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为气脏”“肺为血脏”探讨“调气和血法”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作用肺为五脏之长,主气司呼吸。该文以《内经》为理论根基,在论述肺主“呼吸之气”“宗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肺脏在“元气”“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天之六气”等诸气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肺主气”的理论内涵。此外,肺脏又因其主气藏津、司呼吸、朝百脉、滋营血等机能同样参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因此总结提出肺脏既为“气脏”,又为“血脏”,肺之病变,必然影响人体之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或为气郁,或为气虚,或为血瘀,或为血虚,或为各病理因素综合错杂,总属气血不归调顺,使肺“主气”“主血”之机能受累。而肺为间质性肺病的主病之脏,因此,间质性疾病必然于肺有伤,损及气血,故而临床调节本病,当从气血着手,提出“调气和血法”,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综合运用补气、行气、补血、行血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调节作用。间质性肺疾病主要以肺间质组织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纤维化改变为特征,其调节手段局限,致死致残率高,西医调节尚无药物,且不良反应较高,因此中医疗法在间质性肺疾病调节方案中,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病在中医中多属“肺痿”“肺痹”“喘证”等范畴,其发病总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浊等致病为标,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病多以喘憋、咳嗽为主症,其病位在肺,而肺既为“气脏”,又为“血脏”。本病之作,必然有肺“主气”“主血”之机能受累,或为气郁,或为气虚,或为血瘀,或为血虚,或为各病理因素综合错杂,诸多病端,总属气血不归调顺,因此当重视“调气和血法”之作用。肺脏参与血液的生成其一,肺主气,气能生血。气血皆为人体之精所化,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液生成的动力和源泉,金代李杲《医学发明》云:“肺主诸气,气旺则精自生,形自盛,血气以平,故曰:‘阳生则阴长,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血液的生成需要营气的充养,其化生的各个环节亦离不开“气”的推动激发,而诸气皆为肺所主,故血液生成与肺密不可分。其二,肺主呼吸,呼吸之气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宣降吐纳,肺脏不断排出体内浊气,纳入清气,从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肺循环相一致,通过呼吸作用,使人体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支持,改变血氧饱和度,从而人体供氧,进一步证实了肺之功能对血液有效成分的影响作用。人体之血先从肺内产生,然后通过肺朝百脉作用而循环周身,营养五脏六腑。其三,肺脏多津,津能化血。气、血、津液一体同源,互生互化。《灵枢·痈疽篇》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而肺脏为五行之金,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血证论》亦云:“肺中常有津液。”肺中津液,常作为血液生化之源,参与全身血液生成,人体轻清之津液,亦此全外赖肺脏肺气宣发肃降,到达四肢百骸,皮毛肌腠。参考文献:王加豪,孙玉莹,魏莉,张伟.从“肺为气脏”“肺为血脏”探讨“调气和血法”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09):104-106.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科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东院周二上午西院(特需门诊)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
2、脑场李杲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传记——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又传原籍为河北省肃宁杨边村(今师素村)。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气候环境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放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调节,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5~1195)。金章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荆山浮图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阳坡等,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并撰写出了一系列著作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北宋大观年间以来,运气学说盛行,流传北方金朝后,刘完素很受启发,认为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很少。但是审观前代运气研究成就,却皆“歌、颂、钤、图而已,终未备其体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为此,他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从五运主病、六气主病角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纲目更清晰,内容更丰富,成为认识临证病候的主要理论模式。同时致力于《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理论的阐发,以详尽分析疾病变化的本质和现象之间关系的规律,奠定了金元医学创新的理论基础。刘完素依据上述理论,结合其所处地域,认为北方人秉赋、饮食、习俗勤苦,大都充实刚劲等特点,结合当时疾病发生规律,联系《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理论,他极力反对《局方》以来,好用辛温火热之剂的风气,自创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辛凉解表或表里双解,突破了以往沿袭多年温热发表的成规,对中医理论中调节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学说具有极大影响,直接启发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此外,他应用养阴退阳、泻心火益肾水诸方法,也均为后人吸收。“河间之学”问世后,成为金元医学理论突破的先锋,对后人影响很大。张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都程度不同地吸收刘氏之学,再加以发挥,在不同的领域创立了新的理论,形成金元“理论争鸣”的繁荣景象。如张从正继承刘氏寒凉攻邪之旨,创立了“攻邪论”;张元素重视刘氏运用运气学说的思想,将其基本原理作为建立药物理论体系及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朱震亨遥承“河间之学”寒凉祛邪的思想,又综合“易水”扶正的内容,以滋阴降火为主旨,建立了“滋阴学说”。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刘完素生前、身后已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师从者较多,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后人多尊称刘完素为刘河间,对他的学术思想及开创金元医学发展新局面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将其列为“金元四大家”之首。金栋按:文中说“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一句话,史籍有载。据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金史·刘完素传》,刘完素之所以研读《内经》之玄机、之玄妙、之玄文终有所获,精通参透之,且医术精湛、高明,乃“得遇天人”“异人陈先生”,饮其美酒若醉而传授医术,“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源,百发百中”,可谓——天人以酒醉守真,醒后心灵大开悟!又,文中遗漏刘完素晚年自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年)一书,或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认为该书是“金·张元素撰”有关,憾事矣!而此已被《医籍考》驳之。感兴趣者可参看原著。另,对其出生之年为约1110年,一说为1120年。附:原文书目内容如下。
3、李杲出家后的生活从“阴火理论”探讨培元啸天散调节肺间质纤维化1.阴火理论的渊源阴火理论,是由金元医家李杲(号东垣)首先提出的,其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由《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观点发展而来。《素问 • 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黄帝内经》认为,阴虚体质之人易生内热的原因在于:劳倦之后形气衰少,损伤脾胃之气,脾胃水谷运化功能减弱,上下不能通达,水谷郁于胃中而化热,胃热上熏于胸中,而肺居于胸中,故而生肺热。2.阴火理论的病因病机饮食不节饮食以有节为贵。有节者,以进食定时、定量为常;失节者,以食无定时、饥饱无常为妄。食饮无常,寒温不适,脾气不足,火热内生,燎灼肺胃,炼津生痰,蕴于肺中。《脾胃论》中提到“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里提到的“火邪”即为阴火理论所讲到的“阴火”,“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因饮食失常,损伤脾胃,致使脾胃气虚而生内热。又“食伤太阴有形之物,窒塞于胸中,克制厥阴木气伏潜于下,不得舒伸于上”,饮食伤脾,脾病传肝,土反侮木,土壅致木郁。综上所述,李杲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直接生大热,显火上行,或塞于胸中,肝失疏泄,气郁而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此火邪即为“阴火”。3.阴火理论在培元啸天散诊疗肺间质纤维化中的指导作用培元啸天散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教授根据肺间质纤维化多年调节经验,逐渐总结出来的方剂,该方由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两经典方剂化裁而成,组方精炼严谨,兼顾肺、脾、肾三脏,目前在“阴火理论”指导下广泛应用于调节肺间质纤维化证属肺脾肾气阴两虚者,临床效果显著。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大补肺脾之气,《本草逢原》:“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为君药。山药甘平,入脾经可补益脾胃,入肺经生津润肺,入肾经可填补肾精;麸炒白术入脾、胃经,补脾益气,健脾燥湿,以助运化;熟地黄,入肾经,滋补肾阴;制萸肉,味酸性温,固肾涩精,收敛元气。上药合用共为臣药,以滋补肺脾肾。君臣二药气阴双补,使脾气健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充足,旨在培元固本。此补益元气之意与阴火理论之“益元气”组方原则相符合。防风味辛甘性微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气味俱升,以辛为用;淫羊藿味辛甘、温,温补肾阳、祛风湿。故方中加少量防风、淫羊藿等升药以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布散周身。此大量补益药中加少许升阳之药的组方思想与阴火理论之“升清阳”组方原则相符合。且防风与黄芪、麸炒白术合用取玉屏风散之意,健脾益气,兼可固护肌表,防止外邪侵入。麦冬味甘、微苦性寒,清养肺胃之阴,“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加强养阴生津润肺之效。茯苓味甘淡,入肺、脾、肾、心经,具有健脾、利水渗湿、定志安神之效,助山药健运脾胃,既可祛湿以除痰,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且气虚趋甚,不能行血,血停而成瘀,故而方中还加用丹参以资活血化瘀、清心除烦之效,而为佐使。此与阴火理论之“泻阴火”组方原则相符合。本方基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脾、肾三脏气虚的病机,甄选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两个方剂,通过具有辛甘温药味的药物合理组合,并佐以扶阳之药,以扶其阳、益其气、培其元;选用甘寒药物以泻其火;佐以活血之药以通其络、补其虚,从而达到元气得充、阴火得潜、痰浊得化、瘀血得通、病证得缓之疗效。临证应用时,又根据不同伴随症状变化辨证施治。相火旺者,合用牡丹皮以清泄;气壅甚者,加枳壳;自汗者,加生龙骨、牡蛎、浮小麦以固表敛汗,以防气随汗出;眠差者,加炒酸枣仁;纳差者,加鸡内金、砂仁、焦三仙等开胃消食。参考文献:刘海瑜,周红娟,臧国栋,张心月,沈宁,刘学,朱雪,张伟.从“阴火理论”探讨培元啸天散在肺间质纤维化调节中的地位[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0):91-94.
4、李杲 个人简介千年传承[比心]祖国医学在河北源远流长。战国时期河北医家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他是中医四诊的奠基人,经络藏象学的者,辨证论治和综合疗法的先驱,外科及麻醉术的鼻祖,医术传授方法的创新者。是第一个反对巫术,提倡科学调节疾病先行者。李杲 正定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等等河北省一所中医学校。1956年在保定成立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1962年迁至天津;1969年迁至石家庄,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建制;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又恢复独立建制。[ok]#李杲简介#
5、李杲老师忏悔三昧【风药】风药是一类具有辛、散、升、达、透、窜等多种特性的药物,具有发散、升阳、透邪、畅气、通络、燥湿、引经等功效。 风药的理论雏形源于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书中提出“药类法象”的概念,将“味之薄者,阴中之阳”的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 20 味中药,归为“风升生”一类。 其弟子李杲师承其说,明确提出风药之名,并将之运用调节脾胃病。 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