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丰简介(周奕丰身份信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9:06:51 浏览
1、周奕丰身份信息

氢能电动车上路大湾区  香港文汇报直击广州“先头部队”移动加氢站。在不少市民还认为加氢站是新事物时,粤港澳大湾区的移动加氢站已经「上路」试行。在华南大的高铁枢纽广州南站附近,一节货柜大小的移动加氢站稳稳地立在水泥地上。拉出加氢枪,便可直接给燃料电动汽车充电,数分钟后汽车即可充满起行。在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看来,这个小小的移动加氢站,体积小、成本低、灵活性强、能与传统加油站组合使用,可以一次满足25辆氢能大巴或40辆氢能物流车的加氢需求。「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加氢站发展的『先头部队』。」●图/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卢静怡 广州报道来到大湾区的广东城市,你所乘搭的公交车、轻型客车很可能就是氢能电动车。氢能电动车运行起来安静、平稳,已经被广州、佛山、中山等城市部分采用为公交车、轻型客车和物流车。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0月,大湾区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2,800辆,累计运营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周奕丰:湾区前景潜力巨大随着氢能电动车「跑」起来,加氢站也在不断建设中。据内地媒体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氢站已建成超过30座,年加氢能力合计超过8万吨。据香橙会氢能数据库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内地已有136座加氢站投入运营。从省市分布来看,广东建成的加氢站数量多,累计达到35座,遥遥领先于以15座排名第二位的山东。「这个数字,对大湾区的氢能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周奕丰是鸿达兴业董事长,其公司拥有70年氯碱、氢气生产历史,也是内地首个移动式加氢站的自主研制企业。根据业内经验,他认为仅大湾区就至少需要建设500个移动式及固定式加氢站才能满足氢能需求,而目前在大湾区投入运营的仅数十个,市场前景潜力依然很大。争取时间差建固定加氢站在氢能产业链中,加氢站是加氢成本中占比高的部分,约占总配送和零售成本的70%。为此,周奕丰提出开发移动式加氢站和便携式加氢站的新方向。如今,公司研制的首个移动式加氢站已在广州试点落地。「移动加氢站建设成本仅为固定加氢站的三分之一,建设周期更短,灵活性强、占地少、组建快,特别适合在市区范围内建设。」在该公司总部广州圆大厦的生态之舟园区,记者看到了这款移动加氢站。移动加氢站的侧面车厢安有两把黑色的加氢枪,能直接给停靠的新能源大巴加氢,全程十分安静。加氢站的管子旁边还有两个储气压力表。只要将这节货柜箱大小的移动加氢站移动到货车上,便能迅速「上路」,既可以停在传统的加油站旁边,补充加氢,也能独立停放在不同地区。目前,加氢站主要能为公交车、轻型客车、物流车等多种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日加注量为500KG。「移动加氢站与固定式加氢站可以组合建设,来逐步扩展市场。移动加氢站建设时间短,在固定加氢站建成前可充当『先头部队』。」周奕丰说,移动加氢站先提供加氢服务,争取时间差,可让固定加氢站有足够时间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到时,移动加氢站还可转移到其他地方。研推便携式小型加氢装置「除了移动加氢站外,液氢的小型化也有好的应用场景。」周奕丰还有一个远期构想,就是探索研发出便携式的小型加氢装置。「就像外出露营带的便携燃气炉一样,未来可以实现液氢小型化,可在商店、网上零售。人们可以放在车内,待需要用时取出。」畅想大湾区氢能发展前景的不仅仅是企业,广东省政府近期出台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建设,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力争五年内打造一条大湾区「氢」走廊,这意味着广东氢能产业有望在五年内走向成熟。截至目前,围绕着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广东共汇集了超过300家相关企业,主要集聚在佛山、广州、深圳、中山等城市。

2、周奕丰会长

《大公报:走,到大湾区当现代“农夫”!——什么是创世纪的种植斗,黄帝周文王孙中山的年代都没有过,看看我们制作的“移动农田”成份图》 粤港澳大湾区正兴起“移动式栽培”风,满足都市人回归田园的愿望。鸿达兴业“丰收园”「水稻收割仪式近日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不少都市白领充当“农夫”体验收割粮食的乐趣。大公报记者现场发现,试验区里没有田地,成熟饱满的稻穗都生长在可组合设计出多层次栽培空间的一格格白色的种植斗里,连成满眼翠绿的“移动农田”。其种植斗是由粤企鸿达兴业自主研发,适用于房顶、房前屋后、沙漠、滩涂等地。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种植斗未来也将进入香港市场。走进生态农田试验区,满眼都是成熟饱满的水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水稻在今年4月时播种,如今经过105天即可收割,比正常的生长周期缩短30天。他表示,生态园内,还利用移动“种植斗”和改良土壤,种植出化州橘红、普洱茶、铁观音、咖啡豆、甘蔗、空心菜等100多种农作物。种植斗规格按需定制记者现场看到,试验区里的水稻身形笔挺,部分品种株高可达1.5米,穗长粒多,圆润饱满,一穗可达260粒,结实率高。这批水稻生长在种植斗上,并没有和脚下的土地固定在一处,需要时可移动栽培。种植斗采用PVC新材料,具备阻燃、防潮、耐酸碱、强度与韧性高等特点。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移动种植斗还能应用到如沙漠、荒野、矿山、滩涂等原本不可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比起恶劣的土壤带种植,移动种植斗成本比改造地形低出不少。”工作人员介绍,种植斗即使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也依然坚固。种植斗还可以通过内部立架,组合设计出多层次栽培空间,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也可以创造出充足合理的种植空间来。种植斗大小可按需定制,目前已有十几种常用规格,可针对不同作物,成为大幅提高农业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除了农业产业外,移动种植斗也越来越多应用在家庭生活。”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公报,广州多地也正在试点“城市小菜园”工程,鼓励市民自愿自主利用房前屋后、天台屋顶的空间“造地”,采取的正是这类移动种植斗。他指,香港地少人多,这种可大规模应用的种植斗未来也可推广到香港市场。配置栽培土壤增肥力生态园农作物长势喜人,除了移动种植斗外,栽培的土壤也有一份功劳。大公报记者看到,每一格的种植斗上,都插上一个小小的白色标签,写着“对照组”以及土壤成分等字样,不同种植斗的土壤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土壤,也有来自内地内蒙古等地方的土壤。不过目前尚未有来自香港的土壤样本。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采集各地的典型障碍性土壤,包括酸性土、沙质土、重金属超标等土壤进行改良调理。”鸿达兴业子公司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研发出一系列的土壤调理剂,通过调节土壤pH值(注:土壤酸碱度指标),提高土壤地力。在此基础上,研究院还配制“丰收延”营养土,产品成分包含母土、土壤调理剂、有机质、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与普通土壤相比,具有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等特点,为蔬菜、花卉、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周期性生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