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钢琴才子简介(意大利钢琴家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3:28:02 浏览
1、意大利钢琴家简介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钢琴音域范围从A0(27.5Hz)至 C8(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演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需定时的护理,来它的音色不变。

2、意大利钢琴家

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浪漫主义李斯特是一个超级花花公子,只要有他出现的场合,女人们都要当心。但他当时确实是整个欧洲的偶像,德国诗人海涅甚至以他的名字造出了“李斯特迷”(Lisztomania)这个词。然而,晚年的他却作为一名身披法衣的白发僧侣在罗马度过了余生,甚至罗马教皇都能听到他的忏悔。李斯特的一生有四大雄心:成为伟大的钢琴演奏大师、与尽可能多的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与天主教堂建立亲密关系、通过艺术改良社会。当然,他过着一种充满矛盾的生活,他努力工作,达到了大部分他曾为之努力的目标。他发明了交诗,但也谱写了一些粗俗的无聊作品;他四处猎艳,甚至连他的学生都感到不安全;他35岁时退休去教学,但却不再收学费。他有非婚生子女然而在成为天主教教父必需的7份文书中填写了4份,被命名为“阿尔巴尼圣徒”,从而披上了法衣。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生于牙利,他原名费伦茨,而不是弗朗兹,父亲在埃斯特哈齐家族的庄园中工作。作为一名钢琴家,李斯特的显著才华很快就被认识到了。9岁时,李斯持到维也纳去学习,他的一位老师就是萨利埃里——莫扎特的主要竞争对手。在那里李斯特还遇到了贝多芬与舒伯特。13岁的时候,李斯特举家迁往巴黎,那时他已经是音乐会巡演中的著名人物了。1830年,对李斯特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人进入了他的生活:为他指出钢琴作曲和钢琴技艺的新天地的肖邦、在管弦乐技能和音乐形式方面为他树立榜样的柏辽兹、成为他表演才能方面真正楷模的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李斯特决心成为“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于是,在两年的时间里,他真正放弃了一切专心练习钢琴,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他的手能够跨越键盘上的十度,比大多数钢琴家多两度。他为自己谱写了许多曲子来展示自己的技巧,这就使他的作品对别的演奏者来说显得相当困难。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举办完全独立个人音乐会的钢琴家,在他的音乐会上,当这位伟大的钢琴家休息时,没有任何其他人上台表演。“独奏会”这个词是专指他的独奏音乐会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都称得上是有史以来伟大的钢琴家。基本的禀赋、惹人喜欢的容貌、吸引公众注意的炫耀技巧以及江湖人物的巧言令色——所有这些品质再加上中产阶级文化的虚夸浮华,使李斯特成为大众的偶像。他成了第一位音乐界的超级明星,无数“李斯特迷”在欧洲突然涌现。李斯特不仅是超级巨星,甚至被奉若神明,人们对他的崇敬可以从下面这段当时报纸的新闻中窥见一斑:“在结束的旋律响起时,我看到李斯特的表情痛苦,而又混合着欢乐的、发着光一般的微笑。除了在我们的救世主的画上,我从未在人类的脸上见过这样的表情。”他的才华也使他与当时欧洲有吸引力的几位女士相处愉快。1834年,厌倦了公众狂热的李斯特与一位富有的已婚女士私奔了,这位女士就是玛莉·迪奥高特伯爵夫人。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她也像乔治桑一样,以男人的笔名写小说。他们首先来到瑞士,然后又到了意大利,生了三个孩子。李斯特继续到处旅行,举行音乐会,保持他的声名。而伯爵夫人终受够了李斯特连续不断的拈花惹草,于1844年离他而去。他随即与嫁到俄国的波兰公主卡罗琳萨雅·维特根斯坦密切交往。她是一位美女,离经叛道,吸雪茄,而且也是一位作家,后来曾为李斯特一部关于肖邦与牙利音乐的书捉刀代笔。他们没有结婚,但她一直留在他身边,忍受着他的性格缺陷。1848年,李斯特移居魏玛,被任命为“特别卡佩尔团长”,从此放弃了他的钢琴表演生涯。他在那里度过了12年,指挥、作曲、教学,并用他的盛名进行有价值的艺术活动。他的12首交响诗(他发明的一个术语)主要是钢琴曲,还包括其他大型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这些改编曲的水平也是的,而且有助于那些大型交响曲原作的普及。1861年李斯特和卡罗琳移居罗马,在那里开始过正常生活,他得意于被称做阿尔巴尼·李斯特。在75岁的时候,他进行了一次盛大的欧洲之旅,为自己作为“欧洲伟大的音乐老人”而自豪,再一次听到他的作品博得自青年时代就享有的盛誉和激情。他不顾日渐衰弱的身体,坚持来到拜罗伊特参加瓦格纳的《帕西法尔》(Parsifal)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的演出。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死于肺炎。我喜欢李斯特在罗马时期的一些逸闻趣事。他曾努力想成为一名牧师,但是教会太清楚他拈花惹草的爱好了,无法答应他。有一天,他设法让教皇听他忏悔,结果他还没有讲完,教皇就厌烦地喊道:“够了,李斯特,去对你的钢琴讲你的罪孽吧。”

3、意大利钢琴才子叫什么

他是民国十大美女,父亲蒋百里,丈夫钱学森,表哥徐志摩,表弟金庸,她28岁就成为当时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命运赋予她不仅有美貌与才华,更有无尽的人生传奇,蒋英出生于1919年浙江海宁,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还擅长弹钢琴和古典吉他,18岁考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在瑞士外国音乐联会上获得女高音第一名, 并在世界各国举办巡回演唱会。而钱学森则考取了清华大学,之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他28岁完成“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世界著名的空气学动力学家。但他36岁了,还没有成家,父母为他安排相亲,但他却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干妹妹蒋英萌生情谊,蒋英答应了钱学森的求婚,并在上海完成了婚礼,婚后,蒋英放弃了所有的演唱计划,安心陪钱学森在美国进行科研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决定回去报效祖国,但美国阻止他们回国,把他们软禁了起来,他们勇敢地寄了一封密信回上海,在多方的帮助和漩涡之下,他们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然而,钱学森的论文和手稿都被美国扣留,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和脑力,组建我国第一支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后成就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名人趣事分享# 为他们点赞[赞][赞][赞]

4、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由贾科莫·贝尼尼(Giuseppe Tornatore)执导,这部电影以一个犹太父亲在纳粹集中营中用幽默和想象力保护自己的儿子为主题,它融合了战争、爱情和幽默,展现了人类坚韧、希望和无私的力量,下面将从剧情、角色和主题三个角度对电影进行分析。电影的剧情引人入胜,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意大利,主人公瓜多尔(Guido)是一位天真活泼的犹太人,他被迫与儿子乔书(Giosué)一同被送往纳粹集中营,为了保护儿子免受残酷的现实伤害,瓜多尔以幽默和想象力编织出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他将集中营中的艰辛和恐怖变成了游戏,通过教授儿子钢琴技巧和参与各种奇妙的冒险来保护他的童年。电影的角色塑造出色,瓜多尔是一个乐观、聪明和机智的人,他始终保持着幽默和微笑,即使在困难的时刻也不屈服于绝望,他通过表演和幽默的手段给其他囚犯带来欢乐,并在那片黑暗中点亮了希望之光,瓜多尔与集中营医生多拉(Dora)的爱情线也增添了浪漫和情感的层次,乔书是一个无邪、纯真的孩子,他通过父亲的引导和鼓励学会了勇敢和坚持,这些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使得观众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并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和演变。重要的是,电影探讨了生存、爱与人性的主题,瓜多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展现出的幽默和乐观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即使在黑暗的时刻,当瓜多尔以幽默和想象力改变集中营的氛围时,观众不禁思考生存和人性的意义,瓜多尔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将残酷的现实转化为虚构的游戏,给囚犯们带来了片刻的喜悦和逃避,这种幽默与想象力的力量超越了物质的束缚,让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电影中,瓜多尔还通过勇敢和机智的行动展现了人类的无私和仁慈,他不仅在集中营中保护儿子,还帮助其他人保持希望和尊严,他和多拉的爱情故事也展示了爱的力量,即使在绝望的环境中,爱仍然能够滋养和启发人们。通过这些主题,电影探讨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反应和选择,瓜多尔的角色呼唤观众思考:在逆境中,我们是选择沉沦和绝望,还是选择坚持和寻找希望?电影通过瓜多尔的示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勇敢。此外,电影还通过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反思了战争和种族迫害的恶行,通过展现犹太人面对纳粹的迫害和压迫的真实情况,电影提醒我们珍惜和捍卫人权和尊严,呼吁人们追求和平、和谐和团结。《海上钢琴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大海上,导演巧妙地运用宽镜头来展现壮丽的海景,通过这种手法,观众可以感受到广阔无垠的海洋给人带来的无限可能和自由感,宽镜头的运用还使得角色与海洋的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了电影的沉浸感。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海上钢琴师托马斯在孤独漂泊的大海上弹奏钢琴,他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是电影的核心,导演运用特写镜头来凸显托马斯的表情和眼神,以此来传达他内心的挣扎和孤独,这种近距离的拍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加强了观影体验。除了直接的叙事手法,导演还通过一些抽象的镜头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例如,电影中出现了一些缓慢而优美的慢动作镜头,通过强调细节和动作的缓慢来传递宁静和沉思的情感,这些抽象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使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诗意。在电影中,导演通过运用对比镜头来凸显主人公托马斯的命运,例如,他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画面与他在充满人群和活力的音乐场景中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还强调了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通过这种对比,导演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冲突,使观众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有一些紧张和戏剧性的场景需要增强紧迫感和紧张氛围,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导演运用了手持镜头的拍摄手法,手持镜头使得画面产生轻微晃动,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稳定的感觉,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电影情节中,增强了紧张场景的真实感和影响力。倒影镜头是《海上钢琴师》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拍摄手法,通过在水面上或镜子中捕捉人物的倒影,导演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对抗,倒影镜头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对称和平衡,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现实的反思。

5、意大利钢琴才子

莫扎特早期创作的作品很少有钢琴协奏曲。直到1776年他的第三次意大利之行结束以后,他才一度热衷到这一体材的创作上,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束,频频经典。首当其冲的,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钢琴协奏曲,就是他于1777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九号协奏曲“茱侬”》。作曲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标着人名的题目,是因为作品正是为一位法国钢琴名门的“茱侬”小姐而创作的。所以,听者有灵感的话,可以感触到全曲从头到尾“华彩色调”反复出现,旋律中那份新鲜、惊喜、开朗活泼的“亮丽表情”,像春光乍泄般地跳跃着。可见莫扎特的“情有独钟”。这一乐曲堪称“伟大”的当然是莫扎特的神灵笔触:他仅用了两支双簧管、两支圆号和弦乐器,就饱满和力道地托举出独奏部分澄澈的表情和亮丽的色彩。第一乐章主题就采取了让人出乎意料的形式,乐曲一开始就由钢琴和乐队合奏出第一主题——这个非正统的手法,莫扎特以后再也没有使用过。而慢乐章当中又有歌剧化的音乐素质和灵巧的赋格段。听完全曲,无论从技巧,还是从音乐个性而言,都是莫扎特协奏曲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具有莫扎特较早时期的协奏曲中那种新鲜与猎奇的因素。而且在音乐规模和音乐色调上又都大大的拓展了。莫扎特为三个乐章都谱写了华彩段,显示出他对这部这部作品有着某种“特别的爱”。演奏这首乐曲辉煌耀眼的明星应当属内田光子。她1982年在伦敦演出了全部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引起世界乐坛轰动。随后录制发行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CD。她以精巧的触键、敏锐的感觉、流畅的乐句以及晶莹圆润的音色,近乎的展现了莫扎特音乐里所特有的“天真和纯净”。内田光子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莫扎特诠释者之一。古典音乐的爱好者、特别是发烧友,可以听听这首现场录制的临场感。1791年,莫扎特完成的钢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就是《降B大调第27号协奏曲》。这一年,也正是莫扎特生命的后一年。这首平和、温婉、宁静的乐曲,虽然在创作时正逢冬去春来之际(完成于1月5日),但它却是更多的让人油然而生“暮秋”的感触。这位上帝的宠儿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作品里少有以往的协奏曲中那令人炫目的神妙装饰,而时时流露出耐人寻味的、告别般的意味,尤其是慢乐章中的朴素、恬淡、宁静、深沉,令人心生无限的感慨。演奏这首《第九交响曲》的是钢琴家新秀亚历山大·马扎尔。他1968年生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曾在莫斯科接受钢琴训练。1996年,他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一举夺魁,其优异的表现让《时代周刊》将其誉为“所有参赛选手中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全面,富有个性,曲目范围广泛。马扎尔目前正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和欧美各大音乐节上。在演奏这首莫扎特“生命后的协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扎尔那心弛神注地“人曲合一”境界,似乎他的心灵与莫扎特在作后的碰撞,安祥的、小心翼翼的、神秘的喃喃细语…当然的是,两首乐曲的指挥都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大师:杰佛里·泰特指挥内田光子演奏,安德列·普列文指挥马扎尔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