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的作家能把人间的事儿悟得透透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2、王光波作家简介(接上条)作家胡 风在其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也对茅 盾的这段婚外情作过简略的描述,也算是对秦 德君的一个佐证了。……………………今天的人们讲起茅 盾,可能并不知道他曾有过这样一段“黑历史”,但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想爆名人的“黑料”。我向来主张将一个人的成就、人品和情感分开来看,因为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不该被“求全”。茅 盾在文学上有多牛?他当时几乎已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旗手。韩寒曾经说茅 盾、老 舍的文笔很差,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韩寒说这话时,想必年纪还轻,老 舍和茅 盾小说中的厚重感,他那时可能没读明白。当然,你要说茅 盾的文学成就厉害到“世界”的程度,那也未必。我们只能说,茅 盾小说的主题和他的写作手法,很符合那个时代的读者趣味。《子夜》是1933年“罕见”的畅销书,差不多卖掉了两三万册,这在十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识字的旧中国,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奇迹了。为了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茅 盾晚年用自己平生的积蓄创立了当代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茅 盾文学奖”。当时,茅 盾捐出来了25万,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到今天,这个奖依然是中国有份量、具含金量的文学奖。茅 盾一生怀有革命主义理想,做事“小节上有出入,但大节总体不亏”,至于私生活,那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范畴了。秦 德君虽然一辈子活得像个“小三专业户”,但她也是一个心怀革命主义理想的人。1943年,和郭 春涛成婚后,她就协助丈夫的“策反”工作,夫妻俩在策反工作中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1949年5月,郭 春涛和其他同志正在开会,让秦 德君去取情报,结果秦 德君走到门口,就发现丈夫和同志们有危险,遂急中生智与警察们大声吵架。郭 春涛听到了声音,马上安排人员从暗道撤离,等警察冲进来时,已人去楼空。敌人无奈,只得将秦 德君押上车。在狱中,秦 德君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招一字一言,后被判处死刑。好在,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解放军终于解放了上海,秦 德君也终被解救了出来。临死也不出卖同志,这就是她的气节。俗语说,一念一惊心。善恶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每个人都有动善念和动恶念的时候,因此,人心才如此复杂多变。若是将复杂多变的人心放到感情这片中,便能催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暴风骤雨。所有的婚内情和婚外情,不管开始时多么轰轰烈烈,结束时都是平平静静、无声无息。人们终都会冷静下来,剥离情感的因素去考虑道德和现实,而终,道德和现实总是能占据上风。为什么?大概是因为道德和现实的内核更坚硬,而所有的情感不过是一时荷尔蒙作用的一种情绪吧?作为旁观者,我们能从各种各样的情感纠葛中,看到当事人的自私和怯懦、不甘与激愤、无助与惘然,看到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黑历史”和“白历史”,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贪婪与恐惧……而后,唯有一笑而已。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儿,一想到原来那些被供在纪念馆里让人们瞻仰的人,其实也会犯错,也会成为“狗血剧”的主角,你就不会将他们无限“神化”。当你知道他们其实也有惊有惧怕,有血有肉、有错有对,有哭有笑,有闪光点也有猥琐处之后,再回头看他们的人生成就时,你顿时会觉得他们的形象变得有温度了。比如说,我喜欢金庸的小说,但不怎么喜欢金庸这个人。人和作品,我是分开来看的。一个名人“拼”的一面和“渣”的一面,我都是分开来看的。每次对别人生出求全之心,就忍不住审视一下同样有美好一面也有黑历史的自己。以前很容易崇拜别人,现在觉得世间无完人,能以平等之心看待人,但不得不承认他人确实有令自己感到万分佩服的一面。一个人看待另外一个人,大概也会经历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不是山(知晓对方缺点和不足后,心生鄙薄之心)——看山还是山(理解对方有黑历史,但还是懂得欣赏对方的闪光点)这样一个过程吧。我对历史名人的态度也是这样。end
3、双星王光波长篇巨作《白鹿原》作者,当代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
4、王光波的作品九八零年颜色作家王晓波娶了心学专家李银河为妻。这天深夜他喝了两斤二锅头,壮胆向妻子提的大多数女性都无法接受的要求,没想到妻子羞羞答答的同意了。王晓波的作品不仅尺度大,而且他敢写,写的真实,尤其是写女人。王晓波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打磨的一部作品,然而出版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这是一部干货满满的颜色书籍。描述了青年王二和多个女人之间的男欢女爱之事。其剧情之离奇精彩,镜头之多,画质之,足以排出中国风情前三位。金瓶梅和这部小说比起来都只能算弟弟。由于内容太过直白,导致了被禁十六年。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的色彩全书。作者王晓波用了大量的笔墨来细致地刻画青年王二和数十位美女的交战,全书多达数百处,让人看的无不面红耳赤,欲罢不能。还有图片详细介绍,所以被人抨击轻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套小说?用教授徐子东的一句话突然就明白了。如果时代三部曲里不是有那么多的信描写,是不会有那么多人看的。没错,因为文章有大量的情爱描写,让人看了边看边骂,却又爱不释手。书中写了多人之间的肉体沉沦,尺度大到连声音动作都淋漓尽致。这套被认为是小黄书的黄金时段,却在小波死后一夜封神,短短三个月卖出两千多万册。另外贾平娃为删减的费都和赞作大胆描写,更加有趣。下方的小黄车直接带回家。由于这几本书尺度比较大,所以也引起了不少的质疑。有网友说总是描述男女床上的事情,简直就是当代版的精品美国。面对质疑王小波只是说了一句:只要经历过过生活,用心思考一下,就会体会到这本书的本质。这套书给你的不止感官上的享受,还有心灵上的顿悟。点击下方小黄车即可将王晓波和贾平洼全套书籍带回家。#作家王光波简介#
5、王光波公示长篇自传体小说《朱国廷》上卷朱国廷人生过去时第1集 苦难的幼年第1节出生作者:流金本节前言:冀中腹地的蠡县朱家镇,是著名作家梁斌之巨作《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的故乡,原本也应该是我朱国廷的故土。而且,按辈分,我跟朱老忠该是同辈。只因为我的老爷爷住姥姥家,我们朱家才脱离族群50华里,搬迁到了潴龙河河套里的小小的悟儿头村。这一搬不要紧,大家族的人成了独门小户不说,辈分,也变了:低了两辈。1公元1953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十五)申时,乌云滚滚。随着一道又一道刺眼的闪电,惊天的雷声咔啦啦啦……响个不停。16点18分, “哇——”地一声,悟儿头村朱氏家族出生了一个男娃。——他是我。小名叫小小,小老婆,大名叫朱国廷。这哭声,比那霹雷还响亮;这哭声,平息了滔滔的河水;这哭声,惊喜了我朱氏一家人。“是个小子!跟他爹一模一样!”奶奶高声喊着,像是跟自己说,又像是在喊给我的母亲听。奶奶为母亲接下生,给我剪断肚脐,洗过澡,包裹好,紧紧地抱着,轻轻地掂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可把你盼来啦!可把你盼来啦!我的小宝贝呀!你是我朱家的根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不!是整个都闭上了,都合上了。两行热泪扑簌簌地从眼角滚滚而落。她哭了!奶奶本是大家闺秀,爷爷朱庆寿是朝廷命官。她曾经生过三个孩子。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女娃,而且第一个生下来就是一个死婴,第二个好容易活到三岁,却让虐疾夺去了生命。我的先父朱吉林,是奶奶在陪同爷爷任职吉林省巡抚时生下的孩子,所以取名为朱吉林。然而,先父朱吉林也是个短命鬼儿,29岁上就离她而去。所以,她为自己多舛的命运而哭了!母亲听说是男娃,而且跟自己的丈夫一模一样,先是浅浅一笑,而后哽哽咽咽,抽泣片刻,竟也大声哭嚎起来,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怎么能不委屈呢?她前夫我的先父——朱吉林,把三个闺女丢给她,29岁就走了!而她,不忍心撇下朱家四女人(三个闺女一个婆婆)向前走,26岁的她,小女嫩妇,她要看着她们守活寡!我朱家,远离族群50华里,在此,单门独户啊!寡妇门前是非坑呀!凭她那柔弱的小肩膀能够扛起朱家的大梁吗?呜呼!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能过得下去否?嗟夫!没法过了!!!2全村人都为这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叹息,更替她年轻貌美的身体焦虑。而她的娘亲——我的姥姥尤为可怜她,不忍心让女儿小小年纪就守活寡!于是,姥姥自作媒人给她选择了本村(南大史)刘家街的残废军人刘长生。——我的父亲,汉大心实,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你同意不?让你到悟儿头给我的闺女顶门立户——当‘木交’?”姥姥问父亲。父亲身高六尺,浅浅地低了低头算是“同意”。虽然说是“浅浅”的,但是那头一低,宛如尖刀一把,狠狠地狠狠地戳在了他的心里。所谓“木交”,文明词叫做“上门女婿”,也称“赘婿”。“木交”也好,“赘婿”也好,“上门女婿”也罢,父亲作为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活下来的老d员老八路,当初并不是很在乎。只是,后来那更名改姓的场景在他受伤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以致给今日刚出生的我造成了终身的伤害。肃宁县南大史堤的刘长生以“木交”身份入赘蠡县悟儿头村并更名改姓叫“朱宏贤”。村里的老人尤其是那些男人见到他总是投以“鄙视”的目光。由于父亲的头被“朱宏贤”的帽子压着,所以他总是感觉自己比他人矮一头。后来,他又听谣言,母亲与我村的马狗犬有事,认为母亲怀的孩子是野种——马狗犬的。两顶帽子,一顶红一顶绿,都相当的沉。所以,大街上,小辈人称呼他“朱爷爷”他不敢昂头挺胸响亮地答应;大辈者,喊他“朱宏贤”他更是不愿理睬。走路慢慢腾腾,低着头,溜墙根,成了他的习惯。致使,在要强向上的母亲眼里看着他怎么看是怎么不顺眼!而父亲更是委屈,时不时地闹离婚。他说什么:“这一家六张嘴,就是我累折了老腰,日子也不会有多好过……没盼头!”“别把你的老腰累折了!”身怀六甲,要强的母亲骂他,“窝囊废!你空拿着六尺高的汉子,还不如一个小女人!你不好好过,怕累折了你的老腰,给我滚蛋!”历经多次的吵架,父亲独自一人回家自己过去了。就连母亲生我,他也不在身边。此时此刻,母亲回忆起了这些往事,想到:一、孩子当今出世了,到底是不是野种,大家一看就知道了,她的心完全释然了;二、未来的朱家,终于有后继之人了!她总算有盼头了!单门独户的日子,她更不怕了!难熬啊!十月怀胎。欢喜啊!一朝分娩。哭吧!纵情地哭吧!谁能理解她?谁能理解她?奶奶理解她。奶奶跟她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每当听到或看到她们两口——父亲和母亲吵架,总是心如刀绞,不知说什么好。自己躲到暗处为她的儿媳妇哭,为那英年早逝的儿子哭!(待续)《朱国廷》正在番茄小说网连载。欢迎到番茄小说网听(读)
6、王光波作者1997年,45岁的“鬼才作家”王小波在家中心脏病发身亡,妻子李银河因出国不在身边,匆匆赶回后为他办了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同行前来为王小波送行,谁知没过几天,他的著作《黄金时代》火遍全国!没想到王小波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却突然爆火,他的一生实在令人唏嘘。王小波的死是意外的。在1997年4月11日的一个平静的夜晚,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妻子李银河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匆忙从国外赶回,但她连王小波的遗体都没能见到,因为他已经被火化了。在葬礼上,李银河播放了王小波生前喜欢的古典音乐。然而,葬礼却十分冷清,没有同行送别,似乎王小波的去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黄金时代》却在王小波去世后突然走红起来。他的离世引起了人们的遗憾和惋惜,大家都说:“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英年早逝,真是遗憾。”王小波似乎是带着一种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王小波是北京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曾经经历过下乡和做工人的生活,也当过教师。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是著名的逻辑学家。王小波在书香门第中长大,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几年后他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和欧洲等地。回国后,他曾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然而,王小波热爱自由,不喜欢被束缚,他对写作充满了真诚的热爱。因此,在1992年,他辞去教职,开始做自由撰稿人。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写得大胆而直接,书中的主人公王二是一个形象鲜明的流氓。人们普遍认为王二是以王小波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认为他也是一个类似于王二的人物。但实际上,王小波的性格与王二有所不同。他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有些阴郁。王小波曾经坦诚地告诉妻子,他家族有遗传性心脏病,所以他可能活不太久,这也是他性格阴郁的一部分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他的离世会来得如此之早。据知情人透露,发现王小波时,他的手指甲上都是墙上的白灰,头上似乎也有撞墙的痕迹。很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剧烈疼痛才会有这样的情况。邻居们在凌晨时听到了异样的声音,但谁能想到那竟然是王小波在临死挣扎呢?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终于为大众所熟知。这部小说就像是王小波灵魂的延续,虽然他的肉体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存在。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王小波并不是一个闻名的作家,文坛似乎对他并不感冒。他的书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才得以出版,并且销量也并不好。然而,优秀的作品总是会有人欣赏,即使人们口中不说,心中也明白:《黄金时代》是一部好作品。起初,人们排斥《黄金时代》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部色情小说。其中关于男女情欲的描写直白而大胆,没有丝毫掩饰。王小波的确是敢于大胆的,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出版社敢于出版《黄金时代》。这部小说在初期遭遇了许多挫折。然而,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时间的考验,《黄金时代》脱颖而出。《黄金时代》中的情欲描写虽然直接,但并不低俗,王小波本人并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描写这一切。因此,我们可以在《黄金时代》中看到王小波的纯真和真诚,这也是它与其他小说的主要区别之一。此外,《黄金时代》不仅有趣、智慧,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王小波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小说中展现了独特的黑色幽默,令人会心一笑。他的逻辑思维也体现在小说中,他曾从事计算机编程,具备强大的逻辑能力,将其融入小说中,为《黄金时代》增添了理性之美。阅读《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能感受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和逻辑思维,还能体会到他对自由、对摆脱束缚的渴望。人的天性是不能被压抑的,就像河流可以被疏导,却不能随意堵截一样。《黄金时代》中的王二解放了他的天性,突破了禁锢,保持了真实的自我。王小波用幽默而荒诞的语言,将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曾经说过,第一次读《黄金时代》时,心想王小波真是一个臭流氓;第二次读时,感受到了陈清扬的委屈: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被说成是“po鞋”;第三次读时,终于体会到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和恐怖。《黄金时代》是王小波近20年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与这个有趣的灵魂相遇是一种幸运。喜欢《黄金时代》的朋友们,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多次阅读,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更多的精彩。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其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如同一道未加调料的炖肉,细细咀嚼,能够嚼出原始的香味。现如今,《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许多文艺爱好者的必读书目,累计销量达到了千万册,并入选了“当代中文小说100强”。王小波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赞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与有趣的灵魂相遇,喜欢《黄金时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
7、王光波简介看得出来,这位马来西亚作家在她的国家很受欢迎
8、王光波历史作品我知道当今有好些“读书人”,藏书几万册,却一辈子不买旧书,甚至从不去书店和图书馆的。他们倒不是有钱任性,而是有“难言之隐”:严重洁癖。有一位很知名的作家,我很敬重的前辈了,前段时间受好友牵连也遭网民泼水那位,如今藏书已经近万册了,据说愣没一本是“二手书”,而且即便二三十年前买的老书,也毫无悬念全部“新若手未触”。他的书,看过数遍也不会留下丝毫翻阅的痕迹,只有书本自己扛不住岁月侵袭而泛黄,绝无可能有任何人为的笔划、折角与污损。之所以如此严苛,在于这位作家过去学医的,向来有严重的洁癖。鲁迅也是弃医从文的,也有那么一点洁癖,对书也是爱惜如命,但也经常上街买二手书,虽断幅残纸嗜之不疲,断不会如此极端。圈内盛传此公两件逸闻:其一,如果他难得看得上你,当你是“可与言”的同道中人了,还愿意搬出私家藏书跟你分享了,你也必须有点自知之明,务必守好分寸规矩,看书时身子必得离书30CM以上,双手更千万不能触碰染指,否则会风云突变,人家会直接扔书不要了,掉头就走,来一场“翻脸比翻书快”的真人秀,从此不再跟你讲一句话,“绝交书”都省下环保了。他本是个看世情很通透的人,这种人通常都宽厚而有涵养,唯独到了护书清洁这个事情上,会立即化身不近人情的顽固守旧派。其二,他不买旧书,也不会去书店采购(“什么人都在摸来摸去”),所有书都靠网上订购:快递员送来,放门口即可,他再戴手套出去拆剪。更为神奇的是,他每次购书,必重复下单三部,然后选择其中品相好的一本留下,其余直接丢垃圾桶。这是由于洁癖,也无意麻烦人,遂不计成本,投入N倍真金白银,也在所不惜。开始我还不信,觉得太过疯狂,后来好事求证,晓得可信度,实在愈加敬佩了。比如品相这个,换作敝人,肯定要找平台换货,直到瑕疵全无为止,绝无可能如此高风峻节,自掏腰包三倍买安心,更无气魄格局随手扔书。这就是所谓的“名士风度”吧?我差点要哀求他赐告住址,好提前到那小区垃圾筒蹲点。还有一位老师,著名编辑出版家,某南方名城“知名藏书家”,也出了好几本文史常销书,妥妥业界名咖了。某次交流,也是偶然得知,现年近60岁的他,自13岁买第一本书以来,至今居然没买过也从未翻过任何一本“旧书”。家中藏书数万册,也只许“独乐乐”,亲近的老婆宝贝的女儿也不能碰一下,否则温厚如他都会当场发飙。据他自己说,前几年,本地图书馆曾主动赠他一项“殊荣”——为他在馆内专辟一间读书室,这是堪比王元化大师的无上待遇啊,可他不假思索就谢绝了。“原因难以启齿,俺从来不上图书馆啊,不碰那些脏兮兮的书,有啥用呢?”这是他原话。这位老师读书很多的,少见的博学。人生履历与医学无关,也几乎纯靠自学致有今日。一开始,我妄自猜想他出身家境应该极好才对,日后得知也不过工人家庭子弟,很是意外。这倒让我更疑惑了,忍不住质疑:“您少年那会,也是人所共知的书荒时代,一般书迷能捡个纸片都视若拱璧,您老声称生平从不看旧书,那怎么解决书瘾?”他解释说,早先父母给的零花钱全部买书了,日后工作能挣钱就自己买,原则唯有一条:必须是新书。别人翻过的,即便再馋,也绝不会下手,如此“守身如玉”40多年,未留一件“案底”,真大忍人也!不过,群里也有一位同行来劲了,当场使出杀手锏,来了个“灵魂追问”:阁下自以为的“新书”,从排版到印刷到包装,中间“不晓得过多少手了”,您都是做出版的资深人士,难道不明白这世界压根不存在什么“没人碰过的新书啊”!这“暴论”,那位“洁癖症”老师必然看到了,但始终迷之沉默。我暗戳戳心想,他老是不屑回应呢,还是正陷入黯然神伤之中:默默修持了半生的“真谛”,从来不愿去深思,如今就这么被直愣愣揭破,仿佛幻镜裂开在眼前,岂不痛哉!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新书”本来就无,日后得怎么克服心理阴影,继续买书呢?我知道“文化人”的怪癖会有很多,洁癖不过区区一种。即便是洁癖,也一定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所听闻就上述两位老师,所谈也仅是读书趣闻,无伤大雅,不涉隐私。我一介粗人,也着实讲不出什么道理,连“质疑”都有气无力。其实,我不理解的只有一个,由于不够高大上,始终不好意思提出来:少数人摸过的旧书您都嫌脏,那电子支付普及以前,您老买东西是掏啥付款的呢?#书##书店##读书##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