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一 一个红一、二、四方面军都经过的地方座落于岷山山脉迭山下的腊子河上,在未修公路前这里是两山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各成近90度角,中间一条汹涌澎湃的腊子河冲开仅有几米宽的山口奔腾向前汇入白龙江、流到嘉陵江直至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当年红一方面军到这里时前有甘肃军阀鲁大昌的部队在此堵截,后有国民d军追击,而腊子口河上仅有一人通行的小木桥,正对面就是敌军碉堡以及守军,在这几米宽的腊子口天险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景像,为了北上红军在此与守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激战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沿朱立沟进沟翻山到哈达铺休整后,中史召开了著名的哈达铺会议,做出了去陕北根据地的决定。在战斗前国民d部队守兵狂喊,"红军有能奈你们飞过去、",可见天险绝非虚言,曾被国民d断言不可逾越的天险,在红军战士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面前终被突破,取得了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此战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一个转拆点,证明红军已从人烟稀少、物资缺乏、气候恶劣的藏区走出来了,经朱立沟到达哈达铺后已到农区,有一定的后勤物资粮食、布匹等,因此红一方面军在此进行了短暂的修整、补充了粮食、被服等生活物资。当第二年红二、四方面军分别到腊子口时,国民d部队去年见识了红军的厉害这次沒有做太多的抵抗,使红军比较顺利的通过了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在洮岷地区休整了近3个月时间。离开藏区证明红军已脱离了危险区域,从此革命力量在会师后壮大起来,为革命成功建立新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朱立沟内建有腊子口战役纪会馆、腊子口战役旧址前修建了纪念碑、高吉村修建了俄界会议纪念馆、茨日那毛主席住地、哈达铺红军长征纪会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原创)#鲁大昌简介#
2、1935年,率领的红军来到了西藏的哈达铺附近。一到地方,就让警卫员去集市买几个烧饼来吃。当警卫员回来时,突然让他去喊毛主席。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935年,红军突破腊子口,一路向北来到了岷县附近。盘踞当地的军阀鲁大昌因为害怕,直接将驻军全部集中在岷县县城内。红军看准时机,便向军阀兵力薄弱的哈达铺挺进。哈达铺是一条拥有800多家店铺的商业街,里面的商品应有尽有,正好可供红军补充给养。9月20日,红军正式进入哈达铺,为此他们还特意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好不容易结束,此时的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于是,他便嘱咐警卫员杨家华,要他多买几个烧饼来吃。于是,杨家华来到一个烧饼摊,向摊主要了四个烧饼。许是饿坏了,一拿到烧饼,就不顾形象地大吃了起来,也不管它们烫不烫手。一边吃着烧饼,一边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看了起来。正吃着烧饼,突然,他的眼睛盯着报纸上的一处,表情立刻凝重了起来。然后,他把报纸交给了杨家华,要他交给毛主席,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于是,杨家华便拿着报纸,匆匆赶到了毛主席的住处。这时,毛主席刚刚开完会,身体疲乏得很,所以正准备休息。可还没等他躺下,警卫员就进来通报,说派了一位小战士过来,有东西要交给毛主席。等毛主席接过杨家华手中的报纸,突然精神大作。原来,报纸上刊登了一则重要的消息:“徐海东率领部队和陕北刘志丹的红军部队会师了!”这则消息于毛主席而言,可谓是极大的意外之喜。因为在此之前,中央红军并不知道陕北还有红军。1931年,刘志丹率领一支红军队伍在陕北开辟了一处根据地。但是,因为种种因素,这支队伍就和中央失去了联系,所以中央此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在。如今,若不是《陕西日报》报道了这则消息,中央可能也不会知道。就在毛主席看得入神的时候,张闻天走了进来,主席便高兴地跟他分享这则重要的消息。主席说:“没想到,陕北还有这样一个好的去处。这真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啊!”张闻天得知此消息后,也是乐得合不拢嘴,还将报纸传给了和。大家都为此感到无比的高兴,屋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当晚,毛主席屋里灯火通明,主席激动的一眼晚未能入睡。两天后,中共中央在哈达铺的关帝庙内举行了重要的军事会议。毛主席和众人商量后,做出了重要指示,中央红军要到陕北去,和刘志丹的队伍汇合。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的队伍生生不息,代表着中国革命的火种也将历久弥新,绵延不绝!###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故事##杨家华##鲁大昌简介#
3、1935年9月初,毛主席带着红一方面军过草地,准备北上突破峡谷关隘腊子口,去往甘肃南部地区,然后在陕甘宁建立革命根据地但国民d蒋介石此时也早料到红军的战略意图,因此蒋介石亲自下令,要国军新编第14师在红军前进路上布一个口袋阵,全歼红一方面军。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找到腊子口附近的藏区土司杨积庆,要求他配合第14师行动,在腊子口附近的深山峡谷中,从高处布置伏击阵地,把红军主力引进峡谷,然后全歼。杨积庆答应了鲁大昌的请求,带着手底下3个团2000人就开始布防,鲁大昌见此很是满意,于是也带着自己人回到营地开始准备战斗。然而鲁大昌刚走,杨积庆就改变了命令,要求手下人不准为难红军,不准布置伏击阵地,并且还派人去联络红军,要给这支疲惫之师提供粮食补给。作为藏区土司,杨积庆的管辖范围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生活了足足十万百姓。这样的人口和土地让他完全有资本和国民d合作,成为一个军阀,但杨积庆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因为他虽然是土司,但却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土司,和藏区那些只知道压榨人民争权夺利的其他土司有根本不同。中国著名记者、新闻学奠基人范长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杨积庆有过描写。他说杨积庆先生虽然出身在偏僻的西北草原,也从没有迈出自己的领地一步,但他每天都要看报分析国内外局势。他还主动在自己的领地内推广先进文化和技术,想要在变化的潮流中让中国人也跟上世界。到1935年,抗日战争已经开打,日寇在北方的肆虐让杨积庆愤恨不已。而对于蒋介石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自欺欺人的做法,杨积庆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当名义上的国军上级找到他并要求他带人配合国军围剿红军时,杨积庆打心底里不想去。因为他清楚,红军才是中国的未来。这些“红汉人”并不像国民d说的那样坏。作为一个地方,杨积庆对政治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当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南藏区后,杨积庆一面组织人手,装出一副和红军激烈交战的样子,一面又派出秘使,去告诉红军国军新编第14师的位置和他们的布防。当红军顺利“打进城”后,他又命令留在城内接应的下属,把城内粮仓打开,将仓内的30万斤粮食,全部献给红军。而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以力战不敌的名义逃进山林躲避红军的“追击”。这场“红军击败藏区土司”的大戏终顺利演完,得了粮食补给的红一方面军士气大涨,在随后的腊子口战斗中势如破竹,仅用不到两天时间就突破了国军新编第14师的防线,让国民d的又一次围剿化作泡影。#红军长征路上有多难##杨积庆##伟人毛主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刚出松潘大草地,就喜获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这到底是谁给的?1935年8月26日,红军右路军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带领下,历经7天,终于走出了松潘大草地。此时的红军,早已是饥肠辘辘,很多战士饿的瘦骨嶙峋。右路军走出草地后,到达了班佑、巴西地区。接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第30军与国民d的部队在包座打了一场恶仗,并取得了胜利,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为避免红军发生不必要的冲突,9月10日,毛主席、周总理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单独北上。自此,红一方面和红四方面的部暂时分道扬镳。9月12日,红一方面军抵达俄界,此时摆在红一方面军面前的只有3条路:1、和胡宗南的部队硬钢,走大道北上;2、绕道青海,穿越不毛之地;3、从天险腊子口突围,直接北上。此时的红一方面军大概只有七八千人,并且他们刚刚过了草地,早已人困马乏,食不果腹。显然,从天险腊子口突围,无疑是佳的选择。要打仗,士兵们就不能饿肚子,如果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佳的选择,也许就成了红军的墓地。真是天不绝我红军,正当我们需要粮食的时候,就有人送来了30万斤的救命粮。到底是谁这么大方呢?这个人就是杨积庆。杨积庆是藏族人,是甘肃卓尼县第19代土司。他名义上是受南京国民政府节制的,但他的内心却对红军充满了同情。杨积庆早已看透了国民d的本质,对内横征暴敛、残酷镇压,对外却一味妥协忍让、不顾大片国土的丧失。就老蒋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杨积庆是很不以为然的。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主张抗日的武装,杨积庆岂能不知。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早就给杨积庆下命令,让他在辖区坚壁清野、阻击红军。杨积庆明面里虚张声势,做出要阻击红军的样子;暗地里却严令各部不准对红军放冷枪,不必坚壁清野,修路建桥,让红军安全通过。杨积庆令我军感动的,不只是上面的一些措施,还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杨积庆派心腹杨景华和我军取得联系,并由他到崔谷仓与我军接头放粮,总计给我军提供了30万斤粮食的支援。他们还给我军提供了军鞋等大批物资。有了粮食,战士们就能吃饱肚子,红军战士一旦吃饱了肚子,那国民d的军队几乎就没有对手了。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拿下天险腊子口。攻克腊子口后,红军战士马不停蹄、一口气追敌70余里,一直打到国军新编14师在岷县县城的师部。国军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来不及带上金银细软,撒丫子跑了。在这里,我军又缴获了1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这就是,我红一方面过草地后,喜获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的由来。其中30万斤粮食,是革命义士杨积庆援助的;1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是我军缴获鲁大昌的。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杨积庆。杨积庆对红军所做的一切,被鲁大昌所知。此人,阴险毒辣,诡计多端,视杨积庆土司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他暗中命令其心腹营长率队,潜入杨土司的驻地博峪,策动杨土司手下的两个团长叛变,将土司一家几乎全部杀害。1950年10月,总理亲自致信杨积庆先生次子杨复兴先生,对当年杨土司让道济粮表示感谢。199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杨成武将军题写碑铭:“杨积庆烈士之墓”。再说那个鲁大昌,1949年解放甘肃时,鲁大昌逃居岷县,后被人民解放军捕获关押。鲁大昌劳改期间,因病保外就医,1962年10月1日在兰州病逝。老蒋倒行逆施已久,放着民族大义不管,极尽打内战的能事,全国人民岂能不知?然而,中国共产d领导的武装,从一开始就是主张抗日的,早早就派出了几支抗日先遣队。全国各族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是谁为了中国全民族的利益,是谁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全国各族人民看得清清楚楚。无怪乎,杨土司会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杨土司在我红军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多加帮助,实在是大义之举。杨土司和藏族民众与中国共产d、工农红军结下的深情厚谊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5、1998年,杨积庆烈士纪念馆正式开馆,这位烈士给红军长征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帮助红军度过难关。可他后却被叛徒出卖,后家破人亡。建国前夕,甘南地区大大土司杨复兴率众人起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d。他的先祖被明朝皇帝封为卓尼土司,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统治着甘南地区中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杨复兴的父亲曾经帮助过当时长征刚过草地的红军,他的父亲就是杨积庆烈士,也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玫瑰][委屈]点个关注,是您大的帮助杨积庆1889年出生于卓尼土司家庭中,从小就聪明懂事,精通汉藏双语。虽然没有出过甘南地区,但是他对当时的新鲜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爱好当时的摄影技术,他的照片直到现在都还有收藏。在1903年他继承了卓尼土司的地位,更是在积极推广当时的先进技术。架设了甘南地区的电话,还组装了一台发电机。他也注重教育。积极创办新学,建了一座现代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柳林小学。向甘南地区的人们传播新式教育,促进汉族人民与藏族人民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杨积庆虽然身处当时偏远的甘南地区,但是他的“朋友圈”却有着当时社会各界的名人,也让他长了见识。比如当时到访甘南的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现在还保存着他们俩的合影,见证了他们的友谊。他也积极关注国内时政,对当时受到迫害的共产d人感到同情。在当时,他不仅结交了吉鸿昌和宣侠父等的共产d人,支持共产d联合抗日的主张,还从他们身上了解了只有共产d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从那时候起,他便和共产d坚定站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这边。国民d反动派为首的蒋介石军队为了一举消灭红军,不惜一切代价在红军长征路上围追堵截。杨积庆知道红军是为了人民群众而成立的军队,他无比钦佩这样的精神。他不惜得罪蒋介石,也要帮助我军。那时,是1935秋季,我军刚过草地。正往甘南杨积庆辖区进发,当时红军长征大的困境就是缺乏粮草,而且后面有数十万国民d军队的追击。杨积庆面对当时即将到来的红军,不仅没有听蒋介石的命令,而且对红军是热烈欢迎。不仅如此,还示意部下把损坏的栈道、木桥都给修好了,以便红军能够顺利通过。当时蒋介石命令当地军阀鲁大昌与杨积庆一起围堵红军。甘南地区地势复杂,而且杨积庆手下的藏兵战斗力彪悍。要是他们配合追赶的部队堵截红军,凭借着险要的地形,红军肯定损失惨重。杨积庆让藏兵给红军部队放行,拿出了在藏区十分珍贵的小麦整整20万斤给红军提供补给,解决红军的燃眉之急。因为这批粮食,使饥饿的红军有了充足的体力。为红军突破腊子口,翻越千里岷山,终胜利进入陕甘根据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共产d领导下的军队,军纪十分严明,拿到粮食后,也是写下借条,承诺到时候一定连本带利归还。到了第二年,红四方面军到来。杨积庆连夜与红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与红军友好相处,变相让道给红军。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红四方面军在甘南地区的损失,为红军保存了实力。不仅如此,长征过甘南途中,因伤病等原因掉队就在甘南的战士留有七八百名。当地军阀鲁大昌在甘南地区大肆搜捕红军战士。还是杨积庆伸出援手,把红军战士集中起来,让藏民以收养的名字保护他们,这才避免了他们遭到逮捕。这位帮助红军的土司却在部下的背叛下,惨遭灭顶之灾。地方军阀鲁大昌跟杨早有不合,又想吞并杨的地盘,加上杨对围堵红军的行动没有配合,甚至资助粮草。在老蒋的默许下,拉拢了杨手底的一个团长,对杨积庆他们一家灭门,后只有二子杨复兴逃脱。后在国民d内部的调节下,居然没对鲁大昌任何惩罚。而杨复兴那时还很小,可以在他心里对国民d反动派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后面他继承了父亲卓尼土司的位置。在1949年9月,深明大义的他率众起义,推翻了国民d的统治。废除了土司制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d,为甘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杨积庆父子所做的贡献,被后人所铭记在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