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颂国简介(郑颂国教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8:31:16 浏览
1、郑颂国教授

1968年,郑洞国晚年和家人,一张罕见的留影,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抗战时期先后参加了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鄂西战役,战功赫赫。解放战争中,正值盛年的郑洞国在东北名城长春被迫放下武器,他晚年主要的生活是会朋友、养花、养鸡,后以88岁高龄辞世。

2、华人免疫科学家郑颂国

1977年,郑洞国的小女儿郑安玉在宿舍被人杀害,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女儿,就这样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向来果毅的郑洞国痛哭失声。1950年6月,郑洞国来到北京,在傅作义任部长的水利部担任参事。家人都随郑洞国前往,唯有他的妻子陈碧莲以不适应气候为由,坚持要留在上海。郑洞国到北京等了陈碧莲将近一年,等来的却是寄来的离婚协议书。郑洞国和陈碧莲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过往。1933年7月,郑洞国去南京休假,有一天他去看望医院的好友肖忠贞时,遇见了正在给住院家人送饭的陈碧莲。当时的陈碧莲还不到十八岁,年轻貌美、青春动人,郑洞国一见钟情。肖忠贞看在眼里,便主动当了媒人。陈碧莲的父亲陈鸿藻是民国法学界的知名人物,开设了多家律师事务所,还当过国会的参事。当时,长城抗战结束不久,郑洞国是大名鼎鼎的抗战英雄,他虽有原配妻子,但在三年前就已病逝,陈鸿藻了解情况后,满口答应了这门婚事。不久后,30岁的郑洞国和17岁的陈碧莲举办了婚礼。两人婚后感情很好,陈碧莲从小娇生惯养,但自嫁给郑洞国后,毫无怨言的跟随郑洞国来往各个驻地。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郑洞国去哈尔滨居住,陈碧莲还专门赶来陪同,让郑洞国感动。那么,郑洞国、陈碧莲这对相濡以沫了将近二十年的夫妻,为何后却以离婚收场呢?其中原因就在于陈碧莲变了,她在出嫁时,郑洞国就已经是国民d军的少将旅长,之后更是颇得重用,一路下去,后做到了代理东北保安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等要职。郑洞国的官越做越大,陈碧莲除了随军时的劳苦外,日子是越过越安逸的,司令太太的头衔也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满足。但在长春解放后,郑洞国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这也让陈碧莲的心态变了,所以当郑洞国去北京任参事时,陈碧莲坚持要留在上海,后来更是提出了离婚。更让郑洞国深感痛苦的是,他在和陈碧莲离婚后不久,陈碧莲就和一个上海的资本家住在了一起,可见陈碧莲提出离婚绝非临时起意。1955年,经朋友介绍,郑洞国认识了顾贤娟,两人互有好感,在认识一年后结婚。顾贤娟嫁给郑洞国时32岁,她性格温婉,夫妻婚后相敬如宾。婚后两年,顾贤娟生下了女儿郑安玉,老来的女的郑洞国,对这个宝贝女儿宠爱。郑洞国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除了郑安玉外,都是原配妻子覃腊娥所生。长女郑凤云在小时候,被郑洞国定了娃娃亲,许配给了石门老家的农户陈家。郑洞国发迹后,家人都建议取消这门婚事,但郑洞国认为做人要讲信用,坚持将女儿嫁给了陈家的儿子。郑洞国的两个儿子郑安飞、郑安腾,在长春解放后,被蒋介石派人送到了台湾。到台湾后,郑安腾留下来读书,郑安飞待了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机会又返回了大陆。对于留在台湾的小儿子郑安腾,郑洞国一直很牵挂,可惜一直获取不到这个儿子的情况。1973年,顾贤娟病逝,悲痛的郑洞国一夜之间老了许多。更让郑洞国难以承受的是,几年后,他疼爱的小女儿郑安玉遇害。郑安玉是北京一家印刷厂的女工,她长相漂亮、能歌善舞,有不少的爱慕者。1977年,高考恢复后,郑安玉利用工余时间,备考学习。可不曾想,就在即将高考的前几天,郑安玉在宿舍遭人杀害。噩耗传来,郑洞国一病不起,他强忍心中悲痛,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希望“尽快破案,严惩凶手”。负责此案的公安干警,从郑安玉的日记中发现了端倪,在日记中,郑安玉提到过厂子里的一个男职工追求骚扰她,并反对她参加高考。很快,案子就破了,凶手就是日记中提及的这个男职工。这个男职工爱慕郑安玉,一直骚扰和追求,但郑安玉看不上她。当得知郑安玉要参加高考,男职工一想到一旦郑安玉考上大学,那么两人就再也没有任何可能,于是便产生了得不到就毁掉的恶毒念头,持刀前往郑安玉的宿舍将她杀害。案子告破,凶手被枪决,但是郑洞国心中的伤口无法愈合,女儿郑安玉遇害时才20岁啊,如花的年龄啊,就这样凋谢了。陈碧莲和郑洞国离婚后,日子过得并不好,她嫁的那个资本家几年后就病死了,没有工作的她以恶个人生活的很苦。80年代初,陈碧莲托人去找郑洞国,提出了复婚的请求。陈碧莲当年嫁给郑洞国后,对覃腊娥所生的子女很好,因此郑安飞得知后,劝郑洞国说:“她一个人也很可怜,你们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不行就复合吧。”郑洞国说:“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她花。”郑安飞笑着说:“她花钱大手大脚,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郑洞国摆摆手,让郑安飞不要再说。过了不久后,陈碧莲给郑洞国写了封信,信中没有再提复婚的事情,只是诉说了自己的孤苦生活。郑洞国看完信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轻易不求人的他,主动去找全国政协的领导,后,在上海文史馆给陈碧莲安排了一个工作,让她得以安度晚年。陈碧莲在晚年,时常怀念和郑洞国在一起的日子,她对亲友说:“我这辈子,不应该的就是和桂庭离婚,都是我的不对,他是个很好的人。”

3、郑颂国在美国

1954年,毛主席特意摆下家宴,邀请国民d将领郑洞国参加。伟人主动邀请,郑洞国不敢怠慢,特意好好整理仪表,但还是临时有事耽搁,迟到了几分钟。郑洞国本以为会受到指责,没想到毛主席一脸笑意地招呼他坐下说:“你这个名字很响亮!”看到郑洞国十分拘谨,毛主席还主动为他点烟,还关心他的日常生活。郑洞国完全没想到,共和国领袖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内心大受感动。后来,郑洞国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一直到1991年病逝。由于历史因素,很多人对国民d心存偏见,认为都是一帮热衷于牟取私利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国民d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其实,国民d内不乏忧国忧民之人,他们心里也装着国家和民族,郑洞国便是典型代表。郑洞国和毛主席是老乡,早年考取黄埔军校,凭借突出的军事能力,在部队里晋升速度极快。抗战爆发之后,郑洞国率部奔赴前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而且他还带领部队远赴中缅边境,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和日本鬼子作战。郑洞国是一名纯粹的军人,对政治和权谋不感兴趣,他只想保家卫国。但是蒋介石挑起内战,用委员长和校长的身份,逼迫郑洞国前往东北和解放军作战。国民d腐败透顶,即便拥有郑洞国、孙立人、杜聿明这样的优秀军人,也是兵败如山倒,郑洞国出于“一臣不事二主”的思想,决定自我了断。就在这个时候,解放军冲入指挥室,阻止郑洞国寻短见,他成了我军的俘虏。后来在我d的安排下,郑洞国被送去接受思想改造,那段时间比较清闲,酷爱读书的他便把大量精力都用在研读著作上。郑洞国读了很多书,其中也包括一些,马列主义著作和毛主席的作品。慢慢地,郑洞国意识到老蒋的主张完全是出于私利,国民d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也让他十分失望,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国爱民,而是爱钱爱权。郑洞国开始反思过去的行为,特别是带领部队打内战这件事,让他十分愧疚,很快就病倒了。d中央得知后,马上特批郑洞国前往上海休养,周总理亲自出面邀请他作客,两人进行了一次深谈。郑洞国在黄埔受训的时候,是政治部主任,两人算是师生关系。对于,郑洞国充满尊敬,也很听他的话,经过这次交谈,他进一步了解到共产d的主张,彻底认清了自己。很清楚郑洞国的才能,鼓励他走出思想困境,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来。起初,郑洞国受到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禁锢,再加上老蒋长期对黄埔系军官实行错误引导,使得他心里过不去那道坎,不敢背叛国民d。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郑洞国想开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从那之后,郑洞国便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并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郑颂国

郑洞国到北京工作,妻子嫌北方冷要离婚,晚年穷困想复婚被拒绝当年,郑洞国在组织的安排下调往北京工作。妻子以嫌弃北方寒冷为由闹离婚,郑洞国无奈,选择了前往北京工作。多年后,前妻回到他身边请求复婚,郑洞国拒绝了。时光飞逝,一切已然物是人非。抗日名将郑洞国1903年,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省的一户富庶家庭。良好的家境让郑洞国得以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很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幼年时期的私塾教育,让郑洞国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中学时期,郑洞国被父母送入当地的一所具备西式教育理念的学校上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郑洞国逐渐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理念。1919年的五四运动火爆全中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加入革命运动的行列。这一次几乎带动全中国学子参与的爱国运动,唤醒了许多人心中民族觉醒和反抗压迫的意识。与此同时,这些参加运动的学生也对于社会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在这场运动中,郑洞国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此后,郑洞国报考了黄埔军校,并顺利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当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热血男儿大都在军事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冲锋在前线,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郑洞国带领着手下的战士们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台儿庄战役等,他越战越勇,成为了人人称道的抗日英雄!日本投降之际,郑洞国与何应钦一道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会场接受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仪式。抗日战争之后,国共两d关系日益紧张。虽作为国民d将领,但郑洞国并不希望看到国民d想方设法打压共产d。郑洞国向来主张和平相处,只是两d对立在那,他的态度也无力代表什么。辽沈战役中,郑洞国突围失败,选择投诚。这一选择,不仅是他事业的分水岭,还是他第二段婚姻结束的导火线。不圆满的婚姻郑洞国的一生有过三段婚姻,每一段都令人唏嘘。1918年,在父母的安排之下,郑洞国迎娶了大自己八岁的妻子覃腊娥。虽说这是包办婚姻,但郑洞国很幸福。覃腊娥比郑洞国大八岁,她很会照顾人。覃腊娥的细心照顾,让自幼没有感受过母亲关怀的他十分幸福。郑洞国很敬爱自己的妻子,两人的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婚后,覃腊娥先后为郑洞国诞下三个孩子,他们一家人生活和乐,美满幸福。五四运动爆发之时,郑洞国告别了父母和妻儿,毅然走上革命前线。报考黄埔军校那一年,妻子也是全力支持。丈夫临走前,覃腊娥细心帮他收拾好包裹,送他启程。覃腊娥舍不得丈夫离开,但在家国大义面前,她只能退步。国家不安稳,小家又如何能够幸福。就这样,郑洞国怀揣着对妻儿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期待,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没想到的是,突然的一天,郑洞国突然接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爱妻前不久还在与自己书信往来互诉思念,一转眼就病逝了!这个消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思念亡妻的日子中度过。郑洞国的第二段婚姻来自一段偶然的相遇。那一天,他去医院看望战友。可谁能想到,这位堂堂抗日名将竟在医院里迷了路。旁边一位少女见状,忍俊不禁笑个不停。郑洞国闻声望去,发现对方竟是个17岁的妙龄少女。这女子正值大好年华,亭亭玉立,气质温婉。郑洞国请这位女子带着自己去战友病床前,她欣然答应了。后来,两人通过彼此的朋友约着见面,没想到竟促成了一桩婚事。这位女子名为陈碧莲,父亲曾是国民政府的军人,后来转行做了律师,家中产业颇多。可以说,陈碧莲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只可惜,这段婚姻有美好,也有隔阂。物是人非,拒绝复婚抗日战争时期,陈碧莲不顾丈夫和家人反对,毅然决定陪着丈夫上前线。开始,陈碧莲去军中只是为了看看丈夫。后来,她逐渐参加到军人们的生活之中,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因为经常出现在军队,陈碧莲被战士们称赞为“怒江之花”。后来的艰苦战争岁月,也是陈碧莲的经常探望,让郑洞国总能够感受到温暖。投诚之后,妻子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组织安排郑洞国在南方工作,夫妻俩便团聚了。只是,她始终在意他共产d人的身份,两人还总是因此争吵。后来,组织安排郑洞国去北京,郑洞国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消息与妻子分享。可没想到,妻子以“北方寒冷,水土不服,不愿北上”为由拒绝了。1953年,陈碧莲痛斥郑洞国对自己的冷落,并附上了离婚协议书。三年后,郑洞国在北京再娶,对方为之诞下一女。后来,第三任妻子因病去世,只留下他和女儿生活。而陈碧莲再嫁后却遭遇丈夫去世,生活一度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多年后,陈碧莲得知彼此再度成为孤家寡人,便提议与他复婚。可郑洞国带着女儿去与之见面,拒绝了她的提议。此去经年,早已物是人非。人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缘分和巧合,我们要懂得且行且珍惜。有些人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错过。纵然日后能够相见,也未必可以再续前缘。当我们拥有一份爱的时候,不要挥霍,好好珍视它。若当时选择放手,那来日便不要再纠结于过往了吧。

5、中国科学家郑洞国教授

1948年,宣布投诚的郑洞国将军,抵达哈尔滨车站,受到我军的热烈欢迎。郑洞国毕业于黄埔一期,曾参加东征和北伐,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解放战争中,他据守长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宣布投诚。郑洞国投诚之后,受到了我军的礼遇。后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郑洞国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主动出来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6、郑颂国教授家人

1953年,郑洞国收到妻子寄过来的离婚协议,辗转反侧几天后,终签字离婚。30年后,前妻要求复婚,郑洞国说:“不行,我一个月工资都不够她花。”辽沈战役时,身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的郑洞国被解放大军围困长春,几度突围失败后,成为老蒋的弃子,断了对他的所有补给。而妻子给他寄来的离婚协议让他更加痛心。1903年,郑洞国出生于石门农民家庭,但家中却有30多亩田地,除了有田还做裁缝,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郑洞国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与陈碧莲相遇了。这一次见面不仅是郑洞国对陈碧莲产生了情愫,其实陈碧莲对郑洞国也是来电的,在撮合下,双方本就有感觉的两个人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不久后他们就结了婚,婚后大多是聚少离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内战爆发了,郑洞国和妻子探讨自己不满内战,而妻子觉得为了更长久的和平,发动内战是迫不得已,双方各执己见发生了他们俩的第一吵架。而后,苦闷的郑洞国独自来到长春镇守!他防守的长春被解放军包围了,队伍的补给断了,他们苦苦支撑终坚持了100多天,本想自杀的郑洞国被战士救下了,感受了共产d的诚意和先进的思想后,后便投了诚。投诚后,他向解放军提出了要对外宣布他战死的消息,陈碧莲在得到丈夫的噩耗后终日以泪洗面。没想到邮差给陈碧莲送来了一封丈夫的信,在得到丈夫没死的消息陈碧莲虽然很高兴,但是也在陈碧莲心里埋下了对丈夫投诚不满的种子。后来,碧莲为了爱人依然收拾行囊去了东北,与郑洞国团聚后,陈碧莲本以为可以过一段舒舒服服的小日子,可是那里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没有南方的烟火气儿,喜欢热闹的陈碧莲心里落差极大。当时的郑洞国忙着冲事业,想做出成绩来,也没有时常关心陈碧莲,在寒冷的天气下再加上心里的一些不满,渐渐磨灭了陈碧莲对郑洞国的爱。后来,因为郑洞国旧病复发,到上海疗养,俩人度过了结婚以来安稳的生活,可好景不长,郑洞国被中央委以重任派去北京上任。郑洞国开心地陈碧莲说还要让妻子一起去,陈碧莲原本对郑洞国投诚就很不满,这又要被派去北京心里更是不痛快。陈碧莲便不高兴地拒绝说:“自己身体弱,适应不了寒冷的北方,不去北京。”陈碧莲不想放弃在上海的生活,她永远忘不了那个冰天雪地,没烟火气儿的地方,也不愿丈夫再次远行。郑洞国心想往日不顾危险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妻子,如今却以这样敷衍的借口拒绝了他,这使郑洞国很痛心很不能理解,妻子也没有挽留丈夫,郑洞国就独自去了北京。来到北京工作后,俩人又过上了聚少离多的生活,每次俩人聚在一起总会为地区的事情争吵不断,谁也不愿意让步,就这样长时间的分离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淡。到了1953年,陈碧莲受不了了给远在北京的丈夫写了一封信,郑洞国收到信时高兴,谁知打开一看,信里有一份离婚协议书,还有妻子对自己的控诉。郑洞国看完信心如刀割,彻夜难眠,他不理解为什么在艰难的战争年代都能恩爱的他们,如今和平了,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他思来想去都想不明白,往日恩爱的种种都历历在目。后,郑洞国负气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收到了离婚协议书后,陈碧莲立马嫁给了一个商人。60年代时,后来这个商人犯法被捕入狱,财产被没收。陈碧莲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1983年,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向郑洞国提出了复婚。当时,郑洞国的儿女们都赞成他们复婚。然而,郑洞国早已经失望透顶,不得以他说:“要是复婚,我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她花,这事儿休要再提。”

7、郑颂国导师

1948年9月24日,蒋介石急电卫立煌来南京开会。在会上,蒋介石要求出兵救援锦州,卫立煌极力反对。蒋介石不满地问:“俊如,那你说锦州怎么办?”卫立煌说:“应该马上让驻守长春的郑洞国(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率部撤至沈阳,这样一来增加沈阳防御实力,二来援锦的兵力问题也可解决。”蒋介石想了一会,犹豫不决地说:“长春位置重要,还是不要丢给共军为好。”卫立煌无奈地说:“那就只能请总统另外派部队援助锦州。”蒋介石说:“我可以空运1个军前往葫芦岛,从西面援锦,沈阳方向也要出兵从东面援锦,这样就可以东西对进,对包围锦州的共军形成两面夹击局面,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共军主力于锦州。”卫立煌沉默不语,蒋介石一谈到锦州问题,就大谈东西对进,南北夹击,这样的话卫立煌听得太多了,可是东北解放军百万之众,靠东北国军的兵力自保都难,如何敢主动出击。蒋介石见卫立煌不说话,面露不快,说:“现在主要军事威胁在锦州,俊如,你所在的沈阳不是还平安无事吗?怎么不可以出兵援锦?把廖耀湘的第九兵团调出去嘛!”卫立煌说:“第九兵团调走后,沈阳不要了?”蒋介石说:“谁给你说我不要沈阳了?长春、沈阳、锦州我全都要,哪一个也不能丢!必须坚守长、沈、锦,以等待时机。现在丢掉哪一个,都会铸成大错。我把这些话先放在这里,将来你就知道了。”卫立煌很清楚,蒋介石口中的时机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蒋介石的救命稻草或者说大希望就是美国的大力援助甚至武装干涉。见蒋介石态度坚决,卫立煌便不再反对。会后,蒋介石特派参谋总长顾祝同跟着卫立煌一起飞往沈阳。顾祝同此行的目的就是监督卫立煌执行从沈阳出兵援锦,与葫芦岛、锦西方面援锦部队形成东西对进的作战计划。顾祝同到沈阳后,卫立煌拉上廖耀湘一同去劝说顾祝同,直言救援锦州是凶多吉少,但顾祝同不为所动,只说他是执行“总统的命令”。反复的唇枪舌剑无果后,卫立煌让廖耀湘率西进兵团救援锦州,但是廖耀湘和卫立煌对援锦的信心都不大,所以廖耀湘兵团迟迟不肯出发。1948年10月1日,东北野战军攻占义县之后,在南京的蒋介石坐卧不安,他于10月2日飞赴沈阳。这已是蒋介石二年内第五次到沈阳了。当卫立煌得知蒋介石即将飞来沈阳时,他极为恼火,对副官长发牢骚说:“蒋总统来干什么?他会打机枪吗?他会开坦克吗?我这里需要的是兵,是兵!”过了一会,副官长又来报告说:“总座,总统中途决定先飞北平,让你把修改后的作战计划报告他。”卫立煌说:“我的作战计划不修改,让长春郑洞国突围来沈阳,一可加强沈阳防务,二可解决援锦兵力。”副官长说:“总统怕是舍不得丢弃长春,日后东北有什么转机,那里也好有个依托。”卫立煌气愤地说:“谁肯放弃东北,我肯放弃东北?问题是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丢,后让共军一个一个吃光了算。锦州算个啥!东北的中心城市是沈阳,从沈阳出兵援锦,把沈阳掏空,这沈阳一丢东北就算丢了,锦州就只有逃跑或挨歼的份儿,这不是明摆着吗?你把我的意思写成电报告诉老头子,就说依着我,东北丢了砍我的脑袋;不依着我,东北丢了活该,活该!”副官长为难地说:“总座,这怎么向总统讲呀?”卫立煌无奈地说:“词句婉转些也好,我不是他的嫡系,既不是陈诚,也不是杜聿明,甚至不及廖耀湘。”沉思了好一会儿,卫立煌对副官长说:“你这样写:我决心以总统的作战计划为计划,长春、沈阳、锦州都坚守,誓死与共军决战到底。目前唯感兵力不足,深盼总裁急令华北傅作义部派遣15个师出榆关。卫俊如谨上。”蒋介石专机去北平时,让途经锦州上空,向锦州投了一封蒋的亲笔信,信中命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根据当前情况,按规定的3个暗号,回答:“决定突围”或“死守待援”或“不能守”。范汉杰盲目自信,认为:以锦州守军吸引东北解放军主力,而从沈阳和华北抽调两个兵团,在锦州城下决战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他向蒋介石发出“死守待援”的信号。看到范汉杰的回电后,蒋介石信心大增,决心执行东西对进,他在北平和傅作义商讨完后,又匆匆飞往沈阳。到达沈阳后,蒋介石立即召集军事会议。东北“剿总”参谋长赵家骧汇报了锦州目前的战局后,说:“共军的炮火猛,据锦州方面情报说,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猛烈的炮火,他们采取交通壕迫近作业的战术,进展快。我认为锦州危险,有破城的可能。”卫立煌说:“如果我们将沈阳主力拉出去增援。正中共军下怀。我敢跟你们任何人打赌。攻击兵团一出辽西,必定会全军覆没。”蒋介石大声说:“锦州是不能丢的,锦州一丢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当务之急是组织西进兵团,由廖耀湘率沈阳主力西进增援锦州,同时从锦西、葫芦岛组织东进兵团,东西两路援军对进,方可解锦州之围。”卫立煌见蒋介石态度强硬,无奈地叹了口气,除了锦州,他更忧虑的是廖耀湘兵团的前景了。#郑颂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