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绣荷包简介(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13:47:40 浏览
1、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

4.弥渡(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弥渡花灯,弥渡女人)云南山歌首推云南大理弥渡。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云南山歌是流传于云南全省汉族山区农村的一种民歌,用云南汉语方言或带方言的普通话演唱。“云南山歌”作为云南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为传播云南文化、建立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山歌首推弥渡。《小河淌水》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云南弥渡山歌,歌词以比兴的手法,诗一般的语言,把人们带到明月高照、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动人情景之中,生动地表达了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该曲质朴自然,曲调婉转,意境幽美,抒发了至纯至真的人情人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河淌水》是云南大学南风合唱团成员尹宜公糅合了《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两首云南民歌,整理、改编出的作品。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朽的“东方小夜曲”!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云南山歌跟云南花灯关系密切。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云南花灯扎根民间,表演形式灵活,在云南民间具有很大影响力。弥渡花灯盛行,重大节日男女老少齐聚花灯广场,各行各业表演队纷纷登场,热闹非凡。花灯沃土也。云南流行一句话“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为什么到了弥渡就不会想自己妻子了?因弥渡少妇也。弥渡女人能干真挚多情大胆火辣,外地人到这里,直把他乡做故乡。很喜欢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湘西风物人情,汉苗相融的文化孕育出湘女多情。弥渡文化跟湘西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弥渡把中原文化长江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熔铸出光辉灿烂包容丰富的弥渡特色文化。曾经去过弥渡铁柱庙游历,每年当地少数民族都有重大仪式祭祀铁柱。面对铁柱,突然有一个不一样想法,觉得铁柱是不是也包含古代少数民族生殖崇拜含义?弥渡旧时曾处滇缅公路要冲,南下北上必经要道。曾经有小上海之称。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可惜新高速公路避开弥渡,让弥渡不再如往日辉煌。当然附带好处就是民族文化会保留完整纯粹。

2、绣荷包云南民歌阿宝

云南民间小调《绣荷包》小小荷双线飘妹绣荷包挎郎腰

3、云南民歌绣荷包简谱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弥渡县素以“花灯之乡”“文献名邦”“民歌之乡”著称,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民间花灯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弥渡民歌、花灯戏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曲目蜚声海内外。白崖城景区位于弥渡县城北15公里的红岩镇境内,核心区域是南诏国、大理国的前朝——白子国的故都遗址所在地。白崖城景区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景区内古木参天,繁花似锦,流水潺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处休闲的好地方。320国道、214国道穿境而过,弥渡县果河公路可以直达景区谷女寺停车场,交通便利。景区内有农家乐、农家客栈,有非遗中心、创意工坊、高端民宿、共享厨房、彩云书院、白子国文化陈列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是广为流传的谚语,说明了弥渡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到了弥渡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不想走了、不想回去了。你的感觉会是如何?欢迎你到弥渡来,到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区来体验泡温泉、品美食、赏花灯。

4、云南民歌绣荷包音乐特点

【云南民歌】《绣荷包》《蝴蝶泉边》《十大姐》《弥渡山歌》等蓝莓工作室的视频

5、云南民歌小调绣荷包

13.云南山歌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提起云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但是云南汉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也创造了瑰丽多彩的汉族地方文化。滇剧花灯洞经音乐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之一。其中若论影响巨大火遍全国走向世界的云南汉族文化,非云南山歌莫属!云南山歌是流传于云南昆明等全省汉族山区农村的一种民歌,用云南汉语方言或带方言的普通话演唱。“云南山歌”作为云南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为传播云南文化、建立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故,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这类民歌是云南汉族民歌中地方特色为鲜明的部分,而各地又有不同的风格,且大都无固定歌词,多系即兴演唱,故能显示歌手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云南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可叫做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这类民歌来源较复杂,既有不少明、清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其风格相对地不如云南山歌独特,但仍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云南山歌首推云南大理弥渡。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提到云南山歌,必须说三个人和一首曲子《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黄虹1953年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小河淌水》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云南弥渡山歌,歌词以比兴的手法,诗一般的语言,把人们带到明月高照、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动人情景之中,生动地表达了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该曲质朴自然,曲调婉转,意境幽美,抒发了至纯至真的人情人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河淌水》是云南大学南风合唱团成员尹宜公糅合了《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两首云南民歌,整理、改编出的作品。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朽的“东方小夜曲”!在我看来,尹宜公当与王洛宾齐名,《小河淌水》当与《半个月亮爬上来》并称。云南山歌跟云南花灯关系密切。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云南花灯扎根民间,表演形式灵活,在云南民间具有很大影响力。国歌曲作者聂耳先生从小在昆明翠湖聆听观看民间花灯表演,虽没机会接受正规音乐院校教育(小提琴钢琴都是自学),却从民间汲取丰富艺术营养,一举达到云南音乐家辉煌顶峰!尝去过昆明翠湖、昙花寺、西华园、桃源广场听过完全自发的民间花灯山歌表演。虽然因时代变迁,现在表演者主要是老年爱好者,但是还是为唱词大胆而震惊。跟新云南山歌《老司机带带我》等的歌词有得一拼啊。当然全国人民知道更多的就是新云南山歌。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早也是民歌发展而来。信天游初民间歌词也是不堪入目)。新老云南山歌都是云南文化的表现。云南花灯民间山歌里不知还蕴藏多少明珠啊!

6、纯音乐云南民歌绣荷包

网页链接 再听李彩凤老人用彝族语言唱的《小河淌水》,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她家火塘边,一句句娓娓道来的歌声……如今老人离开了我们,也不禁怀念起云南已故歌唱家黄虹,是她将《小河淌水》、《绣荷包》、《放马山歌》等唱遍全国,让我们听到,并在学校里学唱……前辈们的歌声永远难忘,吾辈也要传承,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只要文化不断根,民族就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