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后人简介(于成龙的子孙到现在多少代)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12:01:30 浏览
1、于成龙的子孙到现在多少代

做君子,还是做小人?看完《天下长河》,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做君子的时候,做君子,该做小人的时候做小人!只有随机应变的人,活得才滋润!于成龙是个理学先生,每日三省吾身,做一件好事放一颗白子,做一件坏事放一颗黑子,但是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就拿他守住了自己县的堤坝,洪水却把其他七个州县给淹了,你说他到底是好官还是坏官?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高士奇就不一样,他的境界比于成龙高多了,他就是会平衡学,别人跟他动武,他比别人更横,别人跟他玩阴的,他更阴,他能够在朝廷中,在皇上和各位大臣之间游刃有余,终还能够帮助皇上把事情干成,这人就是能力和情商都很高,所以混得风生水起。我觉得比高士奇高明的人,是靳辅,他能够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他能够做成隋炀帝的事业,同时还可以避免对当时人们的伤害,降到低,他不会像高士奇一样,把老百姓当耗材,打个比方,高士奇做一件事情,成本是100块钱,那靳辅可能花30块就实现了。但靳辅这人,后结局不太好,这点也是他身上致命的硬伤,比靳辅高一级的人,我觉得是郭子仪,他不但善于谋事,还善于谋身,很多人可能跟我说,谋生不重要,其实错了!谋生如果不重要,你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后人怎么会来效仿你,你的价值如何被体现出来呢?这就是孔子批评自贡救人不收钱,却表扬子路救人收钱,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把人情世故读懂了。那有没有比郭子仪境界还高的人呢?我觉得有,举个例子,王阳明!王阳明不仅仅善于谋事和谋身,更善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提炼成方法论,让后世可学,这就是他被称为圣人的原因所在。短短一部电视剧,你看出了多少道理呢?欢迎参与话题讨论!

2、于成龙族谱

2008年,成龙的父亲房道龙病危之时跟成龙说:“其实你的名字不叫陈港生,咱们家是房玄龄的后代,祖上在故宫边还有六亩地,而且你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安徽。”这个消息对于成龙来讲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故宫边的六亩地应该能有不少钱吧,但是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又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父亲话风一转又说道:“但是这六亩地后来被国家收走了。”这让成龙空欢喜一场,那父亲想要表达的重点就很清晰,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回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其实房道龙想要找回自己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果成龙当时多留一个心眼,早就能发现父亲的想法了。早在成龙成名以后,父亲就跟成龙说想要回老家安徽养老,希望成龙可以给自己在安徽买几套房子。当时的成龙听见父亲的请求,也觉得是不大点的事情,不就买几套房子吗,这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又有什么难度呢,于是成龙很痛快地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其实房道龙这时候心里早就有自己的算盘了,就是想借此机会回安徽老家寻找自己的儿子。当年房道龙在安徽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妻子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儿子,当年房道龙和第一任妻子很恩爱。原本刚开始这个安徽女子只是想让房道龙帮忙介绍工作。后来房道龙看到这个女子温柔体贴就说:“你不用找工作了,我养你就好了。”于是两个人就成为了夫妻,婚后这个女子给房道龙生下了两个儿子。原本生活就应该这样平静地过下去,但谁知道天公不作美。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房道龙不能待在安徽了,只能一个人逃走,走的时候也没来得及带上妻儿。后来辗转反侧到了香港,遇到了成龙的母亲。那时候成龙的母亲也刚刚遇难,丈夫在战乱中不幸身亡,自己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讨生活。房道龙觉得这个女子不容易,身上也有些韧劲,就总是爱帮助这个女子。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原本这一次房道龙应该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的,以此来弥补在大儿子和二儿子身上缺失的遗憾。但谁知道,房道龙获得了去澳洲做厨师的机会,但是他只能带着妻子,无奈之下,他只好将成龙送进戏剧班学习武功。但是成龙并没有怪罪父亲,并且能够有现在的成龙,也有房道龙一半的功劳。那时候房道龙跟跑龙套的成龙说:“我现在60了,还能给别人做一做饭,但你呢,你跳这个还能跳几年?”成龙觉得父亲说的话有道理,吃青春饭总归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成龙将自己的工作从幕后转到了台前,这才有今天的国际功夫巨星成龙。房道龙去世之前给成龙说的这个消息还是比较让成龙意外的,但是无论如何自己的祖先姓房,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后来成龙就将自己的姓和孩子的姓都改为房。房道龙的葬礼上,成龙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想来参加,但是成龙并没有邀请,想起父亲生前的话:“不要去打扰你们弟弟的生活。”两个哥哥也就什么话都没有说。房道龙去世几年后,成龙遵从父亲生前的遗愿,将父亲的骨灰带回安徽。回老家那一天,两个哥哥一直等在家中,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想要成龙的什么,就只是想和自己的这个弟弟说一说话。但无奈成龙心里对这件事情还是过不去,所以将父亲的骨灰放好,在族谱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后,就走了。没有给哥哥们聊天的机会,而这一面是兄弟三个人的第一面,也是后一面。成龙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房道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要感谢房道龙将年幼的成龙送去学了武术,才有了后来的功夫巨星,后来的成家班。但是成龙从拍电影开始,就没让人省心过,因为是打斗剧情,所以受伤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经常成龙都是待在医院里的。也是因为这种精神吧,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不能被代替的经典电影。比如成龙的《宝贝计划》《警察故事》。这些电影都出自香港电影辉煌的那一个年代,虽然当时的剪辑技术,设备资源都没有现在的好,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却成为了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被代替的经典。也正因为成龙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么地来之不易吧,所以更加珍惜现在的机会,不会随意消费自己的形象。当然,成龙走到今天,说他的人当然是好坏各占一半,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一条巨龙,翱翔到大洋彼岸,在彼岸留下了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情么?#值得推荐的经典港片#

3、于成龙的子孙现状

民间故事:《皇陵传奇》(上)。故事发生在明朝年间,16岁的天启皇帝即位,刚登基第一天就宣布了一件事儿。什么事啊?说出来一般人恐怕不相信,就是造林。原来这天启皇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土木之术,说白了就是爱做木匠,泥瓦匠的活。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整天坐个木凳,砌个小房子什么的,现在大权在握,便闹着要亲自动手修造自己归天之后的皇陵德陵。群臣当然不干了,纷纷上门劝阻。天启皇帝没法子,只得下旨,派了两个人主持修陵,由他亲自督造。修陵之地在京城西北的郊区,主持的是一文一武,白公公和将军于成龙。白公公拿到这个差事,满心欢喜。为了这个,他可没少向当朝第一权臣,魏忠贤送礼。将军于成龙,却喝起了闷酒。为什么呀?现在天下狼烟四起,返了36路烟尘七十,二股草寇,其中一股大的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于成龙出身戎马世家,从小受的教育,那就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现在倒好了,说在后方修起陵。他能乐意吗?可是他就是不高兴,也不能公然抗旨,只好同白公公来到了修陵的工地。到了工地之后,于成龙干脆酒杯一端办事不问,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了白公公。一转眼,朝廷给下的两年期限将过。于成龙这才放下酒杯来工地视察。这一看他就傻了,地宫是造好了。可是后一道环节,用来整体封闭地,宫起防盗作用的金钢刚墙,刚刚修了一半儿,就垮掉了,限期之内完不成皇家的工程,可是要处以重罪。于成龙立时吓得一身冷汗,急忙找白公公商讨。白公公此时正悠,哉游哉的,看着一本算命书,他闻言微微一笑,于将军呐!你说的那是太祖时候的老皇帝了,现在谁还这么较?咱们工程修了快两年,你见皇上亲自来看过吗?他皇宫里有多少好玩儿的?反正咱们开一天工上头就拨一天的钱,塌掉就重修,管什么期限?你就不要闲吃萝卜淡操心了。白公公不急于成龙急。据前线传来的警报,现在义军和关军的战船隔阂对峙,打可就打起来了。好在官军形势占优,义军不敢强攻才这么耗着。于成龙盼着工程尽快结束,好上前线。于是他就去催善战们。工匠们说:这个于将军有所不知。这金刚墙是防范盗墓贼的,用的是特制的56斤重的金刚砖,这泥瓦匠的手艺稍有不精,修到半截就会垮了。不瞒您说这墙都塌了三回了,您要是真着急,不如去请住在长邻村的那个郭永春郭师傅。当初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请他教过泥瓦匠活。于成龙一听马上就要去邻村,这时白公公来了,他揪住于成龙的马缰绳。这个郭永春我早就听说过,他脾气像不说,根据相书上讲对你还相克,你姓于他姓郭,鱼入锅中大大不妙。于成龙武将出身,哪管这个说了一声了也无妨,打哪去了。所谓长陵下葬的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的陵村里边居住的,大多是当年修建工匠的后人,还有守灵兵丁的家属,这是历朝修陵的惯例。几乎每座大型皇位完工,附近都会有这样的陵村。于成龙一到邻村就向人打听郭永春郭师傅。村民说:你来的不巧郭师傅刚刚搬家,两个陌生人说是他亲戚来接他出村向西南去了。于成龙心里纳闷,哪有这么巧?刚要找他他就搬家。于是于成龙打马朝着南边追去。不多时就见前面有两个人骑着快马,拥着一辆驴车往前赶路。车上坐着一位50多岁的老者,那两个骑马的都蒙着面,操着公鸭嗓子吆喝着驴,看样子不像搬家,倒像是强盗,绑了肉票要逃跑。于成龙见状大喝一声前面的人等等,我有话说,两个公鸭嗓子回头一看,突然一起加快马便扔下驴车他就跑。于成龙赶上前一问,驴车上的老人正是郭永春。于成龙就问刚才那两个是什么人,看上去怎么鬼鬼祟祟形迹可疑?郭永春抬头看看于成龙的装束说道:看你金甲白袍,莫非就是主持修建德陵的余将军?那两个人是我亲戚,接我到南边儿住几天的俞成龙不信。既然是亲戚帮忙搬家,为什么一见到自己就跑了?郭永春好像未卜先知一样,您是来找我弃金刚强的吧,我这就动身。别的事情您好别问。于成龙一见郭永春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追问了,他带着郭永春到了修陵的工地。工匠们一看郭师傅来了都上前问候。原来郭师傅是瓦匠行的老行尊了,工地上不少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于成龙觉得时间紧迫,就催促郭师傅快快动手。郭师傅却不紧不慢,他吩咐徒弟们办好三合土,自己掏出一个小口袋来,从这口袋里倒出了一些白色的粉末掺入了三合土里,这才挥着荷叶铲上架砌墙。整个过程既不用掉线,也不用水平仪,砌完一段回头再看,横平竖直,就像用快刀切出的豆腐块,于成龙正要喝采郭师傅摇摇手说这不算什么,他招手叫来一个徒弟,让徒弟拿起铁锹来给我往里钻。结果铁锹都钻弯了,也没钻进去。于成龙满心欢喜有这么一位高手,看来金刚墙不日就能完工。他对那些白色的粉末倒是挺好奇的,就问郭师傅那是什么?郭师傅呵呵一笑,这是能让这金刚墙变得更结实的秘方。不过不能说出来,不然就砸了我们泥瓦匠的饭碗了。

4、于成龙有后裔吗

《黄陵传奇》上集。故事发生在明朝年间,16岁的天启皇帝即位。刚登基第一天就宣布了一件事,什么事说出来?一般人恐怕不相信就是造灵。原来天启皇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土木之术,说白了就是爱做木匠泥瓦匠的活。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整天坐个木凳子砌个小房子什么的,现在大权在握,便闹着要亲自动手,打造自己半天之后的皇陵、德陵。群臣当然不干,纷纷上本劝阻。天启皇帝没法子只得下旨派了两个人主持修灵,由他亲自督造。修灵之地在京城西北的郊外,主持的是一文一武,白公公和将军于成龙。白公公拿到这个差事满心欢喜。为了这个,他可没少向当朝第一权臣、魏忠贤送礼。将军于成龙却喝起了闷酒。为什么呀?现在天下狼烟四起,反了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股草寇,其中一股大的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于成龙出身戎马世家,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建功立业,封妻印子。现在倒好了,缩在后方修起陵墓来了,他能乐意吗?可是他就是再不乐意。也不能公然抗旨,只好同白公公来到了修灵的工地。到了工地之后,于成龙干脆酒杯一端万事不问,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了白公主。转眼朝廷给下的两年期限将过,于成龙这才放下酒杯来工地视察。这一看他就傻了。毕竟是造好了可是后一道环节,用来整体封闭地宫起防盗作用的金刚墙。刚刚修了一半就垮掉了,限期之内完不成皇家的工程可是要出以重罪。于成龙立实,吓得一身冷汗,急忙找白公公商议。白公公此时正悠哉悠哉的看着一本算命书,他文言微微一笑:于将军,你说的那是太祖时候的老皇帝了。现在谁还这么较真啊?咱们这个工程修了快两年,你见皇上亲自来看过吗?他皇宫里有多少好玩的呀?反正咱们开一天工上头就拨一天的钱,塌掉就重修,管什么期限呢?你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白公公不羁。于成龙急。据前线传来的战报,见在义军和官军的战船隔阂对此说打可就打起来了。好在官军形势占优,义军不敢强攻才这么耗着,于成龙盼着攻城尽快结束好上前线。于是他就去催工匠,工匠们说这个字将军有所不知。这金刚墙是防范盗墓贼的,用的是特制的56斤重的金刚砖。这泥瓦匠的手艺稍有不惊,修到半截就会垮塌。不瞒您说这墙都塌了三回了。您要是真着急,不如去请住在长林村的郭咏春郭师傅当初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请他教过泥瓦匠活。于成龙一听马上就要去灵村,这时白公公来了,他揪住于成龙的马枪上。郭咏春我早就听说过,他脾气犟不说,根据相书上讲对你还相克,你姓于他姓郭,于入锅中大大不妙。于成龙武将出身哪管这个,说了一声了也无妨。打马去。所谓长陵下葬的是明成祖朱、伯、长陵的陵村里边,居住的大多是当年修建工匠的后人,还有守灵兵、丁的家属。这是历朝修陵的惯例,几乎每座大型的皇陵完工附近都会有这样的陵村。于成龙一到邻村,就向人打听郭咏春、郭师傅。村民说你来的不巧,郭师傅刚刚搬家了,两个陌生人说是他亲戚,接他出村向西南去了。于成龙心里纳闷哪有这么巧,刚要找他他就搬家。于是于成龙打马朝着南边追去,不少人就见前面有两个人骑着快马,拥着一辆驴车往前赶。车沿上坐着一位50多岁的老者。那两个骑马的都蒙着面,操着公鸭嗓子吆喝着驴,看样子不像搬家,倒像是强盗绑了肉片要逃跑。于成龙见状大喝一声前面的人等等。我有话说,两个公鸭嗓子回头一看,突然一袭加快马鞭扔下驴车他就跑了。于成龙赶上前一问,驴车上的老人正是郭咏春。于成龙就问刚才那两个是什么,一看上去怎么鬼鬼祟祟形迹可疑。郭咏春抬头看看于成龙的装束说道:看你金甲白袍,是非就是主持修建德陵的余将军。那两个人是我亲戚,接我到南边住几天的。余成龙不屑。既然是亲戚帮忙搬家,为什么一见到自己就跑了?郭咏春好像未卜先知一样,您是来找我迄金刚强的吧?我这就动身,别的事情您好别问。于成龙一见郭咏春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追问了,他带着郭咏春到了修灵的工地。工匠们一看郭师傅来了都上前问,原来郭师傅是瓦匠行的老行尊,地上不少人都是他的徒子徒。郭于成龙觉得时间紧迫就催促郭师傅快快动手,郭师傅却不紧不慢。他吩咐徒弟们拌好三合土,自己掏出一个小口袋来,从这口袋里倒出了一些白色的粉末掺入了三合土里,这才挥着荷叶铲上架。砌墙整个过程既不用凋谢也不用水平仪。气完一段回头再看横平竖直,就像用快刀切出的豆腐块。于成龙正要喝彩,郭师傅摇摇手说这不算什么是吧?他招手叫来一个徒弟,让徒弟拿起铁签来给我往里钻,结果铁签都转弯了也没钻进去。于成龙满心欢喜,有这么一位高手看来金刚强不日就能顽固。他对那些白色的粉末倒是挺好奇的,就问郭师傅那是什么?郭师傅呵呵一笑哈哈,这是能让这金刚墙变得更结实的秘方。不过不能说出来,不然就砸了我们泥瓦匠的饭碗。

5、于成龙的子女列表

康熙八年,刚刚升职的于振甲因罪囚逃脱而被降职。乐亭的百姓竟甘心冒着被流放的危险,为于振甲向康熙求情。康熙当即警觉起来,下令道:“事有蹊跷,给我严查!”于振甲,原名于成龙,字振甲。康熙一朝有两位官员同名同姓,他们的名字都是“于成龙”。巧的是,尽管二人年龄相差21岁,却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清官,不仅勤政清廉,而且都爱民如子。为了区别大小于成龙,后人提及小于成龙时,便多以“于振甲”称呼。没错,本篇提到的于振甲便是近期热播剧《天下长河》中的历史人物,他善于断案,后世还特意为他编撰了《于公案》一书,与《狄公案》等被称为我们古代公案小说的代表。同时,于振甲还是名震清朝的治河能臣。遗憾的是,于振甲与当时的另一位治河名臣靳辅意见相左,几次上书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后更是以一封密奏将当朝权相明珠给拉下了马。于振甲这人不简单。听名字便可知,于振甲是个汉人。正是这样的身份让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受尽颠沛流离,也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于振甲自小便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于振甲的伯父无子,父亲便将他过继给了伯父。所以,借着这位履历战功的伯父的光,于振甲依着封荫,这才成了大清朝的官。1668年,30岁的于振甲开始了长达33年的官场生活,他为官的第一站便是乐亭县。于振甲刚坐上乐亭知县的位置,当地便因水灾,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于振甲当即决定,必须据实以报,请求上级免除百姓的税赋。但是,初为官的于振甲却碰了钉子,上级知府直接驳回了他的意见。怀揣良好愿景的于振甲当即就崩溃了,他对着无辜的百姓痛哭流涕:“如今我县百姓遭洪灾至此,皇上却一无所知,我这还配叫父母官吗?今天我就是拼上被罢官,也要为你们讨个公道!”紧接着,于振甲就写了数份乐亭的灾情报告,挨个给省中大吏抄送了一份。终,这事还真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康熙当即拍板,立刻补贴乐亭赈灾款八千两,减免当年三分之一的田赋,免除全部应缴钱粮。现在您知道了乐亭百姓为何如此爱戴于振甲了吧?半年后,于振甲就从知县被提拔为了知州。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他却因辖区内的罪犯逃脱,被降了职。乐亭的百姓得知此事后,纷纷商量要为于振甲求情。此时,康熙恰好就在巡幸北京琉璃河,于是由几个牵头的百姓壮着胆子去求情。终,吏部讨论一番,拒绝了民愿,还将这几个百姓给流放了。康熙听说此事之后,觉得蹊跷:于成龙到底是何人,值得百姓宁可被流放的风险去求情?于是,康熙派人去彻查此事。当时的直隶巡抚立刻整理了于振甲的十七条善政,康熙阅后感动,终让于振甲重回乐亭。后来,于振甲被提拔为通州知州,离开乐亭县时,百姓不论老幼全部去为他送行,各个泪流不止。终,这些百姓竟徒步护送于振甲一直到了通州,这才不舍地离去。不过,纵然于振甲深受百姓爱戴,却有一个极大的毛病——性格极度刚直。一次,康熙乘龙舟准备从通州的一座桥下过去。但是,这座桥实在太矮了,龙舟压根就过不去,这时就有人向康熙建议拆桥。于振甲得知后,立刻拦住拆桥的侍卫说:“此桥不可拆!”侍卫大惊,怒斥道:“大胆!你这是要抗旨不成!”于振甲坚决不肯让步:“今日你们拆桥容易,可知日后百姓建桥的难处?此事当与皇上讲明,要体察民生之艰难!”康熙听闻于振甲建议宁可“抬船过桥”也不可拆桥后,竟然应允了。于振甲是幸运的,他的刚正遇上了明君。后来,康熙一路将于振甲提拔至直隶巡抚。这期间,有盗匪十分猖獗,竟然一度偷盗至皇城脚下。也就是在这之后,于振甲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断案本领。于振甲做事本就雷厉风行,到任后就开始大力惩办贪官污吏,废除累民弊政。而且,他这个人很喜欢微服断案,有时为了查案,更是不顾危险,孤身深入匪穴。自他上任后,许多陈年的大案要案纷纷破获,管他是市井恶棍还是恶霸土豪,他照抓不误,一个漏网之鱼都不肯放过。也亏了于振甲这个人刚正不阿,即便是官宦子弟、宫廷太监等犯了案,他都丝毫不会徇私枉法。只要是百姓有冤,在他手上一定昭雪。因此,于振甲的威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于振甲能够名垂青史,主要的功绩还是治河,著名的永定河便是由于振甲拉开的治理序幕。此后,在治理黄淮时,于振甲革除河夫弊端,设立河兵,更是开创了壮举。不过,也正是在这期间,于振甲与靳辅的治河理念发生分歧。在这场治河的拉锯战中,著名的治河名臣陈潢被削职,终含恨而终。从康熙三十七年到三十八年间,于振甲带病忙于河务,常常是废寝忘食,终却病死在任上。临终前,他依然不忘嘱托儿子:“治理黄河关系民生,请皇上再派贤臣,万勿不能耽误国家大事!”于振甲的宦海生涯不过三十三载,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他为朝廷鞠躬尽瘁,深得康熙赞赏,深为百姓爱戴。他一生敬佩海瑞,而他也确如“海刚峰”一般刚直清廉。这样的官,老百姓将他捧得很高很高。#天下长河征文##于成龙后人简介#

6、于成龙到底是哪里人

《黄陵传奇》上集。故事发生在明朝年间,16岁的天启皇帝即位。刚登基第一天就宣布了一件事,什么事说出来?一般人恐怕不相信就是造灵。原来天启皇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土木之术,说白了就是爱做木匠泥瓦匠的活。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整天坐个木凳子砌个小房子什么的,现在大权在握,便闹着要亲自动手,打造自己半天之后的皇陵、德陵。群臣当然不干,纷纷上本劝阻。天启皇帝没法子只得下旨派了两个人主持修灵,由他亲自督造。修灵之地在京城西北的郊外,主持的是一文一武,白公公和将军于成龙。白公公拿到这个差事满心欢喜。为了这个,他可没少向当朝第一权臣、魏忠贤送礼。将军于成龙却喝起了闷酒。为什么呀?现在天下狼烟四起,反了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股草寇,其中一股大的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于成龙出身戎马世家,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建功立业,封妻印子。现在倒好了,缩在后方修起陵墓来了,他能乐意吗?可是他就是再不乐意。也不能公然抗旨,只好同白公公来到了修灵的工地。到了工地之后,于成龙干脆酒杯一端万事不问,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了白公主。转眼朝廷给下的两年期限将过,于成龙这才放下酒杯来工地视察。这一看他就傻了。毕竟是造好了可是后一道环节,用来整体封闭地宫起防盗作用的金刚墙。刚刚修了一半就垮掉了,限期之内完不成皇家的工程可是要出以重罪。于成龙立实,吓得一身冷汗,急忙找白公公商议。白公公此时正悠哉悠哉的看着一本算命书,他文言微微一笑:于将军,你说的那是太祖时候的老皇帝了。现在谁还这么较真啊?咱们这个工程修了快两年,你见皇上亲自来看过吗?他皇宫里有多少好玩的呀?反正咱们开一天工上头就拨一天的钱,塌掉就重修,管什么期限呢?你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白公公不羁。于成龙急。据前线传来的战报,见在义军和官军的战船隔阂对此说打可就打起来了。好在官军形势占优,义军不敢强攻才这么耗着,于成龙盼着攻城尽快结束好上前线。于是他就去催工匠,工匠们说这个字将军有所不知。这金刚墙是防范盗墓贼的,用的是特制的56斤重的金刚砖。这泥瓦匠的手艺稍有不惊,修到半截就会垮塌。不瞒您说这墙都塌了三回了。您要是真着急,不如去请住在长林村的郭咏春郭师傅当初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请他教过泥瓦匠活。于成龙一听马上就要去灵村,这时白公公来了,他揪住于成龙的马枪上。郭咏春我早就听说过,他脾气犟不说,根据相书上讲对你还相克,你姓于他姓郭,于入锅中大大不妙。于成龙武将出身哪管这个,说了一声了也无妨。打马去。所谓长陵下葬的是明成祖朱、伯、长陵的陵村里边,居住的大多是当年修建工匠的后人,还有守灵兵、丁的家属。这是历朝修陵的惯例,几乎每座大型的皇陵完工附近都会有这样的陵村。于成龙一到邻村,就向人打听郭咏春、郭师傅。村民说你来的不巧,郭师傅刚刚搬家了,两个陌生人说是他亲戚,接他出村向西南去了。于成龙心里纳闷哪有这么巧,刚要找他他就搬家。于是于成龙打马朝着南边追去,不少人就见前面有两个人骑着快马,拥着一辆驴车往前赶。车沿上坐着一位50多岁的老者。那两个骑马的都蒙着面,操着公鸭嗓子吆喝着驴,看样子不像搬家,倒像是强盗绑了肉片要逃跑。于成龙见状大喝一声前面的人等等。我有话说,两个公鸭嗓子回头一看,突然一袭加快马鞭扔下驴车他就跑了。于成龙赶上前一问,驴车上的老人正是郭咏春。于成龙就问刚才那两个是什么,一看上去怎么鬼鬼祟祟形迹可疑。郭咏春抬头看看于成龙的装束说道:看你金甲白袍,是非就是主持修建德陵的余将军。那两个人是我亲戚,接我到南边住几天的。余成龙不屑。既然是亲戚帮忙搬家,为什么一见到自己就跑了?郭咏春好像未卜先知一样,您是来找我迄金刚强的吧?我这就动身,别的事情您好别问。于成龙一见郭咏春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追问了,他带着郭咏春到了修灵的工地。工匠们一看郭师傅来了都上前问,原来郭师傅是瓦匠行的老行尊,地上不少人都是他的徒子徒。郭于成龙觉得时间紧迫就催促郭师傅快快动手,郭师傅却不紧不慢。他吩咐徒弟们拌好三合土,自己掏出一个小口袋来,从这口袋里倒出了一些白色的粉末掺入了三合土里,这才挥着荷叶铲上架。砌墙整个过程既不用凋谢也不用水平仪。气完一段回头再看横平竖直,就像用快刀切出的豆腐块。于成龙正要喝彩,郭师傅摇摇手说这不算什么是吧?他招手叫来一个徒弟,让徒弟拿起铁签来给我往里钻,结果铁签都转弯了也没钻进去。于成龙满心欢喜,有这么一位高手看来金刚强不日就能顽固。他对那些白色的粉末倒是挺好奇的,就问郭师傅那是什么?郭师傅呵呵一笑哈哈,这是能让这金刚墙变得更结实的秘方。不过不能说出来,不然就砸了我们泥瓦匠的饭碗。

7、于成龙是什么族人

清康熙十七年即公元1678年,有个官员即将去福建赴任,临上船时,他让手下买了好几袋萝卜放到船上。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问他:“萝卜这么便宜,你买那么多干嘛?”“我路上的菜全靠他了!”这个官员笑呵呵地说道。这个官员就是于成龙,老家在山西永宁州。1661年,41岁的他中年得志,走上仕途,便立誓:绝不以温饱为志,绝不昧天地良心。为官20余年,他时刻践行誓言,身体力行,因政绩卓越和品行清廉,三次被举为“卓异”。他为官清正廉洁,人称“于青天”。而且深受康熙帝爱戴,康熙帝见他粗布衣衫,不少补丁,并赐予他黄袍马褂;而且曾授予他“天下第一廉吏”的称号。当然民间还流传着于成龙很多为官清廉的故事。他初到罗城当县令,此地偏远,经济落后,被清朝纳入统治较晚。他来到此地看到的满是荒凉,野草丛生,百姓几家,就连县衙都是只有两三间茅草屋。他也只能在关帝庙里借住,自己蹲在泥巴做的餐桌前吃饭。他的随从适应不了这样简陋的环境,有的染病而死,有的就直接逃跑了,只留下于成龙自己在这里辛苦操劳。为了节约粮食,他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在此地七年,与百姓同甘共苦,不摆官架子,指导农业生产,体察民情,为民服务。临别罗城,百姓送别数里,仍然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在武昌做官时,于成龙每天吃青菜粗粮。灾年时节,他把粗粮变成糠,省下来的粮食连带工资又捐了出去。这还不算,他还把自己的出行工具骡子给卖了,得得十多两银子也一并捐了。于成龙身为一方父母官,为百姓做了好榜样,人人都看在眼里,富户们不捐都不好意思,他们竞相效仿,拿出捐款,灾民的日子也会好过很多。此外在江南,他因为整日或吃粗粮或喝米粥,都有青菜为伴,常年没有肉吃,因而有了外号“于青菜”。做官二十多年,他担任直隶巡抚时,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夜深人静,妻子看着阔别已久的丈夫,不禁潸然泪下。妻子说:”以前给你梳头发,一头黑发因为太多而拢不过来;如今只剩下稀疏的一撮白发。“而他却安慰妻子头发越来越少,可是官位却越来越高,让人不觉悲从中来。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去世,然而他家徒四壁,家具也仅有一个旧箩筐,框里放有一件粗丝官袍、一根旧腰带、一双旧靴子。除此之外,就是缸中存放的几斗粗粮和几罐腌制的豆豉。于成龙纵横官场二十余年,天南地北,只身一人,与妻与子分别二十余年。他先后担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也做过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但不管官位高低,他始终清正为官,廉洁自律,深得百姓爱戴。他曾说: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有布衣、青菜,不挨冻受饿就好。当然,他也真的做到了。而他留给自己孩子的遗产也就是《于成龙家训》。于成龙的故居建在老家,位于如今的山西吕梁。那里居住着于氏后人70多人,如今已经沿袭到于成龙的第是一代世孙。他们勤劳朴实,恪守祖训,百善孝为先,践行着“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尽”的祖训。后来发掘于氏文物80余件,征集了于成龙的民间故事100余篇。而余氏祖祠、墓地、故居等都保存完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人物保存较完整的遗物之一。于成龙早已逝世,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了下来,而且正在激励教育着一代代子孙,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艰苦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