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主动的人,虽然灵魂有趣,但不爱表达,死倔也慢热。遇到懂我的人是幸运,遇不到也是正常。沉默,喜欢独处,三观正,比你想象的深情,也比你以为的冷漠。”感悟:这是张爱玲对自己的描述,也是她对自己的介绍。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虽然她的作品特别是描述情感的让人感伤的很多,但是很贴切。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都有让人难过的地方,而张爱玲只是把这种难过写了出来。比如这句:深深的伤害了爱我的那个人,那一刻,我听见他心碎的声音,直到转身,我才发现,原来那声心碎,其实,也是我自己的。当我们伤害了对我们好的人,当我们看到ta伤心痛苦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无所谓,但是当ta不再回头的时候,我们某一天会感知到我们心底里早已伤痕累累。又如这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正好相遇,正好是那个人,我们这时相信了冥冥之中有安排,或许是缘分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份安排。……能够写进人心的文字是可以打动人的,张爱玲的作品里有着我们想要的一些情感感受与答案,读了会让人更加明白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过不去的伤痛也觉得该放弃了。
2、张爱玲个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张爱玲,这个7岁开始写小说,一生闪耀天才光芒的作家,她的晚年真如大家所说那样凄凉吗?据说,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被发现去世时是在死亡7天后,遗体躺在房间内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身上盖着一条蓝灰色的毯子,遗容安详,十分清瘦,而在此之前,她已度过了长达28年的独居生活。张爱玲这样的晚年常被人们解读为孤独终老,晚景凄凉。但这似乎只是一个绝世才女不同于世俗的主动的人生选择。张爱玲晚年物质方面并不匮乏,她离世时名下有30多万美元的财产,足以称之为富豪。社交上,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帮她安排工作,宋淇帮忙约稿推介,还有狂热粉丝寄信,甚至把她丢的垃圾也翻了个遍。拮据孤苦只是表象,张爱玲不仅实现了当时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经济独立,而且这个世界对她并不冷漠,反而热烈关怀欢迎她。但她曾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乐。”冷眼看世人的张爱玲在晚年尽可能的避免了厌烦的社交,甚至等别人快下班的时候才来到办公室,独自一人工作到深夜。同时她贯彻极简生活,一沓纸盒堆成的写字台,床前的一台电视机、几本书,是她的全部家具。而她却说,“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生命后阶段,免去世俗烦扰的张爱玲安心沉浸于精神耕耘中,不仅耗时10多年,考证了多个版本的《红楼梦》,撰写出学术论著《红楼梦魇》,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小团圆》。李鸿章曾外孙女的落魄贵族出身,缺少父爱母爱的童年经历,以及与风流才子胡兰成,大导演桑弧,美国作家赖雅的三段倾心投入的爱情,加之经历乱世大动荡,聪明早慧的张爱玲到晚年已勘破世事,摒弃世俗枷锁,像一片白云,自在飘逸于尘世之外。张爱玲在天才的孤独里成长,也在天才的寂寞里中凋零,但她的文学贡献以及独特的个人精神气质早已脱颖而出,成为美丽的永恒。作家余秋雨曾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读《张爱玲传》,感受一代才女的一世飘零和文学造诣。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得。#张爱玲个人简介#
3、张爱玲aily1953年,33岁张爱玲拜访胡适,想借住几天。胡夫人一个劲儿问:“你哪里人?老家在哪?”张爱玲羞愧离开,住到难民营,胡适却赞不绝口:“这里蛮好!”那年,胡适访美,张爱玲听说后,立刻拉着自己的朋友炎樱,就去拜访胡适了。张爱玲自来到美国,一直与炎樱挤在一起。这次探访胡适,她希望能有个落脚的地方。此前,他们只有书信往来,并未见过面。但张爱玲已无暇考虑是否冒昧,能和胡适聊聊天,她就很满足了。倘若还能得到些帮助,那更是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二人相谈甚欢,在谈话间胡适才发现,自己早该认识张爱玲了。-说来也巧,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与胡适的父亲都是安徽人。胡适的父亲名叫胡传,受过张佩纶的帮扶。当年,胡传还只是个秀才,屡次考举人都落榜。无奈,胡传只能去北京,寻找机会。在北京,胡传遇到了身居高位的张佩纶。张佩纶惜才,见胡传满身才华无地施展,就出手帮了胡传,开启了胡传的仕途之路。也正因如此,胡适才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四处求学。后来,张佩纶官场失意,家道中落,胡传还给张佩纶寄了200两银子,让他渡过难关。胡传此举,张佩纶颇为感动,还特意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里。后来,胡适做研究,偶然间得到了张佩纶写的《涧纶日记》,看到里面的内容,胡适才知道,原来张佩纶是自己家的恩人。这件事胡适一直铭记于心,直到张爱玲与他谈话间无意透露出自己的祖父名叫张佩纶,胡适才发现,原来恩人就在眼前。因此,胡适在心里对自己说:“张家的恩情,一定要还。”-但,此时的胡适自顾不暇。他和妻子江冬秀都不上班,两人窝在小公寓里,仅靠积蓄过日子。有时,江冬秀煮几个鸡蛋,就是一天的饭。借住的事,张爱玲没有再提。这次见面,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仍觉得意犹未尽。期间,江冬秀一直追问她和炎樱:“哪里人哦?老家在哪?”几天后,胡适还专门去纽约见了张爱玲,他自己用“拜访”二字来形容本次的会面。但,此时的张爱玲刚搬到难民营。在难民营里,两人只能坐在喧闹的客厅交流。胡适东张西望道:“这里挺好的。”张爱玲心想,到底是中国文人,都住到难民营了还这么含蓄,好在哪儿呢?-很多年后张爱玲才明白,或许,胡适说的并不是她的经济状况,而是她不慕虚荣,随遇而安。这个评价由她敬仰的胡适说出口,十分可贵。她读过胡适的很多作品,并且赞叹不已。胡适写的《醉世姻缘》和《海上花》的考证,张爱玲不知看了多少遍,从中受益不少。所以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秧歌》出版后,她就冒昧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并且和这本书一起寄给胡适。没想到,胡适不仅看了张爱玲的信,还认真写了回信。他在信中提到,对张爱玲的这本小说,他是满意的。不仅如此,他还认真在书上做了批注,写出了《秧歌》中存在的问题。张爱玲收到胡适的回信,十分激动,她专门对胡适为《秧歌》提出的意见做了回答。此外,胡适还在信中说:“可否多寄3本,我要介绍一些朋友看看。”-张爱玲和胡适后一次见面是1958年。那时,张爱玲申请去南加州搞创作,请胡适为她做担保人,胡适欣然答应,并且还将当年张爱玲寄给他的《秧歌》寄了回来。张爱玲翻开《秧歌》,看见胡适写在书上的密密麻麻的批注,顿时才知道,原来胡适当年看《秧歌》看得如此认真。4年后,胡适突然去世,张爱玲得知消息后,泪如雨下。那个认认真真为她的《秧歌》作批注的人,离开了。素材内容来自简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张爱玲个人资料胡兰成曾评价张爱玲:“她的腿实在是太长了,抱着虽不方便,但触感让人难忘。”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知性美的上海女人,仍旧未能守得住胡兰成的心。逃亡武汉时,胡兰成再次被张爱玲捉奸在床。她说“出名要趁早”,于是从7岁起便开始写小说,12岁已经开始发表作品,24岁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成为上海文坛红极一时的作家,她是民国才女张爱玲。张爱玲出身名门,但原生家庭却成为她人生永远的痛。他的父亲虽然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万贯家财,却不思进取,整日只知道玩乐,一副浪荡公子的做派。母亲因为看不惯丈夫的做派,也不想被婚姻孩子束缚,在生下张爱玲弟弟不久便和小姑子去了欧洲。张爱玲和弟弟就在这样爹不疼妈不爱的境况下长大,好在四年以后,妈妈和姑姑从国外留学归来,一家人也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父亲死性不改,母亲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对丈夫厌恶极了,两人很快就离了婚。14岁那年张爱玲的父亲再婚,后妈并不是个好相处的,且整日和她的父亲一起躺在椅子上吞云吐雾,动不动就指使张爱玲做这做那。张爱玲自小便心思敏感,在后母的压迫下就这样生活了两年。生母回国后,张爱玲前去探望,被后母知晓后不由分说地打了一巴掌。原本她想反击,却又被闻讯赶来的父亲毒打了一顿。之后还将她关了起来,即使病得要死了父亲也不愿意放她出来,后还是在保姆的帮助下逃了出来。张爱玲后去投奔了母亲,这时候母亲已经有了新生活,她忍受着母亲日日地数落努力学习,终于被伦敦大学录取。但是因为战乱终入读香港大学,在这里张爱玲也结识了挚友炎樱。后来因为香港沦陷她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并开始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发表了许多名作,在文坛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时有名的作家。但是这样一位有才情的作家,情路却坎坷。胡兰成早先就读过张爱玲的小说,并且赞赏有加,听闻她才女的名声对她十分感兴趣。后来两人通过苏青的介绍相识,并且一见如故。两人第一次见面便长谈了5个小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这个时候胡兰成38岁已婚,张爱玲才24岁,同年两人在好友炎樱的见证下结婚。可胡兰成他是个汉奸,即使这样张爱玲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他们没有结婚仪式,只有一纸婚书。因为胡兰成的身份,很多时候他都要东躲西藏,并且改变不了自己风流成性的本性。在逃亡到武汉时,和身边的护士有染,还和这位护士同居。后来,张爱玲找上门的时候,他身边又换了另外一个女人,自此两人断了联系。大半年以后,张爱玲才主动联系胡兰成,寄去一封绝交信和一笔钱。之后,胡兰成四处逃亡后在日本定居,张爱玲则取得了香港大学的复学证明,她没有入学港大而是在香港待了几年。这段时间她一直深居简出,几乎不与人有往来,也是在香港她结识了宋淇夫妇,且在后半生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张爱玲35岁那年奔赴美国,刚到美国,她过得并不如意。原本以为以她的才华能在美国闯出一番天地,但事与愿违,她引以为傲的写作在这里不值一提,美国人不买她的账。后来在好友炎樱的帮助下,张爱玲才暂时度过危机。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张爱玲来到麦克道维尔文艺营,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作家,名叫赖雅。这一次她依然是遇人不淑,所托非为良人。赖雅年轻的时候也被视为天赋异禀,才华横溢。此前他已经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两人相识不过五个月就结了婚,并且这时候张爱玲已经怀孕,但赖雅并不想为孩子负责,张爱玲选择了赖雅,打掉了孩子,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两人婚后也度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时光,但结婚不过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了,张爱玲不得不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她到处写稿赚钱,为了钱还写了很多露骨的作品。原本以为结了婚,自己就能有依靠,但一切都事与愿违。丈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己被接二连三退稿,张爱玲也病倒了,但很快她就振作起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病重的丈夫,就这样过了几年,丈夫离开人世。张爱玲再次过上了孤苦伶仃的生活,她早早和母亲划清界线,连母亲后一面都没见。在自己人生余下二十多年的时光里,张爱玲一直深居简出,保持避世的态度。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自己也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和虱子作斗争。独自隐居的二十多年里,张爱玲一直与困扰她的虱子做斗争,所以一直搬家,行李也少得可怜。她去世时,过了一个星期才被房东发现,这个在文坛上闪亮的星星,就这样过完了自己悲凉的一生。
5、张爱玲生平简介及个人资料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死于美国洛杉矶的家中,待人们发现时,她已离世有一个星期。清理遗物时,人们发现她留有遗嘱,是32万美金和所有著作版权,她全部交予自己的朋友宋淇夫妇,可同父同母的弟弟她却1分钱也没给。张爱玲的亲弟弟叫张子静,两个人的亲生母亲因为不能忍受父亲吸大烟而离婚,父亲张廷又再娶。而父亲和继母两人整天无所事事,躺在榻上吞云吐雾。终日里,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俩相依为命。可是,两个人的感情并不亲厚。弟弟张子静长相俊美,但是并不如张爱玲优异,张爱玲曾这样回忆小时候的弟弟:“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所以弟弟一直是张爱玲拿来比较的那个人。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张爱玲的父亲打了张子静一巴掌。张爱玲很心疼弟弟,于是她饭碗挡住了脸,偷偷的哭了起来。没想到继母笑道:“你哭什么,打的又不是你”,她心里发誓一定要报仇。而一瞬间,弟弟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去踢球了。“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他似乎已经忘了挨打那回事了,也许他已经习惯了挨打,那一刻张爱玲没有再哭,只是替弟弟感到悲哀。张爱玲恨弟弟的懦弱和不争气,胆小的不敢反抗,就连不满都不会表现出来,逆来顺受。在张爱玲眼里,弟弟就像父亲一样不争气不上进,很瞧不起这个弟弟。幼年的张爱玲同样也曾遭到父亲的毒打,一次张爱玲被毒打了一顿,被父亲监禁半年,这次监禁是张爱玲一生的痛。但在监禁半年的日子里,在里面得了病差点一命呜呼,期间弟弟没有帮助过张爱玲什么,甚至还不如一个佣人。一个好心的佣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帮张爱玲逃了出去,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后来张爱玲还是逃跑了,之后到了母亲家,不久之后弟弟张子静也逃到了母亲家,希望母亲可以收留自己,但是母亲却拒绝了,张子静和张爱玲都哭了。因为母亲觉得张子静是男孩,再怎么说也是家里的独子,以后总归还是可以继承他父亲的遗产,于是就把张子静撵了回去。可后事实却是父亲败光了所有家产。张爱玲一生对钱分的特别清,张爱玲和姑姑感情很好,不过曾经一同吃住也都明算账,甚至于跟自己的母亲…因为感觉母亲对她“像是过分计较的投资人,心疼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有时她的母亲常常抱怨为了养张爱玲自己少喝了几杯咖啡,以至于有钱后就用现金兑换了两根金条给她母亲,就相当于还债,所以有人说她性格不近人情!成年后,张爱玲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很多帮助,他们就是张爱玲的经济人与顾问宋琪,还有宋琪的妻子,也是张爱玲的闺蜜。因为张爱玲很不擅长生活上的琐事,所以宋琪夫妇就经常帮助张爱玲,还帮她在宋琪夫妇家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天三顿饭都在宋家吃。后来张爱玲又去了美国,张爱玲在美国发展的并不好,还是宋琪夫妇帮她找的新工作。之后张爱玲又回到了香港,因为没有房子,所以张爱玲只好借住在宋琪夫妇家里,张爱玲在宋琪家的时候住的是宋琪儿子的房间,宋琪的儿子却住在了客厅。宋琪看张爱玲的作品一时间发表不出去,还给她介绍了一家出版公司。张爱玲一直都被认为是刻薄冷漠的,自然不愿打扰任何人,但能让张爱玲这么打扰的宋琪夫妇,可见张爱玲与他们的关系是好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去世后,把巨款遗产留给了宋琪夫妇的原因,在张爱玲看来这是于情。而对于自己的弟弟张子静,是没有任何亏欠的,自己对于弟弟的感情,也早已在多年的冷漠和凉薄中消失殆尽。因为在张爱玲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弟弟张子静却整天碌碌无为的,不求上进,没有钱还喜欢赌博,生活十分困顿,别说帮上她任何忙了,他自已一生住的房子还是继母留下的一间破房。虽然说张爱玲不是很爱钱,但钱确实是让她有安全感的物件,也是她衡量与所有人关系的标准,和弟弟也是一样。有一次,张子静打算结婚买房子,于是他向姐姐写信借钱,但是姐姐回信却是“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又说“其实我也勉强够用”。张子静也曾与朋友创办过一个报刊,并向已经成名的姐姐张爱玲约稿,张爱玲却说:“我不能给你们这种不出名的杂志写稿,坏我自己的名声。”对于姐姐的刻薄,张子静却从来没有恨过姐姐,他甚至到了晚年一直都夸赞她的姐姐优秀。在得知姐姐孤身在美去世后,对姐姐关于遗产的处理方式表示深深的理解,他还专门写过一本书《我的姊姊张爱玲》来回顾他和姐姐童年旧事。弟弟张子静曾经说:“姊姊待我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也许就是你不曾爱过我,但我不曾怨恨你把!张爱玲的性格一直很多争议,如果我们有她的经历,也会心怀怨恨,一分钱也不留给亲弟弟吗?#八卦手册##话说贵圈儿#
6、张爱玲的简介及个人资料天才要么出生在贫穷之家,要么出生于没落贵族。不知是因为缺钱少衣能够引起人的斗志,还是因为急景凋年容易让人敏感多愁,总之,天才们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这样一段人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如是说。张爱玲在才情上遗传了父亲的文学与母亲的艺术造诣,在相貌上长得较像父亲:眼睛细小,长身玉立。在性格上则遗传了母亲湖南女子的刚烈,十分强悍,她“要的东西定规要,不要的定规不要”。张爱玲周岁抓周,大红的漆盘里摆了一支毛笔、一个顶针、一个红丝线穿起来的古铜钱、一本书、一个骰子、一只银酒杯、一块红棉胭脂等。她伸出粉嫩的小手一把抓住毛笔,然后似乎还不满足似的又抓了小金镑,从此预示着,她长大以后要靠写字挣钱。张爱玲成名后,许多人声称她的作品里有《红楼梦》的影子,旧学底子十分深厚。张子静告诉读者说姐姐的旧学全部来自父亲那一面,那是父亲为慷慨的馈赠。“先要下功夫饱读经书,不然也只是皮毛。底子打得越早越扎实。女儿也是一样。我们家里一向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反倒要及早读书。将来等她年纪大了再驰纵也不迟。”父亲如是说道。七岁的时候,张爱玲写了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从这个天才的事迹里,除了她的早慧让人吃惊外,恐怕倒是更多的荒凉感。第一次写文章便是关于家庭悲剧,由此可见她该有多敏慧且让人哀怜。十二岁的时候,张爱玲就石破天惊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这样老练,简直似看破红尘的老者。十二岁的时候,张爱玲已经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便跟父亲探讨后四十回的续作问题。十二岁,很多人还不知道《红楼梦》是什么,她却已懂得这本书的前后不一致。为此,还写了一本《摩登红楼梦》。张爱玲读中学时,她的懒散是出了名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心灰意冷,除了文学与电影、绘画。学校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常常不做,老师问起来的时候,总是一句“我忘了”。张爱玲说青春——嬉笑、躁闹、认真、苦恼的;在着的时候不觉得;觉得的时候,只觉得它澌澌流走。再贫穷不堪的青春,一旦回忆起来,大脑总是自动屏蔽那些不愉快的尴尬,留下的便是雾蒙蒙的清晨,氤氲的黄昏景色,看什么都带着罗曼蒂克的爱。毕业纪念册上,有人问她恨什么,她随手一填,惊为天人。人生恨——一个天才的女人忽然结了婚。有一次,张爱玲得了很严重的伤寒,身体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母亲为她找了位法国医生。张爱玲在那位法国医生的照料下康复得不错,与她同一病房的一个女孩子,十六七岁的年纪,与她相仿,巧合也是得了伤寒,哼哼唧唧一整夜,待到第二天,她却听见护士漫不经心地谈起来,死了。生命,有时竟是那样的脆弱。张爱玲成名后,概不会客。不仅是陌生人,就连一些她认识的朋友,如果想要见她,必须提前预约。你若到得早了,对不起,吃个闭门羹,因为她还没有准备好见你;你若到得晚了,更对不住,她一张冷脸打开房门告诉你一句“对不起,张爱玲小姐此时不在”,然后便是一声巨响——“砰”的一声,将访客挡在门外。张爱玲说:“面对一个不再爱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当。衣着讲究就显得浮夸,衣衫褴褛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闷,说话令人厌倦。要问外面是否还下着雨,又忍不住不说,疑心已问过他了。”张爱玲说,任何人都有不爱写作的理由,因为太痛苦。张爱玲有段时间依靠翻译稿件为生。但是翻译这件工作,完全是按照学历来发放稿酬,她终生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凭,因而吃了亏。不过稿酬再低她也干,因为不干的话生活下去都很难。张爱玲晚年在一家公司工作,据她当时的“同事”回忆,张爱玲几乎“从不上班”。不上班自然是不可能的,她只是生活习惯与人不同罢了,白天休息的她往往下午时分趁着别的同事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才会踩着猫一样轻巧的步伐来到办公室,一不小心见到别人了,只会露出尴尬而腼腆的笑。然后,再也没了然后,似乎是个隐形人,从不与人交谈,同事都觉得她十分孤僻。为了赚点儿生活费,她通常从下午开始一直忙到天亮,为此她的眼睛都熬出了血。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张爱玲一辈子不喜欢置办家产,连她爱的书也不买。她说因为买了东西就感觉像生了根一样,东西长了脚会将她牵绊住——浮萍一样聚散无依的一生,难怪习惯与孤独作伴。张爱玲没有家具,没有珠宝,不置产,不置业,对身外之物,确是看得透、看得薄,也舍得丢,一般注重精神生活的艺术家都有这种倾向,不过就是不及她丢得彻底。看她身后遗物的萧条情形,真是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张爱玲,说不尽的传奇,道不尽的唏嘘。这本《张爱玲传》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