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简介不超过50(华罗庚国防班招生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15:04:21 浏览
1、华罗庚国防班招生简介

1952年,参观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实验室后的华罗庚,一心想在中国筹备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然而,物色人选就让他绞尽脑汁。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人,但那人听了他的想法后,却婉言拒绝了。1946年7月,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冯·诺依曼邀请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学术问题。华罗庚回国以后,仍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但是,在物色人选上就出现了大困难。在当时,别说计算机这方面的专家,就是找稍微懂点计算机的人,都困难。华罗庚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的主任——闵乃大教授。当华罗庚把自己的想法和闵乃大说了以后,闵乃大有些犹豫,他说:“我在德国的时候,听说过计算机,据说那是个能够进行快速运算,而且计算极为精确的机器。但是我现在正在忙着写关于电讯网络方面的专著,我想目前我没时间去搞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听了闵乃大的婉言拒绝,华罗庚没有气馁,仍是继续劝说,但是闵乃大仍是犹豫,见状,华罗庚也就不勉强。但华罗庚转变方向道:“要不你给我介绍几个研究计算机的人选。”闵乃大听完笑着说:“华教授您真是学数学的,方法一不行就用方法二。”华罗庚听完这话也笑了:“你比我熟悉你们那个领域的人,就当帮我一个忙好了。”闵乃大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两个人选。一个叫做夏培肃的女同志,她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是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的高才生,曾出国留学,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她刚回国不久,以后究竟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决定。”听完对夏培肃的介绍,华罗庚点了点头,又问:“那另一个呢?”“另一个叫做王传英,是我们电机系的高才生。”华罗庚听完后,又向闵乃大分别要了夏培肃和王传英的地址,进行上门拜访。很快,夏培肃接受了华罗庚的邀请,并在她的帮助下,说服了闵乃大和王传英参加计算机的研究。就这样,计算机研究初的三人小组形成了。1956年,为了给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扩充人力,华罗庚还动员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里纯粹搞数学的专家改行,在他的号召下,冯康、许孔时、魏道政等自愿来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知名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也有幸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见证者。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3年,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内存容量4K。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1970年,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华罗庚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在中国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华罗庚离开了我们,但中国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远见和智慧!(参考资料:袁占才著《华罗庚》)#我要上头条#

2、华罗庚简介手抄报

一天,华罗庚和闻一多在大街上走着,突然身后跟来几个叫花子,闻一多对华罗庚说:“我一句话能让他们跑。”华罗庚笑笑说:“我知道你要说啥话,我也可以。”两人会意地一笑,同时回头对那些人说:“我是教授。”那群跟在后面的叫花子一听这话,“呼啦”全散了,有的人嘴里还叨念着:“哎,我的命真不好,跟了半天,跟了个比我还穷的。”当时,华罗庚与闻一多都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在战乱的摧残下,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教授的生活更加艰难,那时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初,华罗庚一家为了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几经辗转,来到昆明郊区2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家七口人挤在一个摇摇晃晃的小阁楼里,阁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养些鸡、鸭、牛、羊。闻一多听说华罗庚一家住在摇摇欲坠的阁楼上,一家人挤得难以容身,而且周围的噪声多,于是他热情地把自己在陈家营的房间让出一半,当中用布隔开,请华罗庚去住。为此,华罗庚还特意写了一首《挂布》诗,用以抒发这种情谊。诗中写道: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这首小诗明白如话,幽默风趣,是两家共患难的真实写照,真挚的情谊、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1946年3月,华罗庚应邀访问苏联,即使受到大使馆武官威胁还是毅然前往。闻一多前来送行,鼓励华罗庚多学习苏联,并将一枚专门为华罗庚刻制的印章送给了他。上面写道: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伦,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这枚小小的印章“不值两角”,但是在华罗庚的心里却比黄金还要珍贵。短短40字,表达了诗人礼轻情重的赤诚之心。后来,华罗庚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枚印章,将其作为友谊的纪念。华罗庚访苏回国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在昆明青年会的阳台上向数千名大学生作了题为“访苏三月记”的报告。闻一多在场专心地听了华罗庚的报告,并称赞华罗庚:“你对苏联情况介绍得很详细,很好,这对当前民主运动的发展也很有好处。”华罗庚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交谈竟成了他和闻一多的诀别。很快,昆明因国民d正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全城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闻一多逆风而上,到处为民主运动进行宣传,他的诗歌和讲演令国民d反动派恨之入骨。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d特务杀害。当华罗庚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眼前漆黑,气愤地流下眼泪,他望着天空中的朵朵乌云,悲愤地吟道:乌云低垂泊青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这首爱憎分明的小诗,表达了华罗庚对闻一多烈士精神的深情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直关照闻一多子女的成长。在闻一多80诞辰的纪念大会上,华罗庚写诗颂道:闻君慷慨拍案起,愧我庸儒远避魔。后觉只能补前咎,为报先烈献白头。白头献给现代化,民不康阜誓不休。为d随处可埋骨,哪管江海与荒丘。在诗里说道,在黑暗的时刻,自己没有像闻一多一样挺身而出,用生命换取光明的愧疚。同时还有可以用自己的余生完成一多先生和无数前辈的未竟事业的欣慰。华罗庚和闻一多两位伟大的学者交往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的友谊是数与诗的交融,是情与义的结合,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着自己深爱的祖国。他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亿万中华儿女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他们为年轻学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永远的精神财富。#我要上头条##华罗庚简介不超过50#

3、华罗庚简介思维导图

华罗庚:周总理呕心沥血为人才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24年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学校到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1929年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其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庆来推荐,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用八年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1941年写完第一部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0年回国不久,华罗庚学习了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关于“通才也好,专才也好,都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我们的大学是要学习理论的,但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加深了华罗庚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从50年代末期开始,他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评话及其补充》两本科普读物。在“七千人大会”福建组会上的讲话,给华罗庚以极大鼓舞,华罗庚说:“没有周总理‘做实事,收实效'的指导思想,是搞不出来‘双法’的。”“双法”推广应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文革”中,处境困难,万务丛集,仍然尽力地保护华罗庚,安排华罗庚的生活,关心华罗庚把数学方法用于经济建设工作。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国务院两位同志奉命向华罗庚传达了1970年3月4日的批示:首先,应给华罗庚以保护,防止坏人害他。次之,应追查他的手稿被盗线索,力求破案。再次,科学院数学所封存他的文物,请西尧查清,有无被盗痕迹,并考虑在有的情况下,发还他。第四,华的生活已不适合再随科大去“五七”干校或迁外地,好以人大常委身份留他住京,试验他所主张的数学统筹方法。此事请你们三位办好后告我。第三天上午,华罗庚在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会议上介绍了统筹方法。同年夏天,经批准,华罗庚师徒三人到上海推广统筹法,同时还应用优选法,得出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成果。1972年10月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华罗庚是陪见人之一。会见中,问华罗庚:现在人家有些新东西,你能得到材料吗?华罗庚答:一般我们也有,他们经常寄来。问:我们的数学是否跟西方差一级?华罗庚答:恐怕差一级,特别是在应用方面。说:要迎头赶上,这方面研究的人多不多?华罗庚说:不多,我的研究生现在有几个回来了。问:是否要到外面去取一点经?华罗庚答:可能要出去一下,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又问:理论方面呢?华罗庚说:理论差距还不清楚。说:你跟李政道先生交换过意见了吗?华罗庚回答:是的。这一问一答,体现了两人向发达国家学习、取经,迎头赶上的共识。1984年《选集》下卷出版。华罗庚抱病阅读,写下了《呕心沥血为人才——读〈选集〉下卷引起的怀念》一文。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实现了他“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后一刻”的誓言。#淮安头条# #常州头条# #我要上 头条#

4、关于华罗庚的故事简介

1978年,45岁的陈景润遇上27岁的由昆,用尽各种追求花招,由昆根本不搭理,谁料陈景润在她耳边低语几句,由昆立马点头答应。陈景润被称为数学界的怪才,一生专注于数学研究,成就无数,这也间接导致爱情来的太迟。陈景润出生贫寒,性格内向,不善长与人打交道,但酷爱读书。从开始上学时,陈景润优异的成绩和对数学独有的天赋,获得了一大片老师的关注。可陈景润学知识太快,产生了没东西可学的烦恼。直到陈景润听老师讲述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后,内心十分激动。他问自己:“我能证明这个猜想吗?”因此,陈景润学习更加刻苦,高中阶段就开始自学大学课程,他刚升入高三,就被厦门大学特招走了。毕业后,陈景润曾被分到北京四中教书,但是他性格木讷、不爱说话,授课存在困难。陈景润颇为烦恼,但脑海里又时常冒出:“我能证明这个猜想吗?”后,他决定放弃这份职业,确定了要走研究的道路。22岁那年,他发表了论文《塔内问题》,指出华罗庚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还提出了改进建议。华罗庚在看了这篇论文后,大为震惊,没想到中国竟然有如此天才。后来,华罗庚邀请陈景润一起讨论数学问题,在深入的接触后,两人渐渐成为知己。在华罗庚的介绍下,陈景润又成功进入了中科院,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陈景润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研究数学问题,他决心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数十年致力于学术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著名的“1+2”论文,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里程碑。1973年,陈景润将“1+2”的完整论证过程发表出去,立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巨大轰动。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专研终于得到回报,他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的数学之王。可是,陈景润是一个怪人,他经常不刷牙不洗脸,不参加社交,大热天穿着棉袄。在陈景润45岁之前,他的人生只属于数学,同事们称他为“数学疯子”。他沉醉于数学研究,被同事调侃“老光棍”,每次有人问他为啥还不结婚的时候,他总是一脸淡漠的冲人家摆摆手说:“还早,还早。”陈景润废寝忘食的工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身体变得越来越差。45岁这年,陈景润因病住进了医院,照顾他的医生名叫由昆,长着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就在那一瞬间,陈景润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向来不擅长交际的陈景润,为了追到心爱的女子,情商突然蹭蹭往上涨,整天想着如何搭讪。陈景润先是试探她有没有对象,后来看到由昆在阳台上听广播学英语,主动邀请她一起学英语,还经常找各种话题聊天。陈景润虽然是病人,却经常无微不至的关心由昆,两人相处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一次,趁着一起学习英语的空档,陈景润悄悄拼出“I Love You”。由昆愣了,她从来没有想过两人会走到一起,认为他是在开玩笑的,转头就走了。陈景润再去医院值班室找由昆时,她直接拒绝了,还说两人相差18岁,怎么可能会幸福?随后,陈景润在她耳边撂下狠话:“如果你不愿意,我就一辈子不结婚。”由昆被吓到了,他是数学界的佼佼者,国民崇拜的英雄,怎么能一辈子不结婚。陈景润依旧没有放弃,每天跑到由昆家楼下傻站着。他坚持的行为打动了由昆,随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由昆父亲十分欣赏陈景润,再加上对女儿如此认真,认为女儿是可以嫁给他的。不久,两人结婚了。一切如父亲所说:每天的日子十分甜蜜。没多久,夫妻俩迎来了新生命。当由昆生孩子难产时,陈景润紧张的手抖,还说如果出了意外一定要先保大人。儿子出生后,陈景润为孩子取名由伟,理由是儿子的母亲很伟大。由昆不同意,认为儿子一定要跟随父亲姓。于是决定为儿子取名陈由伟。惜时如命的陈景润,却舍得花很多时间来照顾妻子,排长队给由昆买鱼、鸡等营养品,照顾孩子、陪孩子玩耍。然而,好景不长,陈景润的身体越来越差,由昆心里明白是丈夫一心工作,没有心思照顾身体。由昆给丈夫建了专属健身房,和他一起运动,还让他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陈景润的身体才渐渐好转。1984年,陈景润被一辆自行车撞倒,没想到诱发了帕金森综合症,住进了医院。由昆开始变得忙碌,在家和医院之间奔波,照顾无法自理的丈夫。1996年,陈景润撒手而去,此时由昆才四十出头。周边人劝她再找一个,她摇头表示拒绝,余生独自一人。纵观陈景润的一生,他痴迷于学术研究,推动哥德巴赫猜想,成就卓著,填补了我国数学研究的空白。在他的后半生又拥有一份情比金坚的爱情,两人不离不弃,令人泪目。#头号周刊#资料参考:《陈景润传》作者:追梦

5、华罗庚简介50字

1931年,熊庆来托人邀请华罗庚去清华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华罗庚惊喜,但他还是拒绝了。熊庆来又立马来了一封信:“你要是不愿意来,我就暑假时去找你。”华罗庚一时陷入了两难。熊庆来是清华教授,创办了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这一年,他在一本杂志上,被一篇数学论文征服了,一看作者名,叫华罗庚。这华罗庚是谁?熊庆来在办公室打听,都说不知道。这时,一个叫唐培经的教员说:“华罗庚我认识呀,我同乡。”经唐培经介绍,熊庆来才知道,这个华罗庚才21岁,还是个初中毕业生。他决定,一定要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刚好,唐培经要回家乡金坛,熊庆来便托他邀请华罗庚。此时的华罗庚,正在金坛中学工作。见到华罗庚时,唐培经有些惊讶,想不到他因伤寒废了一条腿,不得不拄拐生活。听到唐培经带来的消息,一直对数学痴迷的华罗庚,因为获得认可,又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欣喜。但他还是拒绝了唐培经。真实原因,他实在难以启齿:因为没钱。金坛中学的工资并不高,还要负担一家老小的开支,他实在没有多余的车费去北京。不知真实情况的熊庆来,以为华罗庚是不想来,又立马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句句真诚,他说:“你要是不愿意来,我就暑假时去找你。”熊庆来的真诚打动了华罗庚,他向亲友借了钱,嘱咐妻子好好照顾家里,只身前往北京。等华罗庚到了清华,熊庆来却犯了难。原本,他是想安排华罗庚一个助教岗位。但很多人反对,觉得一个初中生,坏了规矩!当初,华罗庚当个初中老师,都是被人反对的。熊庆来不好意思地找到华罗庚,问给他安排个数学系的助理员怎么样,工资是每月40元。当时,助教的工资是80元,是助理员的2倍。华罗庚连连点头。助理员,就是干各种杂务,比如收发文件、整理资料、代领文具等等。工作比较轻松。剩余时间可以去听课,自己学习。熊庆来一开始,并不是很了解华罗庚的数学实力,他建议华罗庚去听一年级的课。很快,他发现,自己低估了华罗庚,他已经达到了四年级的程度,便让他到自己的算学分析班来旁听。有时,熊庆来有疑惑时,会说:“华先生,过来帮我看一下这道题。”为了和华罗庚更好讨论,他特意将华罗庚的办公桌安排在自己旁边。到了清华后,资源好,华罗庚又很努力,进步很快。熊庆来越发觉得亏待了他。每到寒暑假时,熊庆来生怕华罗庚嫌工资低,回金坛后就不来了,总是很不舍。其实,40元的工资,比起金坛时已经高很多了,华罗庚非但没有抱怨,还很满意。1933年,华罗庚来清华一年半后,他的才能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熊庆来觉得,应该安排他去教微积分。但还是有一些老派,以学历不够,站出来反对。为此,清华专门开了个会。会上,有不少人支持华罗庚任教。后,是叶企孙一拍桌子:“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不能被资格限定。”华罗庚总算是熬出了头,身为伯乐的熊庆来,功不可没。此后,华罗庚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在成为数学家后,他继承了恩师熊庆来的伯乐精神,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陈景润就是他发掘的其中一位人才。1954年,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做图书资料员。这期间,他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拿出来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寄给了华罗庚。收到资料后,华罗庚认为陈景润值得培养,邀请他参加全国数学大会。初次见面,华罗庚更认定,这个有些孤僻的青年,是个一心一意研究数学的人。所以,1957年,他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工作。陈景润不负栽培,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华罗庚抓住时机,好好充实自我,成就自我,这是对恩师大的报答。而此后,他不宥于自身发展,积极发掘人才,成就他人,这更是大师风采。

6、华罗庚简介及成就

朋友们,同学们,大家好,阅读是我们成长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搜集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今天何老师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阅读方法,华罗庚阅读法。那什么是华罗庚阅读法呢?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把书读薄。在学习的时候,把书的内容粗略的读一读,也叫概读。它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概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转折语句。他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二、把书读厚,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又叫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阅读每节教材还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这时候就要静下心来。细细的一句一句的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反复阅读,可以采取勾画的方式帮助我们阅读,也可以采取复述或者合作学习的方法,把书本学懂弄通。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有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我们要养成联想的习惯,举一反三,把认识引向深入,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三、再把书读薄,这就是复读。复读要注意巩固记忆,主要用浏览阅读的方式进行,对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要下工夫弄懂、学通。复读要理清脉络,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我们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熟练的运用知识的技能,我们将对书的内容掌握的比较牢靠,书变得越来越薄。朋友们,同学们,你觉得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的阅读方法对你有帮助吗?请你在下面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