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彭仁波切简介(麦彭登佐仁波切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3:36:19 浏览
1、麦彭登佐仁波切简介

傲慢,使人不见自己的过失,也不见他人的功德。如果一个人自傲而轻人,那么他不仅不被人们欢迎,他所具有的功德也将逐渐退失。大作家海明威说过:“炫耀广博见识或渊博学问的人,是既没有见识、也没有学问的人。”傲慢会使人变得无知,甚至变得无耻。以前,印度有位叫真空巴的国王。他有两个儿子,小王子自知当国王的希望渺茫,便志愿修道。征得父王同意之后,他离开皇宫,进入人迹罕至的密林,专心修持。时日不长,国王驾崩,太子继位不久也死去了。国不能一日无君,群龙无首的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迎请潜居深山的小王子回宫继位。初时小王子道心坚定,不愿下山,但经不起大臣们的屡屡哀求,遂回宫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他当上国王后,淫欲心猛厉。为了满足贪欲,他立下了邪恶的法规:“国中未婚的女子,国王都拥有初夜权。”手下大臣极为反感,纷纷对他善言劝诫。但这位傲慢的国王根本听不进去,一怒之下将劝告他的大臣杀死。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一天,一个女人在许多男人面前裸体奔跑,并站着小便。人们都指责她不知羞耻,可她却说:“大家都是女人,有什么不好意思?你们这些女人能站着小便,我为什么不能?”旁人说:“我们明明是男人!”女子立即反驳:“不!这个国家只有国王一人是男人,否则,你们怎么会容忍自己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受侮辱呢?国王的行为比我更可耻,你们为什么要忍受?”一语惊醒梦中人,早已忍无可忍的臣民冲进王宫,杀死了这个荒淫无度的暴君。可见,傲慢会使人迷失自己,终自取灭亡。不过,傲慢这种烦恼难以察觉,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圈套。藏地有句俗话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心中有了傲慢,自认为比别人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有智慧的人没必要傲慢,没有智慧的人傲慢只会自取其辱。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故我们应“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2、麦彭仁波切著作

【不能赞叹的三种情形】:不赞众夫所指者,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不能赞叹的有三种人,就是不能赞叹众夫所指之人,不能赞叹自大愚昧之人,不能赞叹幼稚的儿童。)①不赞众夫所指者:众夫所指者,就是触犯众怒之人。为什么不能赞叹众夫所指者呢?如果过分赞叹下劣者,次后自己会受到诽谤,就象往虚空抛掷粪便,后粪便会落在自己头顶上。因为大众公认这是恶人,你反而赞叹,完全和大众心意相违,在人们的感觉当中,你也是恶人的同类,故会失坏自己的名誉。②不赞自大愚昧者:恭敬的对象本来是圣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将成祸害的根源,比如乳汁虽然对人来说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会增加毒素。所以,我们说话也要为对方负责,如果对于自大愚昧的人作赞叹,实际上就是害他,因为他本来自大、愚昧,以你的赞叹只会增上他的烦恼、愚痴,让他中毒。一般来说,赞叹他人应当是善法,但不应机的赞叹也是一种甜蜜毒药,会让对方中毒。③不赞幼稚之孩童:人的性情在青少年时期尚未决定,这时通过教育对于他日后的成长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后,性格已趋稳定,要想改正不良习性,就有很大难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时期,须要作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时候,心理的放纵和收敛完全是随父母的喜怒而转,所以对于聪明有才智的孩子,尤其要抑制他的骄慢自负,严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规矩当中,打好贤善人格的基础。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爱子女,天天赞叹,则只会助长他的骄慢放纵,一旦坚固成性,再想收敛就来不及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规论》当中这样说:“五岁之前爱诸子,十岁之间如敌打,年至十六岁之后,爱护诸子如亲友。”(在五岁以前要以慈爱的态度养育幼小的孩子;在五岁到十六岁之间,要象怨敌一样折伏孩子的恶习,让他进入善规当中;十六岁以后已经成人,爱护自子应当象对亲友一样。)下面讲一个故事: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八岁时就能背《三国演义》。一天晚上,有客人让他表演,他背得很出色,客人都赞叹,只有父亲不说话。第二天,在路过一座桥时,父亲问:“你认得‘桥’字吗?”钱穆说:“认得。”父亲又问:“木字旁换成马字旁,认得吗?”钱穆说:“认得,是‘骄’字。”父亲又问:“‘骄’字何义,你知道吗?”他又点头说:“知道。”父亲顺势挽着他的手臂轻声问:“你昨晚背《三国演义》时,有没有和这个‘骄’字接近?”钱穆如闻雷震,低头默默不语。后来钱穆成为谦谦君子、国学大师,和幼时的家教大有关系。以上讲了不能赞叹的三种人。众夫所指者不能赞叹,这样的赞叹只是让自己出丑而已。自大、愚昧的人不能赞叹,赞叹只是用花箭刺伤他而已。小孩不能赞叹,赞叹只是让他骄傲发狂而已。

3、麦彭仁波切祈请文

就像上师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所说:“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不凡》#麦彭仁波切简介#

4、麦彭仁波切有多厉害

藏传瑜伽士的修行与功德瑜伽士是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戒律清净,有大圆满境界的大修行人。莲花生大师在藏地传授佛法的时候,当时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的座位、供养、名声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出家人名声高,在家修行人名声低的现象。在家的瑜伽士和居士是不一样的。瑜伽士有很多超胜的能力,比如有超度亡者的能力,有的瑜伽士还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西藏郎达玛灭佛的时候,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允许学习佛法了,也不允许出家。那顿桑杰益西是一个大瑜伽士,他念了密宗的咒语,做降伏的手印,然后天空开始打雷下暴雨,雷电击死了很多郎达玛的人。这个时候郎达玛害怕了,他说,我只是危害出家人,你们这些在家的瑜伽士我是不敢得罪的。历史上瑜伽士的功德还很多。瑜伽士的传承印度也有,历史上印度有八十个大瑜伽士。藏地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名望的瑜伽士,如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列绕朗巴,顿珠法王、玛朗德钦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包括很多有莲师传承的伏藏大师都是瑜伽士。瑜伽士和伏藏大师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是称呼不同。伏藏是怎么来的呢?当年莲师与伏藏大师在一起的时候,把很多珍贵的法器、经文等伏藏品藏到山里、石头里或其他什么地方。然后分别授记多少多少年以后,由伏藏大师打开伏藏,到那个时候,伏藏品如果被取出来的话,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如针对末法时期的伏藏品就有各种各样的经文和修法,如金刚萨埵修法、普巴金刚橛的灌顶等等。#收藏#

5、麦彭仁波切语录

面对病苦折磨、感情失意、事业失败、亲人离世等时,我们会纠结、焦虑、愤怒、懊恼、自责和愧疚等。我们陷入这些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一直不断思前想后,对过去的事很懊恼,对未来会怎样感到很迷茫。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痛苦、太难受了。为了逃避这些感觉,我们连夜煲剧、狂买东西、狂吃东西、酗酒买醉,或者一门心思地工作等,试图用这些行为去掩盖自己的痛苦,强迫自己不要去想这些糟心的事情。可是这些都没有用,该烦恼的还是会烦恼。我们怎样才能脱离烦恼的掌控,将烦恼转为道用呢?只要我们掌握情绪的秘密就可以了!秘密就在于,这些情绪,如果不去观察它,就会延续很长时间;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着它,仅仅是看着这个情绪,它当下就会消失。因为心的本质就是这样:在没有人管它的时候,它就会继续;一旦去管它,它就会立即停止。当我们遭遇困难,诸如生意不顺、身体欠安、心情不畅等时,要立即抓住那个痛苦、烦恼的感觉。什么叫抓住呢?就是让它生起来。生起来后,紧接着就向内观察,我产生的烦恼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有些人认为烦恼是从大脑中产生的,那如果把大脑分解、再分解,后连微尘都要打破,直至消失无踪。大脑便由此而消失于空性之中了。既然大脑不存在,烦恼又怎么可能从中产生呢?之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心脏,以及我们认为有可能产生烦恼的其他地方,比如皮肤、肌肉、骨骼、骨髓……这些地方也一一消失于空性之中。在烦恼间断之际,我们就要去观察它去了哪里。我们说人死了还有个尸体,书被烧了还有些灰烬,那烦恼消失去了哪里?它是不是像下雪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融入湖水当中一样,融入我们自身了?无论如何,它不可能去往外面的墙壁等等地方吧!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有没有烦恼可以去的地方呢?针对这些疑问,还是像之前一样,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脚部等,将身体一一分割解剖,到了后,我们还是找不到它的去处。如果能依照上述的方法观察,会有一种感觉:就像脚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一样,悬浮在空中,周围什么都抓不到,什么都不能依靠。以前我们认为实际存在而且十分留恋贪执的东西,现在都没有了,原来它们都是子虚乌有的,而烦恼自然也消失无踪。然后,我们就在这个状态当中停下来。有的人会害怕,有的人会高兴得发笑,甚至激动得流泪,不管怎样都没有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无我的感觉。有一个比喻可以形容这种感觉:一个小虫子落在了浩瀚无际的海洋之中,上面是蓝天,下面是海洋,除此之外,四面八方都看不到任何一个东西,分不清东西南北,辨不明前后左右,找不到任何可依托之物。找不到心的来去,不等于证悟了空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过:哪怕上百次地观察人的头上是否有牛角,也不可能找到牛角。虽然确定了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但牛的头上却可能有牛角,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悟牛角的空性。意思就是,烦恼的心念本来就没有来处、住处、去处,你找不到是正常的,这不代表你证悟了空性。比如我们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是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这样是不是证悟呢?还不是。证悟空性的关键是个“悟”字,这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念头”,因为在那种境界中,念头全部都消失,化为乌有了。真正证悟时,你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清楚地感觉到这是空性,是一无所有的,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颜色、形状。就像在晴朗的白天,你能清晰地透过窗户看到自己所处的楼房与对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存在,这不是有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任何情绪生起时,都可以这样去观察抉择。若能经常修持这一窍诀,就能转烦恼为菩提。《次第花开》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书之一,他陪我度过了每个艰难时刻。它就像是我心灵的导师,让我无惧未来,无惧苦难。央视主持人和晶第一次读到本书,就确定的认为本书将会成为她一生的朋友。我的大学导师,第一次向我推荐本书时,我还有点不屑。但当我读过两页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至此之后,本书就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不管是考研期间还是毕业后职场上奋斗。甚至是我创业失败,万念俱灰时,都是它陪在我的身边给我力量。《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次第花开》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麦彭仁波切简介#

6、麦彭仁波切真实的照片

今天开始,来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吧,喜欢的朋友参加讨论哦!《中观根本慧论》是龙猛菩萨所造,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都重视并亲加注疏。麦尊的注疏名为《中论释》,全名是《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论名是以作用立名的。里面的科判、注疏和偈文都是麦尊亲写,内容由尊者的弟子协亲结美白玛南加和堪布根桑华丹仁波切所整理。顶礼句:三门恭敬顶礼上师及至尊文殊菩萨!深广浩瀚智慧虚空界,遣除常断黑暗之光芒,离边中观璀璨之杲日,恭礼绝伦导师遍知佛。此颂是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无始沉卧心间三有魔,密布有实无实束缚网,能以智慧利剑斩除尊,至诚顶戴文殊智慧藏。此颂顶礼文殊菩萨。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此颂顶礼造《中观根本慧论》的龙猛菩萨及其弟子圣天论师、月称论师等。中观根本之善说,汇集众论之精华,以文殊喜胜妙智,亲笔撰著之注疏。麦尊又名“胜妙智慧”,止颂说论义及作者。即便单单读诵这些顶礼句,也能获得圣者们的意趣加持和智慧加持,对我们趋入中观圣境具有不可思议的帮助。

7、全知麦彭仁波切

萨嘎月藏历29号是三界怙主、大密旧译宁玛派三大遍知之一、遍知麦彭仁波切圆寂111周年殊胜纪念日

8、麦彭仁波切

护持善心———西绕曲培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我们不论失败还是成功,一定要坚持善行,不能因为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了自相续。更不要唯钱是命,唯财是情,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得世风日下,人类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定要时刻用正知正念护持三门,慈悲平等的对待有情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