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英文简介(钱钟书经典语录)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05:49:25 浏览
1、钱钟书经典语录

为什么称杨绛为“先生”呢?《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是位奇女子,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她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有着伟大女性的坚贞和慈爱。多重的性格让她变得极富有魅力。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钟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2、钱钟书先生简介

钱钟书当年数学考了15分破格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谁知一进去就引起了轰动,大家都知道学校来了个奇葩,英文国文接近满分,有次老师讲完课问钱钟书自己讲的怎么样,他倒回答:不怎么样,可谓年少轻狂。在钱钟书入学不久就立下一个志向,要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当时也有不少人立下同样的心愿,但是真正达成的好像只有钱钟书,他的同学回忆那段时间钱钟书每周都把文学名著一册一册地抱回宿舍认真阅读,一周后再把借的书都换回来,接着看西方文学,一周国学,一周西洋,阅读数量之多令人诧异。钱钟书的同学曹禺是著名剧作家,他每次回忆起钱钟书都聊得津津有味,他说自己对钱钟书看书的功夫佩服,说钱钟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记忆力像照相机似的,每次上课都不记笔记,有时还一边看书一边上课,还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学他。说起钱钟书我倒是十分惭愧,虽然上学时就知道他的大名,但是直到大学才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围城》,那次还是因为跟人聊天的时候,听朋友们讲国内文学,尤其讲到《围城》的时候大家都侃侃而谈,而我根本插不上话,那时我阅读了不少非虚构类的书籍,却从来不看文学,顿时觉得自己大脑苍白一片,根本插不上话,当天就一口气看完了大名鼎鼎的《围城》,令我受益一生。想必大多数对《围城》的印象只有那句著名的:婚姻如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是钱钟书所表达的远远比这一句要深厚,不仅婚姻如此,连日常的生活也是如此,钱钟书创造的主角名叫“方鸿渐”,虽然为主角,却资质平平,全无用处。在开篇对于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比如故事开始是钱钟书出国留学,那学得怎么样呢,钱先生这样写: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天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这一段描写真是一气呵成,不到100字就把这个人物写得透彻,当时看到这里令人十分舒畅,我不仅惊叹于这文笔,更惊叹于钱老对人物的理解。而在之后的故事中,方鸿渐这个平庸人就一直在生活中打转,有女博士看上他,他不稀罕,反而追求人家表妹,被发现后只能出局;到学校教书,别人都能得个身份,而方鸿渐呢什么也没捞到,只能再换工作;朋友告诉他孙小姐很心机,要小心,方鸿渐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何等聪明,后被人“逼婚”,一辈子搭了进去。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围城,你上学的时候,渴望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渴望毕业;毕业工作之后,又渴望家庭;有了家庭之后,又渴望自由;周而复始,从来没有满足,而这就是平凡人的一生,而钱钟书更是把这种循环赋予了一定的文学性。从钱钟书的身上,我认识到人一定要多读书,因为如果自己读书少,而其他人读书多,又有心得,相比之下只会越差越远。意味我们本能地害怕那些读书多的人,他们有识局破局的能力,对什么现象都能深入分析,从而走在社会的顶端。所以从很早的时候我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到目前为止我也读了不少书,虽然还没有大富大贵,但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逐渐变得更好,读书带给我们的是认知的提升、是经验的累计、是人生的感悟!#我要上头条#

3、钱钟书英文简介简短

钱钟书等大师们学习外语的方法——木头学英语日记今天查了大师们学习外语的方法,值得借鉴。钱钟书先生是大量阅读原著,读很多遍,并记笔记。杨绛先生说他做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钱先生还有个爱好是读词典,近乎痴迷,摩拜。马克思学外语也是注重阅读原著,他说学习时要忘记母语,不要把什么都翻译成母语,这太难做到了,估计小孩子比较容易。林语堂先生说学外语必须做到耳目口手共用,耳闻、目见、口读、手抄缺一不可,不要强迫死记单词,要重复练习,要以背诵为入门的捷径。总结一下就是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抄写,我现在缺一点,那就是“多”上。我的计划是先通读《The wind in the Willows》,把不会的单词过一遍,每句的意思搞明白,然后再多读,尽量能背诵,噢,宏大的愿望。向大师们学习!

4、钱钟书英文介绍文字版

钱锺书的英文中国好?有很多人认为,民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比拼外语能力,当属钱锺书为第一。莎士比亚专家孙大雨就讲过,国内搞英国文学的,钱锺书第一他第二。在这方面,钱确实有着很高的群众基础,西学国学并皆登顶的“神话”,几乎伴随一生。1935年他才25岁,就以第一名87.5的史上高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的英文系名额,杨绛回忆说那年很多人听说有钱,索性放弃不考了,恐怖至此。余光中精熟英文,中文亦为妙笔,可我看他文章谈翻译,还是推钱锺书为圣手。其余“民国大师”就没这份待遇。民国大师比学问,其中一项必有外语能力。所谓“学贯中西”嘛,这是很核心的一个指标。不精通外语,怎么体现你的西学?西学不擅,岂非瘸腿?钱是二者都大满贯。钱锺书后来的两项纪录也几乎是独一份的,什么胡适、辜鸿铭、叶公超,电视剧渲染再好也都望尘莫及。一方面,钱留下大量的出版物以及几箱子手稿(《手稿集》就约35000页),涉及大量外语包括英文的表述,其摄取之广之深之精,我知道至今好些名教授都视为富矿,正孜孜不倦地“开掘”中,比如北大博士张治等;另一方面,他当年在西南联大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成为“外语大师了”,比如许国璋李赋宁许渊冲等等都是他嫡传弟子,钱的“标准牛津腔”是曾让这些大牛完全震惊的。许渊冲眼空四海,老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可他崇拜的人物就是“恩师”钱锺书,有点像丁春秋忌惮逍遥子。而号称“大陆英文界NO.1”的复旦陆谷孙教授,生前也说头号偶像是钱锺书。年轻时他想拜师,钱拒绝了。可以说,钱锺书在英文写作与口语两方面,都是顶呱呱的。陈寅恪和他并称,可外语方面就没啥突出表现,以至于著名翻译李继宏前几年甚至公开“炮轰”,“陈的英文水平很低,因他总共发表过两篇英语论文。笔法还极幼稚,跟如今大学生作文差不多”。钱的外语水准就不是制造神话,而是有人证、物证、作品可支撑的。更别说他于西方文化的造诣,是令西方大家都惊恐的。哈佛大学教授Harry Levin,当年从钱家出来,就对身边人感叹,“我自惭形秽!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我一无所知的世界。”但钱锺书是人不是神,缺点不足显然也有。要说他“中国英文好”,也是有很多人不同意的,这其中包括他的密友、同行大佬。比如他到牛津大学留学,没有拿到学位,后相当是“学士”,非得说他的英文水准可跟“哈佛的语言学教授差堪媲美”,似乎太迷信了点。龚鹏程去年公开说,“中国人学英文先天没优势,花20年还大多等于人家中小学生的水平”,这话算局部真理。而且,还有一个非议,是钱锺书的英文写作似乎算不上,主要问题是不够流畅,显得做作矫情。杨宪益是翻译泰斗,跟钱同在牛津吃过洋墨水,他就在采访中实话实说,“钱钟书,英语不是他的强项”,以他这种水准看钱的英文,就有点俯视的意味了。加州大学王伟雄教授,当年也在博客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承认钱先生是“天才”,但也说对钱的外语能力评价过高了:一,终生多在国内生活,不可能“做到纯正得没有一点母语腔调”;二,他曾拿出钱的英文作品,盖住名字试着让其儿子谈感想。结果,其子看后甩出三词形容钱英文:unnatural、awkward、pretentious(不自然、别扭、造作)。这些八卦在圈内,都是曾引起非议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对钱先生的贬低,为之气愤不已。要我说,当然大不可必。一个人能学非母语,有所欠缺特别正常,无需神话。以我对钱先生的理解,他写东西佶屈聱牙掉书袋,即便写英文也是积习难改影响效果,也符合他的性格与人设。他古英语读得太熟,强项也在书面语。曾经有个段子说,“钱钟书给吴组湘开英文小黄书单”,事不一定是真的,可确实很契合钱的特征:读书太多。钱先生外语乃至学术上的优劣成败也几乎结痂在这里。至于网传的一位民间人士吹嘘自己的英文比钱写得好,当然是笑柄。一位朋友说,讨论国人谁英文好很无聊,更不会有结果。但就学科而言,他也觉得法律英文难,能应用自如的话,属于高水平,比如何启、伍廷芳、王宠惠、罗文幹等等。他认为这些人不大为人所知,但英文肯定比钱牛多了。我自己外语不行,当然不置可否。能肯定的,是我知道学外语,真的需要天赋。举个例子:前几年,认识一位朋友,当时才20来岁,很活泼一女生。稍后,间接了解到,嘻嘻哈哈的她,竟然精通6门外语,惊为天人。某日,请教她如何做到的。她嘻嘻一笑,“这个不用专门学啦!我就看各国电视剧,每次看完一部,基本就会一门外语了”~听她这么一说,为了英语蹉跎半生的我,差点去撞墙。

5、钱钟书英文名

对于中文里夹杂几个英文的行为不解,就如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那样: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馅,表示饭菜好吃,此外全无用处。#钱钟书英文简介#

6、钱钟书讽刺中文夹杂英文

钱钟书数学15分上清华的真相,不是破格录取,而是日积月累的苦读说起钱钟书,大家都会想到他数学15分被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的故事。其实,这并不是钱钟书被清华录取的真相。根据他自己的回忆,虽然数学考得不及格,但是国文和英文还可以,因此被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特批入学。钱钟书的数学确实只考了15分,可他的国文是特优,英文几乎满分。根据当时的招生规定,总平均分得在40分以上,国文、英文、数学三门平均40分以上,对部分科目的低限制是国文不低于45分,英文不低于45分,数学不低于5分。钱钟书的成绩完全符合录取标准,在那一年清华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按总分排列,钱钟书甚至还处于中上游水平。显然,钱钟书并非被破格录取,而是走的正常流程。那么他本人为何会有被开特例的回忆呢?这大概是一场误会。在那个时代,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很少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更为亲密一些,一对一教学、一起用餐的现象十分常见。所以罗家伦专门把钱钟书喊到办公室聊天,并不见得就是他被破格录取的证据。不可否认的是,钱钟书是很有天资的,学识也人能及。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如此优秀,不少人都好奇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来向钱钟书取取经,看看他是如何以这种偏科成绩考取清华的。钱钟书从小体育、文艺不行,数学更不行,唯有文学超越别人一大截。还没上小学之前,他就已经读遍《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西游记》等名著。钱钟书读书,记忆力是极好的,书中的人物细节、场景描绘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爱读书,甚至有传闻,他进入清华后曾扬言要把清华图书馆中130万册书都横扫一遍。对钱钟书来说,这并不仅是说说而已。当时,复旦大学有一位叫葛兆光的教授,他主要研究宋人文集,看了不少书,觉得没人能超过自己。可是当他在北大图书馆借书时,却看到几乎所有宋人文集的借书签上都有钱钟书的题字。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之富,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难以想象钱钟书到底看了多少书。正是因为这种探究精神和对文字的热爱,他才能在国学这门课上有如此优异的成绩,成为一代文豪。如果说在文学上的造诣,得益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加日积月累的阅读。那么他的英语水平为何也如此之高呢?钱钟书曾说过,自己的英文是通过阅读英文小说过关的。小时候,因为对英语小说感兴趣,不满足于阅读中文翻译的版本,于是他便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英语搭配和英语文化。他的阅读,不以学英文为目的,而是为了掌握知识,看到好词好句就记录下来,复读两三遍。这种不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到现在依旧适用,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此外,钱钟书先生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阅读外语词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正是因为这样,钱钟书才能以罕见的英语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障碍地用英语演讲。钱钟书能进入清华,绝非简简单单的一句“破格录取”,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我们或许没有钱老的天赋,但“清华梦”还是要有的,要为了梦想不断执着奋斗。《等你在清华》是一本很适合高中生的读物。与同类题材的书籍相比,同样是在探讨如何找对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传递正能量,它的出彩在于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能让同龄人有感触的且有用的。书中描述的案例都是考上清华的学子们方方面面的成长轨迹、学习生涯的自我分析、读书心态的分享、获奖情况以及个人建议。除了这些学霸们的经验总结,书里还有老师的点评,帮助我们多角度了解这些学生实现“清华梦”的拼搏历程。#清华##钱钟书##高考#

7、钱钟书的英文简约版简介

当年清华狂傲的奇才撂下狠话:“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当我的导师!”他还有一个雅号“横扫清华图书馆”。1933年,他当场拒绝了留在清华读研的邀请。这个人就是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钱钟书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一星期看国文,一星期看英文,这样交替看整架整架的书,不挑不拣不遗漏任何一本,就连字典里的内容也一条条看完了,后横扫了清华图书馆。杨绛说,钱钟书在伦敦牛津大学留学时,多数时间也都泡在图书馆,他还自称是东方蠹虫,在此畅饮饱餐,图书馆就是他的“饱蠹楼”。钱钟书看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吸收养分。他看书时,喜欢勾画做旁批,有人说,想快速了解书中重点,只看钱钟书勾画的内容就行了。如今清华珍藏的书籍里,还能看到钱钟书的笔迹。钱钟书博闻强记,看过的内容记得清清楚楚,记忆堪比照相机。钱钟书的同学吴晗,有次请他开几本英文小说的书单,他洋洋洒洒写满了一张纸,还写明作者和主要内容。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清华 “第一才子”,就连一些教授也自愧不如,有人还请他去给学生上课。钱钟书精通七八种外文,学贯中西,不管是做学问,还是翻译东西方作品样样做到。他的《围城》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这本书被称作“新儒林外史”,一再重印。有人说:读书不知看《围城》,读尽文章也枉然。那么,为什么钱钟书能成为旷世奇才?荷花定律中藏着他成功的奥秘。你知道吗?满池塘的荷花如果需要30天全部开满, 到第29天时荷花才能开满一半!这就是荷花定律:坚持,坚持到后一天才能完全绽放!钱钟书常年坚持读书和钻研,才有了厚积薄发的成功。他写《管锥编》时,光是参考文献就用了4000多本。他写《围城》时,忙里偷闲,每晚只写500多字,然后读给夫人杨绛听,有问题再反复修改,力求尽善尽美,这样坚持了近两年才写完,真是“锱铢积累”啊!除了坚持,你觉得他成功的第二个密秘是什么?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成功除了长久的坚持,还需要刻意练习,不断精进,才会有所突破。写完文章后的反复修改,就是精进的过程。周源创立知乎平台,靠的也是坚持和不断精进。他观察判断好创业方向后,除了慢火熬汤拼耐力,还不停地洞察形势,调整策略,知乎才度过了长达两年的半封闭期,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大平台。为了创造出自己的新天地,你也许一直在坚持做,也许激情过后,淡了,累了,也许被卡在瓶颈上一时难以突破,但是千万不要放弃,先坚持再改进,认真你就赢了!成功者是比对手多坚持一会儿的人,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作者:笑颜