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秦腔的交流与贡献(二)民国初,虽有一些陕西演员,大举西进,组为“客伙班”与甘肃秦腔口中夺食,对甘肃秦腔造成很大冲击,但在民国十年前后,甘肃秦腔恢复元气,兰州秦腔依然作为甘肃秦腔舞台的主体,恢复往日的兴盛、活跃。不仅有唐华、耿忠义、岳中华、育、李海亭、史月卿等甘肃籍演员走红,还有文汉臣、葛正兴、朱怡堂、田德年、李夺山、郗德育等一批陕西籍演员在甘肃落户唱戏。但很快发现,他们不是在“喧宾夺主”,而是“水土不服”。特别是在兰州,一些有见识的陕西籍演员,不得不放下身段,投师于土生土长的甘肃流派名角,学习甘肃特别是兰州的演艺技艺。如李夺山,以“十二红”的名声来到兰州,发现兰州不宜立足后,就投师张福庆、后又投师岳得胜,得到真传后,才成兰州名角。再如郗德育民国初来兰州,在演出炮戏《辕门射戟》时黄场,先后三拜甘肃或者兰州流派主角为师学艺,潜心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终成为兰州秦腔流派之一。典型的是朱怡堂,初来兰州时,有股“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的架势,看不起土生土长的且以神道戏为主的兰州戏班。在和地方班社的较量中,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不得不放下“陕西名角”的身段,虚心向兰州班社学习,终还成了兰州人的女婿,成就了中国秦腔首位坤角。就是仿效易俗社而在兰州创办的新型社班和科班中学生、净的学生,诸如秦腔训练班的黄致中、彭安民、李益华、吴俊卿,化俗社的李化仁、郗化民、王化理、周正俗、任易俗以及新兴社的孔新晟等,仍然把兰州秦腔的戏路和风格特色当作学习的范本,后来都成为兰州秦腔的名角。还有陕西来兰的其它演员,无一例外地放下身段,结合自己的特长,虚心学习甘肃秦腔特别是兰州秦腔的做工,后来都成为兰州秦腔舞台的佼佼者。如象牛利民、穆九苓、刘金荣、肖正蕙、李正敏、靖正恭、王正端、朱训俗、楼英杰、付荣启、王定秦等。既是一些陕西来兰的名演员,如沈和中、何振中、刘易平、和家彦、程镜生、苏育民、耿善民等,在兰州演出一段时间后,才会在西安大红大紫。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戏剧艺人西迁来到兰州,为兰州秦腔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机会。这一时期,话剧、京剧、豫剧、越剧、晋剧、蒲剧、评剧以及曲艺等,先后落户兰州,或组班演出。还有国内知名的演员,如蒲剧的王夜才,晋剧的王根来,京剧的徐碧云,豫剧的常香玉,电影、话剧界的赵丹、白杨、叶露茜等,都在兰州演出拿手剧目。剧种与著名角色之间的交流,为兰州秦腔与时俱进,奠定基础。朱怡堂、耿忠义等兰州秦腔的名角,吸收晋剧椅子功等功夫,创新发展了兰州秦腔的踩翘功、三尻子以及鞭子功。兰州秦腔著名旦角李喜凤、杨金凤、王晓玲等,都得到常香玉、徐碧云的指点,演艺、唱功大进。图:梅兰芳收藏的甘肃、陕西秦腔脸谱。
2、甘肃秦腔全部名单秦腔源于甘而长于秦状大于西北,个人认为陕人唱的精,甘人唱的真,宁人唱的细,青新唱的热。我是陕人但爱听甘肃秦腔。
3、甘肃戏曲秦腔简介兰州秦腔的主要特征 (六)尚武风俗成就了兰州秦腔 自古以来,兰州由于地处汉民族与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回族等多民族的交融地带,其地多修战备,其民崇尚武力,名将辈出,久而久之形成兰州人粗犷剽悍、强健勇猛的特征。《汉书·地理志》载“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涉猎为先”。《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也称“处势迫近羌胡,民谷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图经》说兰州“人性质朴,好勇喜猎”,《宋志》说兰州人“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元志》说,“民俗质朴尚武”。尚武成为兰州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上的兰州城,实质上是一座军城,戍边军屯成就了兰州。这些戍边的将士,大部分逐渐转变为居民,造成兰州人尚武的精神。隋代,在兰州设置的军管府,就是边疆军事管理机构。唐代兰州,还是一座军事小城,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中“古戍倚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就是好的佐证。宋代,还是军城,《宋史》卷八十七《地理三》:“兰州,下,金城郡,军事。”时兰州居民不足千人,而驻军万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八记载:“ 元丰五年七月,壬寅,兰州置马军广锐两指挥、步军保捷两指挥,各以五百人为额;保宁两指挥,各以四百人为额;牢城一指挥。仍许诸军投换。”还有金城关驻军,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七记载:绍圣四年五月熙河兰岷路都总管、提点熙河兰岷路汉蕃弓箭手司奏言:“兰州金城关欲招置步军保捷四指挥,各以四百人为额,马军蕃落一指挥,三百人为额。内蕃落排充第九十六指挥,保捷排充第一百一十九至一百二十二指挥。” 此外,还有“厢禁军、弓箭手、蕃汉兵民特支有差”(《续长编》卷四百八九 绍圣四年六月 己丑 诏赐兰州增展金城关入役)。到元丰六年十一月驻军六千六百人,故时任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奏:“兰州守御须及一万人,今在州总计六千六百余人,临事旋乞益兵,窃虑误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一:元丰六年十一月己巳)金代因宋,兰州还是军城,《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下》 :“兰州,上,刺史。宋金城郡,军事。”临洮人邓千江所作《望海潮·献张六太尉》可以佐证:“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朱履,歌按云鬓。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明清以来,先是肃王移跸兰州,随入者大都为肃王禁军;而后陕甘分省,继而陕甘总督迁兰,驻军成为居民的一部分。《皋兰县志》卷四《建置》这样说:“ (兰州)自武德以来,常以中国兵更戍,置使节度之。”从事戍边的将士,在退出军籍之后,大部分转变为居民,为兰州城市居民带来军旅生活气息和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兰州人生活习俗,尚武的精神成为兰州重要的民俗。因故,在这一环境中形成的兰州秦腔,就显现了兰州人崇尚武功的特质。兰州尚武的风俗和陇上文化刚健激昂的审美特征,融入秦腔而产生巨大影响。兰州秦腔在题材、角色、脸谱、功架、程序等方面,深深地打上了浓郁的尚武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和艺术程序,与陕西秦腔成为秦腔的两个重要流派。兰州的尚武习俗,还在于兰州秦腔有自己独特的剧目,多演出战争历史的军事重大题材和取材于封神榜中的武戏,不同于陕西秦腔注重小生、小旦及纱帽、马褂、道袍等须生。从目前的发掘看,陇上早研究秦腔而成书者,还要数牛士颖的《陇上优伶志》,虽然它只是一个没有刊行的写本,但记述了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甘肃秦腔名伶生平及演出剧目66种,其中55种为战争历史剧和封神剧。战争历史剧和封神剧在《陇上优伶志》中所占比例高达83.3%。一些兰州秦腔的传统剧目,诸如《火焰驹》《黄河阵》《太湖城》《金沙滩》等武戏,更是被名家三元官、唐华、福庆子、桑旦、陈明德、耿忠义等反复配合演出,成为陇上数代名伶的演出代表作。兰州的秦腔班社,无论是早期著名的便是福庆社和东盛社,还是以后的文化社、新兴社、新声社,演出的重头戏是《火焰驹》《碧游宫》《逃国》《白逼宫》《葫芦峪》《群仙阵》《花线带》等武戏。就是被誉为甘肃秦腔三鼎甲的耿忠义、郗德育、文汉臣,都是以《火焰驹》《八义图》《游西湖》《灭方腊》《老君堂》《潞安州》《周遇吉带箭》《金沙滩》等武戏功成名就。图1兰州秦腔中的神功戏功架与扮相与凤翔年画《长坂坡》;图2:郝峰先生绘制的《黄河阵》剧照;图3:兰州秦腔老照片:打店,武松扮演者为岳中华#甘肃秦腔简介#
4、甘肃秦腔起源《李锋.说戏》戏话戏妙天下秦腔演员 何慧敏 女,甘肃陇西人;拜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得主.陇上金凤凰美称 窦凤琴为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尊师重道.用心用情.用功,继承.传承传统文化戏曲艺术——大《秦腔》。戏曲艺术没有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
5、甘肃秦腔花脸秦腔出在陕西,养在甘肃,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甘肃的秦腔发生了质的变化,为甘肃秦腔界的朋友点?
6、关于甘肃秦腔的资料兰州秦腔流派(一)流派,原指水的支流。后来借用来指文学艺术上独特成就形成风格和派别。《陇上优伶志》记载,“光绪以前,咸同之际,为吾陇优伶极盛时代”,也就是这一时期,甘肃秦腔从村镇草台班逐渐向城市戏台班转换,完成村镇草台班趋镇串乡演出向城市固定演出场所的过渡。到民国初,兰州(皋兰)、秦州(天水)、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平凉、安化(庆阳)等城市的戏班,以固定的戏台作为演出场所,以售戏票作为戏班收入。这样环境下,戏班和戏子为了生存,加剧了竞争,加之受地域、文化、民俗等影响,形成以兰州(皋兰)为中心的西路(有一说为中路)唱派;以秦州(天水)为中心的东路(一说南路)唱派和平庆(平凉、安化)北路唱派。这三派,就是甘肃秦腔三大流派,有各自的传统剧目、唱做与化妆。清末民初,以皋兰音韵为主的兰州秦腔在兰州周围流行,成为甘肃秦腔的代表。正如《陇上优伶志》所记载的:“陇上秦腔用皋兰音韵,陕西秦腔用关中音韵。陇上秦腔注重传统,陕西秦腔颇多改革。至剧情、唱词,更多差异。”受其影响,兰州成为甘肃秦腔的中心流行区域,逐渐扩至西宁、宁夏、武威、张掖、酒泉直至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和陕西的秦腔艺人齐聚兰州,又影响者甘肃其它两路以及陕西秦腔的发展。在兰州,受其师承、艺术涵养等方面的造诣,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特征的流派。民国前,没有流派之说,但兰州用富有意义的地方语言,以“家”区别其门派,以“杰”“红”来粉饰技艺。有些虽没有以“家”盛赞,但有戏谚流传至今,以其师传、戏路、化妆等归至于兰州秦腔传承有序的门派。三元官门派 三元官是咸同间陇上伶界之泰斗,兰州秦腔奠基者和传承者之一,古代秦腔班向例,成为名角后,都要在其名下冠以“官”字,表示尊崇。三元官原名三元子,早年从师于著名秦腔艺人孝官,后随师姓为王。孝官的师傅又是著名须生柱官。道光间,元官授艺于桑茂林。这些秦腔艺人,主要活动在通渭县城以及马营、平襄、安远等镇。清道光间,元官、桑茂林(桑旦 桑大嘴)等大都活动于兰州,三元官收徒弟黄毛子、张福庆、陈德胜。其徒黄毛子(耿忠义父亲)、张福庆一生所学,传至唐华和陈明德,唐华又有高徒耿忠义。这样,就形成传承有序的门派关系。柱官-孝官-三元官,三元官门下的张福庆、陈明德、桑茂林、黄毛子、唐华、岳德胜等,都成为兰州秦腔名角。至耿忠义在民国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流派,三元官的秦腔艺术,无论是剧目、唱做,还是化妆(脸谱),都形成特色,一脉相承,成为兰州秦腔的主要门派。三元官的“入场时举手中械凡作三势”,这三势,就是兰州秦腔以“三”做功的精华,即三鞭子、三杆子、三斧子,都是三元官后兰州秦腔各流派竭力保留的技艺。张福庆门派 三元官后形成的师徒门派之一。张福庆入梨园行当,先功旦角,后习须、净,是蜚声西北秦剧艺坛的著名须生和花脸,人称“福庆子”。其旦角的旦角弟子是张雨亭。福庆子一生精通生旦,能戏很多。以扮演《火焰驹》中的艾谦,演成兰州秦腔的传世功夫——“三鞭子”。时称三元官、福庆子、石娃子的戏功为“兰州三绝”。还有福庆子的鞭子功,传承于三元官,得益于牧童出身。童年放羊时,练就了麻鞭打馋羊的绝技,以此悟出更绝于三元官的鞭子功,成兰州秦腔特有的鞭子功。福庆子腿功甚好,“朝天蹬”不用手扳, 他是穿着自己特制的厚底靴子,靴底扎花,突出到前边将靴底亮在台沿上。他的高徒唐华、陈明德,还继承了福庆子花脸戏的表演艺术。唐华去世后,张福庆门派被耿派所吸收。唐家 由唐华创立的秦腔流派。唐华,兰州人,生于清同治初年,殁于民国七、八年,终年约五十七、八岁。唐华剃头匠,因古代将剃头匠称之为“招待”,故有“唐待沼”之称。唐华半路出家,拜师福庆子,开始粉墨生涯。 因故,学艺刻苦、勤奋。成名后,在继承福庆子才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优势,将秦腔中普通的“二六”、“代板”、“尖板”、“浪头”等板路,针对身份、地位和性格的不同,在板路、唱法等方面也随之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福庆子去世后,遂成兰州秦腔的奠基人,他的戏路,被后人称之为“唐家” 。来喜子、耿忠义等门徒继承唐家戏路,形成唐家流派。唐家的代表剧目有《黄河阵》《绝龙岭》 《游西湖》 《白逼宫》 《红逼宫》 等,还有《鸿门宴》 《双玉镯》 《高平关》 《哭祠》 《打子》 等折子戏 。(图:兰州秦腔老照片)#甘肃秦腔简介#
7、甘肃 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古老的戏剧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甘肃秦腔耿派甘肃老家今年的秦腔真的特别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