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生平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8:33:50 浏览
1、

四人赛易错题辨析(31)——白朴&马致远四人赛中有两道题,是关于白朴和马致远的,对于文学不好的真的不好记,好了,现在你只要看完这篇小文,你永不再错!一定要看完啊。这两位元代著名文学家,确实难舍难分啊。马致远比白朴年轻24岁,貌似大家对他的作品比对人更熟悉哈。《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看看有什么感觉吗?真的很像啊,你喜欢哪首呢?说了半天,怎么辨析记忆两道题呢?我的方法很简单:1.白朴——秋、马致远——秋思看出来了吗?白朴~1字,马致远~2字(懂了吗?[捂脸][捂脸][捂脸])2.看横线所在位置。横线在中间的白朴,末尾的马致远,故可记为“白中马尾”。记住了吗?

2、

元代散曲中知名度高的,大概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次,或许是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短短几句,写出了极凄美的意境,开头三句,全是名词堆积在一起,没有一个动词却能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无比的画面,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牵着瘦马,踯躅于天涯断肠路中的场景,更是令人感动,将此曲誉为散曲第一,相信没有多少人反对。其次,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也写得极好,堪称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千古佳作,末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更是将历代百姓的无奈抒发地淋漓尽致,兴亡只是历史大人物的故事,受苦的永远是底层老百姓,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确实很有味道。除了这两首之外,元代散曲中的“名篇”,似乎就一时不太好想了。但这并不是说,元代散曲不好。其一是比起唐宋诗词来,元曲确实显得通俗了点,韵味上差点意思,但元曲的直白,也有其优点;其二是人们对元曲的关注度历来不高,所以才导致元曲在视线中淡了不少;其三是元曲往往成套,一变而为剧,需要演出来,如今各种题材的娱乐日益丰富,听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了,关注度也越来越低了。你像关汉卿、张可久、白朴、郑光祖、乔吉等散曲作家,其作品,还是有可读性的,比如我就爱张可久的一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是我退休后极向往的生活!#头条创作挑战赛#

3、

周末日常原计划今天去韭园大溶洞一趟,到了才知道给封了,然后改道去马致远故居,故居坐西朝东的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可能因为收费参观,维护的还挺好。参观一圈出来,找个地儿沏上茶,喝完开车回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在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堆放。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细地观察,发现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

5、

抄书练字打卡第96天元·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6、

今日练字打卡。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生平简介#

7、

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在中国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致远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为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据说马致远晚年隐居于杭州,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死后葬于祖茔。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极其著名的文学艺术大家,很难想象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借晚秋之萧瑟,乘长天之浩渺,踏永定之秋水,攀枯杂之葛藤,我来到了京西门头沟大山里的“马致远故居”朝圣。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这里距离老北京城直线距离约50公里。要是从以前的北京旧城阜成门西行,经过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再往西进山,蜿蜒曲折,登高落低,渡过河流,途经许多村落,才能到达。看电视剧《新世界》里描写,1949年北京城一出广安门外就是荒凉的大野地,野草荒冢杂乱不堪。可以设想,元朝时期从马致远所住的山村来到京城,一百多里地,山山水水的,恐怕要走两三天。史载,马致远1250年出生。1285年即35岁那年就担任了江浙行省务官。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开始了戏曲创作,并在文学、诗词歌赋方面成为领袖。至于35岁之前是如何秉烛苦读,走出深山求取功名,都没有记载。只是后人从他一生的学术成就上推断他“自幼好学上进”。还有人揣测马致远出身豪富,家境殷实。其实,从其故居来看,远非如此。马致远的祖上至多也就是山村里的一个“中农”而已。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占地约有半亩多的小四合院。院落坐南朝北,借地势而建。进了院门,一座正房,东西各有一座厢房。旧时屋子按房梁数量计算房间数,每座房子有三、四间。估计以前都是“一明两暗”格局,即进屋是一间厅房,可能大一点儿,占两架樑的空间;两边儿各有一间里间儿。可能是按照博物馆、陈列馆的样式,把隔断都打开了,变成了一间间大展厅,只有西房还保留一个小套间。院子后面还有一个小马厩,也只有养一匹马的地方。院子里还有一个古井,犄角旮旯还放着一些碾子、石香薰炉等古里古气有时代感的东西。没有看到茅厕在什么地方,不明白旧时“五谷轮回”怎么解决。由于没有人住,小院子显得很宽敞。这大概与仅供参观有关,倘若有人居住,院子里放一些农具、过日子的家什,就会显得凌乱拥挤了。因为多年没有人居住,缺乏修缮,故居显得古朴、沧桑、静谧的同时,也显得破旧。不过,山里面的人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屋,其实恰恰就是这个样子。故居门前石阶下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这些估计都是后人建造的,为了使马致远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故居门前的景物意境相似,设计构建的景观。现在想一想,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不是出生于富庶之乡,殷实之家,书香门第、世代簪缨,而是祖居僻壤、家境贫寒,才发奋读书,百般磨砺,金榜题名,名标青史的。马致远就是我们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