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简介500字(红岩每章简介概括)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7 05:46:01 浏览
1、红岩每章简介概括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二楼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件曾经穿过的呢子大衣。这件看似普通的大衣,总能让人停下脚步,长久凝视。这件大衣见证了中国共产d人第一次以公开身份登上国际舞台,还曾穿着它掩护d的活动经费安全转移到延安。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拟派代表团参加会议。然而,国民d政府却极力反对中共派代表参加,但在中国共产d的据理力争、民盟的积极支持和来自美国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参加代表团。生活节俭,衣服都穿了多年且陈旧,有的还打着补丁。在其他同志的建议下,从大局考虑,在重庆赶制了一件咖啡色双排扣的长呢大衣,同时购买了一套便宜的西服。6月26日,与参会的50个国家的代表一道,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在旧金山,除了参加会议,还广泛地接触美国的朋友和侨胞,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进行经济、政权建设的情况,介绍抗日的战况和取得的辉煌战绩,阐述中国共产d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方针,以及要求民主、争取团结、建立联合政府的统一战线政策。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是中国共产d人第一次以公开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在美国期间,在多数场合都穿着那套西服和简朴的长呢大衣。这位温文尔雅、令人起敬的长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7年3月,国共关系即将完全破裂。为把藏在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暗道里的黄金安全转移到延安,想到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特制一些马甲,把黄金装在马甲里面,以避免被国民d特务察觉。率先穿上这些马甲,外面穿上罩衣,后再穿上那件咖啡色的长呢大衣。3月2日晚,神态自若地乘火车离开上海前往南京,跟踪的国民d特务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随后,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用同样的方法将剩余黄金安全转移到延安。一生清廉、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虽然长期担任d的重要领导职务,但从不自视特殊。解放战争时期,负责d的经济工作,他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为了节省开支,他要求自己的伙食标准比规定的更低;发给自己的衣物、用品,只要还能凑合用,就不领新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高人民法院院长等多种职务。虽然职务越来越高,他却依然秉持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而这件呢大衣也一直伴随在身边,直到他与世长辞。1978年8月,的夫人何莲芝将这件大衣捐赠给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简介500字#

2、红岩作者的简介

作为一个重庆主城长大的土著,我的理解是重庆属于川军,红岩精神是川军的魂。这里的川军概括了四川盆地的所以地方,是地理位置的统称,重庆的部队可以统称为川军。但重庆市是重庆市,四川省是四川省,一个行政划分,一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不能混为一谈。

3、红岩简介和红岩图片

汪曾祺的好运和才气50年代末,在我还上高中时,就知道他从张家口调进北京京剧团。一个“右派”能够走出这一步很不易,“右派”不但回北京,并且是回到一个相当“有名的环境”,肯定需要“得遇好人”。“好人”谁耶?首先是杨毓珉了。他是汪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学,是剧团当中的d员编剧,但“业务”赶不上汪。是杨主动向上级推荐了汪,才使汪得以回到北京,有了这样一个相当舒适又相当“保险”的安身之所。另一个好人就是萧甲,他是延安干部,又是剧团领导,在处理名利问题时,能屏除个人私利。当《芦荡火种》剧本出版时,是他全权作主,把四个作者的名次这样排列——汪曾祺、杨毓珉、薛恩厚、萧甲。公布这个次序时我还在北京学习戏曲编剧,立刻心中就“嘎登”了一下——它今天看很正常,但在当时却很开风气之先。后来北京京剧团演出《芦荡火种》,开始介入。在汪和之间,究竟是谁更主动?书中介绍,一次萧甲陪看《沙家浜》,问:“词写得不错,谁写的?”萧甲据实以告。听了,没再说什么。后来,提议改编《红岩》为京剧时,才又想起了汪,决定让某部队作者与汪合作。部队作者一定和这个同志好好合作。则说“他不是同志,是右派。”“文革”初期,汪遭到一般性的批判,批斗、罚跪、劳动……一样都没落下。某日早晨正在抬煤,被一个领导看见,把汪叫到近前说:“准备解放你,你准备一下——表个态,不要长,五分钟就成了。”刚刚说完,那人又说:“有三分钟就行了。”遂“解放”。汪确实有“才”,但他的“才气”究竟在哪儿?许多时候在唱词中——像“垒起七星灶,铜湖煮三江”就出自他的笔下;有时也表现于应对的敏捷上。有一次带人审查《沙家浜》剧本以求后定稿。办法是把创作人员找来,大家一人一句念,他们听。没异议就继续,有异议就当时改。——谁来改呢?编剧首当其冲,汪又是编剧中第一名,自然责无旁贷。审查连续搞了十几个小时,后是汪的敏捷应对让江“很满意”。后不久,上级让汪给《红旗》赶写一篇文章,时间很紧。晚上忽然通知汪第二天上天安门。汪没在意,说“那文章怎么办?能不能叫杨毓珉去(上天安门)?”军代表说:“什么事儿全都放下,这件事(上天安门)别人怎么能代替?”汪遂登天安门,却又发现念声明时出现一处错字。粉碎“四人帮”后,剧团进驻工作组,本来没汪什么事,是他自己“跳了出来”,给工作组提这样那样的意见。结果后来更换了工作组,认为从前的做法“太温和”,肯定“四人帮”覆灭前留下了第二套班底。由此汪则成为重点怀疑对象——为什么上了一次天安门就无声无息了?……结果审查了两年多,光交代材料就写了十几万字。汪苦闷时给老同学写信说:“近发明一种吃食: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多长一段,于窟窿内塞入拌了碎剁的榨菜及葱丝肉末,入油回锅炸焦,极有味儿……”后来,汪到湖南桃源时,写了一首让他自己都十分感动的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大约从此时起,他和京剧的缘分告一段落,则把经历和兴趣又转回到文学上去了。《博览群书》2000年第5期作者:徐城北#红岩简介500字#

4、红岩电视剧简介

今天看CCTV故事里的中国,介绍了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她的让每一个学生,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远方有梦的信念,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张桂梅校长用江姐的故事激励自己,她面前摆的红岩这本书不知道是读坏的第几本。张校长的一句九死亦无悔恪守着共产d员的信念。

5、红岩这本书的简介

1973年寒冬,北京功德林的一名犯人突然死亡,因为他身份特殊,周总理下令彻查此事,而调查结果竟让人唏嘘不已。这人叫徐远举,是《红岩》里大特务徐鹏飞的原型,毕业于黄埔军校七期,是军统三剑客之一。徐远举心狠手辣,他手上沾满了无数革命者的鲜血,其中就有杨虎城将军一家、小萝卜头、江姐等。重庆解放前夕,徐远举接到毛人凤密令,亲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惨案。那些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被徐远举分批进行了屠杀,287名共产d员就这样倒在了胜利的前夜。重庆解放后,徐远举逃窜到昆明,投奔时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的沈醉,没想到沈醉已在卢汉的起义通电上签了字,云南和平解放,徐远举被抓,后作为战犯被拘押在白公馆。被抓后的徐远举还一副拽拽的样子,嫌弃年轻的审讯人员资历浅,拒不交待自己的罪行不说,还挑衅哨兵,大放厥词。有一次,他感染了肛门炎症,不治好的话容易引起败血症,是战犯管理所把他及时送往医院,让他得到了及时调节。出院后,徐远举就像换了一个人,他不再做刺头,而是遵守规定,配合审讯,除了主动交待了自己的一些罪行外,徐远举还四处揭发,他知道的一些被俘将领的老底。受徐远举的影响,很多战犯纷纷坦白了自己曾经犯过的罪。对那些冥顽不化的战犯,徐远举也有办法,他一份接一份的小作文贴出来,由言辞犀利到义正严词,劝各位不要放缩头乌龟,自觉进行思想改造。通过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徐远举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行动上也很积极,他用“为非作歹磬竹难书”概括了他的前半生。1956年,徐远举被解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处,那里,关押的都是一些重要战犯,徐远举很开心,他觉得能去北京,就是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从此,他改造更积极了,抢着发言,还负责《新生园地》的批评专栏。徐远举脾气暴躁,个性强,写文批评时从不讲情面,哪怕对方是他曾经的上司。1959年9月,第一次特赦名单公布,杜聿明宋希濂等原国民d高级将领走出了功德林,获得新生。徐远举看到了希望,他学习、劳动都更加地积极,1960年,同为军统三剑客的沈醉获得了特赦。1961年,小说《红岩》出版,看着文中那个大反派徐鹏飞的恶行,徐远举为自己过去的罪恶深深痛悔,他说就是把他千刀万剐,也难以慰藉烈士们的英灵。为此,徐远举还专门写了《我的罪行实录》,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滔天大罪,感谢共产d把他从深渊中拯救了出来,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1965年,看到一批批的战犯被放了出去,连大特务康泽也获得了特赦,徐远举沉不住气了,他有些想不通,他学习思想那么积极,他还学习理发、缝纫提高自己技能,学古诗词来提高自己修养,他是哪点儿不如康泽了。其实,徐远举不知道的是,第6批特赦名单上原本是有他的,只是《红岩》的影响太大了,组织上出于各种考虑,就把他的名字划去了。1966年后,由于某些原因,战犯特赦工作暂停,但是徐远举并没有放弃出去的希望,他多次参加体力劳动,还拜师学农艺,更加积极地改造自己。可是,特赦的名单却一直没有再来。1973年1月,徐远举所在的裁缝组有一半产品不合格,被质检人员要求返工,徐远举认为是故意找茬,旁人好心说帮他做,徐远举更生气了,说不要你们看笑话,我好汉做事好汉当。那天,这位59岁的老人情绪一直很暴躁,行为也很异常,平时很注重养生的他,那天气冲冲地连晚饭也没吃。为了排泄心中的那股无名之火,寒冬腊月的,徐远举竟然打来一大桶凉水洗澡。当天晚上,徐远举浑身发烫,呼吸急促,陷入深度昏迷,所里医生给他用了降压药处理,后来徐远举被送往北京复兴医院抢救,因脑血管破裂死亡。谁也没想到徐远举会以这种方式突然离世,因为他身份实在太特殊,管理所就把这事上报给了中央,周总理要求彻查死因。徐远举死后,功德林的战犯们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两年后,中央宣布特赦全部在押战犯,徐远举也成了一个盼特赦,却没有等到特赦,病死监狱的战犯。纵观徐远举的一生,不禁让人嘘叹,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罪孽深重,后半生一直在功德林中完成救赎,却因为他的性格原因,一时置气而丢了性命,没等能到出狱的那一天。或许这一天,在徐远举制造“1127”惨案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吧。【参考资料】《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黄济人《特赦1959》CCTV电视剧《沈醉回忆录:人鬼之间》沈醉作者:鸢儿编辑:池鸿#历史#

6、红岩简介主要内容

韩子栋韩子栋这个名字,不一定有很多人记得他。但是如果说小说《红岩》里面的华子良,大家一定都知道吧。今天初六,朋友相约去磁器口后街,说那里人不多,可以闲逛。我们10点多进入磁器口后街,人不多,也不少。大家走走逛逛,边吃边玩。十二点多,我们走到了江边。朋友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那里就是韩子栋脱险处。我眼睛近视,看了半天都没有看见。朋友就拍了照片给我看,又把我们带到近一些的地方,指给我看。终于看见了。现在这里早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从前这里是荒芜的山坡,荆棘丛生,无路可走。韩子栋在特务的监督下,成功脱逃,真是极其不易。百度百科上这样介绍韩子栋韩子栋,山东省阳谷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d,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捕后,韩子栋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重庆等地的国民d秘密监狱,时间长达14年之久。1992年5月19日,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在贵州省贵阳市病逝,享年84岁。韩子栋在狱中蓬头垢面,目光呆滞,特务们以为他疯了,加上不是重庆人,对重庆不熟悉,特务们就放心带着他一起上街买菜。韩子栋抓住这个机会,逃脱特务的监视,奔向嘉陵江边,乘小木船离开。再经过45天艰难跋涉到达解放区。磁器口后街有一个韩子栋纪念室,里面有这个传奇老人的详细介绍。如果有机会到磁器口,除了欣赏巴渝民居的美,品尝巴渝美食,记得去看看韩子栋,切身感受这个老人的坚强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7、红岩简介500字以上

护士读《红岩》,怀疑丈夫是特务严醉,急忙回家询问全国解放后,许多革命小说得以发表,《红岩》也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传播。《红岩》一书讲述了以国民d官员沈醉为主的反动派在革命期间迫害、压迫革命烈士的故事。一名护士在朋友的介绍下阅读了这篇小说,对里面的特务头子严醉深恶痛绝。此时她突然想起自己的丈夫与严醉名字相似,于是迫不及待的赶回家询问丈夫:你是不是严醉?阅读过《红岩》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原型的,而其中的反动派主角严醉就是国民d官员沈醉。解放战争胜利后,沈醉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所进行劳动改造,11年后,他才作为第二批特赦人员获得释放。沈醉出生于1914年,祖籍湖南湘潭。沈醉从小就机灵,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等到他成年后,就在姐夫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d的复兴社。在那里,沈醉的才华得到施展,而他也很快受到了军统头子戴笠的欣赏和重用。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时候,沈醉结识了一位名叫白云的女子。白云长相出众,又出身名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让沈醉一见钟情。后来沈醉总是利用闲暇时间去追求白云,一来二去,两人陷入了爱河。此时的沈醉完全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他想要将白云娶回家,做自己的妻子。哪知沈醉刚向母亲提出了这一请求,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面对母亲的反对,沈醉迷惑不解。无奈之下,他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戴笠请示,结果也无功而返。面对母亲的反对和领导的不理解,沈醉并没有退缩,他仍旧坚持和白云在一起。两个人很快过上了同居生活,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白云也给沈醉生下了一个孩子。1937年,白云见沈醉迟迟不肯同自己办理结婚手续,无奈之下只好离开了沈醉,独自前往延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去了。沈醉得知这件事时,白云早已不见了踪影,从那以后,两人就彻底失去了联系。白云离开后不久,沈醉就被戴笠分配到特训中心担任教员。在那里,他救下了一名落水女子粟海萍。为了报答沈醉的救命之恩,粟海萍选择了以身相许。经过短暂的相处,沈醉决定迎娶粟海萍,给她一个名份。沈醉和粟海萍结婚后两人一直过着十分平淡的生活,粟海萍接连为沈醉生下了6个儿女。1949年,全国解放迫在眉睫,眼见国民d大势已去,为了保全家人的平安,沈醉将粟海萍和儿女们先行送到了香港。临走之前,他还告诉粟海萍,自己很快就会回来。谁也没想到,回国后沈醉就被我d工作人员拿下,押入了功德林进行改造。1960年,沈醉终于被释放。出狱后的沈醉开始到处打听粟海萍的消息,经过一番打听,他得知粟海萍已经改嫁。此时的沈醉心灰意冷,他并不责怪粟海萍,但心里还是说不出的难过。沈醉的朋友得知此事后向他介绍了一名护士,看着可爱的杜雪洁,沈醉仿佛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1965年,沈醉和杜雪洁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式结为了夫妻。沈醉从未提起过自己的过去,所以杜雪洁只隐约知道,自己的丈夫沈醉曾经是一名。婚后不久,杜雪洁阅读了《红岩》,看着故事中描写的情节,杜雪洁仿佛身临其境,她十分佩服那些在战场上斗智斗勇的革命烈士,同时也对国民d反动派恨的咬牙切齿。就在这个时候,同事无意间说道:书中的这个大特务严醉和你家的沈醉名字好像差不多啊。一句话令杜雪洁呆在原地,联想到丈夫曾经的身份,杜雪洁不由得怀疑书中的特务严醉就是自己的丈夫沈醉。为了证实自己这一猜测,下班后,杜雪洁就立刻刚回了家中询问丈夫沈醉,她拿出《红岩》那本书询问丈夫:这本书中的严醉是不是你?看到杜雪洁如此严肃,沈醉没有隐瞒,他大大方方的告诉了杜雪洁自己的真实身份。听完丈夫的解释,杜雪洁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看着妻子手足无措的样子,沈醉耐心的安抚到:那些都是过去的我所犯下的大错,如今我早就改邪归正,请你原谅我。看着眼前的丈夫,杜雪洁的心软了下来,她选择原谅丈夫,过好现在的生活,一切都向前看。

8、红岩小萝卜头简介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一行人来到八路军驻重庆红岩办事处,工作人员郭正一眼就认出了毛主席头顶的帽子,悄声问龙飞虎:“这是我送你的那顶帽子吧?”8月28日下午三点多,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乘专机抵达重庆机场,众人下飞机后又乘车跟随张治中将军来到桂园。就在他们准备吃饭的时候,蒋介石派人过来说要在晚上八点半的林园内宴请毛主席。先不管对方是什么目的,多了解一些对方的情报总是好的。所以,毛主席就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匆忙来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嘴十三号),与等候在那里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干部们进行会面。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至于郭正为何会一眼就认出来这顶帽子(有些像钢盔的考克帽),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这顶帽子的第二任主人!下面简单介绍下帽子的来历:1939年,桂林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来了一位叫林琼秀的司机(爱国华侨,考克帽的第一任主人),他和在办事处电台工作的郭正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在郭正的影响下,林琼秀决定去参加新四军报效祖国。临行前,林琼秀把这顶帽子作为礼物送给了郭正。从此,这顶帽子就是成了郭正的心爱之物。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桂林的办事处撤销了,他本人也被调到重庆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工作。1945年春夏交接之际,重庆办事处科长龙飞虎发现,这位叫郭正的工作人员,经常保养他那顶锁在柜子里面的考克帽,很是爱惜的样子,却又不舍得戴它。便问他:“这么好的帽子,你老收着它干什么,拿出来戴嘛!”郭正看到领导似乎挺喜欢这顶帽子,就趁机把帽子送给了龙飞虎。龙飞虎成了这顶帽子的第三任主人。没过多久,龙飞虎被调到周总理身边工作了。在这期间,龙飞虎想到周总理经常在外奔波,可能比他更需要这顶帽子,所以又把这顶帽子送给了周总理。重庆谈判时,周总理发现毛主席缺少一顶合适的帽子,就把自己的这顶考克帽拿给毛主席戴了。重庆谈判后,毛主席并没有独占这顶考克帽,而是把它归还给了周总理。如今,这顶见证了很多历史的帽子被收藏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文物库房中,可以说是身价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