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协会简介(辩论协会宣传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6 19:24:22 浏览
1、辩论协会宣传简介

祝贺刑委会、辩论委获评“2022年度无锡市律师协会优秀委员会”!日拱一卒,功不唐捐,2023年,继续前行!

2、辩论协会要干什么

岁独自赴英留学,17岁成为全校考进牛津的人,18岁夺得全球著名公司麦肯锡的实习机会……赵丹阳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学霸养成记”。1998年出生的赵丹阳是广州女孩,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外企当白领的母亲曾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对赵丹阳的成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儿时的赵丹阳就不同寻常,当同龄人还沉溺在动画片中无法自拔时,她已经学会了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家大事。她经常在完成作业后,独自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世界新闻,并和父母探讨国际形势。于是,赵丹阳小小年纪就具有了“国际视野”。2006年夏天,一个远房亲戚打来电话给赵妈妈,说自家儿子快要高考了,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茫然。赵妈妈给出对方一个中肯的建议后,开始思索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国内偏重于灌输式教育,所以中国学生的根基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而西方国家更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培养,大学也是“宽进严出”。所以,她就和丈夫商定,将来等女儿大了要送她到国外留学,进一步拓展她的视野。但没想到,自从赵丹阳随父母到英国旅游过一次,并参观了当地学校有趣的教育方式后,她就开始缠着爸妈要留在英国读书。她才8岁,虽然赵丹阳的表姐定居在英国,有亲友照料,但把一个自理能力并不好的小不点扔在大洋彼岸独自求学,赵妈妈想想就心疼。但赵爸爸却在第二年同意了女儿的选择,“正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我们更应该勇敢放手,让她学会独立。丹阳一直向往到国外当小留学生,何不让她先尝试一年?”赵妈妈终被丈夫说服了。2007年,他们把小丹阳送到了英国第三大城市利兹读书。在别人玩耍嬉闹的年纪,这个早熟的小丫头就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了。赵丹阳的表姐毕业于世界名校,还曾周游列国,一直是小姑娘钦佩的楷模,她立志要成为像表姐一样优秀的人。然而,赵丹阳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在异国他乡,交流障碍、文化冲击、饮食习惯、被孤立等考验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都会抱着书本哭泣不止。赵丹阳始终牢记着妈妈告诉她的那句话:“勇者和庸者之间,有时只差一步之遥,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后。”她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她不仅要成为学习好的那个,更要成为人群中耀眼的那个。赵丹阳苦练英语,并为自己取名叫Cecilia Zhao英国高中每学期有三门课程,作为精英学校的赫特伍德中学,三门课程尤其专业,考核严格,任务繁重,很多学生努力一学期都无法得到三门课的优秀。但赵丹阳在这里创造了一项纪录——这位中国姑娘选择了6门课程,是别人的两倍!其中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地理这样公认超难的学科。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她疯了,原本名列前茅的成绩,一定会被这个举动瞬间拉垮。结果却让全校为之叹服,赵丹阳修读的6门课程不仅全部完成,更在高考中拿到了6门A+!2015年,赵丹阳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牛津大学录取,也是本届全校考入牛津的学生。她拿着高等级的奖学金,开始了崭新的大学校园生活,也开始书写她全新的学霸纪录。牛津辩论社,就是她上大学后第一个要征服的目标。这是世界上负盛名的辩论社团,被称为西方世界言论自由的堡垒,有着195年的历史,华人女性想要成为牛津大学辩论社的一员,难度可想而知。第二学期,在同学们都不看好,甚至出言打击的情况下,赵丹阳成功竞选辩论学会的常委。结果,她证明了一个真理:当个人实力达到一种境界时,种族、肤色、国籍都无法限制他们散发光芒!她也是第一个当选牛津辩论学会常委的华人女性!2016年,18岁的赵丹阳还从2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实习机会!在那里,女孩又斩获了非同寻常的职场经历。2018年4月下旬,牛津大学将举行年度辩论大赛,辩题是“科技帝国的崛起威胁社会发展”。为此,赵丹阳查阅资料,写辩论文,模拟辩论,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4月21日晚,辩论赛在牛津大学开幕,多家英国媒体全程拍录。作为反方辩手的赵丹阳一开口,纯正的英语发音和妙语连珠的发言,就令全场的老外们肃然起敬。就连坐在观众席上的牛津大学校长,都冲她竖起了大拇指。如今,20岁的赵丹阳正在本硕连读。待到学业有成,她将回国与父母团聚,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念用于国内,奋力去圆自己的女外交官梦想。赵丹阳一直相信视野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未来和命运。“就像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他只会迷恋小河,又怎么会产生在星辰大海间远航的梦?”明明有资本当个享受生活的女孩,偏要走出安逸圈,去做十项全能的“开挂”少女,一路拼成牛津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女学霸。赵丹阳用她的传奇青春激励我们——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

3、辩论与交流协会简介

辩论队永远是区别于其他社团,在我心中更加独特的那个存在。大学社团千千万,我视辩论为骨干。我喜欢大家在赛场上唇枪舌剑的战争,喜欢多彩的辩风给人留下的不同体验,喜欢赛后每次总结时得到收获的喜悦。同时,辩论队是让我感到有家庭般温暖的地方:准备金秋时即使是毕业十几年的学长姐也会飞来武汉,只为看场比赛帮忙补论;备战校新时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教室头脑风暴,只为做出一套更加强大的反驳体系。辩论从不仅仅是赛场上那四个人的事,每一场辩论背后都是一个团队在作战。而功利一点问:辩论除了口舌之快外,其作用真的大到可以促进人生的进步了吗?我认为辩论足以促进人生的进步。首先,辩论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帮助提升思维的缜密度。经过辩论队培训的学生总是有一点不同的,我们懂得如何更快的听懂对方的话,接收有用信息并且紧接着进行拆解。“没有一套论是不可拆的,如果有,那就是你没看出漏洞。”一句完整的论证中总是包含着几层逻辑,而这些逻辑都是其可能被攻击的地方。其次,辩论帮助我们积累更广的人脉。一起打过比赛的人就像是共同经历过战争的战友。通常辩论队队内的关系都很铁。而通过同一个兴趣,我们忽略了年龄的差距,即使是毕业十几年的学长姐也不会有任何架子,每年的金秋就是“阖家团圆齐想论”的时刻。每一支有悠久历史的队伍都绝不会吝于“传统强队”的称号。这些辩场前辈们不仅能在辩论上给予我们指导,在一些人生的选择上也给予了后辈们极大的帮助。更一般的,铺天盖地的练习赛也让我们认识了更多外院的朋友,而其中不少也因为辩风、反应迅速等而互相欣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所有社团都可以很水,辩论队却是永远停不下来的那个。我们肆意的在其中投入大把时光,用唇舌去战斗,在这平淡的岁月里渴求燃烧一把青春。所有的辩手都不愿功利的评价辩论,毕竟一开始,我们都是因为热爱,才聚集到了这一方天地。可令人喜悦,又不得不承认的是,辩论的的确确帮助我们成长了太多,足以促进人生的进步。论证命题:辩论可以促进我们人生的进步。论证:1,如果一件事情训练逻辑思维,那么它有利于提升思维的缜密度。(事实 p→q)2,如果一件事情帮助结交朋友,那么它有利于丰富人脉资源。(事实 r→s)3,提升思维的缜密度和丰富人脉资源可以促进人生的进步。(直觉 (s⋀q)→ n))4,如果一件事情训练逻辑思维和帮助结交朋友,那么它可以促进人生的进步。((p⋀r)→n)5,辩论可以训练逻辑思维和帮助结交朋友。(事实)6,所以辩论可以促进人生的进步。(4,5肯定前件)

4、辩论协会各部门简介

2009年,李永乐手握清华和北大两大学府的毕业证,却一次又一次被各大企业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去当高中物理老师,每个月拿着4000块钱的工资,8年后他又在网上帮大家普及物理知识,收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李永乐是谁!知道的人会说他是一个身上贴满标签的话题人物:北大的双学士,清华硕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物理教师;兼职搞科普的网红。李永乐,1983年出生于吉林市,求学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读中学时,他觉得数学和物理挺有意思。当同学们知道光线平行射入会怎样时,李永乐已经知道道万有引力是怎么回事了。高三那年,当别的同学还在埋头苦读,备战高考时,李永乐凭借当年全国物理竞赛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着实让许多同龄的小伙伴,情何以堪呀!也许是觉得自己书写的“牛 ”字还不够大,李永乐在北大一口气读了物理、经济两个学位。可是即便如此繁忙且紧张的学业依然没能拖拽住他向前的脚步,在课余担任了北大辩论协会的副会长,连续两届拿下了北京高校演讲比赛冠军。不由得令人想起那句话:比你努力的人,往往还比你聪明,这让躺平的你我自惭形秽。顺便再提一句,这位李同学,因为遗憾自己在没有机会去清华大学的图书馆读书,所以顺手就考了清华的研究生。终于在所有同学们的殷切希望之下李永乐顺利毕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踌躇满志,怀里揣着北大、清华的文凭这份自信还是有的。然而冰冷的现实,给了李永乐当头一闷棍,几家大型跨国公司,都没有给李永乐满意的OFFER。还好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多了一位名叫李永乐的物理教师。2009年,初登三尺讲台的李永乐,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更为习惯的学生身份给扭转到老师这边来,一份他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在全年级垫底的通知就放在了办公桌上。此时曾经无解的学霸,无数遍地在心里默写着两个字“郁闷”,不过更为实际的是:他千万不能被学生给哄下讲台,别让家长投诉,否则就得重新找工作了。就这样小心谨慎地带完一轮学生后,李永乐才慢慢得找到了点感觉,往日的牛人又回来了。他开始在课堂里开始融入了名人轶事,幽默故事,网络上流行话题段子,此时游刃有余的他已经不再需要像刚接手是那样花大量时间去备课,也不会去刻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开始尝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去尝试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正所谓:因材施教者也!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西部地区支教活动中,他就发现那边的教育资源缺乏,回来后他就在思考,后他想到一个方法,现在不是很多媒体平台嘛,他就把自己讲课的过程录制下来,然后放到网上,让更多人免费观看。就这样他的一个讲闰年是怎么形成的视频,突然火了,有几千万人观看了视频,简单明了,很多人就去看其他视频,发现真是个宝库,太多这种科普视频了,所以一下子就火了。此时的李永乐已经是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不是靠绯闻,他靠的是网课。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在粉丝心目中,李永乐有两堂爆款课,其中一堂是就是上文提到的闰年计算,另一堂是C罗的任意球,这两堂课的点击量都超过了两千万,也能展现他的网课风格。闰年,是为弥补历法设定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之间形成的时间差异而人为设置的,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闰年和闰土有什么区别,C罗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任意球能从体育赛场火到网络课堂。网上关于它的趣味教学视频,播放超过10亿,多条视频被央视、人民日报、科普中国等主流媒体转载点赞。科普的核心在于增长见闻,拓宽知识面,在于锻炼思维,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物理学是对自然界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李永乐老师历时3年,编著了一套适用于5~12岁孩子阅读的全套物理启蒙书——《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难能可贵的是,《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的编写方式对孩子来说友好,李永乐将晦涩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入漫画,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全面的理解。央视鞠萍姐姐说:李永乐老师的书,真正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遨游在物理知识的海洋里。《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是一套孩子能轻松读懂的物理书,让孩子爱上物理,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坚信现在的付出,一定未来可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获取

5、辩论协会个人简介

浅析:美国非洲文化协会和 1961 年拉各斯节前言:本篇文章讲述了1961 年的拉各斯节,提供了对冷战、非殖民化和民权运动的交叉点以及非裔美国精英在其中的作用的有趣见解。一、历史背景:非裔美国人/非洲关系美国非洲文化协会(AMSAC) 是一个由非裔美国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组织。它成立于 1957 年 6 月,是法国非洲文化协会 (SAC) 的一个分支机构。AMSAC 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非裔美国人接触到他们的非洲传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的目标是“提供对非洲的有效性的理解,以便为美国人和非洲人以及非洲人和世界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奠定基础”。毫无疑问,这个节日既有明显的政治影响,也有隐含的政治影响。美国国内出现了一场关于非裔美国人和非洲人之间关系的公开辩论,AMSAC 组织者感兴趣地关注了这场辩论。二、冷战战场上的“柯达时刻”历史学家托尼·佩鲁奇 (Tony Perucci) 强调了冷战中“表演”和“戏剧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戏剧性是冷战期间的“关键武器”。这个节日的很大一部分显然是为了制作新闻材料而设计的。一系列“伪事件”在拉各斯组织了24 场活动,包括象征性的剪彩活动。三、“领先的非洲人和美国人参加历史性的节日”事实上,这些让与会者感到受欢迎的舞者和音乐家主要是“为媒体提供娱乐”而被预订的,以防止记者提前离开。这表明 AMSAC 对参与者的计划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并且所有(伪)事件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尽管如此,该事件的图片只出现在AMSAC 通讯,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媒体上。简而言之,舞者未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在提升许多代表的非洲。四、“台下”表演AMSAC 将精心挑选的代表视为“客人”。虽然他们从未接受过正式任命,但他们被默默地设想为“大使”,并相应地享用美酒佳肴。音乐会是代表们必须履行的义务。AMSAC 的另一个目的是更新现有的非裔美国人/非洲联系人。林肯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的现有联系在这方面至关重要。一年前,即 1960 年 11 月,包括戴维斯和休斯在内的 30 名前林肯校友出席了阿齐基维的就职典礼。拉各斯之行具有明确的宣传目标。该组织对他们在尼日利亚结盟的人很谨慎。这张照片还揭示了 AMSAC 如何试图在冷战战场的尼日利亚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五、“彻头彻尾的侮辱”该节目的明确焦点是两个音乐之夜。AMSAC注意给受邀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份内部备忘录说:“由于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专业表演者,我们希望尽可能配备好的设施”。该节日被许多当地记者视为美国新殖民主义的典范。尽管尼日利亚媒体出现了一些正面评论,但负面媒体报道占主导地位。“一场演出的失败”、“AMSAC 演出的缺点”等标题说明了一切。六、笔者认为据上述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拉各斯节试图在非裔美国人和非洲人之间,营造一种“自然联系”的感觉,但大多数尼日利亚参观者,完全不知道AMSAC的目标是探索“非洲和美洲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然而,尽管有这些言论和负面评论,但不应低估节日的象征性长期意义。诸如此类的节日通常有助于加强非洲人民之间的交流方式,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豪感。参考文献【1】Randy Weston,非洲节奏。兰迪·韦斯顿自传(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04 页。【2】“拉各斯文化节场景,1961 年 12 月 18 日至 19 日”,AMSAC 时事通讯,第 4 期,第 1 期。【3】《非裔美国人文化交流》。尼日利亚和美国黑人艺术家在乌木拉各斯的 AMSAC 音乐节上融合才华。约翰逊出版物17,没有。5 (1962): 87–94, 94。【4】 詹姆斯·科尔曼 (James S. Coleman),“热带非洲的民族主义”,《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 48 期,第 1 期。【5】《非裔美国人文化交流》。尼日利亚和美国黑人艺术家在乌木拉各斯的 AMSAC 音乐节上融合才华。约翰逊出版物17。#辩论协会简介#

6、辩论协会有哪些活动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吴晓波先生曾说过的话这话说的很轻松,可我现在穷的,只剩背心、裤衩、人字托,如何往富人堆里站?下面分享个故事给友友们:有个女孩子,家境很普通,在国内读的大学,专业课学得稀里糊涂,很是一般。但这女孩性格外向,是社团的活跃人物。有一次,社团搞辩论赛,女孩也参加了,正是这次辩论赛,触动了女孩寻找财富之河的梦想。等不及毕业,女孩就出国去了美丽国,尽管她的初衷是想去中东那个地上冒石油,奢华富庶的国度。在美丽国她上了所赛马类型的学校,这是中东那个富庶国度国王投资开办的,旨在培养专业赛马人才。学校免学费,包吃住,颇有点像沿海工厂抢人时的调子。但学校的规矩严格,所有学生都要先从铲马粪做起,因为要培养赛马手与马的感情,就得拿马当宝贝,天天给它洗澡刷毛啥的,这样马才会拿你当伙伴。当女孩的家人,从电话里得知宝贝女儿在美丽国铲马粪,当时就差点哭昏在厕所里。别人家的孩子,出国都是学个商科什么的,自家女儿竟然在美丽国铲马粪,这是哪儿跟哪儿呀,父母出去说起来,多没面子呀!可丢人现眼的事儿还没完,铲马粪只是小 case 了,女孩临到毕业,却被刷了下来。她不合格,成不了一名优秀的赛马手。可赛马学校花这么大血本培养她,当然不是想让她来运马粪的或者运送干草的。后她被分配到了欧洲,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成为赛马的全权经纪人。年收入也有个十几万英镑,马马虎虎地混吧,好歹也算是款姐了,再穿上漂亮的骑马装,迷得无数俊男拼命在后面追。妥妥也算是个人生赢家!这应该是吴先生说的"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佐证吧。我想吴先生说的本意是经济上你可以贫穷,可以背心,裤衩,人字托,但思维上不可以穷困,一个人的观念 主导他的选择,而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辩论协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