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崖简介(金西崖)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9:53:59 浏览
1、金西崖

【每日美器2022356】20世纪 金西崖刻黄杨诗文笔筒高15.5厘米北京保利,2010年12月,5周年秋季拍卖会,“清斋”藏茗壶雅玩专场,估价15-20万元,成交价20.16万元。该笔筒黄杨木雕制,圆身,木质厚重,通体黄润,包浆厚实,刀法有力,有金西厓款。上刻柳宗元诗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后署:录唐诗。癸亥夏至西厓金坊刻。金西厓,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以号行,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是我国近现代竹刻艺术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著名竹刻艺术大师。其兄金绍城(金城)是著名的国画家,仲兄金绍堂(号东溪)也是著名的竹刻家,他又是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的四舅父,出身名门,久寓上海,自幼勤奋,早年学土木工程,毕业于圣芳济学院,后任建筑师。从其兄金城学画刻印,技艺精湛,多有精品传世,该器即为其一。本器雕刻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刀法洗练流畅、浑厚生动,为颇具其鲜明风格的作品。

2、金北楼和金西崖

无锡留青竹刻无锡竹刻,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凡若镇纸、臂搁、扇骨、挂屏、台屏、笔筒、香筒、抱对等等,以清淡雅致、天然本色渲染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传统文化情操。明代张希黄留青浅刻山水笔筒,是迄今传世早的无锡名家竹刻。1914年无锡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带板竹刻获三等奖。1920年,竹刻名家薛佛影创作了传世名作《竹简象牙镌刻画》。无锡竹刻艺坊“双契轩”名扬江、浙、沪。创办人张瑞芝早年学艺于沪上,师从周之礼,随后在上海开办“慨吾庐”印社,为名门宅园雕刻碑石书帖、板对匾额,颇具声誉,与吴昌硕、张大千等书画名家过从甚密,授艺予内弟支慈庵和长女张契之。“一·二八”事变后,举家回到故乡无锡,在复兴路开办“双契轩”艺坊,由国民d元老无锡人吴稚晖题写篆书坊额。不久,支慈庵返居上海,以竹刻为业。《中国美术全集·竹刻总论》:“十九世纪中叶,竹刻艺术实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初金西崖、支慈庵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张契之与父、舅齐名,业界称之为“两把半刀”,王世襄《竹刻艺术》称她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她10岁随父学艺,14岁已能独立创作,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竹刻作品参加上海女子书画展和南京的书画展。她曾随父拜访张大千、经亨颐、吴湖帆、江寒汀等名家,请他们在竹上挥毫留下书画墨宝,然后再雕刻,技艺渐入佳境。清末民初,书画界钟情金石碑版。张瑞芝、张契之父女以金石文字、泉币瓦当、铜镜鼎彝为题材,刻制扇骨、臂搁等,将金石的残缺锈蚀之状表现得惟妙惟肖,苍劲古朴,深受藏家喜爱。1950年后,张契之潜心研究明清以来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圆雕等竹刻技艺融会一手,创作了《梅竹》扇骨、《雨后春笋》挂屏、《太湖鱼米乡》插屏等精品。1972年,张契之的《梅兰竹菊》书镇和胡瑞康的《青蛙》圆雕竹刻等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无锡竹刻以刀代笔,似在绢帛宣纸上挥毫,纵横自如,是竹上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融书画、诗文、印章为一体,风雅绝俗,充溢着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书卷气和金石味,诗意盎然。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