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重要的典籍之一,历来的研究和解读汗牛充栋,本书在继承已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分为“人物篇”“文本篇”“流传篇”三个部分。“人物篇”着重介绍孔子家族的由来和孔子的生平经历、学术创获和教育成就等。“文本篇”重在分析《论语》所体现的孔子重要思想,并揭示《论语》的成书过程。“流传篇”重点关注孔子及其学派在后世的命运变迁和《论语》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呈现。本书既能融汇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又能别开生面地有所创造,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论语》精读本。
2、简介论语首先欢迎各位一起来探讨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跟言行,在论语里面表现的完整。我们如果想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思想的精华,首先要念的一本书就是《论语》。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要了解的话很容易,前面有三皇五帝,然后是尧舜,尧舜在武帝结束的时候,就是夏商周三代。夏朝大约四百多年,商朝大约600年,到周朝的时候,大约八百多年。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孔子在春秋时代末期,那是一个乱世。但是你不能选择你要生在什么时代,通常你也很难选择你要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上。所以这个时候,面对乱世,面对挑战,你就要设法激发人的各种能力,也包括你学来的各种心得来应付这样的挑战,而孔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代表。他的年代从公元来计算的话,是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551到479。这个年代有什么特色呢?如果你放大眼光来看看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发现,在孔子诞生之前大约十年,在印度出生的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在孔子死后大约十年,在希腊雅典苏格拉底诞生了。所以各个不同的地区在时期,出现了他们的伟人。这在历史上有它一定的说法,叫做人类文化上的轴心时代。经过这个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类的人文的思想整个展开。而在我们中国本身的话,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老子比孔子大曰大了30年。而老子是道家的学派创始人,而孔子所创建的称为儒家。这两个学派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人,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鲁国去,他的父亲年纪很大才与他母亲结婚。所以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回娘家,亲自抚养怎么办?是他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结局。怎么样造就自己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所以孔子30岁的时候,在社会上可以立足的。他了解的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从夏到商,商到周,到底一个国家怎么样能够兴盛,又如何才会衰亡呢?所以孔子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就产生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说他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路。当时的乱世称作礼坏乐崩,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瓦解。所以孔子的担心,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良自己,把自己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是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孔子呢?能够从里面得到快乐?就是认识一个传统的开始,也是了解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方向,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所以我们为什么学孔子呢?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第一个,温和的理性主义,他强调一个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你只要可以学习,就可以不断增长见识,不断的知道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第二个,是深刻的人道情怀。我在年轻的时候念论语,受到感动是为什么?因为在论语乡d篇里面有一段话。就是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这时候孔子的直接反应,只说了一句话;有人受伤吗?如果马厩失火,受伤的可能是谁?马车夫、工人、佣人。这些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没有受到重视,人权也没有保障,人命也不值钱。但是在孔子心目中人人平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他都可以成为君子,在往上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所以孔子的思想里面有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还有什么呢?乐观的人生理想。你学习孔子,好是在春天开始的时候,好是在年轻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所谓的乐观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它可以透过真诚,从内在产生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恶。也就是说,在德行上可以人人平等走上高峰。这是很乐观的,并且能够从里面得到快乐。所以我们学习儒家的思想,就会发现人的价值主要是在内不在外。但是你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所以孔子我们去了解它,就会发现就是认识一个传统的开始。同时也是了解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方向,再进一步也就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至于论语这本书,就比较单纯了,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代表孔子思想的好的一部书。而这本书材料是的00落落,经常有一句没一句的,往往你背的时候很容易背一句。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这一系列介绍孔子的思想,从论语着手是正确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将会把论语里面适合青少年朋友,适合初学者所了解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绍。所以我们今天第一次先把孔子跟论语做大概的说明,希望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开始。
3、论语资料简介#学问分享官##大有学问#孔子与论语(一)《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主要观点如政治观点、教育观点、经济思想等等。还记录了孔子对一些人和事的评价。《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大臣,后迁于鲁。他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而学识日进。到30岁左右,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因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50 以后,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间,大约不超出五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公元前484 年,经过大约14 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 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过,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的学生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分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又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动感到不满,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孔子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4、论语主要内容200字你知道《论语》是按什么排顺序的吗?告诉你,没顺序。这些个篇名是因何而起吗?没也没什么道理,就是取了开始头的两个字。《论语》一共20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要不断地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是件很快乐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带给你好吃的好玩的,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想想心里都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有多牛,多厉害,有多大的学问,有多少能量,不知道我干过什么。我一点也不生气。我坚信我是有学问的,坚信是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别人不知道你,很正常嘛,你不要生气,他晚早有一天会知道,别急,别怕,不要脸,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记硬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只是进,不思考,就不消化,慢慢就迷茫了。另一个极端,整天静坐,沉思、面壁,就危险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在做事中学,边学边想边做,再继续学。这才是好的办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过去学的东西,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那么你就可为人师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两句并不矛盾。好为人师,以自我为中心。善为人师,以他人为中心,利人。不求不助,医不叩门。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又名《诗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无论写的什么,都是无瑕的,纯洁的,干净的。诗歌是人真挚思想情感的诗意表达,人性往往在阳光之外,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也可以反省几件事。曾国藩就有三省吾身的习惯,还爱把自己做的事写在日记里,再次反省检点自己。冯唐喜欢读《论语》喜欢曾国藩,所以,他也一直有这个习惯,每天花5-10分钟,想想明天、这周、下周要做的事儿,稍做准备。这也算三省吾身的一部分。那么三省吾身的三件事是什么呢?一,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是这样说的: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给别人出主意、提供信息,是不是有一颗忠心,对别人是好的,说的是实话,发自内心的。既然为别人谋,就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别轻言许诺,许诺了就一定做到,言而无信非君子。三,传不习乎?老师辛辛苦苦教你占东西,你有没有好好练习。《论语》是好的汉语,是人类核心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安你心。《论语》不长,也不复杂,是个金句集,记录的几乎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孔子上课,日常生活中说的话,做的事。学、想、做结合,才有真知灼见。培养智慧的方式有四种:第一读书;第二行动;第三学徒;第四做事。今天给大家推荐《漫画论语》,喜欢这本书的宝宝戳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头条创作挑战赛#
5、论语200篇全集《论语》几乎是所有中国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也正因如此,《论语》的版本颇多,如果不去书店翻阅,很难在诸多版本中选出优劣。今天我推荐的这个版本,是我目前所读过的《论语》中的佳版本。具体好在哪里呢?我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一、这本书展现了《论语》全貌及原貌。可能有朋友会质疑,哪一部《论语》不是全貌呢?其实,我们上学时所学《论语》,仅仅是民国时期废除“尊孔读经”之后形成的一套言说方式。《论语》诞生之初,并不是给学生们读的,而是给官员学习的治学教材,用来学习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而今天我推荐的这个版本,恢复了《论语》本来的职能,不仅可供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各界领导阅读。二、本书作者学术背景深厚作者吴天明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中国文化专家。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经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影响,尤其是其关于孔子和孔学的研究,学术价值极高。三、开篇长篇导读,深度讲述了《论语》相关知识背景;介绍了孔子的身世、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孔学的渊源和理论体系;并介绍了《论语》的读法。这是我们读《论语》、学《论语》的捷径。四、本书注释极其精到、准确。①与《论语》相关的文化常识,作者都借此书讲解清楚了。例如,“子曰”的“子”字,是孔丘的尊称。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但为什么孔子被尊称为“子”,而“老子”“墨子”等只能和孔子弟子一样被尊为“某子”?②作者补充了《论语》原文被省略掉的文字。比如,孔子师徒都经常说“学”“行”,那么“学”什么?“行”什么?怎么“学”?怎么“行”?这些常识周朝肯定是熟悉的,所以“学”和“行”之后,都省略了宾语。但我们今人却不熟,所以经常误读。甚至有学者将“三人行”的“行”解释为走路,这就大错特错了。③修正了其他版本讹误之处。比如,《子张篇》中子贡提到了“文武之道”,这里的“文武”并非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其实是借代尧舜夏周商春秋六代的君子之道。五、本书还有一个很贴心之处,即作者有意不避重复的注释,就是为了让读者温习知识,不必耗时翻找。以上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近我正在读这套“国学经典新绎”丛书,日后会一一与大家分享。(图2、3为“学而篇”的注释、译文,可供阅读参考)#以书之名#
6、论语200句练字论语中的处世思想(2021年12月21日录制,2022年1月19日播出,根据视频整理)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山东工会 职工大讲堂 工娱时间》。我是山东财经大学王蔚,今天给大家谈一谈论语当中的处世思想。所谓处世就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我对这部书的概括是,《论语》是一部洞察人性和充满智慧的关系学巨著。为什么说《论语》是一部充满洞察人性和充满智慧的关系学巨著呢?孔老夫子认真地研究了人的本性并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和一般原则。我们知道,人生活在六种关系当中。首先,在家庭当中有三种基本的关系:一是夫妻关系,二是父子关系,三是兄弟关系。在社会当中,人也有三种基本的关系,一是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就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二是朋友关系,三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认真地研究了人所处的这六种关系并且提出了处理这六种关系的具体原则,比如说父子关系,孔子认为父子关系的原则是父慈子孝,作为一个父亲来讲,要慈爱地对待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来讲,要尽孝道,要孝敬父母。在兄弟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孔老夫子提出一个原则叫悌””,什么叫悌?就是兄友弟恭也。作为哥哥来讲,要让着弟弟;作为弟弟来讲,要尊着哥哥。当兄弟之间遵循着兄友弟恭的原则来处理关系的时候,这兄弟间的关系一定是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夫妻关系,首先说明,在《论语》当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没有谈论夫妻关系,但是在《礼记》当中,孔子专门谈到了夫妻关系的处理,夫妻关系处理的基本的原则是琴鸣瑟和。在社会当中有三种基本的关系:一是,就是第一种关系是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君臣这个词只是过去的一种叫法,现在这种叫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呢,叫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在任何地方有领导有群众,有领导和被领导。孔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处理的具体原则,这就是君礼臣忠。做领导的一定要礼遇和礼待自己的部下,做部下的,一定要忠诚于自己的领导。这个原则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的第三篇的第十九章谈论的。第三篇的第十九章是这样说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信,“信者人言也”,信者说话算数也,孔子特别看重这个信,在《论语》当中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矣,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简单解释一下这段话,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的话,那就相当于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的是牛车;小车指的是马车。牛和牛车连接的那个装置叫輗,马和马车之间连接的那个装置叫軏。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像是牛车和马车上没有輗和軏。没有輗和軏,动力连接不起来,车就不能走,所以孔子认为,这个信是极端重要的。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原则讲义。什么叫“义”?义者宜也,”就是该做的事情去做了,这叫义,该做的事情没去做,这叫不义,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你见到该做的事情,结果你没去做,你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人要想和别人把关系处理好,第一个原则呢,你对别人要仁爱,要慈爱,要用仁心去对待别人。当你用仁心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反过来用爱来对待你,人际关系就处理好了。第二个原则呢,就是这个恕,当你去推己及人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的时候,别人通过反过来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待你,你们的误解就很少了。所以恕是减少误解好的办法。第三原则是礼。礼就是尊重。人和人之间要想把关系处理好,必须尊重,并且越老的朋友,越要尊重。《论语》当中啊,孔老夫子讲过一段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说晏平仲这个人特别会交朋友,越老的朋友,他对越老的朋友越要尊重。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认为,都是老朋友了,都是几十年了,可以不尊重了。同志们,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第四个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惠。尽大限度去帮助别人,当你尽大限度地去帮助别人以后,别人也会大限度地来帮助你,这样人际关系就处理好了。当然呢,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是乐,一定要给对方带来快乐,而不是给对方带来不快乐。大家可能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叫《祝福》啊,祥林嫂呢,她的孩子被狼叼走了。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一开始呢,祥林嫂对这个讲,我的孩子被狼叼走了,大家很同情;然后呢,给那个讲,我的孩子被狼叼走了,大家很同情;孩子被狼叼走了,谁不同情呢?但是这种事情你说一遍,大家同情,说两遍,大家还同情;但是你说的次数多了,大家就不愿意听了。所以记住一句话,不要喋喋不休地对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因为你的不幸,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所以这个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快乐,让对方保持快乐,对方会让你保持快乐。好,关于论语当中的处世思想呢,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会。
7、孔子论语简介中小学必读的100部中国经典名著(一):一、哲学宗教1、《周易》殷商 佚名——群经之首,设教之书,中华文化之本源2、《道德经》春秋 老子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3、《论语》春秋 孔子——儒家文化之起源《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4、《墨子》战国 墨子——古代劳动者的哲学“圣经”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5、《孟子》战国 孟子——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6、《庄子》战国 庄子——彰显道家浪漫主义思想的巨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7、《荀子》战国 荀子——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8、《韩非子》战国 韩非——河南省新郑人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9、《吕氏春秋》战国 吕不韦——兼容并蓄的杂家经典。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10、《淮南子》西汉 刘安——以道学为基,兼合百家之长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11、《论衡》东汉 王充——浙江上虞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著作12、《抱朴子》东晋 葛洪——构建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巨著认为黄金不会朽坏,如果服食黄金烧炼的金丹,那么人也可以跟黄金一样,变成不坏之身。13、《传习录》明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14、《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呼唤民主政体的思想启蒙专著提出"天下大公"的制度,认为土地应收回为国家所有,然后再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15、《日知录》明末清初 顾炎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此书。二、历史地理16、《左传》春秋 左丘明——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奠基之作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17、《国语》战国 佚名——中国现存早的国别体专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18、《史记》西汉 司马迁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19、《汉书》东汉 班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朝廷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20、《三国志》西晋 陈寿——三国并叙的断代史专著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棵迎戏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21、《华阳国志》东晋 常璩——中国现存早的地方志专著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22、《后汉书》南朝 范晔 西晋 司马彪——专注于东汉史的纪传体著作作者完成了本纪、列传后,有人告发他参与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23、《洛阳伽蓝记》北朝 杨炫之——中国历史上一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著伽蓝"一词,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24、《水经注》北朝 郦道元——集六朝地志之大成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25、《史通》唐 刘知几——中国现存早的史学理论专著,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26、《大唐西域记》唐 玄奘、辩机——中世纪中南亚地区的史地文献书中记录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27、《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趁暑假,多读书,推荐《史记》,分三个版本,小初高:#论语简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