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英简介(冯德英故里)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16:12:48 浏览
1、冯德英故里

淘书小记(415):《苦菜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8年印,本书是作家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三花”系列第一部,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在1965年被搬上银幕并红极一时。小说围绕着出现的八个女性形象展开,通过讲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故事,构成一组女性群像图,并借此反映革命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2019年9月23日,《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冯德英去世

#时代见证人#有种温暖叫故乡文/李玉娜一个人不能没有故乡。走遍万水千山,把栏杆拍遍,后留在心里的两个温暖的字眼就是故乡。故乡傍晚小村上空袅袅炊烟,暮归的牛群,村中青石碾盘的古朴与凝重;夏日农家葫芦架上穿梭的葫芦蜂,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萤火虫,晴朗的星空,给少年的我带来无穷的遐想。而故乡的秋季,长空上那一列列的大雁队伍,那些成熟的庄稼和田里笨拙天真的稻草人相映成趣。夕阳西下,晚归牛群羊群,让农家门口呆萌的鹅和土狗发出嘎嘎,旺旺声迎接。我的父亲解放初背井离乡从山东到了大连,他是因为祖父不让他继续求学读书而逃离家乡的,是他老师资助的路费。他投奔在大连公安局工作的表哥。父亲有文化,在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大连,很快就找到工作,他考进当时的大连染料厂技术部门,父亲一直在勤奋学习,上了速成高中,他准备报考“中国人民大学”,被山东的爷爷知道后坚决反对,结果到了大炼钢铁年代,父亲因为有文化被选为支援农村建设的下放干部来到庄河。父亲先是到了明阳,当时征求父亲意见是去明阳公社还是明阳粮库,父亲选择了粮库,父亲被山东的灾荒饥饿吓到了,总觉得粮库灾荒年哪怕是糠也会胜过在山东吃树皮,草根。山东灾荒母亲领着哥哥和父亲团聚。我是在明阳出生的,哥哥是在山东出生的。父亲作为下放干部又去步云山,后又被安排到栗子房,我的二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在栗子房出生的。我们一家人如同无根浮萍漂泊在异乡东北。父亲是个孝子,他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七口人,还要供养山东的爷奶,供二个姑姑读书。叔叔年轻去世,父亲还要接济堂弟,堂妹。六零年爷爷,小姑从山东来到我们家。住了好多年。我第一次回山东老家是十五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大姑,奶奶,小婶,堂弟,堂妹,爷爷在自家小院里嫁接了一棵开七八种颜色的月季花,我第一次看到了麦田,看到了作家冯德英写得《苦菜花》里描写的昆嵛山,父亲告诉我冯德英是我山东老家牟平相邻的乳山县人,他的《苦菜花》里写到了烟台和牟平。父亲领我去看了祖坟的位置,那个叫双山的地方,旁边的公路通向乳山县。而我那英年早逝的叔叔埋在果园里,果园几经改造,叔叔的坟已经找不到准确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更迭,我把栗子房认定是我的故乡。于是家乡的许多人和事出现在我的文章里。而我的出生地明阳,我倾尽全力写了《花园口往事》一书。因为父母是山东人,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漂泊感。我羡慕那些几代人在一个地方居住,繁衍生息成一个大家族,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家族传承。故乡是一个温暖令人怀念的词儿,一个人越到年岁增长,对故乡的怀念越多,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故乡是他笔下永远流淌着甘甜泉水的那口深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记得父亲和爷爷说过,他们离开故乡时,都在故乡老井旁取一些土带上。到了异乡水土不服,便用这土泡水滤出烧开后喝了,便没事,祖父说它在海参崴捕大马哈鱼时喝过,那时水土不服,各种不适,也吃过从故乡带过去的草药,总是拉肚子,涨肚子,后用了这故乡土泡过水煎药喝以后便一点点的痊愈。人都有故乡情结,我记忆中故乡栗子房产的大米、地瓜、花生、玉米特别好吃,而南尖那边产的各种海鲜特别肥美鲜香。南尖那儿产的小海葵,我们当地叫“海腚干”炖酸菜和萝卜丝熬汤,特别鲜灵。当年庄河人上边外就流传:有心上边外,舍不得海腚干熬酸菜。我少年时代在家乡集市上就看到有海边过来人卖这种小海葵,当地俗语叫“海腚干”。我的家乡栗子房历史上出过很多有作为的人,弃官行医老同盟会员杨召棠,曾追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还有人类学家许烺光,他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他是南尖木耳山人。南尖木耳山许氏一族出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的书法多次在拍卖会上成交。栗子房出了多位将军,而下川村出于海涛、于国华父子将军。下川是和东港大孤山菩萨庙交界的地方,那里曾经很贫穷,七十年代段岚屯曾有过一个劳日值(十个公分)一分钱的日子。那种贫穷让人永远不能忘记。也许是因为这片土地太贫瘠,给了这块土地出生的人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下川出了父子将军,也出了任向军这样文化人。还有许多有作为的人。时光悠悠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儿子每次从省城归家说起童年,少年往事,都是一番感慨。说他的爷爷,奶奶早已经去世多年,故乡已经没有牵挂。那里只能成为他童年,少年时代的记忆。我说起他出生时的胞衣埋在爷爷家老屋的门旁。我说那里是你的根。不求你衣锦还乡,只希望你不要辜负爷爷,奶奶父母对你期望。希望你若干年后在金石,书法上有作为,让家乡为你自豪。栗子房这片土地养育出很多优秀的人。我不是诗人,但我一直难忘这片土地给予我的养育。人生旅途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温暖让我充满着前行的力量。

3、冯德英年轻照片

冯德英军旅作家。写了好几部抗战解放战争的长片小说。应该是的。

4、冯德英小说

冯德英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停摆在二O二二年一月十七日。早知道他的大名是《苦菜花》,小学三年级,从电业局同学那儿借到一本发黄的旧书,一口气读下去,被书里写到的男女之情所触动。也就是那时候,某种萌动的情愫,让我对书中的好多处传奇故事及人物细节发生了兴趣。这样的描写在其他小说里并不多见。后来就看了另一部同名老电影,可能只是节选了小说里一部分内容,在有限的片长里容纳了小说里的母亲和儿女等种种人物关系。后来就是《山菊花》《迎春花》这两部,但能代表冯德英的还是《苦菜花》——据说其中的很多描写也启发了莫言,让莫言在处理《红高粱》及《丰乳肥臀》里的人物情节时有了借鉴,甚或是某种超越。冯德英的“三花”系列,应该是从五十年代开始,早能够影响山东后来的一些作家的创作,比如写作观,小说里对人性的抒写和开挖,以及更多的文学密码,或让后来者受益匪浅。这在尤凤伟的《生存》里有所体现,后来改编为电影《鬼子来了》,也是同类题材的某种表达了。

5、冯德英三花

七十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初中,我们村一位转业的军人借给我一本大部头小说《苦菜花》,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以仁义嫂一家为缩影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作者冯德英,《苦菜花》是他的处女作,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多岁,着实让人佩服。后来拍成电影,我又看了一遍小说,至今仍印象很深。今天无意中在山东卫视又看到老电影《苦菜花》,查了资料才知道扮演仁义嫂的著名演员曲云和作者冯德英都已去世,心中沉沉的。耳边响起《苦菜花》的插曲:苦菜花开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d……#冯德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