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3日,天气异常炎热,但来到家的叶永烈发现,几乎每一扇窗户都没有打开。坐在沙发上,长袖衬衫外面穿着一件蓝色的中山装。他的裤子是长裤,甚至是袜子。好像和别人不在一个季节。家里陈设精致,书房通常是用来接待访客的。除了一对沙发,地上是大片深绿色的地毯,书桌上堆满了常年打开堆放的书籍。叶永烈还发现了一些新东西。书桌一角,陈列着书法用的笔、墨、砚。叶永烈好奇地问:“你在练书法吗?”用闽南话回答:“嗯,锻炼身体。”此时的,除了衣服比较厚,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看上去依然硬朗。他和叶永烈谈起自己的过去,说:“我小时候,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叫我妈,我奶奶,我姥姥。”“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写诗。我曾经写过一首长诗,送给郭沫若。他帮我修改了它。可惜长诗没有发表,现在也找不到手稿了。”除此之外,我还讲了很多我的感情经历,我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我从苏联留学回来后是如何在天津被抓的。说到真心,笑得好像人都变年轻了。是的。然而,世事变迁,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次访问后不到一周,突然辞职,因为心肌梗塞而永远离开了。人生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未来哪个先到达。
2、叶永烈简介及作品30字叶永烈60年代写“小灵通”,当时电话是奢侈品,能有一个“无线”的电话就是幻想。到了90年代读过小灵通的少年成了中年人,而无线电话进入普及,这才是“科幻”,才是神奇,因为你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成为真实,而且就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这个怎么能算科幻!地球都停止自转了,要离开太阳系了,可还用着手机、平板、笔记本,无人机群发大学校庆两年多前也都用上了。不要比是哪个国家的科幻。当然,人类在面临灭亡的时候终于形成共同体了,核武器也有了正途,这个价值观还是应予赞扬。
3、叶永烈简介及主要作品1921年7月,当中国共产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时,一位不速之客“穿着一件灰色布长衫”闯入。他睁开眼睛,环顾四周,以误入为借口匆匆离去。1990年,入侵者的身份被揭发。事实证明,入侵者是一名特工,程自清,他在中国一直生活到1961年。当时,会议在法租界王支路李家举行,一名男子闯入。主要代表李达回忆道:马林做了一个即兴演讲…他讲了十多分钟。他的声音很大,路上的每个人都能听到。当他演讲后开始做报告时,一位不速之客冲进会议室,四处张望。我们问他:“你在找谁?”他随便编了一个名字,匆匆下楼。马林警觉(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他说:"这个人很可疑。我们应该迅速行动。除李达外,陈丹秋、周佛海、陈公波、鲍惠生、、张国涛、刘仁静都留下了关于这个“入侵者”的回忆。根据他们的回忆,这名男子闯入的时间大约是晚上8点。他们讲述的具体场景略有不同,但陌生人很友好,低调离开。代表们感到此人可疑,迅速撤离。15分钟后,两辆警车从巡逻室驶来,总共派出了9人,其中包括一名法国总督察、两名法国侦探、两名中国侦探、一名法国士兵和三名翻译。他们包围了李的住所,然后冲进住所,翻箱倒柜,仔细搜查。因为他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不情愿地离开了。事件发生近70年后,闯入会议厅的不速之客的身份被揭发。他就是程自清,法租界巡逻队的间谍。1990年,作家叶永烈在采访前法租界巡警局局长时才揭开了这一谜团。薛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中国人。1990年8月9日,叶永烈拜访了86岁的薛。叶永烈写道:当我问他是否知道1921年法租界警察局搜查李府的事时,他说他从他的上司程自清那里听说了。20世纪30年代末,程自清告诉他,1921年,他搜查了李的住所-当时,他只知道一个外国“红色分子”正在那里开会。程自清是第一个闯入李家进行侦察的人。1930年,薛申新被允许进入法租界巡逻队。他首先担任 之后担任政治部社会科的翻译。当时他的是程自清。应该是在这段时间,程自清告诉了他闯入一个大型会议场所的秘密。薛建新在回忆录中说,程自清多次向他讲述了闯入会场的事件,所以他的记忆清晰。程自清的圣殿在哪里?他1882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由于家境贫寒,他在镇江的一家米店当学徒,锻炼了自己非凡的力量。1900年左右,我作为码头搬运工来到上海。在那里,他遇到了帮派成员金荣和丁顺华,他们成了青帮的兄弟。由于皮肤黝黑,程子青被昵称为“黑皮肤子青”,属于青帮的“吴”一代。1908年,26岁的程自清在杰伊的长兄黄金荣的介绍下,来到法租界的巡逻所,成为一名间谍。程自清在黄金荣的支持下,是绿帮的一员,加入了国民d。在1927年4月12日的反革命政变中,程自清做出了贡献,并被授予“蓝天白日三等奖”。人是有责任的。程自清本人是国民dd员,与黄金荣长期保持密切关系。然而,他有时为共产d、进步派和国民d左派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例如,他参与并保护了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护联盟的活动;宋庆龄等人与他“谈话”后,一些中共d员被捕并获释;国民d特工曾在法租界绑架农工民主d领袖邓延达。在被警察局发现后,程自清让宋庆龄告诉邓艳达,万一发生事故,好不要单独外出。新中国成立后,程自清留在上海。由于回顾历史问题,他意识到这一事件并不好,于是向宋庆龄求助。因此,宋庆龄出去向有关部门解释,程自清没有被捕。薛建新说:"因为他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所以在解放后受到审查。幸运的是,他受到宋庆龄先生的保护。他在年老和生病期间没有被监禁20世纪50年代,程自清在家无所事事,他的注册职业是“老年失业”。他于1961年9月27日病逝,享年79岁。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知道程自清是闯入一个大型会议的间谍。他之所以能够安享晚年,是因为他做了一些好事,受到了d的宽容对待。#叶永烈简介20字#
4、叶永烈夫人简介傅雷夫妻的骨灰无人敢认领,一名自称傅雷女儿的人说:“我来带爸爸妈妈回家。”可是,傅雷只有儿子,没有女儿。多年后,傅雷的儿子找其想要答谢,她只简单要了一个东西。1966年是一个动荡时代的开始,是中国建国后历史上不能直视的一段时期,在著名作家老舍投湖自杀十日后,翻译家傅雷与妻子朱梅馥不堪折辱,双双自尽。知识分子苍白失血,文人风骨荡然无存,热血青年疯狂破坏。作为率先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傅雷翻译介绍外国名著的做法,被误以为是崇洋媚外,不重视国粹的行为。对此,傅雷是百口莫辩,亦无力反抗当时人们对他的批判。在这对伉俪后的一段时光中,他们遭受了非人的、残忍的对待,他们精心经营的小家被连续抄家,早已是空空如也、家徒四壁,傅雷本人遭受了长达整整四天三夜的辱骂与殴打,文人的尊严早已不复存在,只得以死明志。此时此刻,傅雷的长子傅聪人在英国,对故国发生的一切皆是无能为力,而次子傅敏虽然接到了父母双亡的电报通知,但现下也是泥菩萨过江,自顾不暇了。傅雷夫妇的帽子还未摘下,又是自杀身亡,在当时属于“黑五类”,而傅雷夫妇的其他亲人都急于划清界限或自保不及,就这样,傅雷夫妇的骨灰一直没人敢去领。此时,一位普通的上海女青年江小燕化身傅雷“干女儿”挺身而出,不顾风险,来到殡仪馆,对工作人员动之以情,终将傅雷夫妇的骨灰领出,令二人的骨灰得以完好保存。随着这件事被公之于众,江小燕这个名字也走入大众视野,世人纷纷用“奇女子”和“侠女”来形容她,她自己却说那不过是二十九岁那年管的一次闲事罢了。当时江小燕在一位钢琴老师家里学琴,这位钢琴老师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是同学,所以有的时候她会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傅雷家中的事情。傅雷夫妇自尽的消息传来,这个难以置信的消息使她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她看过傅聪的音乐演出,读过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无比敬佩他深厚的文学根底。但也正是因此,傅雷在特殊的时代遭遇了难以忍受的折磨。虽然她从未见过傅雷夫妇,但是从老师的一些转述和她自己的了解中,她对于傅雷和朱梅馥有着一种特殊的敬慕之情。尤其是在听说傅雷夫妇死后的骨灰都没有办法留下的时候,她心中就下定了决心,要帮助这两位杰出优秀的人物。她清楚傅雷夫妇是含冤而亡,尽管冒充对方的亲属领取骨灰有莫大的风险,但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江小燕仍选择了冒险。当江小燕将此事告知自己的父亲时,父亲并未指责她,反而表示她做了一件对的事情。江小燕领取完骨灰后,义愤填膺地写了一封信寄给总理,为傅雷夫妇鸣不平,为了安全她没有署名。然而,这封信的地址仍暴露了她的身份。那封信寄出后的第十个月,三个男人带走了江小燕。在审讯室里,江小燕面对审讯人员,面不改色地诉说了自己与傅雷的真实关系,同时反问对方,为何为他人收骨灰,安葬是错误的?她还提到了自己父亲为他人打理丧事的经历,情真意切间,江小燕得以安全回家。1979年的四月,那个昏暗的年代已经远去,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回国,当他得知自己父母的骨灰还保留了下来,不禁感动不已,于是和自己的胞弟傅敏四处打听这位陌生的好心人,但是江小燕行事极其低调,傅敏始终未能如愿。早见到其本人的一个采访者,估计只有叶永烈先生。1997年10月,傅雷次子傅敏来到上海,希望会晤从未见过的她,经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的再三工作,她总算同意了。当傅敏刚要表示谢意时,被她马上制止道:“你要说什么话,我心里很清楚。这些话,就不必说了吧!”陪同前去的叶永烈想为他们拍张合影,被她婉拒。后,出于礼貌,她说,那就给我买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吧。傅聪心里震惊,没想到她的要求是如此简单。她只接受了傅聪音乐会的一张入场券,音乐会结束,她就默默离去。而江小燕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女子,不在乎功名利禄,一生未婚,不愿意提及当年认领傅雷夫妇骨灰的事情,她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中华儿女该做的事情。
5、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简介《红都风云》读后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徐旭初编写的这本书堪称《拥抱与决裂》的姊妹篇。《拥抱与决裂》一书为马泰尔所写,文笔流畅,文彩飞扬,史实准确,观点鲜明。为我所看到的有关反映中共史诗中的上品,其文笔比叶永烈系列要强。《红都风云》在艺术上也可以和《拥抱与决裂》相比,只是稍逊一点儿。而其史实反映的角度和时间正好和《拥抱与决裂》一书互补,《拥抱与决裂》写的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至张国焘出逃这段史实。《红都风云》则写的是井冈山围剿、反围剿至延安整风这一段。而其重点又正是在井岗山自六中全会立三路线以来,一直受压制排挤,到湘江之战后,广大指战员干部渐渐觉悟,特别是王稼祥、张闻天的觉悟,他们站在了的一边,从而使毛一步步走上了d中央主席的位置。不过这之前还遇到了二次大的危机,一次是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另一次是王明从苏联回来要当一把手。前者为张浩传达共产国际指示化解;后者为王稼祥同样传达共产国际指示化解。可见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d人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王明等人为什么没有在基层搞过,也没有打过仗,吃过苦,却能指挥中共,领导中共。其原因就是他们打着共产国际的牌子。因为当时中国共产d只是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分支,她隶属共产国际的管辖。这本书难能可贵在:其一,向广大读者真实地披露了历史的真像,披露了许多读者没有见过的第一手材料。如李德的自传,张国焘的自传,王明的自传,斯诺的书以及许多当时国民d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从而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了当时的处境,当时中央的态度,中国共产d的状况,红军的状况。其二说明了走上领导岗位的艰难,中国革命的艰难。虽然指挥井冈山的部队总是打胜仗,但由于没有文凭,又不懂外语,谣传他只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因此,在知识分子成堆、“留洋”学生成堆的高层领导中仍被瞧不起,动辄受排挤或被剥夺军权,他的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也常被搁置一边或被嘲笑批判。幸好经常和部队摸爬滚打在一起,在部队中有基础,才没有被关押或杀头。只是在部队快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特别是湘江之战后,大家才慢慢地将眼光转向了他。就是遵义会议后,他仍然还不是一把手,但他把握了这一机会,并利用在群众中的威信一点一点地站稳了脚跟,然后等待机会将对手一个一个地扳倒击败。想当初,项英、任弼时、、王明、博古、甚至等许多人都在他之上,但由于他有群众基础,懂业务(军事),能联系群众(讲话风趣),又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熟悉,所以尽管共产国际初不支持他,但由于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他身后站着四亿农民,所以每到关键时刻,共产国际仍改变了主意,转而支持他。还有他能沉住气,能想方设法作思想工作和团结人,如湘江之战后,遵义会议前,他利用行军机会频繁找张闻天、王稼祥谈心,耐心地作他们的思想工作,终于争取让他们站到了自己这一边。从而为召开决定d和红军前途的遵义会议打下了基础。张国焘事变后,张浩一从苏联回来,立即找张介绍情况,要张浩劝说张国焘放弃另立中央的主张。王明回国后,王与毛争位置,此时刚好王稼祥从苏联回来,毛又主动找王稼祥,王稼祥立即传达了共产国际树立为领袖的重要指示,这些都为毛的成功奠定了基石。另一个是写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中国共产d的胜利是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尽管中国共产d领袖走马灯似的换,尽管许多重要人物被捕后就叛变,如向忠发、卢福坦等,但都没有改变整个共产d的政治主张和命运,也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三是本书的观点鲜明,一是一,二是二,毫不含糊,毫不掩饰。如对的评价,认为他“惯以服从为天职”,以及对的评价,对任弼时的评价等等,这些人在当时是什么态度,作者均毫无隐瞒地一一记录了下来,并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其四是文字功夫可以。政治斗争无声无息,却被写得虎虎有生气,写得惊心动魄。许多看似小事的不同政见,不同意见却被打成“路线错误”,遭来了严酷的斗争和迫害。让读者领略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其五,本书以为中心,不仅写出了正确路线在d内成长的艰难,也写出了中国共产d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艰难,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艰难。从而,也从侧面告诉了人们,胜利果实来之不易。2005.6.18.资江评论(30)#历史# #名人# @荆楚网 @长江网#叶永烈简介20字#
6、叶永烈红色三部曲1978年,85岁的历史学家顾颉刚,重翻54年前的日记,看到和一女子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不禁悲从中来:“我们终是错过了!”顾颉刚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娶的妻子皆不是他所爱。只有那个在颐和园遇到的女子,他爱了她50多年。1911年,18岁的顾颉刚,与22岁的吴征兰结婚。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不过,7年后吴征兰病重的时候,顾颉刚立刻请假回到老家,日夜陪伴妻子50天,直到妻子去世,也算是有情有义。丧妻之后的顾颉刚心情颓丧,失眠症复发。于是,好友王伯祥、叶圣陶,邀请他去苏州散心,还介绍了女学生殷履安给他。回家后,他征得祖母应允,便派人去求亲。1919年,顾颉刚与殷履安成亲。殷履安上进好学,让顾颉刚体会到了“以伉俪而兼朋友”的乐趣。然而,真命天女谭慕愚的出现,让顾颉刚明白自己所娶女子,一直不是心中所爱。当时,顾颉刚跟朋友们同游颐和园,结识了谭慕愚。谭慕愚,出身书香门第,是个进步女青年。她与众不同的气质,让顾颉刚一见倾心:“予于同游诸人中,敬爱谭女士,以其落落寡合,矫矫不群,有如幽壑绝涧中一树寒梅,使人眼目清爽。”1924年,顾颉刚开始与她交往,并且写信向妻子殷履安坦白。“索性畅快一吐,使胸中一爽。”不过,他说自己不会有负于殷履安。因此,他并不想跟谭慕愚成姻眷,也不愿和她发生较深的关系。这时,弱弱地替谭慕愚问一句:“不娶何撩?”当然,谭慕愚是个奇女子,她有着满腔爱国抱负,不是那么在意儿女情长。所以,两人友好分手,各自为安。越是得不到的,越是难以忘怀!多年来,顾颉刚一直无法放下谭慕愚。所以,1943年,殷履安病逝之后,他立马向女神谭慕愚求婚。不过,谭慕愚以自己已不能生育而拒绝了。后来,作家叶永烈分析,其时谭慕愚爱上了黄绍竑,所以拒绝了顾颉刚的求婚。同年10月,顾颉刚再次由好友做媒,认识了桂林女中教员张静秋。35岁的张静秋还未出阁,颇有点恨嫁之心。于是,两人火速订婚,第二年在北碚结婚。如此,顾颉刚又有了枕边人。照理说,他也该忘了谭慕愚吧?他没有!这样过了30多年,1978年9月6日,85岁的顾颉刚,重翻54年前的日记。当他看到1924年,自己和谭慕愚初相识、并大伙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往事历历,如在眼前……他“不觉悲怀之突发也。因题诗于上,以志一生之痛”,奋笔疾书:“无端相遇碧湖湄,柳拂长廊疑梦迷。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50多年了,顾颉刚还是放不下啊!张爱玲有句经典语录:“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不过,我觉得这句话,不太适用于顾颉刚——其实,根本没有红玫瑰和白玫瑰之争,有的只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有了红玫瑰和白玫瑰,还可能会有黄玫瑰、粉玫瑰、蓝玫瑰……为什么这么说呢?就算顾颉刚爱了谭慕愚多年,却不耽误他娶第三任妻子张静秋啊。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注:图片为顾颉刚与第三任夫人张静秋及子女合影(这里是不惧孤读,分享一切喜欢的故事、书籍、人物传记,谢谢您的阅读~)参考资料:《那些逝去的厚重声音:民国著名学人性情档案)
7、叶永烈简介叶永烈能采访到,也是兜兜转转了许久才获得陈本人的同意。自打保外就医后,就有不少媒体人发出采访邀约,但是都被回拒了。叶永烈通过陈的好友,约了好几次,终被这么一句话给打动了“我只是想把你的人生保留下来”。为了采访更顺利,叶永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就去见,而是先采访了陈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亲属,不仅如此,还翻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这才对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走进的内心。采访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做好文字记录,更重要的还需要录音设备的配合,这才后期素材的整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却很反感录音机,甚至还有些排斥和紧张,看到叶永烈拿出录音机,他连连摆手“我们可以随便聊聊,不要录音”没有录音机,仅仅只是依靠文字记录,难免会造成一些偏差。等气氛变得轻松的时候,叶永烈这才又提出使用录音机,采访内容的准确,他还录音的内容绝不外传。思考了片刻,这才同意了。但是在涉及到一些内容的时候,会停下来,要求关掉录音机。叶永烈所撰写的《传》,还是显得比较客观真实的,展示了曾经那个第四号人物、第一笔杆子的起伏人生。
8、叶永烈的简介20字叶永烈icon在采访的时候,拿出了录音机,一见录音机,就显得有些紧张,摆手道“我们可以随便聊聊,不要录音。”叶永烈只好收起录音机,但是对于采访,录音资料显得很重要,也更加可靠。毕竟单纯只依赖手写,会漏掉一些珍贵的历史,或者是记述会有所偏差。在采访的过程中,两人的沟通没有了起初的尴尬,越聊气氛越好,叶永烈这才抓住时机,出于工作的需要,还是录音才能采访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叶永烈录音内容绝不外传,这才同意了。不过,在谈及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时,就会要求把录音闭一下。第一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叶永烈想拍几张照片,一听也是直摇头:“我平时就不爱拍照,何况现在的处境,更不能拍照了”“随便拍拍吧”叶永烈见没有表态,好像是默许了吧,他就拿出相机拍了起来。就这么木然的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再拍了好几张以后,他说道“够了吧”,这才停止了拍照,这第一次专访也就结束了。第二篇2004年10月17日15时58分在济南齐鲁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图为他在医院重病室里,留下了珍贵影像资料。从2000年开始,因为身体原因,就一直住在医院里,整整四年,直到去世。在人生的后一两年时光里,他几乎都是处于昏迷的状态,虽然知道谁来探望过他,但是他已经没有力气开口说话了。儿女们怕母亲伤心,因此陈绥圻很少去医院看望丈夫,都是大儿子吴新潮在医院里张罗着父亲的事宜。图六为去世后,身披军旗的照片,这也是他的临终遗愿。作为一个军人,穿着军服、盖着军旗,是他军人后的骄傲。老红军,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