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江南六大古镇中美的周庄,那得六大古镇都走过才能得出结论。不过周庄的确是美的,标准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如同一位老者,脸上刻满了风霜雨雪岁月的记忆,她又宛如邻家之女,清秀婉约羞涩。他更像一个精壮的汉子充满了活力。周庄离不开沈万三,又不止有沈万三,周庄还有陈逸飞叶楚伧,周庄不止有能干善歌的船娘,更有无数勤劳朴实智慧的村民。双桥一方一圆,像极了一把早年间的钥匙,那是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凤凰楼飞檐朱兰雕梁画栋楼桥合璧,振翅欲飞…周庄的美,美在清晨,它属于周庄人自己,安静祥和,盥洗清扫,清茶淡饭热饮,犬伏猫闹。周庄的美,美在黄昏,夕阳西下,余晖满天,晚归的轮船拖出耀眼的一湖金碎。周庄的美,美在夜晚,五光十色,朦朦胧胧,小船儿在撸声和船娘婉转动听歌声中摇摆穿梭,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不时爆出阵阵欢声笑语。“纸箱王”是孩子们的乐园,但又不仅仅属于孩子们,无论是那挂满星星⭐️的“火树”弯弯的月牙,那穿梭的小火车,还是那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卡通玩偶,都使人们流连忘返。橱窗里酱红的万三蹄髈散发着香热诱人的气息,白色清凉的云片糕和碧绿温热的青团更令人垂涎欲滴…湖边酒吧的歌声乐声闪烁的霓虹灯光湖光塔影,不仅仅属于酒吧和酒吧内的俊男靓女,也属于路人,更属于落寞的台湾街,还属于那深邃的星空。周庄的美只有你来过、看过、听过、品尝过、抚摸过、融入过,才能真正感受到体会到,离开了家乡才有了故乡,有了故乡才有乡愁,有了乡愁才有了爱和根!
2、叶楚伧是谁1925年,身兼数职的汪精卫向国民d中央提议,由代理宣传部长。当时宣传部长的月薪是120块大洋。遥想当年(仅仅是几年前),毛主席在北大做图书馆管理员时,月薪只有8块大洋。此一时彼一时啊!中共三大,毛主席因为在湖南工作干得出色,陈独秀很欣赏,因此担任中央局秘书,成为陈独秀的助手。国共谈合作时,毛主席就有幸参与到具体的操作中。在国民d一大上,毛主席的表现又得到了孙中山的肯定。在国民d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的时候,孙中山亲自起草了一个名单,钦定他为候补委员。当选候补中央执委的毛主席,随即被派到上海的国民d执行部工作。当时上海执行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和叶楚伧负责。因为和叶楚伧闹矛盾,毛主席很快就请假回了长沙,罢工了。但是呢,他在上海执行部的表现又给汪精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幕:1925年10月5日,国民d召开第111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会上,国民d中央常务委员、国民d政府主席、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以政府事繁,难于兼顾宣传部长职务为由,向会议提出调代理宣传部长。10月7日,毛主席由长沙到广州,就任国民d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由于长期偏重军事工作,不注重政治宣传工作,毛主席到任之时,国民d的宣传工作几乎是一潭死水,“宣传不过岭南”,影响力局限在广东。毛主席做了以下几个工作:在各地开办交通局,用于中央和各地d联络,以及在当地搞政治宣传;出版报刊近百种,宣扬广东政府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揭露国民d右派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他还自己主持发行了《政治周报》,自任总编,每期发行四万多份,扩大了国民d的影响,并且吸收了不少共产d员参加宣传部的工作,宣传部因此被称为“小内阁”。直到1926年5月《整理d务案》获得通过,毛主席才不得不辞去部长一职。代理宣传部长退下来之后,他又找到了新的事业。1925年9月的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只是担任教员。到1926年5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亲自担任所长。他就是在这段时间,对农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伐军攻占武汉之后,根据毛主席的倡议,又在武昌举办了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后被扩大为中国国民d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周以栗为教务主任,邓演达、毛泽定和陈克文为教员,共招收900多名学员。一时间,北伐军所到之处,农运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湖南“湘乡、衡山和湘潭等县,农民已完全获得胜利,一切乡村政治都归到农民手里”。于是,在国民d内部,关于农民运动是不是搞过火的议论甚嚣尘上。毛主席为驳斥此种观点,亲自到农村考察一个多月,于是才有了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吃鱼不吐鱼刺
3、叶楚伧活到什么时候三木景三木景刚刚一个当年(1924年)成为国民d中执委候补执行委员(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31岁年轻人,深得孙中山先生欣赏被委以重任——国民d中央宣传部上海执行组副组长(组长为叶楚伧),后又被汪精卫举荐担任国民d代理宣传部长(部长是汪精卫,当时蒋介石不过是国民d一大代表、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而已,为此老蒋对中山先生一辈子耿耿于怀),每个月180大洋工资(其父亲一生的积蓄也不过2000大洋),后来又在汪精卫、宋庆龄力荐下担任国民d中央农民部部长——这样一个人,拥有这样的高官厚禄(关键是还有雄厚的发展预期)而主动抛弃,甘愿“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问古今中外有这样的人吗?古今中外又有谁能做到这样抛家弃产、心系苍生?
4、叶楚伧百科出宁海路,从五台山体育中心北坡拾级而上,坡顶东侧有一大宅(一大一小两幢别墅连体),是《民国日报》创办人、曾任中华民囯央央宣传部部长叶楚伧故居,现在已列入南京市文保名单。新立的文保铭牌上说此宅建于1945年,应该是二战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后修建。当时叶的职务是民国政府苏浙皖三省、京(南京)沪两市宣慰使。叶楚伧享受这处别墅时间不长,1946年2月15日就在上海病逝,年59岁。在1937年淞沪会战之前,民国政府就在南京建有数百幢别墅,为各个国民d军政大员所有,现存的还有200多幢,主要集中在宁海路东西两边,胡适、薛岳、马歇尔公馆在宁海路北头东边,现已修葺对外开放。1945年,叶楚伧建这幢大别墅时,毛主席还住在延安土窑洞里。
5、叶楚伧扮演者【陈去病纪念馆】陈去病纪念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陈去病故居内。说起南社,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风云动荡的上世纪初,南社的名气毫不亚于黄埔军校,南社虽是一个文学团体,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南社也开展了诸多革命活动。“集中了当时的时代歌手”的南社,更是不断以诗文宣传革命,被时人称为“革命宣传部”。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苏州人陈去病。陈去病在南社中实际上充当盟主地位指挥一切。许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等。南社掌握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成为那个年代举足轻重的自媒体,对此陈去病是功不可没的。陈去病近代诗人。字巢南,一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二十九年(1903)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次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次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次年,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南社。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叶楚伦简介#
6、叶楚伧个人简介1903年的一天,上海街头的糖果店前,来了一个穿着粗布袈裟年轻和尚,手里举着自己的两颗金牙,嘴角还有一丝血迹,虽然说话呲呲漏风,但他不失豪爽的叫伙计:换糖!这个用金牙来换糖的和尚,就是苏曼殊。自称“糖僧”。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女佣。苏家家境殷实,但是子嗣稀少,苏曼殊六岁被带回广东,母子不得不分离,一生没有相见。虽贵为少爷,但因是“私生子”,这样低微不光彩的出身,让苏曼殊从小在苏家受姨娘们歧视和白眼。13岁时,他身染疟疾,无人问津,还把他独自一人锁进柴房隔离等死。可是他命不该绝,挺了过来。苏曼殊身体虽然无大碍,但是心灵所受的创伤一生都无法。不久,他追随一位化缘的和尚剃度而去。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遁入空门。可寺院里清淡的饮食,逼得苏曼殊偷吃烤鸽子,犯了戒,被逐出了寺院。这是他第一次出家。没有母爱庇护的人间格外寒冷,所以苏曼殊一生都好吃,尤其喜欢吃甜食和牛肉,特别是一种叫“摩尔登”的糖。别人是一颗颗的吃,他是一包包的吃,吃得龋齿,只好镶金牙。在上海,想买糖时,囊中羞涩,居然把金牙拔下来换糖。15岁去日本留学,苏曼殊的绘画天赋得到了认可。他的画作空灵而孤独,意境深邃。他画孤舟,画衰柳,画冷月,画残垣断壁,“不从俗流”。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可他的性情浪漫,不肯趋炎附势:求画的若是美女无需润笔费,只要对方的照片一张;若是男子,拒之门外,谈钱没用,除非美食诱惑。好友叶楚伧想要他的画,多次请画无果,知道他酷爱牛肉,嗜糖如命,心生一计。有一天闲谈,告诉苏曼殊,他买了许多进口牛肉干,摩尔登糖,放在楼上,请他有空来品尝。苏曼殊一听,立马三步并两步的上楼,叶楚伧等他进了房间,立刻落锁,大声说:“我给你准备好了吃的东西,你就安心作画罢!”这样的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得到一副《汾堤吊梦图》。挚友中肯地说:“曼殊作画,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画匠之浪费笔墨。”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曾说:苏曼殊短短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但分量就够抵得过自己一辈子所有的画了。有一天,苏曼殊忽然对旧体诗词感兴趣,劲头十足地缠着章太炎教他,章太炎嫌他汉语水平不高,便赠送他几本诗集,并未教他如何写。谁知苏曼殊闷头钻研不出三个月,他写的诗让章太炎大吃一惊。他的代表作《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诗里描写的浓浓的乡愁,让每一个离家的人黯然神伤。苏曼殊对世事无常的感概,在诗中一览无余。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评论家谢冕说:苏曼殊是把旧体诗做到的诗人。苏曼殊被人送“诗僧”称号。在上海,他父亲曾请人教他英语,两年之后,他就翻译出拜伦的《哀希腊》。回国后,他翻译了很多拜伦文学,还和挚友合译了《惨世界》。不仅英语、日语,他还精通德语、梵语,语言的天赋几乎无人可比。在日本的第二年,苏曼殊认识了可爱的菊子姑娘。两个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强势的苏家当然容不得菊子姑娘当儿媳妇,性格刚烈的菊子竟跳海以死殉情。苏曼殊得知菊子死讯,万念俱灰,决意再次出家,皈依佛门。但是几个月后他又悄然离去,返回日本横滨继续求学。这是他第二次出家失败。多年以后,为了纪念初恋菊子姑娘,他创作了爱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凄婉哀怨,多少人为之落泪,是“早的鸳鸯蝴蝶派小说”。1902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半僧半俗的苏曼殊结识了很多革命志士,深受他们的影响。被人称“革命僧”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苏曼殊虽然消沉,但他仍心系家国天下,为这个贫穷落后、风雨飘摇的国家写下他深沉的爱。“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尤其当他发现很多人假借革命之名为自己谋私利,他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为伍,一气之下,第三次遁入空门。不出所料,忍受不了寺院清冷的生活,几个月后,苏曼殊偷了刚圆寂的师兄的度牒溜之大吉,从此,自称“曼殊和尚”。这时,他20岁。开始四海为家,上海、日本、东南亚到处都有他的足迹。靠教书、卖文、寄身寺庙、朋友救济生活。这样的生活让苏曼殊饥一顿饱一顿,有吃的时候更不加节制的大吃狂吃,甚至一次吃60个包子,饮五六斤冰,结果是得了严重的胃肠炎。即使已经住院调节,仍不顾医生的警告,偷着吃藏着吃糖炒栗子,谁也无法阻拦,撑得整夜无法入睡。病情很快加剧。友人说他:其实是眼见政局污浊……厌世之念顿起”所以,苏曼殊年仅35岁便匆匆离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床铺,在枕头下找到许多糖炒栗子和大堆的糖纸。苏曼殊写下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如此简短,像他灿烂而孤独的一生。#我要上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