绮望轩三间,进深一丈四尺,面宽一丈,柱高一丈五寸”的记载,说明绮望轩在咸丰十年(1860年)幸免于难。另据推测,绮望轩余存的建筑构件,应该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拆除,光绪朝在重修颐和园时也因受困于时局,绮望轩与后山大多园中园一样未能修复。站在绮望轩废弃的遗址上,你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气度与不凡,好像远处的龙舟载着乾隆爷慢慢靠近青石铺就的码头,离船上岸,登上绮望轩,登高远眺,迷失在江南的景色中。但这都是150年前的影像,如今的绮望轩已是满目疮痍,空留大片殿基柱础及残破的围墙,只能令人悲叹、怀想。图1-6 古码头遗存,图4、5楹联文字“萝径因幽偏得趣” “云峰含润独超群”图7-10 殿基遗迹图11-14 花式瓦墙等遗存图15-18 山水秀美,这里也是少有人知的外景写真拍照处

5、颐和园长廊彩画资料

#与地理方位相关的地名分享#现今的海淀区的地名, 是因境内有海淀镇而得名。海淀镇因古代是诸水汇聚之处而得名。水所聚曰淀,其西北地势低洼,积水成浅湖,称海淀。海淀一带聚落形成的准确年代史无明载,从海淀镇西南出土的陶井和大量瓦片推断,至少汉代已有居民在此定居生息。已知资料中,早记载“海店”这一名称的是元代开始。“海子”或“海”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淀泊的称呼,“店”是聚落商业功能的反映。除“海店”之外,还出现了“海甸”和“海淀”的称呼。“甸”在古代是城市远郊区的称呼。“海甸”意为“都城远郊的多水聚落”。总之,“海淀”地名的由来,经历了由元代及之前“海店”,到明代“海店”“海甸”与“海淀”三名字共用,再到清代“海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1952年9月,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海淀区高校云集,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风景名胜都位于海淀区。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上坐落在海淀区的有:星聚汇KTV;光科技馆;中央电视塔景区;中间艺术区 ;石油共生大院;北京海洋馆;北京植物园。

6、颐和园资料简介五年级400字

颐和园里消失的宫殿(下)【逛京城·颐和园】 颐和园历经沧桑,有些建筑永远消失了,有些改变了初的模样。寅辉城关东不远处山坡上有一道蜿蜒的高墙,这里就是花承阁。这是一道7米高的半月形高台,台下的斜坡上绿草满地,台上原有37间游廊。游廊北部残存抱柱石,应是二柱牌楼,内为三进院的莲座盘云小佛寺,供奉着观音菩萨。花承阁是一座东西向的二层小楼,由东向西却只能见看一层楼,与谐趣园瞻新楼如出一辙。东边为六兼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佳宾”,名字出自《滕王阁序》,乾隆在此藏书,十足风雅。这些建筑中,多宝琉璃塔是遗址仅存的完整建筑,为七层五色琉璃砖塔,16米高,塔身共奉有500多尊佛像。多宝琉璃塔下面是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碑》,乾隆以“黄碧彩翠”“千佛瑞像”赞颂宝塔并祈愿。院中遗存还有一块太湖石,据说来自宋代名苑艮岳,并无史料佐证。汉白玉基座上雕有各种海中怪兽,十分罕见,令人惊叹。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花承阁的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百年后建筑石构件、残墙、沟壑、石洞、地基柱础等依晰可见,还能想象彼时建筑的模样,树影下的琉璃宝塔,无声地矗立着。“北山早识幽居有,南国遍游胜地无”这是乾隆皇帝形容赅春园的诗句。赅是完全完备的意思,赅春园就是所有春色齐集园中,这是一座园中之园。赅春园建在万寿山西侧天然的岩石之上,西侧与书房味闲斋以游廊相连。赅春园以摩崖石刻著名,留云室是仿造金陵永济寺在岩壁上建悬阁,岩壁上有“留云”石刻和释迦摩尼及十八罗汉像。著名的岩壁室清可轩后墙即岩壁,,乾隆御笔“清可轩”就刻在岩壁上。乾隆希望归政后能够在此静心阅读,潜心修佛。清可轩西边香岩室是一个天然石洞,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园内还有一座以竹为材的敞轩,竹籞(yu),想必是夏天的清凉所在。有明确记载的是清可轩内共有陈设176件,味闲斋91件,其中很多绝世精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一空。(部分资料来自清可轩内图文展览)由于大殿依岩壁而建,砖砌的后墙边还能看到斜躺的柱础石。构虚轩建在西桃花沟的小山高处,苏州街重建后的绘芳堂原是它的一部分,是一座四面敞开的3层高阁。这里可以仰望须弥灵境,北望万寿山脚下的农田,西望玉泉山景,因而乾隆作诗:“峰顶云轩四望疏,天光物色总如如。”遗址为散乱残破,袖岚书屋,静佳斋的地基已被杂草树木掩盖,西边邻水的澄碧亭也只存有一个台基。绮望轩在苏州街西后溪河岸,三面环水,主体建筑为停霭楼,现在还能看到残存的围墙和建筑群地基。岸上叠石成山,下面有一涵洞通往临河码头,出口的洞顶上留有乾隆御笔“蕴奇积翠”和石刻楹联。“看云起时”隔岸相望。向东可以望见热闹的苏州街,向西是半壁桥通往西堤和昆明湖。八字蹬道有石栏痕迹,整个建筑以64间游廊相连,亭廊轩楼,临水而建,即使是今天站在残存的石基上,依然能想象如画的景色。一株参天古松,或许记得曾经乾隆皇帝乘舟而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景象。颐和园还有很多建筑,在慈禧重修后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比如景福阁乾隆时是六瓣莲花型三层楼阁,现在改为一层长方形敞厅,乾隆时的中式石舫到慈禧时改为西式,南湖岛望蟾阁本是仿黄鹤楼,重建时因为经费不足由三层变为两层......还有一些如耕织图区1860年彻底毁于大火,慈禧时在遗址处添建水操学堂。苏州街百年之后才得以重建,让我们看到昔日的样子。颐和园很多景点简介都有“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这样的文字。在赅春园的介绍里这样提到:”赅春园的残壁断垣不只向炎黄子孙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警示人们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深思考!“

7、颐和园的文字资料

1888年,53岁的慈禧散步时遇到了侍卫那尔苏。慈禧心中不禁泛起涟漪,她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从此,她开始创造机会接触那尔苏。正月十五,是慈禧老佛爷的生日。那日,颐和园排云殿里忙忙碌碌,因为不久后,慈禧将銮驾出宫,前往这里喝酒赏戏,欢度寿辰。卯时,慈禧的队列准备出西直门,路旁鞭炮骤响,离銮驾较近的坐骑,突然惊跳狂奔、前后冲撞,竟撞到慈禧太后銮驾。慈禧大怒:“是何人猖狂!”。一名侍卫急忙跪在慈禧太后轿前,磕头如捣蒜,连说“奴才罪该万死!”“把头抬起来!”慈禧打算好好看看这个胆大的奴才。只见他站姿笔挺,英武俊逸,年轻活力,仅是与慈禧的第一次见面,就让慈禧的爱意随风起,随即免除处罚,放他而去。可风起意难平,回宫后,慈禧多方打听,后是李莲英给她带来了一线消息:“老佛爷,那个小伙子叫那尔苏,今年20岁,是僧格林沁的亲孙子,现在是乾清宫的贴身侍卫,光绪。”慈禧一听,原来除了长相出众,就连身世也是如此显赫。从此,慈禧的算盘敲的贼响,她开始想方设法接触孙子辈的那尔苏。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一日,慈禧跟儿子光绪说道:“近来,我这的侍卫不太够用,你这好像新来了好几个,不妨借我一个用用。就要那个叫那尔苏的侍卫吧。”光绪自然是答应的,到手后,慈禧先是将他晋升为内阁大臣,但清廷严格规定,除了太监和宫女外,其他人一律严禁进入后宫。那尔苏没有门卡,慈禧又想方设法让他出入宫禁。这时,李莲英有了一个妙招,他对外宣称,太后身体抱恙,为滋养身子,必须喝北京玉泉水的水。每天晚上,李莲英都会顺理成章的亲自带着几个太监将两个大水箱送入慈禧寝宫,一个水箱里是水,另一个水箱里藏着那尔苏。而后,那尔苏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宫与慈禧幽会。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终于有一天,也不知是何人将此事流了出去,成为了在民间的重磅新闻。那尔苏的父亲吃瓜吃到自家儿子,吓得魂飞魄散。慈禧是何人,儿子是何人,这根本不是半斤八两的关系,要是被朝廷追究起来,还不得满门抄斩。不过,毕竟此事是坊间流传,那尔苏的父亲决定亲自前往宫中求证,好巧不巧的看到儿子正与慈禧对坐说笑饮茶。那尔苏的父亲夜不能寐,他满脑子想的是要如何平息祸秧。谁能想到,年纪轻轻大有可为的那尔苏,因与慈禧的微妙关系,他的命运被狠狠改写。一日,那尔苏之父让儿子以回乡祭祖为由回一趟家,这个理由着实充分,慈禧不假思索的准许他回家。谁料,那尔苏回家后,父亲对他疯狂的进行思想教育,后竟对他直言:眼前只剩一条路可走,唯有你自尽,才能保全家族。”那尔苏痛哭流涕:“我左右不是,本有妻有儿,可过平淡生活,儿臣也不想与慈禧有染啊!”1890年,清明节前三天,那尔苏用马车拉着大量祭品到僧王陵祭拜,就在祭拜结束后,那尔苏遵循父命,吞金自杀,英年早逝,年仅35岁。慈禧痛失所爱,打探详情时,得知那尔苏患疾病突然暴毙。慈禧不相信,让贴身护卫查验了那尔苏尸身,可尸体体肤完整,未见伤痕,侍卫也看不出更深的名堂,回去禀报慈禧后,慈禧只得接受这一事实。她为那尔苏赐封,追谥为“诚慎亲王”,是清代一个没有建功立业却在死后破格被封,还赏赐了大量宝物,其中有当时可称之为“稀罕物”的金壳怀表与照相机。同时,动用国库银两修建陵墓,指派金、马、富、白四户人家作为那尔苏陵园的守陵人。后来,那尔苏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成了晚清新一代亲王。在新政时期,他上奏清廷在蒙旗勘修铁路,在本旗兴办新式学堂,并在北京主持创蒙古实业公司,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事业做了很多事情。而他死后也被埋葬在父亲的陵园里,被世人景仰。参考资料:《蒙古文史资料》情涉慈禧那尔苏 吞金身亡葬康平—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