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简介(赵鞅的故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7 11:54:58 浏览
1、赵鞅的故事

赵襄子,赢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卒谥襄,故史称赵襄子。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在位33年“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25年”。赵襄子为赵鞅(即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结果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有一天,他对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常山寻找宝符。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上位后,他利用赵国与代国的姻亲关系,在酒宴上安排人趁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随即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显示了其勃勃雄心。他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智伯兵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宽宏大量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被豫让的忠君之心深深感动,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这就是“豫让刺襄”典故的由来。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太子井位于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村。据《邢台县志》记载: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猎于此,掘井得水。太子井村的河滩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铺的井台,条石砌的井帮,井深五丈有余。民间传说,这就是赵襄子当时留下的井。赵襄子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太子,封地在邢。一年夏天,他带人马来此处打猎,人困马乏,但这里荒山秃岭,异常干旱,到处找不到一点水,赵襄子只好对天长叹。正好这时西北天空乌云滚滚而来,电闪雷鸣下了一阵暴雨。人马饱饮一番,齐颂太子有灵。这时有人祈求太子为民赐水,他便向河滩射了一箭,说箭落处即有水。当地民众集资挖井,耗粮数千担,历时几年,经过千辛万苦,才掘成这眼“淋漓日夜,获水数十担”的“太子井”。转载自 襄垣 襄垣

2、赵鞅怎么发家的

1987年夏天,太原热电厂扩建施工时,挖地基时挖出了黑色的土,原以为是煤,没想到却是木炭。难道这下面是古墓吗?墓穴打开之时,突然一个专家惊呼:“快看!”大家随着他手指向的方向,隐约发现前方有一只怒目圆睁的怪鸟,正朝他们求救。由于墓穴内黑暗,大家鼓足勇气打着手电筒走过去,才发现竟然是一只工艺高超的青铜鸟尊,其造型和细节之无与伦比,让在场的人叹为观止。当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情况,初步判断地下很可能埋藏的有古文物,他们也不敢妄动,害怕再继续进行作业会对地下的文物造成损害,于是他们便立刻报告给了相关部门。接到消息之后,有关部门立刻派遣专家赶到,专家们先是将施工现场做了一番清理,接着,施工现场开始成为了考古现场。随着发掘工作的一步步推进,一座古墓终呈现在人们眼前。当专家们相继进入古墓内部,猛然发现这座古墓要比他们想象之中的还要大,从形状上来说,它与传统的古墓一样,都为长方形。在专家们赶到现场时,古墓中的一个墓室由于施工的原因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被破坏的地方则恰好是墓主人棺椁的位置所在。为了不让墓主的棺椁受到更大的影响,专家们先是将棺木的表面进行了简单的清理,然而当他们打开棺木,才猛然发现,这座棺椁其实并不是一半的棺椁,事实上,它总共有三层,属于我国古代墓葬文化中高级的三层棺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专家发现,在第三层棺木上竟有一位在金银堆里长眠的男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相信入土为安,人死后就会被放进棺材里,终安葬在地下。这位男子也一样,在他死后被当时的人们安葬了起来,然而,由于他的陪葬品数量实在是太多,佩玉、玛瑙、青铜器,这些古代的珍品几乎都要将他的棺木堆满,于是后他的尸骨便被堆放在了陪葬品之上。据悉,在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里,往往是家庭地位高者居于墓地中央,其余的家属则以此高低排列,而此次墓室的发现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在此次的发现中,一共出土了三千余件文物,墓主人的身份也随着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被慢慢揭开,根据出土的文物上的铭文显示,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赵鞅。赵鞅的一生是传奇与伟大的,他曾在晋国掌政17年,平定了王子朝之乱,更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开辟了先河。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就算不了解历史,不知道赵鞅的背景与生平,单从他的墓葬的豪华,也不难判断出当时赵鞅非凡的地位。对于古人来说,墓葬是为了让自己在死后能够有一个好去处,可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墓葬成为了我们研究、了解古人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这些灿烂辉煌的墓葬文化中,我们可以离那些早已远去的先人更近一些。

3、赵鞅简历

赵无恤讲亲情,却害了弟弟一家被族灭![衰]《资治通鉴》演绎-606《通鉴》精读:赵无恤有情义,传位给哥哥的后人,结果却不如意。话说当年赵鞅选接班人的时候,他并不想遵循祖上的嫡长子制,而是想选一个比较贤能的儿子,以保住家族命脉。这件事,在历史上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资治通鉴》版。有一天,他把儿子们召集过来,跟他们说:这里有我亲手抄的家族训诫。你们一人拿一本回去,好好学习,我未来要抽查的。儿子们把老父亲的手札领走了,但是过了很久,再也没见赵鞅提起这回事。直到三年后,正当大伙以为赵鞅把这个事忘了的时候,有一天,赵鞅忽然又把儿子们叫到跟前,问大儿子说:伯鲁,我三年前给你的家族训诫,能背的出来吗?伯鲁早就把这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怎么背得出来?赵鞅失望地转头问赵无恤:无恤,你呢?赵无恤见问,马上张口就背。赵鞅满意地点点头,对大儿子说:伯鲁,我给了你机会,是你自己不争气,你不要怪我。其实他从一开始打心里就准备把这个位置让给赵无恤的。赵伯鲁是嫡长子,如果他有意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考核。见赵无恤不负他的厚望,于是就指定赵无恤作为他的接班人。这个有点诡异啊,那个年代是没有纸的,赵鞅的手札可是用竹简刻出来的。这么重的东西,赵无恤怎么可能长年累月放到身边?怎么可能随时拿得出来?赵无恤这个人不简单。而且他在他爹身边一定有内应。另一个版本,是《史记》版。当初晋国有一个叫姑布子卿的人,很会看相。赵鞅请他过来说:你看看我这些儿子,有谁以后长大了可以做将军的?那时还是晋国,还是三军六卿制。赵鞅口中的将军也就是晋国的执政上卿。姑布子卿把他儿子都看了一遍说:这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做将军的。赵鞅难过地说:难道我们赵氏从此就这样消亡了吗?姑布子卿说:不是啊,我刚才来的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好像也是你的儿子,他是可以做将军的人。赵鞅一听,说道:哦,我那个儿子啊,他叫赵无恤,他的母亲出身比较低贱,像他这样能大富大贵吗?姑布子卿说:只有上天安排,哪怕低贱的人也一样可以大贵的。于是赵鞅开始心动,想把他的位置传给赵无恤。但他毕竟不是完全迷信的人。他决定再来个淘汰赛。于是他把儿子们召集过来说:我埋了一个宝藏在常山上面,谁先找到谁就会得到高的奖赏。他的那些儿子们一听,马上带着自己的家臣,扛着工具纷纷就上山去了。赵无恤就回来了。赵鞅惊奇地问:无恤,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你找到我在山上的宝藏了吗?#知行史话#赵无恤回答道:我在常山发现一条小路,可以直通山那边的代城。我想这就是您说的宝藏吧。(他深知父亲的野心)赵鞅确定赵无恤就是上天给他选定的接班人。于是他下决心把赵伯鲁的赵氏太子之位废掉,把这个位置给了赵无恤。要说赵无恤这个人还是挺有良心的。《史记》的记载,他并不是嫡子。而且,他的母亲地位比较低贱。但我相信当时赵伯鲁的母亲是善待他的。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他虽然自己有五个儿子,但他并不想把这个位置传给自己后人。他很感恩当年赵伯鲁无怨无悔的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他,于是他打算立大哥赵伯鲁的儿子作为赵氏的接班人。那个时候赵伯鲁已经去世了。他先把赵伯鲁的儿子分封到代城这个地方,也就是当初他在山上看到的那个地方。也就是在他们上山看了没多久,赵氏就把那个城池拿了下来。赵无恤把大哥的儿子封到代城,成为代城君。可惜他早死了,于是赵无恤就指定代城君的儿子赵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等赵无恤去世的时候,赵浣就接替了他的位置。可是他只做了几个月,就被赵无恤的弟弟赵嘉赶跑了,自己坐上了赵氏族长这个位置。结果不到一年,赵嘉也死了。这个时候赵姓家族的长老们决定,因为赵嘉做继承人并不是赵无恤的旨意,所以为了避免赵嘉的后代再来抢这个位置,他们就把赵嘉这一支的所有儿子全部诛杀。这多么的血腥!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赵嘉毕竟有了争位之嫌。其实,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你去争它干嘛呢?对不对?这叫做一人惹祸,全家遭殃。就这样,赵浣又被迎接回来重新做族长。现在赵国的掌门人赵籍就是赵浣的儿子。本年,也就是公元前四零三年,赵籍、魏斯跟韩虔,终于把他们自己的家族带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这就是战国开始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至于周天子为什么会分封他们成为独立的诸侯国,跟晋国的国君平起平坐?我们下回分解。

4、赵鞅历史简介

天底下牛的求职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行侠仗义之人。”古燕赵大地,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赵简子、赵武灵王、廉颇、秦始皇、袁绍、曹操、兰陵王……这里的赵简子即赵鞅,亦称赵孟。与韩、魏三分晋地时建立赵国,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有个叫杨因的人,听说赵简子广招天下名士,就赶忙前往应试。自我介绍说:“我住在乡间时,有三次被邻居赶走;我侍奉君主时,曾五次挂冠而去;听说国君很喜欢读书人,所以特地前来求见。”赵简子正在用膳,听了禀报后,撂下碗筷竟忘了站起来,跪地挺身准备出迎。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三次被邻居赶走,说明他群众基础太差;五次辞去官职,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有八次不良记录了。”赵简子说:“这你们就不懂了。貌美的女子,会被丑妇所嫉妒;德高的君子,易被乱世所疏远;正直的行为,难免被恶人所憎恨。”于是乎,便以大礼出迎杨因,并拜他为相。自此而后,国家治理得果然很好。赵简子公开招聘贤才,来路奇特的杨因,不仅没把自己“三逐五去”看做不光彩历史,反而毫不隐讳地亮出自己的履历,并以此作为竞岗的由头,堂而皇之地前去应聘,这可能是天底下牛的求职术了。

5、赵鞅世系表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被赵、韩、魏三卿瓜分的事件,被视为进入战国争雄时代的重要标志点。春秋末年,称霸近百年的晋国君权也日渐式微,实权由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掌握,当时位列正卿的是被称为“大的阴谋家”士鞅(范氏),其余五卿中行氏世代与范氏交好,实力弱的智氏与中行氏同宗依附于其,赵、韩、魏资历老能力强后期崛起的赵鞅也不过才出道十余载,可以说是士鞅独揽大权一言九鼎。士鞅执政八年间,赵鞅韬光养晦终于熬死了士鞅,士鞅去世之后,正卿由当时担任其副手的中军佐荀跞担任,智氏终于结束了软弱的世代,赵鞅也成为中军佐,至此赵鞅终于从士鞅的强大阴影中走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光芒。

6、赵鞅的简历

卫国,一个位于晋国东部的小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卫灵公毅然决定投靠齐国,引起了晋国执政赵鞅的愤。赵鞅派史默前往卫国暗中调查,但史默却失踪了。赵鞅焦急等待了半年后,史默终于回来了。史默告诉赵鞅,卫国团结。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卫灵公,如果要用武力使卫国屈服,代价将会很大。因此赵鞅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放弃攻打卫国的念头,等待时机。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赵鞅作为晋国执政,不贺然发动战争,而是耐心观察了半年的时间,认真分析了卫国的实力和巨大损失,避免了晋国因轻敌而遭受。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轻易地做出决定,需要认真了解和分析情况,冷静思考,才能做出明智的抉择。

7、赵鞅小说

#历史开讲#这几年乱世春秋,中原各诸侯间基本风平浪静,各大诸侯经过一场场大战,都元气大伤,西边的秦国闷头搞发展,东边的齐国自从齐桓公之后一直就没什么作为,而南天一霸楚国则是被伍子胥和孙武联合打的连国都没了。随后吴国又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打败,可以说春秋末期各诸侯的风头都被东南的吴越两国所抢。而曾经的以及现在在整体实力上仍然是春秋第一大国的晋国这几年又在干什么呢?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号强国,国内六卿的实力相互制衡,直到有一天,一个硬茬出现,打破了六家的平衡。这个人就是赵武的孙子赵鞅,赵鞅很厉害,是个权臣与人才的复合体。公元前520年,赵鞅上任没多久,赶上了周王室爆发内乱,晋国作为周王室的嫡系诸侯,率领诸侯平定了叛乱。赵鞅作为晋国平叛的指挥官,在前线展露了卓越的才华,开始成为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政绩卓越的赵鞅在公元前497年继任为中军将,可他上任后却发现自己根本管不了手下的五卿,中军将已经成了虚职。那也别谈什么忠君报国了,还是为自己和子孙着想吧。赵鞅干了一件卓有远见的事,就是把赵氏家族基地搬到远离新绛的晋阳。人都喜欢往富裕的大城市走,而赵鞅偏要往偏远的地方去。赵鞅认为,天高皇帝远,才是适合发展的风水宝地。赵鞅把晋阳打造成了一座军事堡垒,安置了众多愿意跟随他的老百姓,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在府库里囤积了众多的物资。赵鞅不光大搞基建,还搞了另一件极具争议的事。这件事在当时极为先进,却让其他五卿感觉是在割肉放血,这就是扩大亩制。当时,晋国六卿都搞“职业经理人”制度,家臣都是只拿“工资”不拿“股份”的“职业经理人”。六卿把自己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耕种,自己收租就可以了。为了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到自己的封地来耕作,六家就相互比谁给老百姓的地多。按照当时的度量制度,一百步是一亩地。但是六卿都故意把尺子放大,好分出去更多的土地。范氏与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智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一亩,韩氏、魏氏以两百步为一亩,而财大气粗的赵氏直接以两百四十步为一亩。对于赵氏来说,不怕你不耕,就怕你耕不动。赵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老板,什么叫“财聚人散,人聚财散”。在收买人心这方面,赵鞅做得很好。公元前497年,赵鞅为了更好地建设晋阳,打算继续扩充人口。他想到了当年攻打卫国时得到的五百户人口,由于当时晋阳没有营建好,他就把这五百户人口安置在了邯郸赵氏那里,现在可以把那五百户人口迁到晋阳来了。邯郸赵氏的老祖宗正是赵盾的侄子、弑杀晋灵公的赵穿。赵穿这一支赵氏小宗一直生活在邯郸,又以“邯郸”作为自己的新氏。邯郸赵氏的首领叫邯郸午,他与赵氏大宗赵鞅隔了五代,血缘关系早就淡了,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家人了。现在收到赵鞅让自己把那五百户人口迁到晋阳的命令,心里很不高兴。我早就跟你不是一家人了,你凭什么对我吆五喝六的呀?赵鞅收到邯郸午拒绝执行命令的消息,立马火了。他请邯郸午到晋阳来做客,然后一刀把邯郸午砍了。赵鞅处死邯郸午,本来只是赵氏的家事,却引燃了一个巨型火药桶。邯郸午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的儿子又娶了范氏的女儿。所以,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为了防止赵鞅做大做强,率兵攻打赵鞅在新绛的府邸,赵鞅自知身单力薄,退到赵氏主基地晋阳。韩氏、魏氏、智氏一直与中行氏、范氏不和,于是他们站在了赵氏这一边。赵鞅聪明,又把晋定公给拉下水。虽然晋定公不管什么事,但好歹是晋国名义上的合法国君,国君说谁是乱d,谁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有了晋定公的站台,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就成了奉旨讨贼。结果,邯郸赵氏、中行氏、范氏兵败如山倒,各自逃回了自家的封地。公元前493年周历八月七日,齐国、郑国派大军送粮给朝歌的中行氏、范氏。中行氏、范氏派了自己的军队前往接应。赵鞅得知后,决定夺取这批粮食,并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赵鞅率领自己的军队在铁丘附近与敌军相遇开战,这场战争又被称为“铁之战”。开战前,赵鞅做了战前动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激励机制将会成为战国时期各国军功制的雏形。“如果我们战胜了敌人,是上大夫的,封给县邑;是下大夫的,封给郡邑;士人赏田十万亩;平民、工匠、商人可以获得当官的资格;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身。” 赵鞅的激励机制太厉害了。有了丰厚的物质激励,赵氏的军队士气大振,向人数远多于自己的敌军发起了进攻。带头冲锋的赵鞅虽然身上中了一箭,但是依然奋勇向前。在赵鞅的率领下,赵氏军队击溃了敌军,缴获了千车粮食,失去粮食支援的中行氏、范氏只能在朝歌城内等死。随后三年,赵鞅陆续平定了中行氏、范氏的叛乱,将邯郸城收入自己的手中。此后晋国只剩下赵、魏、韩、智四家了。 四家表面上维持了一段和平的时光,但是他们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为下一场火并做准备。#赵鞅简介#

8、赵鞅的人物解析

赵襄子,春秋时期赵国的一位君主,原名赵无恤,乃赵国重臣赵鞅之子,其在位时间长达51年,约为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早年受到觊觎赵国王位的其他贵族的排挤和险恶,然而他一直在充满争斗和欺凌的政坛上苦苦挣扎,终得以获得赵国君主的位置。他的统治以自我进取和建设为主要特征,使他的赵国在经济、社会和军事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他在位期间实行史上第一个改革租制的封建制度,即代替原有的亩(土地)一时三分给避免土地瘠薄情况发生,以至于赵国的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赵国贫穷的局面。他还积极推行新的军制改革,大幅提高了赵国的军事战斗力,这些改革措施给哀牢山之战、马陵之战等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赵襄子也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他长期支持学校建设和老师的培训,大力推广科技和文化,增强了赵国的文化综合实力。我们现在有句谚语“火烧赵姬”,其实道的就是赵国富庶繁荣的盛景。虽然赵襄子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并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威胁,更多的还是来自内部的斗争和权力的斗争。尽管如此,赵襄子兢兢业业,勇敢无畏地面对种种困难和威胁,从未动摇他的决心,终将自己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赵襄子的统治下,赵国的发展迎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也使得赵襄子成为了春秋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