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位在24岁就获得“院士”荣誉的已婚英国男人,见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未婚女人。这个已婚男人叫李约瑟,这个未婚女人叫鲁桂珍。李约瑟作为年少成名的生物化学家,在当时不光在学术上耀眼,他和爱人还同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可以说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以李约瑟的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相对宽容”的婚恋观,他是有机会沾花惹草的,但是他因为爱人志同道合,所以一直在私生活上还不错。但鲁桂珍的出现,却打破了他和爱人的平静生活,随后一见钟情慢慢的变成了日久生情。李约瑟的爱人并没有因为丈夫婚内出轨,就和丈夫大哭大闹,而是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接受了现实,然后三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李约瑟在爱上鲁桂珍之后,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后他不光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还凭借对中国史的研究,拿下了文学方面的院士头衔。这段不太符合普世价值观的爱情,也从此成了一段佳话。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独特”的爱情呢?#趣聊历史#
2、李约瑟难题1964年9月30日,和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及夫人 李大斐交谈。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1995年,李约瑟在剑桥逝世,享年95岁。
3、李约瑟之问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今晚22:00,我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和大家一起聊聊“科学革命的密码”。
4、李约瑟介绍照片内容为李约瑟先生来华旅行所拍。李约瑟,英国汉学家。抗战时,李约瑟博士受英中文化协会之邀约,前往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为中国科学家提供实验设备与科技书籍。期间,他走访了众多大学和工厂,拜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并拍摄了超过1000张照片。其中,李约瑟博士并没有系统地记录旅行,这些照片都是他方便时所拍摄。#李约瑟简介#
5、李约瑟国际地位排名有一位生活在北宋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卓越的人物,在世界文化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却常年遭受家暴,被老婆收拾的死去活来。夫人张氏,对他可不仅仅是“动手动脚”,而是动不动就拿带刺的荆条一顿招呼,直到血肉模糊方才罢手。即便如此,有时候还是不解气,就去薅他的胡子,带着血肉的胡子被生生的拽了下来。他本人疼的哇呀呀乱叫,儿女们哭着过来求情,张氏依然不依不饶。史书记载:威福倒置,於是极矣!就是这位仁兄,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水利、医学、经济、军事、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出色的造诣,用多才多艺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他叫沈括,他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叫做《梦溪笔谈》。
6、李约瑟简历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在林毅夫先生的《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和后劲》一书中,林毅夫先生是如此解答的,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本土的科学革命,就不会有本土的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现这种理解世界运行的新方式?发生科学革命首先必须有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和很有悟性的人。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与悟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该会有更多具有这种天赋的人。那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没有找到这种更好的研究自然现象的新方式?林毅夫先生的解释指向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为统治阶级。在传统社会中,考取功名、成为官员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导致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投身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动力。因此,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与中国相比,西方不实行科举制度,不存在抑制杰出人才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社会原因。对自然现象好奇的天才通过数学和可控实验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而催生了科学革命。
7、李约瑟历史真实情况民国真实大学学生,女生穿旗袍,男生穿西装,青春靓丽,朝气蓬勃1943年5月3日,英国人李约瑟来到四川成都华西坝和华西大学师生进行交流,随后在嘉德堂(现华西一教)前为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拍下了照片。照片中女师生全部穿旗袍,除1个梳刘海双麻花辫发型外,其余都把头发梳向脑后,露出额头。除两个男老师穿长衫外,其余男师生都穿西装,天气太热,很多师生都把西装外套脱了,普遍发型是西装头,那些发际线比较高的,大概率就是老师。可以看出民国后期女大学生流行穿旗袍,男大学生流行穿西装,几乎做到了人手一套。那个年代能上得起大学的,家庭的经济水平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前列了,请裁缝帮忙做衣服也没现在这么贵,旗袍、西装都是可以承受起的消费。当然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衣服用料好一些,多做几套换着穿,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衣服用料差一些,缝缝补补也能穿。彼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华西协和大学接收了沦陷区同为教会大学的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进行联合办学,五大学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互相利用师资、设备进行协作办学,采取统一安排教学,分别开课的办法,允许学生在校际之间任意选课,各校相互承认学生所得学分,一时间华西坝成为五大学的共同校园,照片中的师生有可能来自不同学校生物化学师生。解放后1952年院系调整中,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裁撤,分别并入其他公立高校,华西协和大学变成公立,更名为华西大学,除医科保留外,其余学科合并给其他高校。2000年9月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实现强强合并,组建成了新的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