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时候,斯诺正在上海这个被日本帝国主义包围的孤岛上,要公开出版发行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本书在中国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西行漫记》。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斯诺全程都保持着美国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看着看着会禁不住噗嗤笑出声来。但同时,书中的内容又不乏新闻记者的敏锐思索。特别是他对于中国人、中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比很多中国人更为深刻。对于长征的描述,更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以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作为那一章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强]在他的笔下,那些课本上的人物变得那么鲜活生动。比如他离开延安时候的这一段——“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藩叫道。“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笑道。“给我送个老婆来!”李克农要求。“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责怪道。送个老婆可还行?这还是我心目中那个特工之王吗?[捂脸]本来以为会是政治性很强的枯燥作品,没想到可读性极强。曾经的那种的革命浪漫主义和干净、质朴、真实、理性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真的超有感染力。怎么说呢?就是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看一半你就能迫不及待的拿着书奔赴延安了。[加油]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里。这是1936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1937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2、西行漫记原文全文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icon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启程奔赴陕北苏区采访。经三个多月参观采访,斯诺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icon》(又名《西行漫记》)。该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是第一部忠实报道红色根据地的长篇作品。斯诺曾在窑洞前为拍摄了一张头戴八角红军帽的历史性照片,刊登在当年11月14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以后大量发行。这张照片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这张照片中戴的红军帽,其实是红军配发给斯诺的,因的军帽太旧,为了拍照效果斯诺就将自己的军帽借与戴。这顶军帽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它见证了斯诺与的革命友情。
3、西行漫记内容西行漫记第十七站:靖边—波浪谷—延安简单早餐后直奔波浪谷。波浪谷有几个名,陕西波浪谷,靖边波浪谷,龙州波浪谷。也许是开发时间不太长,还没有后稳定下来。但在靖边县龙州镇,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波浪谷,这个也是确定的,是与美国的波浪谷抗衡的。而它真正的大号是:龙州丹霞地质公园。被称为波浪谷,原因很简单,这个峡谷里的石头表面像波浪。为什么会这样,有介绍,但我没记住,我觉得也没有记住的必要。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峡谷,在这里感受它的美,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自己的阅历再添上一页,做为一名游客,够了。不到10点进门,走走站站,转出景区已是下午两点。谷内少树木,晒得冒油。先下到谷底再爬到山顶,路途不短,也累得够呛。在镇上吃了午饭,前往延安。一路高速,进城却频频堵车。正值放学时间,途经的几个学校门前都堵成了粥。到酒店后先睡了一觉,醒后出去找饭。没走几步,先看见了清凉山,一回头,是披着落日金辉的宝塔山。站在宝塔山下,想起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这里写下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他写的西行漫记,记述了中国共产d人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当年人已去,我愿用我的西行漫记告慰他们,他们的奋斗开出了怎样的花,结出了怎样的果。#西行漫记内容简介#
4、西行漫记作者是谁西行漫记第一站:康定—塔公镇—雅江这一段路程本来不长,如果不绕塔公草原,是140公里;绕一下也就是170公里。选择雅江为第一站,主要是考虑这里海拔比较低,有利于逐渐适应高海拔环境,克服高原反应。路程不长,时间也要利用,故选择了统行塔公。一路走完,深感这一绕太正确了。红海子,雅拉山口,塔公草原,青绕神山,诸多网红景点像一颗颗珍珠,被434省道联成了串。这一段突出的景色是雪山和高原,巍峨,壮观,但不是全部。出塔公镇后有一段可称为林荫大道,比人腰粗的柳树排满路边,树荫几乎遮严了公路。路旁是一条小溪,伴随公路走了挺长一段。走在这里不免心生疑惑:这是在川西高原吗?这是在刚刚走过的海拔四千多米的山下吗?从新都桥上318之后,路况大变。318几乎全线都在修路。很多正在施工的路段,实行单边放行;暂停施工的路段,也被铲得坑坑洼洼。路况复杂,安全第一,景色已无心关注。雅江是个夹江而建的小县城,道路交通设施显得很局促。尤其是傍晚时分,大量旅游车辆涌入,停车位显得十分紧张。今天早上出康定后,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刚出康定城,就听到车上发出“呯”的一声,感觉好像是车身被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正在琢磨是咋回事,“呯”的又一声。这一声提醒了我:行前在有关资料中见过,密封的食品袋上高原之后会被胀破。走到塔公,共听到了三声“呯”。到雅江后一检查,果然:那些密封袋,胀破的是破了,没破的也是个个胀得滚圆。行前担心高原反应,经过这一天的实践也有所减轻。海抜4400米的雅拉山口给了我信心。
5、西行漫记原著阅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1920年,主席在北京期间读了三本书,陈望道的《共产d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主席告诉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书是《共产d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1939年底,毛主席曾说:《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同志曾对陈望道说,当年长征的时候他就把《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d宣言》,真想再看一遍。
6、西行漫记在线阅读看看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吧。前面同志们吃了没有消化的青稞。后面的战士洗干净后煮了再吃的
7、西行漫记在线收听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访问了中国共产d和中国工农红军高指挥部的临时驻地——陕北保安,拜访了许多中共,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并写下了名噪全球的《西行漫记》。当年,给斯诺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于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一次采访结束后,红日已升到了中天,艳阳直射到窑洞里,显得十分明亮。走出窑洞,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在窑洞前站住,斯诺按下快门为他拍下了一张全身照片,他还希望再给照一张半身的照片,向跟前走了几步,对好了焦距,抬起头来说:“主席,你的头发太长了,好戴上帽子。”说:“我的军帽好久不戴了,不知道哪里去了。”只好向在场的人借戴,但是没有一顶能够戴得下去。后站在旁边的海德姆摘下斯诺头上这顶有红五星的崭新的八角帽递给,只听“咔嚓”一声,斯诺拍下了身穿蓝色军装,头戴红星帽的珍贵照片。后来随着《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这幅在陕北的照片让世界领略了到了中国共产d的领袖风采。几十年来,斯诺都把这顶军帽视为家珍,从红区带到白区,又从白区带到美国、瑞士。斯诺逝世的时候,他的夫人将这顶军帽赠送给中国政府,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见证中国革命的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