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眼睛白内障恶化,几近失明,服药已没有效果,急需手术调节。主席牵挂国事,不同意手术。一位中医针灸医生,用两首诗说服了主席 。唐由之是中医眼科专家,他师从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是首都国医名师。1974年底,唐由之突然接到任务,为一位患者会诊。参加会诊的专家很多,眼科、内科、呼吸科、神经科。会诊时,医生们只得到了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病情信息,病人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根据提供的情况,眼科专家认为病人是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调节的好方法是开刀手术。开刀手术需要缝针,提供的患者情况还有慢性肺心病,咳嗽厉害,而咳嗽可能导致缝合处开裂,这给手术增加了风险,开刀方案没有通过。当时,唐由之是中医研究院针拔调节白内障的专家,传统的中医针拔调节,无需缝合,但由于历史原因,针灸技术被认为是“土东西”。中医院的“金针拔障法”传承于针灸疗法,经过改进,效果很好,但患者的身份特殊,针灸疗法是否能被接受,专家小组未能确定。一个月后,一位军人敲开了唐由之家门。军人告诉唐由之,他需要参加一个特殊的会诊。会诊目的地在杭州,唐由之刚到达就被通知开会,主持人说:“各位,是毛主席请大家来给他治眼睛的。”这时,大家才知道他们一直在给主席会诊。原来,主席双眼患老年性白内障,起初,保健医生劝他调节,但主席忙于国家大事,一再拖延,到1974年时,病情严重,双眼几近失明。在周总理等反复劝说下,主席同意找医生调节。会诊小组对各个调节方案反复讨论,后,从谨慎出发,选定唐由之负责的金针拨障术。金针拨障术切口不到2毫米,术后无需缝合,恢复快。方案确定,接下来就是说服主席手术。主席牵挂国事,担心手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影响工作,不答应手术。调节小组一边做手术演练,一边调理主席的身体,唐由之和保健医生则想各种办法劝说主席。大半年过去,主席的眼睛越发严重,已到了不能再拖延,可主席仍未答应手术。无奈,周总理给唐由之下了政治任务,一定要说服主席。唐由之在解析手术必要性时,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空燃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用,争得金蓖试刮看。”“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大空”。没想到,白居易晚年因眼疾写下的诗竟打动了主席,主席终于同意手术。1975年7月23日,唐由之在中南海主席的书房为主席实施了白内障金针拨障术。尽管这种手术唐由之已经做过上千例,但因为是为主席调节,医疗团队高度紧张。为缓解大家的压力,手术过程,主席让工作人员播放弹唱名曲《满江红》。唐由之事后回忆,那是一次手术过程听弹唱,却一个词也没听清。4分钟后,手术成功结束。第二天,微创的伤口愈合,换药时主席已经能看清东西。主席很高兴,他让工作人员拿来纸笔,写下了“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送给唐由之。3个月后,主席手术的眼睛痊愈,恢复了视力。主席很高兴,和唐由之约定,明年再调节另一只眼睛。终,这一约定没能实现。1978年,军事博物馆收藏了主席送给唐由之的诗词原稿,这时外界才知道唐由之金针为主席治眼睛的传奇经历。#人物##中医##头条创作挑战赛#
2、唐由之老婆晚年的毛主席曾经4次大声痛哭,究竟是为了何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主席逐渐变得脆弱、容易伤怀。1975年7月28日,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主席躺在病床上看书。他习惯一边看书一边小声地读出来。主治医生唐由之就在旁边值班。突然小唐听见了抽泣的声音,这才发现主席已是泪眼模糊,不久他就放声大哭。当时他正在看南宋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因半壁江山而留下许多遗憾。尽管朝廷有很多大臣提出避战求和,但也有不少像陈亮、岳飞等主张收复失地的爱国人士。陈亮登上多景楼写下《念奴娇·登多景楼》,感叹空有一身远大抱负,却无法叱咤疆场为国效力。主席失声痛哭,或许是由古人想到自己。当时我国仍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整体形势严峻,颇有陈亮笔下的悲壮及破釜沉舟之况。同为诗人的主席被词中的情感所触动。他渴望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但又因身体状况不佳难以亲力亲为。因此感到悲伤不已。1975年河南发生特大水灾,称之为"驻马店人不醒的噩梦"。国家调动大量解放军战士救援,并且派出慰问团赴当地看望受灾群众。此时主席腿脚已不方便,长期卧病在床。他身在北京,心系河南,要求每日听取水灾的报告。当工作人员念到数几十名群众丧生于洪水之中的时候,忽然听到哭泣的声音。抬头一看,主席眼泪不停往外流。工作人员赶忙拿起毛巾递给他。主席自言自语地说:"我这个人呐感情是越来越脆弱,一听到天灾人祸就情不自禁感到难过。"在主席看来,工作人员的念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远去的无辜生命。为了让主席放松,工作人员特意放映了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的影片。当看到解放军进城时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时,所有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可万万没想到,主席竟放声大哭,谁也劝不住,只得由警卫员搀扶回到房间。大家都想不明白,便问:"为什么看解放军胜利进城的影片也会难过?"主席回答到:"你们知道这胜利是怎么来的吗?都是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活着的人都是沾了烈士的光。因为他们前仆后继地牺牲,才有了现在的胜利。"听完主席的话,工作人员默不作声。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在短短几十秒内,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总理吩咐工作人员立即将熟睡的主席转移到安全的防震房屋,以防不测。醒后主席发现自己已不在原来的地方,发了火,问:"这是哪里,你们怎么把我弄到这里来了?"立即解释:"这是中央做出的决定,主席的安全重要。"“我的安全?你们怎么不先去管管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见主席生气了,说:"等地震停了,就把您送回原来住所,您一定要注意身体。"走后,毛主席与照顾他的工作人员因为百姓安危焦急万分。不久后,就地震情况给主席草拟了一份报告。拿着呈上来的报告,主席心中充满着伤感的情绪。看到伤亡人数与日俱增,主席热泪盈眶,捧着地震报告书嚎啕大哭。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支撑不到唐山灾后重建工作的那一天。而关于唐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d的未来,主席更是忧虑万分。回顾主席的丰功伟绩,再联想到他晚年的多次落泪。不难看出主席一生的坚强和脆弱都是为国、为民,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
3、唐由之水平高吗毛主席晚年为什么要听着音乐接受白内障手术?1975年7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终于答应接受左眼的白内障手术,在此之前,他的眼睛已经有一年时间几乎是看不见东西的。当时给毛主席主刀的医生,名叫唐由之,杭州人,时年49岁,是来自北京广安医院的一名中医眼科大夫,毛主席对他很信任。当时毛主席一进手术室就问,“音乐准备了没有?”于是手术室里响起了昆曲演员岳美缇演唱的《满江红》,这首弹词语调激昂,催人奋进,也许是为了给自己鼓劲,毛主席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英雄的悲壮情怀,以及大丈夫视死如归的气概下,踩着昆曲的节拍走上手术台的。术后两小时,毛主席专门写下了鲁迅著名的悼念烈士杨杏佛的诗,把它送给了唐由之大夫,以表示感激之情。“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要说毛主席为什么要专门写这首诗?他当时曾有解释,因为这里面有“由之”的名字。伟人也是普通人,面临冰冷的手术台,他采用了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4、唐由之简历1975年,唐由之接到中央保健局通知去给82岁高龄的毛主席看病。当时专家一致会诊,毛主席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而且已经到了膨胀期,好手术调节,但问题是此时的毛主席还身患慢性肺心病,容易咳嗽,极易导致缝合处破口。虽然手术风险性极大,但已经成功完成过数千例白内障针拨术的唐由之有信心,因为白内障针拨术手术就几分钟,切口不足2毫米,不需要缝针,伤口容易愈合,但问题的关键是毛主席本人并不同意手术。周总理向唐由之下达了劝说主席做手术的任务。唐由之细致为毛主席讲解了老年性白内障相关知识,并用白居易《龙树论》一诗中“盒中空燃决明丸,金针一拨日大空”解释,后毛主席终于同意了手术。1975年7月23日下午,在高亢激昂的《满江红》乐曲中,唐由之仅用四五分钟时间便成功帮毛主席完成了手术,毛主席很快恢复了视力,在医疗小组完成使命后,毛主席和所有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后离别时,毛主席笑着对唐由之说:“明年再请你来,给我做另一只眼的手术。”但让唐由之感到终生遗憾的是,伟大的毛主席在第二年的1976年9月9日去世了。
5、唐由之的传奇故事2022年7月28日凌晨3点22分,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唐由之老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1975年,他成功的为毛主席做了白内障针拔术!他应邀为朝鲜金日成,印尼总统等国外医治眼疾和保健,均取得很好疗效!享有“民间外交家”美誉!唐老一路走好……#我要上微头条#
6、唐由之的晚年生活1975年7月23日,眼科专家唐由之为做了眼睛手术。手术是晚上做的。11点左右开始手术,做完已经快到12点了。主席大概躺了3个钟头左右,醒了。唐由之听见主席翻身,连忙进去。主席的耳朵特别好,他听见有人进来了,就问服务员:“谁进来了?”服务员告诉他:“唐由之进来了。”主席信口就念了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可是主席讲的是湖南话,唐由之听不太懂,就说:“主席,你念的我没有完全听懂。”主席说:“你拿纸来,我给你写。”他用铅笔,拿了个硬本,开始写字。因为眼睛是包着的,“两”字重叠了,“由之”也不太清楚。唐由之一问,他便一一重写。唐由之说这是谁作的?是主席?毛主席说:“不是,是杨杏佛被国民d枪杀以后,鲁迅去悼念他时写的。”
7、唐由之今年多少岁1975年,一个春光明媚、柳絮飘飞的日子,毛主席的保健大夫请来了北京著名的中医和西医的眼科专家为主席会诊。见面时,以微弱的视力扫视着大家,并且一一同大夫们握手,其中有一位是广安门医院的眼科大夫唐由之,他40开外,身材高大,但看上去却是位名副其实的白面书生。毛主席边同他握手边问他叫什么名字。唐大夫以洪亮的声音告诉主席:“唐由之。”这三个字读音刚落,毛主席的兴致表现出来,他认真地又费力地说:“这个名字好,你的父亲一定是位读书人,他可能读了鲁迅先生的诗,为你取了这个‘由之’的名字。”此时主席双目虽然呆滞,但背起诗来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毛主席背诵鲁迅悼杨铨的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他虽然年逾古稀又在病中,但记忆力仍不减当年。他竟出口一字不漏地背出这首诗,令在场的专家们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