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族简介(王羲之的家族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9:21:09 浏览
1、王羲之的家族简介

王羲之家族“压箱底”的宝贝,武则天得到后欣喜若狂,文征明:这是书法第一范本!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狂热粉丝”,在全国大肆搜刮王羲之真迹,当时有一位官员叫王方庆,是王羲之的第十世孙,家中收藏着众多王氏家族的历代书法法帖,在李世民的征召下,他将祖先留下的“四十余纸”真迹尽数献给了太宗。但是这并不是王羲之家族珍贵的书法秘笈,他们真正的“压箱底”的宝贝,是王方庆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时,进献给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并不是一件法帖,其中包含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28位王氏先祖的10通书卷,因是在万岁通天年间进献,所以后人称其为《万岁通天帖》。得到这些真迹的武则天欣喜若狂,但是他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命宫中巧匠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复制,然后把真迹还给了王方庆,并嘱托其小心保存,将摹本留在了宫中。当时武则天将此真迹与摹本共同拿到朝堂上给群臣看,朝中文武大臣竟无一人能分辨真伪。后来王方庆保存的真迹遗失了,反倒是宫中的摹本流传了下来。到了元代,这件作品流传到著名书画家张雨手中,张雨在卷后有题跋:“右唐摹王氏进帖……然双钩之法,世久无闻,米南宫(米芾)所谓‘下真迹一等’”。张雨提到的“双钩之法”,指的是唐代的双钩廓填法,它是指将薄纸覆在原作上,先用细笔勾勒出字形,再细细勾勒其中的墨色,这是当时精细的一种复刻方式。这种双钩蜡摹本在宋代时就已经异常珍贵,米芾曾说:“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表明在当时他们就已经把钩摹的蜡纸本作品当作王羲之真迹对待,并且甘愿为此一掷千金。明代书法宗师文征明在卷后也曾有题跋:“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唐人双勾,世不多见,况此又其精者。固当为唐法书第一”。在流传过程中,《万岁通天帖》先后经历了两次火灾,被烧到只剩王羲之等七人的十通书翰,但依旧不影响它在书坛的崇高地位,其中纯正的书法笔法,依旧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书法的关键就在于起笔、落笔的提按顿挫等内容,我们称之为笔法,而这些笔法在唐代之前都是只在家族内部或师徒之间口传手授,再加上印刷技术的限制,寻常人要学习正统笔法就难上加难。在笔法人与人之间口传手授断代的情况下,唐人精细摹写的《万岁通天帖》就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学习书法笔法,感受魏晋气韵风度的不二范本。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纳米级的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节处的墨色变化,以及牵丝映带都与原作别无二致,见此作如见原作,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2、王羲之家族基因类型

王羲之家族世系简表。王羲之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父王览,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祖父王正,在西晋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在西晋官至太守。王羲之,在东晋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擅长书法,尤其是行书,有“书圣”之称。王羲之擅长书法,他的儿子们也都很擅长书法,王献之是成就高者。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3、王羲之家族书法

李白存活的草书,这字豪气四溢,不输张旭、怀素,让宋徽宗“一见钟情”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文物较难保存,尤其是纸本书法真迹,较容易破损,因此能见到的传世真迹就极为稀少,就像王羲之整个家族也没几件。除了王羲之唐代诗人的真迹也极为罕见,像贺知章、白居易、李白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书法高手,可是真迹却很少能见到。例如李白目前就只有一件草书《上阳台帖》传世,此作是李白与杜甫、高适在王屋山游玩时,得知旧友司马承祯道长逝世的消息。心中感慨不已,于是写此作纪念友人,全文只有25个字,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单字大小在5厘米左右,字体较为宽朗,有的呈现欹侧姿态,有的平正豁达,章法上整体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每一笔变化都不一样。就像“老”字的撇画,一气挥下,笔势颇为雄壮,“何”字则呈现亦收亦放之感,颇有一番趣味,而且李白的草书主要取法张旭。承接了张旭的狂肆潇洒,还加入了自身的烂漫豪气,行笔果敢苍劲,下笔大多直入,有着地动山摇的磅礴之感,这种豪气甚至都不输张旭、怀素。同时还受到唐代王羲之书风的影响,其字还兼有飘逸灵动之气,笔笔率真纵放,将其“仙风道骨”充分写出,展现了唐代浪漫明朗的气象。现代书画家启功曾评价此作曰:“此帖有李白名款,有宋徽宗亲题签和跋,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于李白诗风豪迈不覊,宜为太白真迹。”这幅作品从李白的上千卷诗文中,成功存活下来,是我们研究李白书法的依据,也是钻研唐人草书的切入点,可时常临摹,学习唐人的书风。领悟李白的豪气,虽然只有25个字,但是每个字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培养草书的鉴赏能力,和提高艺术思维有推动作用。而且李白的草书主要师法张旭,兼有晋人的飘逸之风,对于我们学习古人笔法也大有裨益,若能将此作钻研明白,在学习唐人的狂草时就会更加轻松。《上阳台帖》从古至今一直备受珍视,曾被宋内府、贾似道、项元汴、清内府等收藏,备受宋徽宗跟乾隆的喜爱。宋徽宗更是对此作“一见钟情”,在卷后用瘦金体书写了题跋,乾隆也在卷首写过“青莲逸翰”这四个大字,但是清朝末年,此作不慎流到宫外。后来被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用6万块大洋买回,并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列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目前只在2009年跟2018年进行过展出。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李白的《上阳台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王羲之家族简介#

4、王羲之家族的成语

王羲之及其家族的书法的确是中国书法的优秀代表,影响之深远简直就是奇迹!

5、王羲之家族辈分排序

书法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书法家家族,他们将书法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式的书法传承。欧阳永叔家族:欧阳永叔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其家族在隋唐时期就成为了书法世家。欧阳永叔的曾祖父欧阳詹和父亲欧阳瑾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将书法技艺传给了欧阳永叔和他的儿子欧阳询、欧阳通等人。王羲之家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家族在隋唐时期也成为了书法世家。王羲之的曾祖父王戎、祖父王谌、父亲王珣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将书法技艺传给了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等人。颜真卿家族: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家族也是书法世家。颜真卿的父亲颜之推和祖父颜之仪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将书法技艺传给了颜真卿和他的儿子颜鲁公等人。这些家族中的每一代书法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扬光大,使得这些家族的书法艺术一脉相承、气贯长虹,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瑰宝。#王羲之家族简介#

6、王羲之家族墓出土

王献之:爸爸,三国后的赢家是谁?王羲之:当然是我们琅琊王氏了。王献之:为什么?难道不是司马家吗?王羲之:司马家算什么。各大家族都不愿意接手那个烫手山芋,只有他家,傻乎乎的去当皇帝。枪打出头鸟,古往今来,哪个当过皇帝的家族有好下场了。而且他费这么大力,现在不也就弄了个“王与马,共天下”么,还是要看我们王家的脸色。王献之:我好像有点懂了。他那就叫务虚名而处实祸,对吗?王羲之:对的。现在天下内忧外患,早晚会崩,一旦崩,司马家整个家族就是替罪羊,落不了一点好。而我们王家,不管怎么改朝换代,照样还是旺族。这就叫铁打的王家流水的皇帝。王献之:我们家族为什么会如此?王羲之:从我们的先祖王子城父那里就看明白了,到了秦国名将王翦那里就更加清晰。什么国君、皇帝,不过是被推到前台的代言人而已。风光时看起来光芒万丈,但一旦出问题,他们就会被用来挡所有的子弹。皇帝们就相当于一个个CEO,而我们王家就是股东之一,平时也就是哄着CEO们高兴高兴,让他们出点力担点责,一旦企业出了问题,CEO该换就换。但不管怎么换,我们王家永远是受益人。王献之:孩儿明白了。王羲之: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家族的学习力,即使到了科举取士的明清时代,我们家族一样可以保持旺盛。那种代代读书的学习力传承,一般人是不会有这个思维和远见的。所以,到时候,我们家的进士会不定期的大批量出现。王献之:那,该如何保持呢?王羲之:多读书。王献之:那如果遇到乱世呢。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啥的。王羲之:不要急于出头,要静观其变。不要争当功臣。王献之:为啥?王羲之:先给你说说他们的结局。起义军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量。吴广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杀害了。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后来,陈胜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这样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弱点,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王献之:有点明白了。就是说,他们起义本身虽然是对的,但他们也并不稳定。王羲之:对的。我们想要持续繁荣,就必须投身于稳定的事业。王献之:什么才是稳定的事业?王羲之:建设中华文明。不要争权,不要夺利,静静的做那些有益于文明发展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终国家还是要发展、要建设的。所以即使改朝换代,头部的权力人物会变,但中层基层具体做事的人却基本不变。这就是大道。王献之:这是不是就是道家所谓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王羲之:小子你悟了。

7、王羲之家族的电影

2003年王羲之位于山东临沂的故居,由于年久失修,相关部门派出施工队前往抢修。在修缮的过程中,隐藏在大雄宝殿底下的一座古墓浮出水面,并惊现了三个幼童的尸骸。说到王羲之,大家肯定第一时间就想到他的《兰亭集序》。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没想到会在他的故居底下发现一座古墓,这座古墓的来历还不简单。可能有人会说,王羲之的故居他也去过,就没听说过有什么古墓在啊。那是因为这个古墓,是王羲之在山东临沂色故居,而现在大家所熟悉的位于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的故居。王羲之这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山东临沂的故居,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大半的时光。然而就在这座故居下面,却有着一座谁也没想到的古墓。王羲之的知古墓因为年岁较久需要修缮,于是当地的政府部门派出一支施工队前往抢修。没想到这一修,却修出来一座古墓。施工队的一名工人在给故居里的大雄宝殿做维修时,一不小心将钢钎从高处掉落在地上,将原本正在维修的地面砸出一个大洞。在场的工人本来想把钢钎从洞中掏出来,不曾想,这一砸,就是一个十分深的洞。施工队看着这个被砸出来的洞,十分的不解,他们叫来当时的管理员。管理员一看,就发觉这下面可能是有什么宝物之类的。于是立马就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局。文物局听说之后,立马派了一队考古人员到王羲之故居来。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来了之后,立马对这个洞开挖。挖着挖着,工作人员就发现这个洞不像是一个藏墨宝的藏宝室,更像是一个墓穴。于是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大胆猜测,这下面可能是王羲之家族里某个人的墓穴。不断地深挖之后,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终于看清了这个墓穴的本来面目。他们发现,这个墓穴整体是一个拱形,墓室所占的面积十分大。他们挖到了墓室门前。在墓室的门前,他们发现地上有着粉红色的涂漆。这和当时古籍里记载的帝王陵墓的样式很像。专家们看见这样的情景,不由得更加疑惑,在王羲之的故居下面,怎么会有帝王陵墓?带着这个疑问,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继续往墓室里探索。进到墓室里之后,他们发现,整座墓室像是一个龟背的形台,并且从中间分为左右两个墓室。在中间发着琳琅满目的陪葬品,看着这些陪葬品的规格,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推断这可能真的是一座帝王家的陵墓,而且还是等级不低的那种皇室陵墓。在清点了墓中的陪葬品之后,考古队员将墓室中的棺椁打开,却发现了让他们极度震惊的一幕。在棺椁中,摆放着三个幼童的尸身。根据身形初步判断,这其中女童的尸身只有5岁,而另外两个男童的尸身分别是1岁和两岁。这样的三个孩童为何会埋葬在一起?伴随着疑惑,考古队员们开始进一步探索墓葬中的陪葬品。他们在其中一个漆器的底部发现上面所标注的字体:“太康七年”。根据这一线索,他们发现这座古墓很可能是当时琅琊王司马睿的儿子司马涣的墓。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人物,而当时他所在的家族琅琊王氏正好是在琅琊王的封地附近。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和当时的皇族司马家自然有着极为浓厚的姻亲关系。考古队员发现在棺内的女童手上带着11枚金戒指,要知道在当时,只有于皇族的太子联姻时,太子妃得手上需要带11枚金戒指。由此考古队员们推断,这必定是当时琅琊王氏和琅琊王的小王爷联姻所共同埋葬的冥魂墓。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证实了专家们的猜想。原来当时司马睿的儿子司马涣2岁就夭折,所以当时司马睿就寻找当时琅琊王氏夭折的小女孩,和自己的儿子配了冥婚。同时也将自己1岁就夭折的孙子司马安国葬在一起。王羲之故居下的古墓之谜也算是弄清楚了,也让世人了解了当时司马家和琅琊王氏互相成就的佳话。

8、王羲之家族的风水

1965年,南京发掘了一座东晋时期的双室古墓。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墓葬不是夫妻合葬,竟是父女合葬!墓室中还有上百颗红色的药丸,而墓主竟然是书法家王羲之的至亲叔叔!提到合葬墓室,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夫妻墓。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但凡可以合葬的,除了夫妻别无他选。所以,古人会有“生同衾,死同椁”的说法。但是,今天谈到的这座墓葬可是刷新了人们的三观,因为它是一座父女合葬墓。这位女儿去世时可是超大龄的剩女了,58岁还未曾出阁,在她的墓室里竟然还发现了200多粒药丸。1965年,江苏南京考古小组在象山附近发现了一座墓葬群。他们经过当地文物局的同意后,开始对其进行了挖掘。后来经过鉴定,考古人员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就是东晋时期权倾朝野的豪门贵族王彬。既然家世如此显赫,王彬的长女为何未曾出嫁呢?这位女子和她的父亲有什么故事?这些药丸又有什么用途呢?且听忆柔慢慢讲来。话说东晋时期有四大家族地位极其显赫, 分别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桓氏和庾氏。在《红楼梦》中也有四大家族,的就是贾氏,可是在东晋,琅琊王氏才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家族之首。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提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句古诗中的“王”,指的便是琅琊王氏。作为士族领袖,王羲之、王献之都是琅琊王氏中人,而王羲之的堂叔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王彬。王彬自小以“品行端正”闻名于整个家族,《晋书》给予王彬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为人正直,行事磊落,而且生活极其简朴,日常经常穿布衣吃素食,丝毫没有豪门大族的奢华。不过,王彬却有个“致命”的爱好,那就是崇尚黄老之术,并且追求长生不老。想来王彬饮食清淡,也是为了身体健康考量吧!东晋时期有个著名的炼丹专家,他叫葛洪,素有“小仙翁”的美誉。葛洪能够深受尊敬,就是因为在东晋时期,人们对修仙炼丹的渴望已经到达了。王彬也是如此,他每天都要服食丹药,这种丹药有个人尽皆知的名字:五石散。三国时期,曹操的养子何晏因为贪恋女色,整日精神萎靡。于是,他开始服用五石散,每次吃完都会神清气爽。久而久之,五石散的威名也就传开了。实际上,这是何晏的一种错觉,因为五石散的五种原料几乎都有毒。而毒药通常都会刺激人的神经,因此会出现短暂的精神抖擞。当时的人们自然无从知晓五石散的副作用,而王彬不仅自己服用五石散,期待能够早日升仙,就连他的女儿也都每日服用。王彬的长女名为王丹虎,她在父亲的带动下,对五石散充满了依赖。父女俩不仅钟情于五石散,还喜欢尝试各种丹药,真是来者不拒。结果,自从王彬开始服药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没过五六年,便一命呜呼了,享年51岁。王丹虎也很悲催,她因为常年服药,身体丧失了生育的功能。在她的墓地被挖掘时,她的尸骨都是黑色的,这就是长期中毒的表现。而考古专家还发现,直到58岁病逝,王丹虎还是完璧之身。如果古代女子没有与夫君葬在一处,而是和家族墓合葬在一起,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女子一直没嫁出去,王丹虎就是这种情况。王丹虎本名并不是这三个字,“丹虎”是父亲王彬为她取的“字”,根据推论,这是自她服用丹药起,父亲给她的爱称,而那时候王丹虎只有十五六岁。从花季少女到几近六旬的老妇,王丹虎的寿命确实远超她的父亲,不过她的两个妹妹都已出嫁,而她却至死孑然一身,不知道这样的“长寿”是否值得呢?其实,王家本就是长寿的,王丹虎的两个妹妹活到了85岁,这在古代可是相当的少见。倘若王丹虎没有被父亲带着服食丹药,说不定也能自然老去。自古以来迷信长生的人可不少,秦始皇派徐福寻访蓬莱仙岛,遍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半生英明,晚年却沉迷炼丹导致了巫蛊之祸;宋仁宗赵祯自小服食丹药,以至于子嗣断绝……所以说,这世上若有长生不老,恐怕也只存在于影视剧中吧。不过,王彬父女的这座墓葬也出土了不少珍稀之物,当年还谣传过《兰亭集序》真迹也在其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王彬父女的墓室里除了发现了200粒红色的药丸外,让人欣喜的是,墓葬还出土了一枚嵌金刚石金指环,它的直径2.2厘米,上焊接长、宽各4毫米的方形斗,斗内镶嵌了一颗直径1.5毫米的半个八面体金刚石。这枚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钻戒,可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钻石戒指了。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精巧技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当然,这座墓葬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忆柔下次讲给大家听吧[偷笑]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击关注哦[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