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生平简介(红军瞿秋白生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1:55:26 浏览
1、红军瞿秋白生平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杀害。1955年,组织上在上海抓捕了当年出卖瞿秋白的叛徒周月林,然而,1979年周月林却被无罪释放,还享受了离休待遇。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搞错了?经过调查,当年的叛徒还真是另有其人,周月林被冤枉了40多年,坐了20多年牢。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因前四次围剿都失败了,国民d这次加大了管控力度,加上博古、李德指挥失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控制区域越来越小,年轻的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为了拖住敌人的步伐,根据安排,需要留下一部分人来断后。周月林的丈夫梁柏台也临时被留下来协助项英工作,周月林也只有申请留下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很多地盘被国民d占领,留下来的部队被迫转移到深山老林,开始了游击战争。1935年2月,结合面对的困难,项英和研究后,决定化整为零,自行突破,对重要人物路线进行了安排。患病的瞿秋白、年长的何叔衡、怀孕在身的项英妻子张亮、周月林四人经福建、广东,到香港或者上海从事地下工作,邓子恢到福建开展地下斗争,因此五人同行。瞿秋白先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口号,他是d早期的主要之一,中央红军长征时,因患有严重的肺病,行动不便,便留了下来养病。周月林1931年从苏联回国,先是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妇女部长,不久后又升任中共中央局的妇女部部长。1934年2月,在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周月林与、、、瞿秋白等人一起被当选为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他们5人一路上都很顺利,在福建长汀遇到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在万永成的帮助下,他们伪装成国军的俘虏,被一队国军士兵押送。一路都还比较顺利,但在汴江边,被国民d部队发现问题,走了几日后,一行人到达了汀江边。在护送官兵的掩护下,五人分散突围,邓子恢过去曾在这一带打过游击,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率先突围。何叔衡在撤退的途中,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瞿秋白、张亮、周月林躲在一处草丛中,被国民d军抓捕。抓捕后,敌人也没有问出他们的身份,只好把他们关在一起。瞿秋白利用这个机会与张亮、周月林商定应付敌人审讯的办法。三人很快统一口径:瞿秋白自称林祺祥,是一名医生,在上杭行医时被红军抓获;张亮叫周莲玉,是一名小商贩;周月林化名陈秀英,是一名被红军抓去的护士。三人按照口径,顺利应付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审讯,没有漏出破绽。瞿秋白、张亮、周月林被关2个月后,,瞿秋白的身份还是暴露了。敌人劝降不成,1935年6月18日,将其杀害于长汀。让人不解的是,张亮、周月林在三年后被释放。瞿秋白被杀害,而张亮、周月林却得到了释放?是不是有问题?张亮和周月林出狱后,张亮带着孩子到皖南找到了项英。刚一见面,项英就质问她们是不是出卖瞿秋白来换取出狱的机会?周月林百口莫辩,项英也没有再问,张亮在将孩子送到延安后,也不知所终。周月林出狱后回到了上海老家,嫁给了一个船工,日子还勉强过得去。中央对杨之华的请求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专案组。经调查,专案组认为,当年一起突围的五人,何叔衡当场牺牲,邓子恢突围后很快找到组织,不存在叛变的问题。只有张亮、周月林与瞿秋白被捕,瞿秋白牺牲,她们两人却没事,因此张亮、周月林的嫌疑大,但张亮早已失踪,只有周月林还在人世,于是就将其逮捕。但是周月林觉得自己的冤枉,矢口否认是出卖瞿秋白的叛徒,瞿秋白的牺牲,与她无关,不断提出申诉,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注意,经过反复的调查,终于证实,出卖瞿秋白的并不是周月林和张亮,另有其人。在重新核查时,发现曾和瞿秋白共事过的郑大鹏,曾暗中指认过瞿秋白,当年的报纸上还有一个消息:赤共闽省书记之妻投诚,供出匪魁瞿秋白之身份。将两个资料结合起来后,可以断定周月林和张亮的确是被冤枉了。原来,瞿秋白五人离开万永成家不久后,万永成就在战斗中牺牲了,徐氏被捕,于是说出了瞿秋白一行的行踪。为了确认瞿秋白身份,国民d找来曾在瞿秋白身边工作,后来叛变的郑大鹏指认,终确认林祺祥就是瞿秋白。张亮、周月林也被判10年有期徒刑。全面抗战爆发时,周月林丈夫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请求在国民d工作的朋友设法将周月林、张亮保释了出来。至此事件水落石出,1979年11月,法院撤销了对周月林的原判,无罪释放。还按照1925年参加革命追认了她的工作经历。

2、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民国名人遗言汇总,总有一句触动你:1, 袁世凯:“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2,段祺瑞:“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3,冯玉祥:“我死后,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地完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4,蔡锷:“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5,方志敏:“只有我小病十几天,整天拿着笔写文章,不管病与不病,都要被敌枪毙的。我们是共产d,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6,瞿秋白:“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d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7,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交,义无再辱。”8,陈寅恪:“我现在譬如在死牢之中。”9,周作人:“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丧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可随便埋却。人死声销迹灭是理想金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原记上。”10,陈天华:“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曷若于今日死,使诸君有所警动。”11,柳亚子:“我死后裸体火葬,一切迷信浪费,禁止;于公墓买一穴地,埋葬骨灰,立碑曰“诗人柳亚子之墓”足矣!(地点能在鲁迅先生附近,佳,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也。)如不遵照,以非我血裔论!!!”12,吴宓:“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13,顾准:“医院认为我的病例特殊,如果需要,我的遗体愿供解剖。我的骨灰倒在三里河中国科学院大楼(前经委大楼)前面的小河里。”14,溥仪:“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了新中国的公民。归宿还是好的。现在总算走到了尽头·······我所悬念的是:第一条,我对不起d。把我改造成一个新人很不容易。在别的国家,一个封建君主变成公民,是很难办到的。”15,吉鸿昌:“夫令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报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16,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17,蔡元培:“科学救国,美育救国。”18,弘一法师:“悲欣交集”。19,陈天华:“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曷若于今日死,使诸君有所警动。”20,金岳霖:“哲学所d组负责同志:我可能很快结束。我要借此机会表示我感谢d,感谢同志,感谢全国劳动人民,把中国救了,瓜分问题完全解决了,四个现代化问题也一定会解决。我死之后,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三千元献给d。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21,殷海光:“我若死在台湾,希望在东部立个大石碑,刻着“自由思想者殷海光之墓”,身体化灰,撒在太平洋里,墓碑要面向太平洋。”22,胡适:“我指定我所负合法债务与葬仪费用全部须支付,我并请求而非指定我的遗体予以火葬,而骨灰的处理则听由我的诸位执行人依认为适当的方法处理。”23,章太炎:“朴学从此中绝矣。”24,钱钟书:“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形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25,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3、瞿秋白简介生平事迹

被盛赞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书法高妙非凡,写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生平酷爱读书,并且他读书有一个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还能够发散思维。他又一次读到《新唐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命系庖厨何足惜哉”,于是批道: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在看来,这些人都是伟人。如果从这些人当中选出一个人的书法,能够代表“中华脊梁”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文天祥。文天祥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高远志向。公元1256年,年近21岁的文天祥就考中了状元,头角峥嵘,才华盖世,一时间无人能匹。在他身上有着文人的傲骨,不慕荣利,不事权贵,能够直言敢谏,当他写了一封奏疏直斥贾似道的时候,他在官场的生涯开始变得浮沉无依。以至于他在37岁的时候,心灰意懒,请求归隐田园,仰望林下。南怀瑾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可以用9个字来总结: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些人自幼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渴求凭自己的毕生所学建功立业,但一进入官场,便不满足于这潭污泥浊水,于是渴求隐退,隐退之后又常常以道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观念来惊醒自己,到了晚年又常常以佛家的超脱来看淡红尘。文天祥致仕多年之后,元军进犯,他耗尽家财,招兵买马抗击侵略,后势单力孤被俘,在被关押三年之后,经过了元人不断的游说和权利的诱惑,他始终不为所动,后从容就义。年近47岁的一代天才文天祥在英勇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襟当中发现了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绝命诗可谓是道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可惜的是,这种风骨到了明代之后,就已经不再见到了。就像在书法史上一样,书法到了明清时期,便几乎已经不足观了。而文天祥的书法笔笔如刀、字字如剑,写出了民族的脊梁。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件文天祥生平书法的之作——《《谢昌元座右自警辞》》此作通篇以草书写就,此作乃是文天祥38岁所写,从书法的取法来看,文天祥取法甚高,从“阁帖”、“二王”到怀素以降几乎无所不窥,明代书评人赞其书法:“信国书体清疏挺竦,其传世六歌等帖,今人起敬起爱。”文天祥的书法乃是将“人法”的品格与“书法”的风格融为一体的写照。而今,我们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这件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的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原大复刻,字迹清晰与真迹无二,同时配以纯手工装裱,以供大家学习临摹和收藏。欲购此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请点击下面“看一看”#瞿秋白生平简介#

4、瞿秋白生平大事记

中国历史事件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只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运动。十月革命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这种传播。其中,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起了重要的作用。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宣传和歌颂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新青年》杂志《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此后,李大钊继续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学说,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问题。他帮助很有影响的北京《晨报》在副刊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译载马克思原着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着作。他还在北京一些高等学校开设宣传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课程,扩大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达400种左右,其中许多都介绍或涉及过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和着作。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是影响较大的几种。创办的《湘江评论》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曾在敌人的监狱中宣讲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共产d宣言》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此外,陈独秀、李达、李汉俊、蔡和森、杨匏安、瞿秋白等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中,都做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d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5、瞿秋白生平经历贡献

晨色未明的红都拂晓,一队队面色凝重的人整队肃立,即将远行。当部级干部长征转移名单宣读完毕,瞿秋白仍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那一瞬间,他明白了。在那个时刻,敌军围困万千重,红都瑞金即将被战火席卷。随着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开始撤离中央苏区,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也要随军撤走,开始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留守的高领导是中央江西分局,负责人是项英、等。曾任高的瞿秋白此时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后方办事处人民教育委员。既然是转移,那就必须有人留下。从政治上说,这意味着中央苏区红旗不倒,红色政权仍在坚持。从军事上说,主力转移的意图决不能让敌人看出,必须要有其他的部队来执行相应的作战行动,以此迷惑敌人,实现主力成功转移的战略目标。所以,有一部分中高级干部必须留下。而谁走谁留,成了十分敏感的问题。当时,蒋氏调集重兵、不惜代价,务要彻底“剿杀”红军这个心腹大患。红军在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反“围剿”失利,苏区危在旦夕,到处腥风血雨,白色恐怖阴云压顶。走,是人人渴望的;留,意味着凶多吉少。随着转移名单宣布,谁走谁留尘埃落定。谁都知道,瞿秋白本身就手无缚鸡之力,眼睛高度近视,现在又肺病严重,经常咳血,根本不适合严酷的游击作战环境,留下无异于鱼儿落锅、鸟栖火树。面对决定,瞿秋白泰然处之,早已对未来的结局了然于胸。挚友请他吃饭道别,平日不喝酒的他那天喝酒特别多,说:“你们走了,我只能听候命运摆布了,不知今后怎样,我们还能相见吗?如果不能相见,那就永别了。”问他为什么不走,并愿意把自己的坐骑换给他,劝他去追赶长征队伍,瞿秋白却说:“我服从组织命令。”红军主力出发前,瞿秋白更是特意把自己的好马和强壮的马夫换给了徐特立。曾经的他不得不走,现在的他不得不留,未来的他命运又当如何?年少即投身革命、年轻已当高责任的瞿秋白,对时事常有洞穿般的判断,这次也不例外。严酷环境下,体弱多病的瞿秋白病情愈发沉重,不得不冒险赴上海治病,但途中不幸被捕,后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一再劝降,瞿秋白不为所动,淡淡一句:“请勿破坏我的羽毛。”在死亡面前,瞿秋白有着令敌惊颤不已的坚毅:“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我就要大休息了。”1935年6月18日,清唱《国际歌》后,瞿秋白直面枪口,微笑饮弹,年仅36岁。如果瞿秋白的骨头像身体一样柔弱,那么或许历史早就忘了他。如果瞿秋白的作品尽如生平那么热血,那么风波早就略过了他。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时,瞿秋白考虑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穷尽一生追求的革命事业、牺牲生命去坚守的革命信仰,在狱中,他争分夺秒写下绝笔《多余的话》。而这篇惊世骇俗的百年奇文,也成为关于他的争论焦点,直至成为风暴漩涡。文章分七个部分。“何必说”代序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开篇,表明自己要“趁这剩余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后的坦白的话。”“历史的误会”是瞿秋白的个人小传,叙述了自己1917年到北京至1931年中的政治生涯,并说“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d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主要是剖析自己的人生观。瞿秋白称自己是“从托尔斯泰式的无政府主义很快就转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态度鲜明说“既然走了这条道路,却不是轻易就能改换的。”其余几个部分也各具特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原文品味。近现代历史上,很难再有一部作品能像《多余的话》那样,具有极其反差的隐含的二元结构,但这些,恰恰与瞿秋白自谓的“二元人物”完全契合。他对这个世界有多眷恋,慨然赴死的决心就有多坚定。他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多失望,为自己的信仰不惜一死的骨气就有多珍贵。不平则鸣,爱憎分明,这是瞿秋白一以贯之的风格,想改也难,即使是在生命即将消逝之时。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即使一万人眼里有一万个《多余的话》,瞿秋白还是瞿秋白。如果是第一次读《多余的话》,如果不了解那样一个复杂的年代,如果不了解瞿秋白的生平,就无法洞悉瞿秋白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数十年来,读过《多余的话》的人不少,读懂的人不多,真正能通过此文读懂作者内心世界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国友谊出版社的《多余的话》,带您走进百年奇文,感悟那穿越时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让您读懂真正的瞿秋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喜欢的朋友请点击下面商品卡“看一看”,带一本细细品鉴。参考资料:1.高卫华、郭化勇著,《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2.白云涛编著,《中共d史珍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尽快删除。

6、瞿秋白生平的好友

民国时期,几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要对国内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文字改革,传承了千年的汉字将要被改变。将旧汉字给废除掉,用新汉字来救国!这是1917年瞿秋白联合留洋归来的学者开始进行汉字改革时的口号。可如何对汉字进行改革呢?汉字笔画多,书写不方便,不容易记等等问题都摆了众人的眼前。瞿秋白想起来自己在苏联学习的时候,看着苏联用拉丁化将俄语进行改造的事情。经过拉丁化的俄语意思不变,口语化方便,书写简单,容易记住。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完全将一个文盲变成知识分子。于是瞿秋白也准备将汉字拉丁化,将汉字变得简单。封建统治者的阶级武器就是汉字!在瞿秋白进行拉丁化的时候,他深刻意识到为什么国家多年以来一直落后,原因就是出在了汉字上,全国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得了汉字,所以导致国家衰落。如果人民都能学会使用汉字,知识分子可以脱离旧汉字的束缚的话,那么所有人的思想都将会醒悟过来。将汉字拉丁化也成为了东方革命的一个重要因数。只有人民将汉字给学会了,人民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就再也不会被封建思想给困住。为什么自古以来农民和工人的身份都十分卑微?因为他们么有文化,没有可以和读书人说话的权力,只有当他们有文化了,他们就有能力和封建思想进行战斗。瞿秋白一方面将西方的拉丁字母融入到汉字当中,一方面自己创造出了声调和发音标准。特别是发音标准这一方面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发音有很多字,所以在和外国人进行沟通的时候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瞿秋白的发音标准让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发音,让人很快就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废除方块字,使用新汉字成为了瞿秋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在全国各地不少青年也开始跟随瞿秋白使用新汉字。不是所有的路都是一帆风顺,新汉字的出现很快就遭到了一大群学者的打击,有人认为这是在破坏汉字,有人认为这是在破坏文化。瞿秋白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他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拉丁化之后的汉字无法直接通过汉字来看出这是什么意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人都反对拉丁化。赵元任就是反对声大的一个,他拿出了《施氏食狮史》来对瞿秋白进行反驳。按照瞿秋白的说法,那么这一篇文章所有的读音都是shi,不就失去了汉字本来的意义了吗?赵元任的说法很快就在全国兴起了反对新汉字的热潮,各界学者也对是否使用新汉字吵得不可开交。赵元任是当时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不仅仅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还曾担任过不少外国文学家的翻译,所以他在这件事情上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不过这件事情也给全国学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如果一味的将汉字给简化就会让汉字失去本来的特征,所以新汉字音节必须要强于词。1930年我国还特意针对于新汉字展开的一场会议,不少文化人士都表示赞同新汉字的出现。鲁迅先生也多次表示,新汉字的出现可以让大众更容易学会,让劳动大众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力量。但如果全面进行拉丁化的话,就会让汉字失去本来的意味。所以当时人们的共同想法都是要让发音来代表文字,文字来代表图画。虽然赵元任对瞿秋白的拉丁化十分不赞同,但赵元任也是一个进步份子,在和瞿秋白沟通之后新汉字的改革计划有赵元任来负责。瞿秋白改良过来的新汉字被称之为普通话,赵元任改良的则是被称之为国语。不管是从那个角度来说,两个人都是为了国家文化在努力,不过一个重点在于拉丁化,一个重点在于拼音化。瞿秋白和赵元任两个人之间还对汉语发音进行了多次讨论,瞿秋白认为语音方面应该根据每一个省的习惯来进行推进,赵元任则是直接表示用北京话来统一语音。在建国之后,诸多专家和国家通过讨论一致决定认同赵元任的意见,接着用赵元任的拼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瞿秋白的拉丁化也并没有离开我们,赵元任的拼音就是利用拉丁化进行推广。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路上,遇到了不少阻碍和挫折,但作为我国的文化载体,它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永远是我国宝贵的财富。

7、瞿秋白百科介绍

今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瞿秋白先生的崇敬之情,集体参观了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这座在闹市中的典型江南庭院像一幅水墨画一样,保留着历史的韵味。站在故居门口,由著名作家茅盾题写的“瞿秋白同志故居“七个大字的牌匾映入眼帘。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故居庭院内,一块黑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秋白先生的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这仿佛是他发自肺腑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呐喊声就是他的崇高信仰!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秋白先生的书房,整齐的桌椅、书画摆设得古朴雅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书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的气息。卧室里简陋的床柜、家具弥漫着当年秋白先生的家人在此生活时的气息,通过他们的居住生活的场景,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家庭,这样的环境也为秋白先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居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朴素和整洁,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秋白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学习、奋笔疾书的样子。从故居的侧门一转,就来到了隔壁的瞿秋白纪念馆。纪念馆中进门有一尊巨大的瞿秋白铜像,左边的墙上是瞿秋白与列宁在一起的浮雕,显示出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度。右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他妙笔生花的才华,使他与鲁迅先生并称为“文学双壁”。继续往里面看,可以看到他写的革命文学诗,还有他生平经历,去俄国留学的照片,还有他写给自己女儿的信。在纪念馆东南角上方陈列着瞿秋白与他的夫人杨之华的结婚照片和纪念物品。里面还保留着秋白先生生前写的手稿和他曾经穿过的蓑衣、草鞋,显示了这样一位伟大共产d员艰苦朴素的生活。从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中国共产d早期的之一,曾经两度担任d的高。这样一位看起来文弱的书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以笔当枪用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组织群众罢工,领导革命工作,带领中国人民寻找光明和出路。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用他36年的时光点燃了青春,他为革命事业付出了所有,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是共产d的骄傲也是常州的骄傲!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参观完之后,大家对瞿秋白先生都很敬佩,我们下定决心要踏着先辈的足迹,积累知识,不断进取,做像他一样的有学问、有出息的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常州头条# #常州身边事# #瞿秋白# #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