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镜公主简介(铁镜公主历史原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8:18:06 浏览
1、铁镜公主历史原型

1933年5月,孟小冬连登3天分手公告,高调休夫。“我希望你对她不好,可这也是需要代价的。”杜月笙简单的一席话,让已经赔了夫人的梅兰芳又连夜卖房凑了4万的分手费。1908年12月8日,孟小冬出生在了京剧世家。祖父、父亲、伯伯、叔叔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从小就受京剧熏陶,加上天分极强,哼的京剧小调都有模有样。当时,戏曲演员属于下九流,社会地位极低,而女子,也不允许唱戏。直到1913年。袁世凯复 辟,开放了男女合演之禁。女子也才可以和男子同台唱戏。在重男轻女、伶人地位低的年代,父亲孟鸿群一人唱戏养活一大家人。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孟鸿群由于长时间的唱戏劳作,身体中风发作,导致身体越来越差,已经不能上台演唱了。为了解决全家的生计,身为独女的小冬不得不开始拜姨父仇月祥为师学艺,早早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此时的她才7岁。由于从小对戏曲的耳濡目染,孟小冬的基本功十分扎实,正式开始学戏,她便直接戴着须髯唱老生。在没日没夜的练习中,小冬从来都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男须生用滚桌子代替空翻的时候,她已经能穿着厚重戏服,踩着厚底鞋,稳稳的空翻过桌案。1916年,8岁的孟小冬唱《乌盆记》正式登台,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且无雌音,一举成名,响彻上海滩。11岁时的孟小冬已经唱到了戏班的主角,半年内演唱百余场,场场爆满。1925年,戏剧界正值鼎盛时期,其中以梅兰芳和孟小冬两派为出名,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可谓旗鼓相当。1926年夏天,北京电台总办为母亲办寿,请梅兰芳和余叔岩合唱《四郎探母》,碰巧余叔岩因病不能出演,外人于是给主办方建议,由孟小冬代替余叔岩。梅兰芳演铁镜公主,孟小冬演杨四郎,乾旦坤生,颠倒阴阳,两人不仅样貌绝配,连才艺都绝配。后又一起合作了《游龙戏凤》,才子佳人,顺理成章的在了一起。梅孟二人结合之后,因为梅兰芳的家庭原因,采取的是对外保密政策,孟小冬也因为梅兰芳不想让她抛头露面,选择了告别戏台。因此,愁坏了孟小冬的戏迷们,其中包含了杜月笙。杜月笙是个爱戏,懂戏之人,平常喜欢去各大场馆看戏,一天无意间听了孟小冬的戏,被优越唱功和台功所震撼,便一发不可收拾沉迷其中,不仅一连数日去看戏,还常常豪掷千金给孟小冬送礼。杜月笙的示好并没有引来孟小冬的青睐,此时的她正花样年华,因此看不上比她大了整整20岁的杜月笙。而杜月笙也没有仗着自己的势力强人所难,反而对孟小冬礼敬有加。这让孟小冬对杜月笙有了一定的好感。由于梅兰芳二房福芝芳的势力,金屋藏娇的事情很快的暴露了,福芝芳以儿女的性命相威胁,权衡利弊,梅兰芳不得不冷落孟小冬,这冷漠浇灭了孟小冬的爱恋,让她对梅兰芳失望透顶,选择了离婚。婚后告别了戏台的孟小冬,没有演出就意味着没有收入,生活费都是靠梅兰芳给予的,离婚的时候,心如死灰的孟小冬没有纠缠,净身出户。没有收入来源的她过得并不如意。杜月笙知道孟小冬离婚后,又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孟小冬的遇人不淑,高兴的是自己能光明正大的关心她。可是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即使过得不如意也不接受杜月笙的好意。杜月笙眉头一皱,心生一计。在了解了梅兰芳的家底后,本就对梅兰芳不顺眼的杜月笙亲自联系,让梅兰芳支付孟小冬4万大洋的分手费。杜月笙是何许人也?上海滩有名的土皇帝。哪怕是短短的一句话,梅兰芳也只能答应,东拼西凑后,外加变卖了一套房子才凑够4万大洋的分手费。怕孟小冬无聊,杜月笙经常为她收集古玩字画,为了让孟小冬振作,杜月笙联系了孟小冬的偶像余叔岩,促成了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学艺,在戏曲练习中慢慢的振作了起来。在杜月笙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孟小冬渐渐地被感动了,于是二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1949年,杜月笙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杜月笙见上海大势已去,急忙安顿全家人一起迁往香港。1950年,杜月笙举家准备出国居住,出国前夕,孟小冬状似无心的说了句:“我跟着去,是算丫头还是女朋友呀”,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杜月笙醍醐灌顶。原来,孟小冬始终想要一个名分。杜月笙决定先举行婚礼再出国,62岁的杜月笙拖着病恹恹的身体与42岁的孟小冬举办了婚礼,孟小冬正式成为了杜月笙的五姨太。1951年,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临死前,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杜月笙将所有人的借据都一把火烧掉了。10万美金独分孟小冬2万。怕自己死后照拂不了孟小冬,于是让其不再唱戏。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去世。孟小冬,梨园东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月笙,上海皇帝,叱咤风云,铁汉柔情。关注@鑫欣述語 ,品味更多的精彩故事。

2、铁镜公主经典唱段

历史上的萧太后箫绰是箫思温的三女儿萧燕燕,而实际上她没有一个叫铁镜公主的女儿,也没有一个叫木易的驸马。在《大宋宫词》中,我们能够看到那个叱咤风云的萧太后,引领着大辽的军队和大宋的军队开始搏击,为了疆土的争夺,为生存的希望,这个女人,成为契丹族璀璨的明珠。当初,萧燕燕原本是嫁给韩德让的,然而,政治利益高于一切,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箫思温只能够将女儿萧燕燕放弃了和韩德让的婚约,转而让她嫁给了辽景宗,成为了皇后,而且为皇帝生下了三儿三女,可谓是位高权重,而且深得民心。然而辽景宗却是一个不善于统治的奇才,整天不想搭理朝政,也正好成全了萧绰,于是在萧太后掌权之后,辽景宗更是如此,彻底放下手中的权利。人们往往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在努力付出的女人。在我们看来,萧太后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心智薄弱的男人。萧绰无疑是很成功的,毕竟那个年代,女人能够有如此的成就,已经是战功显赫,而且能够帮助她11岁的长子耶律隆绪辽圣宗,开始了27年的临朝听政的局势。当初的局势是很危机的,辽景宗离开的时候,萧绰就开始使用手腕,使得韩德让和耶律斜轸看得她楚楚可怜的样子,所以两个男人为她撑起了一片祥和的天空。由于年轻时候,萧绰和韩德让的情谊一直都在,所以,韩德让被萧绰重用,一方面是感情原因,另一方面是人才济济,需要知人善用,萧绰这方面就拿捏得特别准确。韩德让终生未娶,也是为了萧绰能够安心统治大辽,所以在他离世之后,还被赐名为耶律姓氏,名字为耶律隆运。不仅如此,萧绰的儿子辽圣宗也十分尊重韩德让,并且在他离去之后,特别是埋葬在萧太后的陵墓侧边,也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慰藉。作为大宋时期有名气的女人,并未像《杨家将》中描述得那么不堪,实际上,萧绰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文治帝国》描述了宋朝的历史实情,让我们见证到不一样的历史。55元一顿外卖,就能够领略一下宋朝历代皇帝和人物的真情实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世运。

3、铁镜公主资料及介绍

戏是唱得好就是服装不对,铁镜公主不是汉族人,公主应该穿小数民族服装,你去京剧的四郎探母就知道了。

4、铁镜公主是谁演的

李胜素,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柏乡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是个活泼好动爱唱歌的小姑娘。那年月流行样板戏,村里的乡亲们看完《红灯记》,回来都不约而同地叫她“小铁梅”,谁知道这个大伙儿信口说说的玩笑话,竟然真的预兆了她日后的人生之路。1979年,河北省艺术学校招生,她唱了一段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录取了。1986年,李胜素被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市京剧团工作。1987年,21岁的李胜素拜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为师,之后以一折梅派名剧《廉锦枫》参加了她艺术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比赛——“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1991年,李胜素调入山西省京剧院,担任了梅兰芳青年京剧团团长。在此期间,她得到前辈京剧名家刘元彤先生的指导,艺术造诣得到很大的提升,以一折《红线盗盒》在“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荣获了“佳表演奖”。1995年,李胜素终于有幸正式成为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人室弟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梅派传人,同年,她还凭借一台个人表演专场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8年,李胜素进入戏曲界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学习,并于2001年以“特殊艺术人才”的身份调入国家京剧院。青衣,一贯是京剧舞台上至为重要却又极难造就的一个行当。以一个青衣演员所需具备的条件来衡量,李胜素的天赋几尽,她的扮相雍容华贵,嗓音清亮甜美,加之她青年时代的勤学苦练,使她练就了扎实的武功底子,唱做俱佳,文武兼备。然而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为难得的还是对于表演的把握,如何走近一个个戏剧人物的心灵,始终是一道考验天赋灵性的永无止境的难题。李胜素恰是那种天生具备良好表演灵性的演员。这使得她在京剧程式化的表演之外,总是能够准确地寻找到每个戏剧人物的精神内蕴、情绪节奏,并以情动人,接通现代观众的情感。很多人评价李胜素,舞台上松弛。她也坦言:“从来都不会紧张。”舞台对于她来说,似乎就是一个任她轻松驾驭、充分施展的空间,她只要一站在台上,便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天地。从此,古老的京剧舞台上又多了一位醉酒的贵妃(《贵妃醉酒》),惨烈的虞姬(《霸王别姬》),忠贞节烈的王宝钏(《红鬃烈马》),活泼俏皮的铁镜公主(《四郎探母》),精思巧辩的程雪娥(《凤还巢》),还有至死不渝的祝英台(《柳荫记》),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穆桂英挂帅》),一腔赤胆的谢瑶环(《谢瑶环》)……了解李胜素经历的人,都知道她的艺术道路,艰难曲折,她奋斗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洒下了艰辛的汗水,真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起李胜素从师梅派艺术,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故事。那是李胜素从河北省艺校毕业出道不久,她参加1987年的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虽然这个来自河北乡间的小姑娘,是初出茅庐,第一次走进观众的视野,但李胜素并不胆怯。她的参赛剧目选择了梅兰芳艺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廉锦枫》,竟然被她演绎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令李胜素一百个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表演打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梅兰芳的女儿——梅葆玥。梅葆玥看了李胜素的表演,感觉这个青年女演员不同凡响,日后必有大出息。于是主动找到电视台,请工作人员转交给李胜素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梅家的地址,这也为李胜素日后正式进入梅派之门打下了基础。当年,这位20岁的小姑娘手里攥着梅葆玥写的字条,从八大处的宿舍出发,先坐公交车再倒地铁,然后就靠步行,直奔梅宅。盛夏的天气,手心里的汗模糊了字条上的字迹,于是就更辨不清方向。那天,她在盛夏的北京城兜兜转转走了两个小时,终于气喘吁吁叩响了梅家的大门。很多年过后,李胜素还对当年初次拜访梅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李胜素看来,梅派艺术博大精深,但是李胜素又认为梅派含蓄而深沉、平淡而神奇。李胜素认为梅派的大魅力就是平淡中见真美,含蓄中露真情。她认为梅派没有张派那样华丽和复杂的唱腔,看起来好像有些中庸,有些平淡,但在这种平淡中更能看到演唱的功底。她曾这样说:“在梅派戏里,从来都不会有撕心裂肺的东西。它的哀愁更像是一种无奈,看似很淡很轻,但实际上,深沉得不得了。梅派的情感,不是你想表演就能够表演出来的,真的需要在生活中、在舞台上一遍遍地经历,一遍遍地体验,后才能流露出几分。”由于李胜素在艺术道路上的艰辛努力和奋斗,她荣获不少称号。如今的李胜素,已经担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成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虽然她功成名就,大红大紫,但她一直保持一颗平常心。生活中的她是一位淡泊随和、平易近人的人,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她热爱戏迷,尊重戏迷,善待戏迷。她常说,戏迷是演员的上帝和衣食父母,京剧的复兴如果没有一批热心的戏迷来捧场,就无从谈起。#铁镜公主简介#

5、铁镜公主的事迹

怀念陈永玲先生(节选)芷斋随笔2003年春节,74岁的陈永玲先生回到青岛,在青岛电视台举办的“回家过年”春节联欢会上,载歌载舞清唱了《贵妃醉酒》。这是一出唱做并重、载歌载舞的戏,没有扎实功夫的演员是很难胜任的。陈先生扮演杨贵妃,其眼神之活、动作之稳、舞姿之美,令全场观众赞叹不已,老观众无不惊呼“陈永玲风采不减当年”。记得他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万千:“我当年就住在观象路,50年后的今天又故地重游,感到青岛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到后台去看望他,他又深情地对我们说:“我是在青岛土生土长的,我的从艺道路也是从这里起步的……”陈永玲先生祖籍山东惠民。原名陈志坚,1929年出生在青岛一富户人家。年仅10岁的陈志坚,偷偷乘火车独自上北京城报考了程砚秋创办的“中华戏曲学校”。进校半个月后,陈永玲便与大师姐李玉茹同台合演《四郎探母》的前、后铁镜公主,一下子就红了。戏校解散后,1944年15岁的陈永玲先生就挑班“玲声社”剧团,与张春华到上海献艺。这期间,他还与李少春、袁世海合演《野猪林》;并且分别与裘盛戎、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奚啸伯、叶盛兰等名家同台演出。1947年初,原“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飞机失事遇难。8月由北京《纪事报》发起历时45天的“四小名旦”选举,依次为张君秋(35730票)、毛世来(27256票)、陈永玲(24309票)、许翰英(23578票)当选,那时陈永玲先生年仅18岁。1948年夏,青岛私立立达中学为筹募学校基金特邀请杨荣环、陈永玲、许翰英三位演员演出于青岛大礼堂。三人合演的剧目有全部《玉堂春》、《白蛇传》、《全本十三妹》。陈先生自己单演的有《打杠子》、《小上坟》、《挑帘裁衣》、《马思远》。在《打杠子》中,陈永玲先生扮演村妇、贾松龄扮演劫匪。陈先生一上场,脚底下踩着跷,随着南锣的节奏先将两只大眼一涮,走第一个圆场,当走到台中央时右手背托下巴,左手托腮用眼向台下一瞟,立时获得满堂彩声。陈永玲先生1944年拜师筱翠花之后,从1946年至1948年,胸襟豁达、艺德高尚的筱翠花打破门户之见,引荐陈永玲先后拜在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的门下。陈永玲先生吸收了各流派的精华,将其融为一体,为今后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解放后,陈先生于1951年参加了谭富英、裘盛戎的“太平京剧社”,后转为北京市京剧二团。1956年调甘肃省京剧团担任主演。命运似乎与他过意不去,与所有受过运动冲击的人一样,陈永玲也无法逃此厄运,他比别人经受的磨难更多。1957年“反右”运动中,只知唱戏,斗争会上一言不发的陈永玲,也被扣上了“暗藏右派”的大帽子。之后的近20十年中,陈永玲被剥夺了登台的权利,饱受折磨。直到1980年陈永玲才得以平反,但只享受演员八级的待遇。而他全然不顾,为获得梦寐以求的登台权利兴奋不已。1980年12月,他在北京中和戏院,与北京京剧二团合作演出了《小放牛》和《贵妃醉酒》两剧目。1981年他应邀参加纪念梅兰芳诞辰90周年的演出活动,傍着梅葆玖在《红鬃烈马》里扮代战公主,仍保留了当年陪伴梅兰芳时的演法。正反鹞子翻身、掏翎子、背马鞭、踢腿接快卧鱼等独有的特殊技巧,依然干净利落,熟悉他艺术的北京老观众,都为他宝刀不老而欣慰。后来的几年,陈永玲先生为振兴国粹京剧艺术而耕耘不辍,陆续恢复上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武家坡》、《拾玉镯》、《铁弓缘》、《小放牛》、《小上坟》、《战宛城》、《翠屏山》、《穆桂英挂帅》、《乌龙院》、《玉堂春》、《活捉三郎》等名剧。陈先生在参加过青岛电视台举办的2003年春节联欢会“回家过年”的演出之后,又于2004年农历正月十七(2月7日)回到青岛,在青岛海云庵糖球会举办的“回家看看”京剧名家演唱会中,与大儿子陈霖仓合作表演了梅派名剧《霸王别姬》。今年正月初五,我去北京探望陈先生,同去的还有我在北京的几位朋友。陈老在客厅里接待了我们,重病的他脸上没有流露出一丝的痛苦,虽然戴着氧气管但眼神还是依然明亮而有神采,和我们的谈话话也很有条理。当谈到现如今京剧花旦行的继承与发展时,陈永玲觉得遗憾颇多:感觉都是千篇一律,基本全是荀派的。以前的老一代京剧演员,只一出《玉堂春》都能演出好几个版本,大家各有各的风格。可现在的花旦却好像只有一种风格了。先生继续说,“现在的花旦道白都听不出来了,特别是筱派道白都没有了。你不是看过我85年改编演出的《打杠子》吗?,没有一句唱,但是观众也十分认可、喜欢。为什么?因为听好的念白也是一种享受。现在的演员嗓子和功夫都很好,但总是不去演人物,其实只有演人物才是能抓住观众心的。”陈永玲先生《小上坟》我们不想过多的打扰他,起身告辞前陈先生拿出自己的剧照给我们看,当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时,先生笑着说“你喜欢?那就挑几张吧。” 先生送了我三张剧照,不想却成了我们永别的纪念。#铁镜公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