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君默一听,蓦然想起自己的身世——实际上,作为隐太子在世的遗孤,原则上他也是有权继承李唐皇位的,还真不必像李恪说的那样,“先当权臣再篡君位”。换言之,假如真要抢这个皇位的话,他和吴王、魏王乃至太子,其实都具有同样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甚至比他们更有资格,因为大唐皇位本来便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就算他加入夺嫡的行列,也只是拿回本来便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兰亭序杀局系列全三册》
2、吴王李恪谋反了吗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非也!我们知道,按规则,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是皇位继承接者,然后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试图叛乱时,却暴露了李承乾想提前上位的政变密谋集团,这样李承乾被流放,另外一个儿子李泰以试图夺嫡罪名被降封。就这样,李治因为拥有优先继承权上位了。李治上位后玩手腕一点不比他爹差!首先,李治依靠长孙无忌,稳住了因为李承乾、李泰病逝后的宗室和元勋力量,分化了这些不安稳的集团。由于李承乾于贞观末年、李泰于李治继位后不久相继病逝,这些宗室和元勋并没有找到可以共同拥戴出来替代李治的新主。这一阶段的形势暗流涌动,但李治依靠长孙无忌的帮助,明显占据了主动。李治让长孙无忌打击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旁边反对李治的小集团,同时李治放手让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去干脏活,在办理高阳公主案时无限株连,终把牵连进来的亲王全部赐死了。把潜在的敌人都消灭掉。接着,李治担心长孙无忌做大,开始对付他,李选择从后宫入手。他抓住王皇后用厌胜之法诅咒武昭仪的过失,在朝堂上提出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部分朝臣坚决反对。名将李勣支持了李治,年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被贬出朝堂,相继被赐死或病死在贬所。就这样,看似柔弱无能的李治,在李世民死后十年内,战胜了所有政敌,赢得了权力游戏的角逐。在武皇后和李勣等人的协作下,这位君主不但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治世,还完成了包括父亲李世民在内隋唐多位君主的未竟心愿——征服了雄踞东北地区数百年的高句丽,在白江村之战中干净利落地击败日本军队,甚至将疆土扩张到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李治可以说是李世民合格的继承人和政治家。虽然他的晚年因为疾病缠身把大部分具体的朝政交给了武皇后,但仍然牢牢把控权柄和国家的大方向。讽刺的是,正如在杀吴王李恪和长孙无忌时候的表演一样,他伪装得太好了,以至于后世大部分人真的相信他就是一个懦弱无能、生活在父亲和妻子阴影之下的窝囊男人。历史的棋局精彩!俯瞰历史的一个个真相!#唐朝吴王李恪简介#
3、唐代吴王李恪世系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李恪,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是隋炀帝之女,也是唐太宗的杨妃。因此,李恪拥有了罕见的两朝帝王血统,也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身份尊贵的皇子”。这样特殊的身份也让李恪自幼便备受关注。而天资聪慧的李恪也鲜让人失望,少年时,李恪便拜师房玄龄,更是先后被魏征、杜如晦等唐朝名臣所教习,可以说他精通文韬武略,在一众皇子中出类拔萃。在弓马骑射之类的武艺方面,李恪可谓是一骑绝尘的存在,更是曾在就藩之时便以单枪匹马逼退了突厥大股骑兵,令无数人称道。这样的李恪自然是很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唐太宗常常让他一起用膳,关怀备至,无异于普通人家的父子;而在政治上,作为唐太宗认为与他本人为相似的儿子,李恪不到一岁便被封为长沙郡王,后相继任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公元643年,即贞观十七年之前,唐太宗一直是将李恪当做一个辅佐皇帝的贤王去培养的。虽是重视与欣赏,却不曾有过将其立为储君的想法,因为太子早已定下了嫡长子李承乾。但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意图谋反,唐太宗不得不将其处置,并立李治为太子。但在立李治为太子之后,唐太宗却生出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原因无他,正是李恪与李治的能力差距,在唐太宗看来,李恪不仅文武双全且处事果决,极有可能延续自己创造的大唐盛世,相比之下,李治更加适合做辅佐的亲王。但太子的人选又岂是说换就换的,原本打算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再宣告朝臣,可当他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后,得到的却是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固然李恪血统尊贵,能力强悍,品行端正,可依旧改变不了他是庶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皇权下,李恪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在有嫡子李治的情况下,改立庶子李恪绝不是能够被朝臣支持的举动。那么后世人又为何如此怀念李恪呢?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储君之才吗?自然不是如此单纯的原因。若是论文韬武略,李恪并非是一众皇子中出类拔萃的,但相比于其他的皇子的结局,李恪既有帝王之才,能够让唐太宗抱有立其为储君的想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也并无谋逆之心、之举,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彼时,唐太宗虽有意立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的坚决否定只得让他打消这个想法。而于长孙无忌来说,虽然没有立太子成功,但李恪的存在无异于是对李治太子之位的威胁,除却李恪是长孙无忌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公元653年轰动一时的高阳公主被非礼案中,房玄龄之子房遗直被视为嫌犯,其弟房遗爱为了救兄长便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安排,诬告李恪谋反,唐高宗虽然不相信李恪谋反,但长孙无忌却怂恿大臣进言,逼迫唐高宗处死李恪。终,吴王李恪因“谋逆之罪”被秘密处死,终年34岁,其子均被流放边塞,其女儿被罚守献陵。本无谋逆之心的李恪却因他人的一己之私而死,年仅三十四岁,可为英年早逝,固然令人正是扼腕。对于这样一个被冤杀且正值壮年的人,人们又如何不感到惋惜呢?事实上,无论是民间流传还是诗词文赋中,人们对于那些早逝的能人往往是十分怀念,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却千年来备受尊重、怀念,李恪也是属于这一类人罢了。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弁为了让天下人认为他是正统,便在李唐宗室中寻找可以作为他们的“义祖”的人,而被选中的这个人恰恰李恪,李恪虽是被处死,可唐中宗时期便已经为他平反,且其拥有两大帝王血统。终,南唐将李恪视作为“义祖”,显然便是对李恪的认可与怀念。此后,李弁大力推广李恪的事迹,更是在当时的南唐掀起了一股祭拜李恪的风潮,这也为后来的人们怀念李恪奠定了基础。既有着尊贵的出生,能力也丝毫不逊色其他皇子,却偏偏被冤枉而落得如此下场,确实令人惋惜。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也无一不表达出了对李恪的赞赏、肯定以及感叹,倘若李恪没有被冤枉而死,他在李唐的基业中应当会有更多的贡献,若是由他继位,李唐王朝的盛世或许能够延续得更久也未可知。正是这样的幻想让无数人为李恪叹息,也更加怀念这位大唐的三皇子。毛主席便是其中一员,他曾为李恪没有继任帝位而感到惋惜,更是称李恪为“英物”,即是杰出的人。足以可见,历代的文人学士对李恪的认可度。而在民间所流传的故事以及今日的影视小说中,李恪的能力都被一致认同,是远远强于李治的,一些人更是坚信:若是由李恪继承帝位,唐朝会延续之前的辉煌,整个王朝的寿命都会随着延长。事实上,对李恪能力的认可是一回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命运必将走向如此,为何这么说呢?在唐高祖李渊建朝之初,拥有着隋朝皇室血脉的李恪是他们获得人心的利器;可随着前朝覆灭,拥有前朝血脉无疑是对唐朝江山的一个隐患,为了防止前朝复辟,李恪势必无法成为李唐江山的继任者,后来众人皆知他被冤枉也无人敢出声。这是李恪早已注定的命运,若是换了另一重身份,或许他的结局不会如此。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他留下的痕迹不多,后人对他的怀念和称道足矣。
4、唐朝吴王李恪简介资料653年,34岁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留下4个儿子,均未成年,全部流放。死前,曾立下恶毒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家破人亡。”长孙无忌冷笑不止,怎料,一个9岁的孩子害死了他。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3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女儿杨妃,外曾祖母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家三大豪门的血脉,身兼2个大一统王朝的帝族。这样尊贵的出身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难得一见。李世民子嗣众多,共14个儿子。除嫡子李承乾、李泰外,李世民宠爱的就是李恪了。628年,李恪年仅10岁,就被封为益州大都督,统领36州。这是什么概念呢?据史料记载,益州人口十七万七千户,仅次于帝 都长安,实为帝国重藩中之重藩。其实赏赐封地、加官进爵都很常见,但接下来,李世民的一句话,直接让长孙无忌慌了神。李世民一代枭雄,马上夺天下。看着长大的李恪英姿勃发,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心里十分欣慰,多次当着百官的面夸赞李恪像年轻的自己。《旧唐书·列传·卷二十六》:“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虎父无犬子,能得到李世民这般夸奖,真的是很高荣誉了。上一个这么夸儿子还是刘邦:“如意类我。”此情此景,透露出李世民想换太子了。当时的太子是晋王李治,李世民爱的女人长孙皇后所生的第3子,可李世民却嫌弃他性格懦弱,不像自己。643年,李世民动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甚至找来长孙无忌当面质问:“你不同意我立李恪为太子,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这话相当犀利。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李治的亲舅舅,说没有私心,鬼才信呢。要换做别人早就吓死了,但长孙无忌相当镇定,一句话就让李世民闭嘴。他对李世民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守成之君。”这话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是一把尖刀。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李泰就是因为太像他,以至于兄弟相残,酿造玄武门之变2.0版本。这是李世民一辈子的痛,那时,他差点拔剑自刎。而李治生性仁慈,登上皇位后,必不会对兄弟赶尽杀绝。这也是变相地把李治的缺点变为优点。当然,这个理由还不够,需要再添一把火。长孙无忌提到了李恪的身世。前文已经说过,李恪身体流淌着隋朝血脉,李氏家族费尽心思灭了大隋。如果选择李恪当太子,岂非白费工功。就这样,李恪错失了太子之位。由此,长孙无忌怨上了李恪,却也不能拿李恪怎么样。李世民生时,李恪备受恩宠;李世民死后,李恪是李治在世的年纪大的兄长,拜司空、梁州都督,地位很高。不过,机会是可以制造的。653年,李治的妹妹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房遗爱为活命,污蔑李恪谋反。长孙无忌窃喜,终于可以除掉李恪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恪百口莫辩。李治并不想让李恪死,哭着向大臣们求情。但谁也不敢得罪长孙无忌。此时,李恪完全绝望了,想到自己4个未成年的儿子也被连累流放,他恨透了长孙无忌。死前,立下恶毒诅咒。《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不得好死,灭族,确实够狠。长孙无忌却连连冷笑。现在的他,权倾朝野,区区一介亡魂,有何惧?只是长孙无忌万万没想到,自己竟会栽在一个9岁小孩手上。这个孩子叫李忠,是李治的庶长子。长孙无忌想扶持李忠做太子。这样,等李忠当上皇帝,必定会感激长孙无忌,长孙家的荣宠将长盛不衰。但这次,长孙无忌大意了。事情出现变数。武媚娘不同意立李忠为太子,因为李忠是王皇后的养子。大家都知道,武媚娘和王皇后是死敌。为了逼皇帝废后,武媚娘甚至亲手捂死未满月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李治震怒,决心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为皇后。长孙无忌死活不肯,如果王皇后被废,便意味着李忠也会被废,他的谋划将是一场空。这下彻底惹怒武媚娘。她命心腹许敬宗污蔑李忠谋反。而长孙无忌是李忠的支持者,由此类推,是长孙无忌想谋反。长孙无忌惊出一身冷汗,他想见见李治。李治却不愿给他机会。659年,离长孙无忌逼死李恪已经过去6年。这年,长孙无忌64岁,穷途末路,被逼上吊。与当年李恪的死法如出一辙。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被流放岭南为奴为婢。李恪的诅咒一一应验。【金无衣史话】李世民是真的信任长孙无忌,所以死前将江山、儿子托付给他。但长孙无忌辜负了李世民,为了个人私怨、利益,冤杀李恪。人们总要为自己做过的事买单,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功臣之首,却因此事背负骂名,连累宗族。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做人还是厚道点好,你说呢?#头条历史#
5、小说主角吴王李恪李世民14个儿子,有2人算是善终,其余命运悲惨。善终的两位,分别是第9子李治,第13子李福。李治是唐高宗,因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斗争,“捡来”皇位,但晚年被武则天欺负,虽说善终,也是很郁闷。赵王李福,出继隐太子李建成(5个儿子,都被李世民杀了),担任秦州都督,活了36岁,善终。长子,李承乾,唐朝“储君”,不堪李泰挑战,试图上演“玄武门事变”,被李世民擒拿,流放外地,郁郁而终。第2子,楚王李宽,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早年夭折,没啥事迹。第3子,吴王李恪,文武双全,骁勇善战,与李世民类似。不考虑嫡出,李恪适合当皇帝,可惜被长孙无忌陷害,诬告他谋反,被处死。第4子,魏王李泰,文采飞扬,主编《括地志》,参与争夺“储君”。李泰曾表示自己当了皇帝,就杀了儿子,传位李治,引起李世民不安。为了避免李家再次出现内讧,李世民传位李治,李泰郁郁而终。第5子,齐王李佑,对皇位有觊觎之心。643年,李佑起兵造反,被李世民派兵镇压,押送到长安处死。李佑此举,间接导致李承乾计划被发现,也是坑人。第6子,蜀王李愔,母亲是杨妃,隋炀帝的外孙,纨绔子弟一枚。李愔行为放纵不羁,不受世俗约束,声乐犬马,六次被流放外地,死于异域他乡。第7子,蒋王李恽,熟读史书,热衷文学。唐高宗时期,被人诬告谋反,惶惶不可终日,自缢而死。第8子,越王李贞,擅长齐射,孔武有力。武则天大权独揽,想取代唐朝,李贞不堪受辱,率兵反抗,因队友配合不力,兵败被杀。第10子,纪王李慎,爱好文学,热衷诗歌。李慎支持李贞,抗衡武则天,被流放岭南,5个儿子被处死,在凄凉中病逝。第11子,江王李嚣,早年夭折。第12子,代王李简,早年夭折。第14子,曹王李明,李世民与弟媳杨氏所生。杨氏,李元吉妃子,被李世民纳入后宫,生下儿子李明,后过继给李元吉承嗣。唐高宗时期,卷入章怀太子谋反案,被流放西南,武则天派人去处死他。李世民14个儿子,有8个儿子卷入谋反案件,女儿巴陵公主、高阳公主、城阳公主、新城公主、南平公主等人也卷入纷争,可见唐朝内斗之激烈。李渊之后,唐朝每一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宫廷政变,直到唐玄宗继位。唐朝此种现象下,许多皇族很难幸免。从这个角度看,生活在帝王家未必是好事,有时还不如平民百姓,平淡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